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朗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2
我们国家传统语文教学一向重视朗读,并流传了许多有关朗读的佳话和古训。在新时期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仍有必要大力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与训练。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朗读训练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基本训练,是眼、耳、脑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活动。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到底该怎样提高朗读教学呢?结合我这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兴趣是最好的催化剂
对生活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小学生,很容易被周围新鲜的事物吸引。针对此种情况,更要重视兴趣在教学中的催化作用。而不是每次在教学中遇到朗读就以公式化的语言:“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读地朗读课文”。虽然每一次的朗读都有一定的任务,但是学生在平时课堂上的朗读兴趣并不高,真正认真读的同学寥寥无几,大多数同学是各顾各盼。或几人悄悄细语;或自己百无聊赖;或仰望窗外发呆;丁点朗读的欲望都没有。面对这种情况,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我都会选择一些有效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在课堂朗读时能兴趣高昂,争取40分钟的效率。
(一)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兴趣
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我根据文本的内容会采取不同的朗读教学方式。经常会采用同桌互读、分角色朗读、小组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边做动作边读等形式。有了比赛的激励,大多数学生朗读的兴致都会增加,长此以往,就培养了学生的朗读习惯。比如一年级下册的《两只鸟蛋》,文中的“捧着”“连忙”“轻轻地”这些词语表示的动作一年级的小朋友都明白。所以在教学中我就采取边做动作边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做动作中,在读中明白要保护珍惜小鸟。
(二)创设相应的朗读情境激起兴趣
进入中高年级以后,学生对朗读的热情逐步减退,读起课文时是有气无力,毫无表现力。要改善这个现状,我认为只有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入手。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内部心理动力。而要让学生自觉参与朗读训练,就要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和特点,创设出各种生动有趣的朗读情境。在教学《争吵》这篇课文时,我设置了这样的环节:
王舒妍你和徐梓晨市好朋友,这次第三单元考试徐梓晨比你考得好,因此你们俩很久没说话了,是吗?(害羞地点了点头)
那你能带着这种情绪来读读第三自然段吗?(因为不好意思读得一般)
其他同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老师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想象一下,酝酿一下感情(一分钟后)
谁来读读“我“心想的内容(生读)
能再不服气一些吗?(生读)
你来试试?(生读)
再来点嫉妒的意思?(生读)
就是这样一个即兴创设的情境,因为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易于想象,很容易就能达到教学的效果。但我们也都知道,不同的文章,反映的思想感情不同,朗读指导时,我们就要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朗读情境,指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感情,帮助学生感受美的情趣。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持续提高,也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朗读积极性。
二、示范是最正确的引导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使他们知道重音、停顿、语气、速度、声调在朗读中是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的。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真正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就必须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紧紧抓住课文的情感脉络,吃透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确定好朗读教学的重点、难点及时间安排,细细推敲课文的感情基调,对重点句段的不同语气、速度、轻重音、语调等要心中有数,并亲自“下水”示范感情朗读,或在课堂的情绪高潮中即兴范读,或在学生朗读不到位时引导学生读出恰当的语气、语速、语调,指导学生进入情境,读出真情实感。有了这些准备,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就会得心应手。如教学《盘古开天地》一课,当我声情并茂地读到盘古随着天地的变化越长越高,倒下后身体变成宇宙万物时,学生们都为之动容,有的紧皱眉头,有的屏住呼吸,有的则唏嘘感叹,学生的这些感受难道不正是对老师范读的最好肯定吗?
三、评议是最有效的激励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朗读的评价既要恰如其分,又要妙语生花。而不是简单的“很好”“你读的真有感情”“你读的太美了”。
(一)学生朗读时要仔细听
很多老师在学生朗读时都会抓住“机会”思考下一个教学环节,或者浏览幻灯片的内容,更甚至批评没有认真听讲的学生。严格的说,这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学生又会有什么朗读的兴趣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本的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在听学生朗读时的感受能力异常敏锐,善于从学生的朗读中去体会和捕捉他的感受。如果我们在学生朗读时没有认真仔细地听,怎么能体会到他朗读中的感受,又怎么给他激励性的评价呢?
