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常态培养 启发善于发问

来源 :广东教学·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16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問题意识,是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因为问题意识是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第一步,也是思维的起点,更是创新的源泉,它贯穿于科学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那么在小学科学常态课堂的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强化“问题意识”,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功利性学习是当下多数学生学习的主要价值追求,在这样的价值观引导下,学生的目标是考取高分,这就导致他们只关注书本知识,只关注老师的讲解。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相关教育部门、学校甚至教师更关注学生成绩的量化表现——分数,学生也认为只有高分才是好成绩的表现。因此,学生对待学习,只是苦读教材,囿于书本,在教材内容和教师划定的范围里苦苦挣扎。
  在小学科学常态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会并敢于提出问题,是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起点。作为一线教学的小学科学教师,不是教会学生“没问题”,而是要教会学生“有问题”,使问题成为学生求知的第一步,成为创新的第一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主要是让学生敢于自由探讨、大胆发言、提出问题、“不唯书本”“不唯师说”,从而有所创新、有所进步。如,在学习《分离混合物》中,在做分离粳米与面粉的实验时,其中有位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如果米和面粉混在一起了,能否把他们放在水里?因为粳米比较重,而面粉比较轻,以这样的方法把它们分离出来。作为教师,笔者及时肯定了这位学生的方法,并对他说:“这种方法不错。但是,面粉湿了还要再和水分离一次”。又如,在进行分离铁钉和木屑的实验过程中,学生们都在开动脑筋,动手实践。突然有一位男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们能否用火烧这种方法来分离呢。”笔者第一时间鼓励了这位男生,并引导其他学生继续发散思维仔细思考,除了火烧是否还有别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此外,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尝试这些方法的依据,也就是“为什么会想到用这种方法”“用这种方法有什么便利之处”。因为解决问题不是天马行空、胡编乱造的活动,应该是“言之有理、论之有据”的,这样才能真正有效解决问题,并理解来龙去脉。
  二、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以鼓励学生“敢于”提问为主,逐渐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使学生由“敢问”到“善问”,最后达到“会问”的程度。例如,学习《溶解》一课时,笔者用红糖削成一条小鱼,放到水槽中,并将水槽放在投影机上,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小鱼”,让学生仔细观察,结果学生发现“小鱼”越游越小,最后消失了。学生不自觉地问:“小鱼跑到哪里去了?”这一问立刻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根据生活经验,有些同学就想到了“小鱼是不是溶解了?”从而引入探究的主题。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在不同年级中,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是敢于大胆地提出问题,反而是高年级的学生不敢也不愿意提问。究其原因,主要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自我意识和自尊心逐渐增强,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过于幼稚简单而引起同伴的嘲笑或老师的批评。时间一长,学生就慢慢地丧失提问题的能力与勇气。
  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一线教师要结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注重保护学生原有的问题意识,除了耐心聆听学生提出的不同层次的问题,对较少发言的学生敢于提问及时给予必要的表扬与鼓励。认真对待可能出现的简单或者幼稚的问题,给予一定程度的引导,引导其他学生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或者从简单的问题中发现学生思路的偏差,从而在教学实践中总结有价值的经验。
  三、改变“教师观念障碍”,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不可忽视传授学生基础知识,也不能忽视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尽管一线教师把“问题”作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出发点,但绝大多数问题都由教师提出,提问似乎成为教师的专利,导致学生往往处于“答问”的被动状态。
  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难以融合已有认知结构与当前学习内容,还可能扼杀学生的问题意识,造成学生问题意识的丧失。因为问题意识的产生首先是一个主动积极的、自觉发生的过程,如果没有学生个体内在潜能的激活,又缺乏科学知识的内化,那么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不可能出现的。
  此外,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缺少质疑的方法,不能将自己所观察的结果与思考的疑惑以问题的方式口头表述出来,所以造成了课堂上学生往往是被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或者是为了配合教师而做,而不明白“我为什么要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课堂上,教师适时进行有效地引导,不仅可以把握原有的教学方向,还能使学生真正从探究式学习中受益匪浅,并使科学探究实践得到完善。但如果不分主次、时间分配不科学会很容易造成课堂教学低效。因此,我们开展的探究活动贵在精而不在多,正所谓做到“一英寸宽,一英里深”。把握科学课中重点的探究内容,集中时间重点探究,不要让次要的探究占用过多的时间,选择最有价值的活动深入地把它做好、做足。
  例如,在教学《鸡蛋保护器》一课中,笔者让学生带着“如何保护好鸡蛋”的问题,观看了降落伞利着陆;碰碰车利用橡胶带减轻车与车之间的撞击;三角架具有稳定性等图片。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打开学生设计鸡蛋保护器的思路,设计一个“鸡蛋保护器”,结果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有的想出了用泡沫、棉花、报纸、绒布、毛巾等材料,有用纸屑、鸡毛、沙子、木屑等软物垫住,有的做了一个降落伞减慢鸡蛋下降的速度,在探究过程中指导学生通过实践与反思相结合、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逐步走向成功。所以在开展探究活动前先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做这些活动”,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因,发挥学生们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带着问题学会“怎样做”,知道科学探究活动是有目的性的研究活动,而不是单纯的玩耍。
  此外,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仅仅拥有问题意识还不够,因为这只是创造性活动的一个起点,只有通过更进一步的努力,才有可能达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目标。因此,教师还应重视对学生质疑方法的培养,让学生结合一些典型的问题进行思考,并适时进行启发,最后让学生提出问题,进一步学生根据教学情境与事物的细微变化提出问题,特别是能从不同角度和思路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做到想问、敢问、会问。
  参考文献:
  [1]陈品如.浅谈小学科学探究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学[J].教 育 实 践 与 研 究,2008(7).
