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学生的语文素养比较低,出现知识面狭窄、基础差、口头能力和作文水平低下的情况。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阅读效率;背诵名篇名句;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
【关键词】阅读;农村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丰富性和人文性同归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在农村学校,由于受家庭环境、学校条件、升学制度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及影响,大部分学生所获得的语文素养并未达到教纲中所要求的。现谈谈农村学校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情况。
一是语文知识面狭窄。农村学校的学生,或因家庭贫困,或是留守儿童,自小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知识面非常狭窄,很多人只知道课本中出现的名人或作家,对于名著的了解寥寥无几,对于课本外的历史典故、地理风俗民情等知识更是一窍不通。语文基础薄弱,知识面狭窄,是农村学校学生的典型现象。
二是基础知识差,口头表达能力一般。农村学校的学生,很大部分从小对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有些到了初中甚至连拼音都不会,经常出现错别字现象,口头表达能力也是糟糕。回答问题或谈论对某事的看法时,只会用简单的词语表达,用词不当的现象也频频出现。
三是作文水平低下。写作文时,简单的表述,内容空无一物,语句不通顺,表达混乱是农村学校学生的普遍现象,同时,受地方方言的影响,作文中常出现方言或用方言的语言结构叙述,语言使用不规范化。
面对这样的情况,农村教师应该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赞科夫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维持学生学习的动机,促进教学效果,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教学的开展。它能给学生营造愉悦的教育氛围,课堂上师生默契的配合,使教学得到有效的进行,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尊重和关爱学生,学生也尊重和热爱老师,爱上老师所教学科,产生“爱屋及乌”的效果。可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2.精心设置课前导入
一个好的导入设计,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形成学习动机,这对一节课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根据课文的需要,采用不同又有趣的课前导入,如开门见山、联系旧知、创设环境、边玩边学等多种导入方法。通过适当的方法,使学生对新课的产生浓郁的兴趣,从而使教学得到有效的开展。
比如,在讲授《大自然的语言》时,我先播放了立春之后,万物变化的视频。通过视频,学生对大自然产生了探索心理,对本节课也产生了兴趣,本节课的教学在学生的求知欲中顺利开展。在讲授《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时,导入以播放歌曲《我和你》,师生共同回忆2008年北京奥运会,从北京奥运会进入这节课中。不同的课文,应选用不同又合适的导入,才能吸引学生。
3.合理利用多媒体,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使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使他们难以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应避免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或视频,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利用问题,给学生设疑,让他们寻疑,最后得到答案。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学生在课堂中得到思考,得到学习的乐趣。课堂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去呈现教材内容,如角色扮演法、场景模拟法、伙伴互助法、讨论辨析法,让学生在乐中学,又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比如,我在讲授《最后一次讲演》的过程中,每一段都采用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在朗读课文后,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在第1、2段中,设问“讲演中,闻一多先生一再痛斥敌人的卑劣无耻,他是哪几个方面痛斥的?”之后,由学生思考,后回答。第3段时,设问“这一段讲稿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对李公朴烈士和爱国民主运动怎样的态度?”由学生讨论后回答,后面内容也都是用设问的形式进行。学生边学边思考,既锻炼了思考能力,又培养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讲完本节课后,给学生布置另一道任务,要求学生模仿作者进行演讲,让学生角色替入,更深刻理解本文的情感。
二、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它能扩展人们的视野,陶冶情操,提升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可见,阅读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有多么的深。农村学生存在着严重缺乏阅读的情况,大部分人没读过名著,词汇累积量少。因此,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是重中之重。
如何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呢?首先,创建班级的图书角。农村学生较少有买书的习惯,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实行共享图书角,让大家互相交换书籍。条件较好的学校,可由学校出资创建。其次,开放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让学生有书籍、有地方进行心灵的洗涤和滋养。最后,多鼓励学生去看书。比如,我一直是让学生记下看过的书名,以比赛的形式奖励每学期看得多的同学。
为避免阅读成了虚有其表,毫无意义的行为,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要求学生每篇文章至少进行粗读、细读、品读等三次不同程度的阅读,多写读书笔记,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同时,要求学生要持之以恒,坚持阅读。当学生阅读量到达一定程度,累积了足够的素材,语文素养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三、背诵名篇名句
美国心理学家盖茨用实践证明“无论是学习效率的提高,还是记忆总量的增加,两者都是由于不断增加的学习时间百分比用于背诵促进的。”可见,背诵能达到累积语言的目的。学生语言的贫乏,使用的不规范,是缺乏语言积累的表现。背诵名篇名句,语言输入转化成自身内在知识,再进行输出。背诵不仅增加了词汇量,也增强了语感和表达能力。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
农村学校,由于硬件设施的限制,可以就地取材,开展适合学生的课外活动,如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成语联珠,或到野外观察动植物生长等多种有效的课外活动,使学生从中获得知识,也提高了能力。
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听、说、读、写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能达到的,对于基础薄弱的农村学生,更需要師生的长期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郑代礼.浅析《课标》中的“语文素养”,2018,2.
[2]赵卫国,马红丽.浅谈农村学生语文素养现状及培养[J].新先校园(下),2015(6).
