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問题意识,是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因为问题意识是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第一步,也是思维的起点,更是创新的源泉,它贯穿于科学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那么在小学科学常态课堂的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强化“问题意识”,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功利性学习是当下多数学生学习的主要价值追求,在这样的价值观引导下,学生的目标是考取高分,这就导致他们只关注书本知识,只关注老师的讲解。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相关教育部门、学校甚至教师更关注学生成绩的量化表现——分数,学生也认为只有高分才是好成绩的表现。因此,学生对待学习,只是苦读教材,囿于书本,在教材内容和教师划定的范围里苦苦挣扎。
在小学科学常态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会并敢于提出问题,是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起点。作为一线教学的小学科学教师,不是教会学生“没问题”,而是要教会学生“有问题”,使问题成为学生求知的第一步,成为创新的第一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主要是让学生敢于自由探讨、大胆发言、提出问题、“不唯书本”“不唯师说”,从而有所创新、有所进步。如,在学习《分离混合物》中,在做分离粳米与面粉的实验时,其中有位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如果米和面粉混在一起了,能否把他们放在水里?因为粳米比较重,而面粉比较轻,以这样的方法把它们分离出来。作为教师,笔者及时肯定了这位学生的方法,并对他说:“这种方法不错。但是,面粉湿了还要再和水分离一次”。又如,在进行分离铁钉和木屑的实验过程中,学生们都在开动脑筋,动手实践。突然有一位男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们能否用火烧这种方法来分离呢。”笔者第一时间鼓励了这位男生,并引导其他学生继续发散思维仔细思考,除了火烧是否还有别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此外,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尝试这些方法的依据,也就是“为什么会想到用这种方法”“用这种方法有什么便利之处”。因为解决问题不是天马行空、胡编乱造的活动,应该是“言之有理、论之有据”的,这样才能真正有效解决问题,并理解来龙去脉。
二、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以鼓励学生“敢于”提问为主,逐渐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使学生由“敢问”到“善问”,最后达到“会问”的程度。例如,学习《溶解》一课时,笔者用红糖削成一条小鱼,放到水槽中,并将水槽放在投影机上,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小鱼”,让学生仔细观察,结果学生发现“小鱼”越游越小,最后消失了。学生不自觉地问:“小鱼跑到哪里去了?”这一问立刻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根据生活经验,有些同学就想到了“小鱼是不是溶解了?”从而引入探究的主题。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在不同年级中,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是敢于大胆地提出问题,反而是高年级的学生不敢也不愿意提问。究其原因,主要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自我意识和自尊心逐渐增强,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过于幼稚简单而引起同伴的嘲笑或老师的批评。时间一长,学生就慢慢地丧失提问题的能力与勇气。
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一线教师要结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注重保护学生原有的问题意识,除了耐心聆听学生提出的不同层次的问题,对较少发言的学生敢于提问及时给予必要的表扬与鼓励。认真对待可能出现的简单或者幼稚的问题,给予一定程度的引导,引导其他学生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或者从简单的问题中发现学生思路的偏差,从而在教学实践中总结有价值的经验。
三、改变“教师观念障碍”,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不可忽视传授学生基础知识,也不能忽视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尽管一线教师把“问题”作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出发点,但绝大多数问题都由教师提出,提问似乎成为教师的专利,导致学生往往处于“答问”的被动状态。
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难以融合已有认知结构与当前学习内容,还可能扼杀学生的问题意识,造成学生问题意识的丧失。因为问题意识的产生首先是一个主动积极的、自觉发生的过程,如果没有学生个体内在潜能的激活,又缺乏科学知识的内化,那么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不可能出现的。
此外,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缺少质疑的方法,不能将自己所观察的结果与思考的疑惑以问题的方式口头表述出来,所以造成了课堂上学生往往是被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或者是为了配合教师而做,而不明白“我为什么要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课堂上,教师适时进行有效地引导,不仅可以把握原有的教学方向,还能使学生真正从探究式学习中受益匪浅,并使科学探究实践得到完善。但如果不分主次、时间分配不科学会很容易造成课堂教学低效。因此,我们开展的探究活动贵在精而不在多,正所谓做到“一英寸宽,一英里深”。把握科学课中重点的探究内容,集中时间重点探究,不要让次要的探究占用过多的时间,选择最有价值的活动深入地把它做好、做足。
例如,在教学《鸡蛋保护器》一课中,笔者让学生带着“如何保护好鸡蛋”的问题,观看了降落伞利着陆;碰碰车利用橡胶带减轻车与车之间的撞击;三角架具有稳定性等图片。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打开学生设计鸡蛋保护器的思路,设计一个“鸡蛋保护器”,结果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有的想出了用泡沫、棉花、报纸、绒布、毛巾等材料,有用纸屑、鸡毛、沙子、木屑等软物垫住,有的做了一个降落伞减慢鸡蛋下降的速度,在探究过程中指导学生通过实践与反思相结合、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逐步走向成功。所以在开展探究活动前先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做这些活动”,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因,发挥学生们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带着问题学会“怎样做”,知道科学探究活动是有目的性的研究活动,而不是单纯的玩耍。
此外,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仅仅拥有问题意识还不够,因为这只是创造性活动的一个起点,只有通过更进一步的努力,才有可能达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目标。因此,教师还应重视对学生质疑方法的培养,让学生结合一些典型的问题进行思考,并适时进行启发,最后让学生提出问题,进一步学生根据教学情境与事物的细微变化提出问题,特别是能从不同角度和思路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做到想问、敢问、会问。
参考文献:
[1]陈品如.浅谈小学科学探究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学[J].教 育 实 践 与 研 究,2008(7).