(二)评价语要以鼓励为主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尤其天生喜欢鼓励和赞美。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鼓励的话语,满意的微笑,赞许的眼神,默许的点头,使孩子们感受到器重、关切和敬佩,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拂春风,如沐春雨,欣然奋发,兴味盎然,课堂气氛就像春天的细雨,冬日的暖阳,和谐而愉悦。当学生朗读得十分出色时,我们可以充满激情的这样评价:“你读得真精彩,请你把这句话再读一遍,让大家都跟你学。”“你读得比老师还要好,祝贺你!”“你读得声情并茂,老师和同学们都被你感动了。”“你读得真投入,你的朗读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宁静的江南水乡图啊!”等等,在教师真诚的赞美中,成功的喜悦一定会涨满学生的心房。有时,我们还可以用体态语来给予评价:翘翘大拇指,鼓鼓掌,发自内心的微笑,或是连连点头。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进步,每个学生都会成功,对学生充满信任和期待。
(三)评价方式要多样
传统教学中的评价总是以教师为主,其实,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在朗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按参与评价的主体,我们可以把朗读教学中的价分为:教师评价学生,这是教学中常用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学生互相评价,得到来自同学的真诚赞美,可以增强学生在集体中的安全感;学生评价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评价学生的朗读,还可以评价老师的范读。
在这些多种评价方式中我最常用的是教师评价学生,在课堂上我也不止一次的发现,每当我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评价了学生的朗读,孩子们都会高高举起小手跃跃欲试,而且还有模有样的学着被表扬了的孩子。除此之外,我还常用学生评价老师的评价方式。起初,孩子们都是你望望我,我望望你,只要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觉得老师读的好,老师重读了挨字。”其他同学就会陆续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老师读出了荷叶的圆,有的说老师读出了养羊人的无所谓,有的说老师读的有感情……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评价从一定意义上说不也正是对文本的又一次解读码?
总之,朗读作为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作为教师,要切实把语文课上成语言训练课,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逐步提高。这就要求我们不仅需要指导好学生朗读,更重要的是设计好朗读,让朗读不流于表面,真正扎在学生的心中。只有让学生爱上朗读,理解朗读,陶醉于朗读的氛围,才能真正在小语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何道锋(2008年)《语文教学与研究》华中师范大学
游泽生(2011年)《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报社
邢麦霞(2013年)《教育教学论坛》河北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朗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2
我们国家传统语文教学一向重视朗读,并流传了许多有关朗读的佳话和古训。在新时期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仍有必要大力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与训练。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朗读训练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基本训练,是眼、耳、脑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活动。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到底该怎样提高朗读教学呢?结合我这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兴趣是最好的催化剂
对生活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小学生,很容易被周围新鲜的事物吸引。针对此种情况,更要重视兴趣在教学中的催化作用。而不是每次在教学中遇到朗读就以公式化的语言:“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读地朗读课文”。虽然每一次的朗读都有一定的任务,但是学生在平时课堂上的朗读兴趣并不高,真正认真读的同学寥寥无几,大多数同学是各顾各盼。或几人悄悄细语;或自己百无聊赖;或仰望窗外发呆;丁点朗读的欲望都没有。面对这种情况,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我都会选择一些有效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在课堂朗读时能兴趣高昂,争取40分钟的效率。
(一)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兴趣
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我根据文本的内容会采取不同的朗读教学方式。经常会采用同桌互读、分角色朗读、小组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边做动作边读等形式。有了比赛的激励,大多数学生朗读的兴致都会增加,长此以往,就培养了学生的朗读习惯。比如一年级下册的《两只鸟蛋》,文中的“捧着”“连忙”“轻轻地”这些词语表示的动作一年级的小朋友都明白。所以在教学中我就采取边做动作边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做动作中,在读中明白要保护珍惜小鸟。
(二)创设相应的朗读情境激起兴趣
进入中高年级以后,学生对朗读的热情逐步减退,读起课文时是有气无力,毫无表现力。要改善这个现状,我认为只有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入手。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内部心理动力。而要让学生自觉参与朗读训练,就要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和特点,创设出各种生动有趣的朗读情境。在教学《争吵》这篇课文时,我设置了这样的环节:
王舒妍你和徐梓晨市好朋友,这次第三单元考试徐梓晨比你考得好,因此你们俩很久没说话了,是吗?(害羞地点了点头)