[3]邹建兵.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J].新课程.上旬,2016(8).
【关键词】阅读;农村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丰富性和人文性同归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在农村学校,由于受家庭环境、学校条件、升学制度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及影响,大部分学生所获得的语文素养并未达到教纲中所要求的。现谈谈农村学校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情况。
一是语文知识面狭窄。农村学校的学生,或因家庭贫困,或是留守儿童,自小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知识面非常狭窄,很多人只知道课本中出现的名人或作家,对于名著的了解寥寥无几,对于课本外的历史典故、地理风俗民情等知识更是一窍不通。语文基础薄弱,知识面狭窄,是农村学校学生的典型现象。
二是基础知识差,口头表达能力一般。农村学校的学生,很大部分从小对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有些到了初中甚至连拼音都不会,经常出现错别字现象,口头表达能力也是糟糕。回答问题或谈论对某事的看法时,只会用简单的词语表达,用词不当的现象也频频出现。
三是作文水平低下。写作文时,简单的表述,内容空无一物,语句不通顺,表达混乱是农村学校学生的普遍现象,同时,受地方方言的影响,作文中常出现方言或用方言的语言结构叙述,语言使用不规范化。
面对这样的情况,农村教师应该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赞科夫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维持学生学习的动机,促进教学效果,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教学的开展。它能给学生营造愉悦的教育氛围,课堂上师生默契的配合,使教学得到有效的进行,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尊重和关爱学生,学生也尊重和热爱老师,爱上老师所教学科,产生“爱屋及乌”的效果。可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2.精心设置课前导入
一个好的导入设计,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形成学习动机,这对一节课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根据课文的需要,采用不同又有趣的课前导入,如开门见山、联系旧知、创设环境、边玩边学等多种导入方法。通过适当的方法,使学生对新课的产生浓郁的兴趣,从而使教学得到有效的开展。
比如,在讲授《大自然的语言》时,我先播放了立春之后,万物变化的视频。通过视频,学生对大自然产生了探索心理,对本节课也产生了兴趣,本节课的教学在学生的求知欲中顺利开展。在讲授《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时,导入以播放歌曲《我和你》,师生共同回忆2008年北京奥运会,从北京奥运会进入这节课中。不同的课文,应选用不同又合适的导入,才能吸引学生。
3.合理利用多媒体,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使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使他们难以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应避免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或视频,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利用问题,给学生设疑,让他们寻疑,最后得到答案。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学生在课堂中得到思考,得到学习的乐趣。课堂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去呈现教材内容,如角色扮演法、场景模拟法、伙伴互助法、讨论辨析法,让学生在乐中学,又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比如,我在讲授《最后一次讲演》的过程中,每一段都采用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在朗读课文后,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在第1、2段中,设问“讲演中,闻一多先生一再痛斥敌人的卑劣无耻,他是哪几个方面痛斥的?”之后,由学生思考,后回答。第3段时,设问“这一段讲稿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对李公朴烈士和爱国民主运动怎样的态度?”由学生讨论后回答,后面内容也都是用设问的形式进行。学生边学边思考,既锻炼了思考能力,又培养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讲完本节课后,给学生布置另一道任务,要求学生模仿作者进行演讲,让学生角色替入,更深刻理解本文的情感。
二、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它能扩展人们的视野,陶冶情操,提升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可见,阅读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有多么的深。农村学生存在着严重缺乏阅读的情况,大部分人没读过名著,词汇累积量少。因此,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是重中之重。
如何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呢?首先,创建班级的图书角。农村学生较少有买书的习惯,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实行共享图书角,让大家互相交换书籍。条件较好的学校,可由学校出资创建。其次,开放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让学生有书籍、有地方进行心灵的洗涤和滋养。最后,多鼓励学生去看书。比如,我一直是让学生记下看过的书名,以比赛的形式奖励每学期看得多的同学。
为避免阅读成了虚有其表,毫无意义的行为,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要求学生每篇文章至少进行粗读、细读、品读等三次不同程度的阅读,多写读书笔记,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同时,要求学生要持之以恒,坚持阅读。当学生阅读量到达一定程度,累积了足够的素材,语文素养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三、背诵名篇名句
美国心理学家盖茨用实践证明“无论是学习效率的提高,还是记忆总量的增加,两者都是由于不断增加的学习时间百分比用于背诵促进的。”可见,背诵能达到累积语言的目的。学生语言的贫乏,使用的不规范,是缺乏语言积累的表现。背诵名篇名句,语言输入转化成自身内在知识,再进行输出。背诵不仅增加了词汇量,也增强了语感和表达能力。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
农村学校,由于硬件设施的限制,可以就地取材,开展适合学生的课外活动,如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成语联珠,或到野外观察动植物生长等多种有效的课外活动,使学生从中获得知识,也提高了能力。
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听、说、读、写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能达到的,对于基础薄弱的农村学生,更需要師生的长期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郑代礼.浅析《课标》中的“语文素养”,2018,2.
[2]赵卫国,马红丽.浅谈农村学生语文素养现状及培养[J].新先校园(下),2015(6).
[3]邹建兵.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J].新课程.上旬,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