[2]刘峰林.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学周刊,2015 (12).
一、强化“问题意识”,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功利性学习是当下多数学生学习的主要价值追求,在这样的价值观引导下,学生的目标是考取高分,这就导致他们只关注书本知识,只关注老师的讲解。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相关教育部门、学校甚至教师更关注学生成绩的量化表现——分数,学生也认为只有高分才是好成绩的表现。因此,学生对待学习,只是苦读教材,囿于书本,在教材内容和教师划定的范围里苦苦挣扎。
在小学科学常态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会并敢于提出问题,是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起点。作为一线教学的小学科学教师,不是教会学生“没问题”,而是要教会学生“有问题”,使问题成为学生求知的第一步,成为创新的第一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主要是让学生敢于自由探讨、大胆发言、提出问题、“不唯书本”“不唯师说”,从而有所创新、有所进步。如,在学习《分离混合物》中,在做分离粳米与面粉的实验时,其中有位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如果米和面粉混在一起了,能否把他们放在水里?因为粳米比较重,而面粉比较轻,以这样的方法把它们分离出来。作为教师,笔者及时肯定了这位学生的方法,并对他说:“这种方法不错。但是,面粉湿了还要再和水分离一次”。又如,在进行分离铁钉和木屑的实验过程中,学生们都在开动脑筋,动手实践。突然有一位男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们能否用火烧这种方法来分离呢。”笔者第一时间鼓励了这位男生,并引导其他学生继续发散思维仔细思考,除了火烧是否还有别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此外,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尝试这些方法的依据,也就是“为什么会想到用这种方法”“用这种方法有什么便利之处”。因为解决问题不是天马行空、胡编乱造的活动,应该是“言之有理、论之有据”的,这样才能真正有效解决问题,并理解来龙去脉。
二、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以鼓励学生“敢于”提问为主,逐渐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使学生由“敢问”到“善问”,最后达到“会问”的程度。例如,学习《溶解》一课时,笔者用红糖削成一条小鱼,放到水槽中,并将水槽放在投影机上,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小鱼”,让学生仔细观察,结果学生发现“小鱼”越游越小,最后消失了。学生不自觉地问:“小鱼跑到哪里去了?”这一问立刻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根据生活经验,有些同学就想到了“小鱼是不是溶解了?”从而引入探究的主题。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在不同年级中,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是敢于大胆地提出问题,反而是高年级的学生不敢也不愿意提问。究其原因,主要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自我意识和自尊心逐渐增强,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过于幼稚简单而引起同伴的嘲笑或老师的批评。时间一长,学生就慢慢地丧失提问题的能力与勇气。
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一线教师要结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注重保护学生原有的问题意识,除了耐心聆听学生提出的不同层次的问题,对较少发言的学生敢于提问及时给予必要的表扬与鼓励。认真对待可能出现的简单或者幼稚的问题,给予一定程度的引导,引导其他学生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或者从简单的问题中发现学生思路的偏差,从而在教学实践中总结有价值的经验。
三、改变“教师观念障碍”,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不可忽视传授学生基础知识,也不能忽视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尽管一线教师把“问题”作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出发点,但绝大多数问题都由教师提出,提问似乎成为教师的专利,导致学生往往处于“答问”的被动状态。
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难以融合已有认知结构与当前学习内容,还可能扼杀学生的问题意识,造成学生问题意识的丧失。因为问题意识的产生首先是一个主动积极的、自觉发生的过程,如果没有学生个体内在潜能的激活,又缺乏科学知识的内化,那么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不可能出现的。
此外,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缺少质疑的方法,不能将自己所观察的结果与思考的疑惑以问题的方式口头表述出来,所以造成了课堂上学生往往是被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或者是为了配合教师而做,而不明白“我为什么要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课堂上,教师适时进行有效地引导,不仅可以把握原有的教学方向,还能使学生真正从探究式学习中受益匪浅,并使科学探究实践得到完善。但如果不分主次、时间分配不科学会很容易造成课堂教学低效。因此,我们开展的探究活动贵在精而不在多,正所谓做到“一英寸宽,一英里深”。把握科学课中重点的探究内容,集中时间重点探究,不要让次要的探究占用过多的时间,选择最有价值的活动深入地把它做好、做足。
例如,在教学《鸡蛋保护器》一课中,笔者让学生带着“如何保护好鸡蛋”的问题,观看了降落伞利着陆;碰碰车利用橡胶带减轻车与车之间的撞击;三角架具有稳定性等图片。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打开学生设计鸡蛋保护器的思路,设计一个“鸡蛋保护器”,结果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有的想出了用泡沫、棉花、报纸、绒布、毛巾等材料,有用纸屑、鸡毛、沙子、木屑等软物垫住,有的做了一个降落伞减慢鸡蛋下降的速度,在探究过程中指导学生通过实践与反思相结合、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逐步走向成功。所以在开展探究活动前先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做这些活动”,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因,发挥学生们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带着问题学会“怎样做”,知道科学探究活动是有目的性的研究活动,而不是单纯的玩耍。
此外,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仅仅拥有问题意识还不够,因为这只是创造性活动的一个起点,只有通过更进一步的努力,才有可能达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目标。因此,教师还应重视对学生质疑方法的培养,让学生结合一些典型的问题进行思考,并适时进行启发,最后让学生提出问题,进一步学生根据教学情境与事物的细微变化提出问题,特别是能从不同角度和思路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做到想问、敢问、会问。
参考文献:
[1]陈品如.浅谈小学科学探究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学[J].教 育 实 践 与 研 究,2008(7).
[2]刘峰林.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学周刊,2015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