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我们的民族若想在21世纪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与我们的初中教育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当然也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自己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不要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来中断学生的思维进程。如在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自己截然不同的见解,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在课堂教学中,我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并教会他们质疑的方法,多给他们质疑的机会,培养他们质疑的勇气,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例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去分析哪些摩擦是有益的?哪些摩擦是有害的?怎样增大有益摩擦?怎样减小有害摩擦?进而引导学生质疑,可不可以把摩擦减小到零?能不能创造一个没有摩擦的世界呢?然后师生展开辩论。又如在"内能及环境保护"的教学中,启发学生质疑:既然化石燃料的使用会污染环境,能不能不用化石燃料,去开发新的无污染的能源呢?然后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再如在浮力教学中,我先给学生准备了皮球、木块、空牙膏皮、装有水的水槽等器材。在上课时我设问:如果把皮球、木块、空牙膏皮同时浸入水中,这些物体将会怎样?然后让学生自己做实验,与设想的结果进行比较,产生矛盾,进行质疑。接着再问:如何能使空牙膏皮也能浮在水面上?让学生们讨论后,再进行实验验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了宽松、愉快、和谐的创新氛围,可以增强学习中的民主性和学生的自主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情景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一般来说,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就对物理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维,执着地去探索。所以,为了使学生能从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变成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者,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能激发起浓厚探索兴趣的问题。那么如何把那些平淡的、抽象的问题通过教师的构建变成一个个能使学生睁大眼睛、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呢?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大气压强”这一节时,由于大气压强这个物理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所以物理教师应该多做些演示实验。如:将卡片把水杯倒过来,问学生: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又如:可以选取空易拉罐两只、铁架台、胶袋、酒精灯、水这些器材,先取出一只空易拉罐,然后提问学生:如果我用手捏这个易拉罐,会出现什么现象?接着,将另一只空易拉罐内装入少量水,然后放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进行加热,待易拉罐罐口出现白雾后立即用胶带封住灌口,撤去酒精灯让其冷却后观察现象,学生观察到现象后感到很好奇,究竟是什么力量把易拉罐压扁了?这时,教者因势利导,从而引起学生学习大气压强的极大兴趣。
三、习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示范一些创新的思维方式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案,结果这种创新示范对学生产生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有了跃跃欲试的创新想法,这就是其创新欲望的体现。我认为习题教学一定要跳出"题海战术"的误区,要使学生尽量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问题,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形式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这样学生再见到新类型的问题时,就能以发散思维或集中思维等自己的创新方式来解答问题。例如:在进行电学实验复习时,我布置了一道题:有一个电阻值已看不清楚的电阻R1,要测出它的阻值。手边只有一个电池组,一个电流表,一个电阻值看得清楚的电阻器R2和几根导线,你有办法测出R1的电阻值吗?让学生尽可能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思考,结果学生归纳出七种测法。通过训练,使学生解唯一答案的集中思维,拓展转。四、创设宽松学习环境
初次学习物理的学生一般都觉得物理比较有兴趣,这是因为物理知识、物理现象来源于生活,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许多物理实验都能让学生浮想连翩。但过不了多久,一部分学生就会对教师自认为是很精彩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麻木甚至是讨厌。这是因为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时没有及时满足学生好奇的各种提问,折断了学生联想的翅膀,把学生的思维一个个地抓进了他们不心甘情愿进去的知识框框中。爱因斯坦在回答别人问他为什么能作出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问问题罢了。”所以,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让位于学生的学,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宽容待人,让学生能平等地人人参与教学,使学生能克服心理障碍,大胆地质疑问难。其次在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不要以成人的成熟眼光看待学生的世界。多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求异质疑,激励学生多提问题,鼓励他们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在教学中可以介绍哥白尼、伽利略等科学勇士的事迹,以此来鼓励学生对前人的一些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大胆质疑的勇气;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和规律,有勇于发展的精神。