那你能带着这种情绪来读读第三自然段吗?(因为不好意思读得一般)
其他同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老师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想象一下,酝酿一下感情(一分钟后)
谁来读读“我“心想的内容(生读)
能再不服气一些吗?(生读)
你来试试?(生读)
再来点嫉妒的意思?(生读)
就是这样一个即兴创设的情境,因为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易于想象,很容易就能达到教学的效果。但我们也都知道,不同的文章,反映的思想感情不同,朗读指导时,我们就要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朗读情境,指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感情,帮助学生感受美的情趣。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持续提高,也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朗读积极性。
二、示范是最正确的引导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使他们知道重音、停顿、语气、速度、声调在朗读中是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的。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真正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就必须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紧紧抓住课文的情感脉络,吃透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确定好朗读教学的重点、难点及时间安排,细细推敲课文的感情基调,对重点句段的不同语气、速度、轻重音、语调等要心中有数,并亲自“下水”示范感情朗读,或在课堂的情绪高潮中即兴范读,或在学生朗读不到位时引导学生读出恰当的语气、语速、语调,指导学生进入情境,读出真情实感。有了这些准备,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就会得心应手。如教学《盘古开天地》一课,当我声情并茂地读到盘古随着天地的变化越长越高,倒下后身体变成宇宙万物时,学生们都为之动容,有的紧皱眉头,有的屏住呼吸,有的则唏嘘感叹,学生的这些感受难道不正是对老师范读的最好肯定吗?
三、评议是最有效的激励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朗读的评价既要恰如其分,又要妙语生花。而不是简单的“很好”“你读的真有感情”“你读的太美了”。
(一)学生朗读时要仔细听
很多老师在学生朗读时都会抓住“机会”思考下一个教学环节,或者浏览幻灯片的内容,更甚至批评没有认真听讲的学生。严格的说,这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学生又会有什么朗读的兴趣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本的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在听学生朗读时的感受能力异常敏锐,善于从学生的朗读中去体会和捕捉他的感受。如果我们在学生朗读时没有认真仔细地听,怎么能体会到他朗读中的感受,又怎么给他激励性的评价呢?
(二)评价语要以鼓励为主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尤其天生喜欢鼓励和赞美。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鼓励的话语,满意的微笑,赞许的眼神,默许的点头,使孩子们感受到器重、关切和敬佩,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拂春风,如沐春雨,欣然奋发,兴味盎然,课堂气氛就像春天的细雨,冬日的暖阳,和谐而愉悦。当学生朗读得十分出色时,我们可以充满激情的这样评价:“你读得真精彩,请你把这句话再读一遍,让大家都跟你学。”“你读得比老师还要好,祝贺你!”“你读得声情并茂,老师和同学们都被你感动了。”“你读得真投入,你的朗读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宁静的江南水乡图啊!”等等,在教师真诚的赞美中,成功的喜悦一定会涨满学生的心房。有时,我们还可以用体态语来给予评价:翘翘大拇指,鼓鼓掌,发自内心的微笑,或是连连点头。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进步,每个学生都会成功,对学生充满信任和期待。
(三)评价方式要多样
传统教学中的评价总是以教师为主,其实,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在朗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按参与评价的主体,我们可以把朗读教学中的价分为:教师评价学生,这是教学中常用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学生互相评价,得到来自同学的真诚赞美,可以增强学生在集体中的安全感;学生评价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评价学生的朗读,还可以评价老师的范读。
在这些多种评价方式中我最常用的是教师评价学生,在课堂上我也不止一次的发现,每当我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评价了学生的朗读,孩子们都会高高举起小手跃跃欲试,而且还有模有样的学着被表扬了的孩子。除此之外,我还常用学生评价老师的评价方式。起初,孩子们都是你望望我,我望望你,只要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觉得老师读的好,老师重读了挨字。”其他同学就会陆续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老师读出了荷叶的圆,有的说老师读出了养羊人的无所谓,有的说老师读的有感情……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评价从一定意义上说不也正是对文本的又一次解读码?
总之,朗读作为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作为教师,要切实把语文课上成语言训练课,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逐步提高。这就要求我们不仅需要指导好学生朗读,更重要的是设计好朗读,让朗读不流于表面,真正扎在学生的心中。只有让学生爱上朗读,理解朗读,陶醉于朗读的氛围,才能真正在小语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何道锋(2008年)《语文教学与研究》华中师范大学
游泽生(2011年)《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报社
邢麦霞(2013年)《教育教学论坛》河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