  [2]刘峰林.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学周刊,2015 (12).
其他文献
本报综合报道 为进一步加强委厅青年党员的党性锤炼和纪律教育,结合2018年委厅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安排,8月9日—10日,省教育厅直属机关党委组织厅机关36名青年党员前往南雄市开展主题党日活動。  本次党日活动在南雄市黄坑村和上朔村进行。黄坑村是教育厅定点帮扶的贫困村,经过多年的改造,现正逐步向社会主义新农村转变。上朔村是南雄市红色革命的摇篮和第一届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我厅机关青年党员参观了新建成的黄
在我国快速迈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进程中,我们需要提高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而外语能力是全球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国际合作综合英语教学实验项目”通过英语教学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培养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同时解决了英语教学费时多、效率低、质量差等问题,对于我们思考如何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也有—定启发。  ——编者  中山大学教授冯增俊一直想在他持续了18年的“国际合作综合英语教学实验项目”(以下简称“综合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的过程是学生学习人生道理,认识自己,超越自己的过程。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巩固和延伸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开展课外阅读还可以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和见识,增长课外知识;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呢?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是十分重要的。  一、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的动力,是迈向成功的开始。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会认真地
一、单项选择题(第小题4分,共44分)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201B届高三4月考)下图为北半球锋面气旋系统示意图(单位:百帕)。完威1下列1~2题。  1.雨过天晴后,若图中甲地清晨出现浓雾天气,原因是(  )  A.大气吸收强  B大气逆辐射弱  C.大气反射强  D地面反射减弱  2图中乙、丙两地比较,气流状况(  )  ①乙近地面风力较小②乙上升气流较强  ③丙近地面风力较小④丙上升气流较
【摘要】《课程标准》从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提出以创新为指向的学习形式及学习内容。教师应建设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开放与合作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历史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然是多样性的。因此,教师必须更新角色主动适应。  【关键词】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历史思维;解决问题能力  学生处于青少年阶段,智力能力逐步发展,心理上存在着探究过去,追
发声练习,是把日常的生理说话状态变为积极的夸张的歌唱状态,是学生掌握演唱技巧的重要途径。指导学生正确发声,使他们能用位置高、气息深、热情洋溢的声音,准确地表现歌曲内涵,达到提高歌唱表现力的目的。如何正确指导学生进行发声练习呢?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学习老师。学生对学有兴趣,教才会有效果,而最容易引起兴趣的是形式新颖的事物。正如柏拉图所说的:“好奇者,知识之门。”如
【摘要】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高中语文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特性,旨在培养高中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课堂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极大地转变,为了顺应教学改革的潮流,笔者改变了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尝试在所任教的高二班级课堂上进行了情境阅读教学,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主要阐述了笔者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中对情境阅读教学的探索过程及收获。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情境阅读教
【摘要】内能、温度和热量是初中物理热学中容易混淆而又十分重要的概念,在中考试题中经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很多同学不能区分这三个物理量的概念,导致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容易出错。  【关键词】内能;热传递;热量;  一 、温度、内能和热量的概念  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是状态量。从热力学的角度看,温度是物体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是大量分子热运动的集体表现,对于个别分子没有意义。物体的温度升高
【摘要】阅读理解是中考复习课的重点、难点,往往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效果不明显。解题的技巧是千篇一律,效果为什么会差别这么大?一方面是学生素质的存在差异,这是无法改变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是学生能否灵活运用解题技艺。学习一般都分为以下几个过程:首先要熟记,然后理解、领悟,最后才能运用,其中关键的一环是学生的领悟,学生领悟、理解后才能运用。“变则通,不变则壅;变则兴,不变则衰;变则生,不变则亡。”语
【摘要】活动学习和文本学习是深度学习的常用的方式。本文从深度学习、活动学习与文本学习的概念、内涵和特点,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在实践中要正确认识活动学习与文本学习在深度学习中的定位,处理好三者关系,实现文本学习与活动学习优势互补,提升深度学习成效。  【关键词】深度学习;活动学习;文本学习  一、深度学习、活动学习与文本学习概念简析  深度学习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FerenceMarton和R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