即使某些发问是可笑的,某些提法是错误的,某些探索是失败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变错误为正确,变失败为成功,不挫伤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我们的民族若想在21世纪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与我们的初中教育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当然也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自己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不要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来中断学生的思维进程。如在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自己截然不同的见解,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在课堂教学中,我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并教会他们质疑的方法,多给他们质疑的机会,培养他们质疑的勇气,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例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去分析哪些摩擦是有益的?哪些摩擦是有害的?怎样增大有益摩擦?怎样减小有害摩擦?进而引导学生质疑,可不可以把摩擦减小到零?能不能创造一个没有摩擦的世界呢?然后师生展开辩论。又如在"内能及环境保护"的教学中,启发学生质疑:既然化石燃料的使用会污染环境,能不能不用化石燃料,去开发新的无污染的能源呢?然后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再如在浮力教学中,我先给学生准备了皮球、木块、空牙膏皮、装有水的水槽等器材。在上课时我设问:如果把皮球、木块、空牙膏皮同时浸入水中,这些物体将会怎样?然后让学生自己做实验,与设想的结果进行比较,产生矛盾,进行质疑。接着再问:如何能使空牙膏皮也能浮在水面上?让学生们讨论后,再进行实验验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了宽松、愉快、和谐的创新氛围,可以增强学习中的民主性和学生的自主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情景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一般来说,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就对物理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维,执着地去探索。所以,为了使学生能从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变成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者,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能激发起浓厚探索兴趣的问题。那么如何把那些平淡的、抽象的问题通过教师的构建变成一个个能使学生睁大眼睛、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呢?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大气压强”这一节时,由于大气压强这个物理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所以物理教师应该多做些演示实验。如:将卡片把水杯倒过来,问学生: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又如:可以选取空易拉罐两只、铁架台、胶袋、酒精灯、水这些器材,先取出一只空易拉罐,然后提问学生:如果我用手捏这个易拉罐,会出现什么现象?接着,将另一只空易拉罐内装入少量水,然后放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进行加热,待易拉罐罐口出现白雾后立即用胶带封住灌口,撤去酒精灯让其冷却后观察现象,学生观察到现象后感到很好奇,究竟是什么力量把易拉罐压扁了?这时,教者因势利导,从而引起学生学习大气压强的极大兴趣。
三、习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示范一些创新的思维方式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案,结果这种创新示范对学生产生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有了跃跃欲试的创新想法,这就是其创新欲望的体现。我认为习题教学一定要跳出"题海战术"的误区,要使学生尽量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问题,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形式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这样学生再见到新类型的问题时,就能以发散思维或集中思维等自己的创新方式来解答问题。例如:在进行电学实验复习时,我布置了一道题:有一个电阻值已看不清楚的电阻R1,要测出它的阻值。手边只有一个电池组,一个电流表,一个电阻值看得清楚的电阻器R2和几根导线,你有办法测出R1的电阻值吗?让学生尽可能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思考,结果学生归纳出七种测法。通过训练,使学生解唯一答案的集中思维,拓展转。四、创设宽松学习环境
初次学习物理的学生一般都觉得物理比较有兴趣,这是因为物理知识、物理现象来源于生活,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许多物理实验都能让学生浮想连翩。但过不了多久,一部分学生就会对教师自认为是很精彩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麻木甚至是讨厌。这是因为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时没有及时满足学生好奇的各种提问,折断了学生联想的翅膀,把学生的思维一个个地抓进了他们不心甘情愿进去的知识框框中。爱因斯坦在回答别人问他为什么能作出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问问题罢了。”所以,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让位于学生的学,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宽容待人,让学生能平等地人人参与教学,使学生能克服心理障碍,大胆地质疑问难。其次在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不要以成人的成熟眼光看待学生的世界。多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求异质疑,激励学生多提问题,鼓励他们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在教学中可以介绍哥白尼、伽利略等科学勇士的事迹,以此来鼓励学生对前人的一些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大胆质疑的勇气;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和规律,有勇于发展的精神。即使某些发问是可笑的,某些提法是错误的,某些探索是失败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变错误为正确,变失败为成功,不挫伤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