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学生的“似乎会”和“直观会”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ly1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面对学生的“似乎会”。教师要重视知识形成的内在原理。加强学生的操作体验和感悟。
  
  学生是独特的个体,家庭教育对他们学习的前期影响不一样,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也不尽相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知识还没有教,但有一部分学生“似乎会”了,这时候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回避学生的学前基础,将“先行者”拉回“统一战线”,还是“以偏概全”,简单教教多加练练?
  笔者认为,面对部分学生的“似乎会”,首先要思考的是:这些学生是真的会了吗?他们知道这样做的道理吗?他们能有其他的收获吗?
  
  [片段1]学生根据信息提出了以下4个问题:
  教师指名学生列式解决了第一个问题,30 3=33是学生已经学过的整十数加一位数的计算。然后学生也能够依次列式解决后面3个问题,只是这些计算是本节课即将学习的新知——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学生对这些计算“未学先知”,面对这样的情况,该如何应对呢?且看——
  
  师:他们算得对吗?(在黑板上“45 30=75”和“45 3=48”的计算结果后面分别加上一个“?”)请你们用小棒摆一摆,用计数器拨一拨,看看这两道算式到底等于多少。
  学生各自活动,然后同桌交流,最后全班汇报操作的过程。
  [思考]本节课还没有正式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的时候,部分学生就已经能够口算出45 30和45 3的结果了,这些学生是否真正明白计算45 30的时候为什么要将40与30先加,而计算45 3的时候却先算5 3呢?他们有没有从数位的内在原理来理解几个十与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呢?对数位原理的感悟是他们后继学习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乃至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基础。
  所以,尽管部分学生“似乎会”算了,我们也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回头悟”,在动手操作中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形成的内在原理,变成“真正会”。
  
  二、面对学生的“直观会”,教师要重视数学知识成果的提炼,注重直观体验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学生体验了、感悟了,也能够看着操作的过程或图片用语言来表述思考的过程了,是不是就已经实现了数学教学的目标了呢?数学是一门“抽象化”的学科,我们的教学需要借助直观形象的情境或操作,但是不能停留于“直观会”,要注重对学生从直观体验向抽象思维的提升与过渡。
  
  [片段2]学生在全班汇报拨计数器、摆小棒算出45 30=75后。
  师:谁能看着小棒或计数器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45 30的?
  (学生们大多能够在教师的指引下有序地说出45 30的计算过程)
  师:现在,你能不看计数器,也不看小棒说一说怎样计算45 30吗?
  生1:先用40根小棒加30根小棒等于70根小棒,再加上5根小棒,就是75了。(这个学生的脑海中还留存着刚才操作的印象,充分说明操作过程给他留下的深刻体验。)
  师:他的脑海里还记得刚才的小棒呢。还有谁来说一说?
  生2:把5放在一边,先算40 30=70,再算70 5=75。
  师:谁再来说一说?
  生3:先算40 30=70,再算70 5=75。
  教师在学生已经能够初步抽象出45 30的计算方法后,进行板书。并让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口算45 30的思考过程。
  
  [片段3]教学并对比了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后,进行书后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
  教者将练习的要求变成:“需要用计数器的用计数器,不需要用计数器的可以直接计算。”
  [思考]以上两个片段虽没有将教学过程进行多大的调整与变动,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些教学环节的细微处理,却能够充分体现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第2个片段中教师是在学生“直观会”算45 30的基础上,重视数学成果的夯实与提炼,能够充分把握由直观体验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实现思维的质的飞跃。同样,第3个片段中,教师将题目中规定的“先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再填出结果”的统一性练习要求变成了“需要用计数器的用计数器,不需要用计数器的可以直接计算”的选择性练习要求,既充分考虑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性,又充分体现了数学抽象思维的重要性。
其他文献
互联网是二十世纪留给二十一世纪最珍贵的遗产,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已经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切身感受到了互联网的伟大意义,离开互联网的生活已经让人不堪想象。  对于数字家庭而言,网络当然是不可或缺的,但远没有达到更深层的应用。甚至不需要仔细深入研究便可发现,目前数字家庭的网络应用基本上是围绕着电脑为核心展开的,不管是影像分享或是影音下载,其他设备要么为电脑提供数据,要么接受电脑提供的数据。例如,很多朋友的
“钱学森之问”是我们这代教育者必须直面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认为,其中基础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是基础教育掉进了“分数”的陷阱,束缚了创新意识的自由翱翔和创新能力的勃发生机。我们的教育者不是怀揣解决自然、社会的问题引领孩子的成长。而是让分数使孩子成为知识的贮存器和数据库,考试的机器。为此,我们始终把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
主持人语  素质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的主旋律。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是素质教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整整10年了。在这10年中,素质教育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经验,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挫折。  素质教育是一个永远值得思考、常思常新的问题。但最近几年,理论界对此研究不多,成果较少。本期我们组织了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课标本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  教学用书和许多参考资料均将本课的目标定位在了解德国的民俗风情和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上。然而,我在反复研读文本时,文末的“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一句中的“思乡”二字让我对该文的主旨有了更深的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梦全因看到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想到德国人那“人
背景:教学是唤起、维持、促进学生进步发展的行为。追求有效,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更是学校课堂管理的中心所在。前不久,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十几位参与“追寻理想课堂”课题研究的老师坐到了一起,围绕“有效教学”展开思想交流。    严伯春:去年底在扬州参加2006年教海探航颁奖活动,听了省教科院杨九俊副院长“有效教学”的报告,思想触动很大。在网上搜索一下。发现许多学校对此都作出了积极回应。新课程实施6个年头了
[摘 要] “平面图形的认识”是培养学生几何思维、帮助学生建立空间几何观念的基础内容,实际教学时,需要教师慎重设计教学方案,其中构建框图、类比生成、丰富活动、渗透思想可以显著提升教学效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平面图形;框图;类比;活动;思想  “平面图形的认识”是七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习基本平面图形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的基础. 通过该章节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常见图形的性质定理、图形探
很早,张兴华老师便应用儿童学习心理进行数学教学实践与研究。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一群有着相同追求的年轻人追随着他进行了数十年的实践探索,以儿童的学习心理为支点,行走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天地间,铸就了一条科学的数学教学之路,开创了在小学数学界颇有影响的教学流派——基于儿童学习心理的小学数学教学流派。    一、流派特点    1.鲜明的儿童立场。  从张兴华老师在实习中悟出了“教学要顺应儿童心理特点才能成
策划人语    众所周知,口算是一切笔算、简算和估算的基础,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口算”。而实际情况是,很多人认为口算就是简单的口头计算,只是一种单一的运算技能,没有多大的思维含量,因此长期以来使得口算处于“集体轻视”状态。  本期这组文章,从一项一年级初入学儿童的加减法基本口算现状的调查谈起,进而引发我们深入思考:课程改革后学生的口算能力为什么下降?当前的口算教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怎样采取有效策略
一切从童年开始    诗人但丁曾经说过:“一颗白松的种子。如果掉在英国的石头缝里,也许只会长成一棵很矮的小树:可是如果它是被种在南方肥沃的土地里,它可能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这几句话。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一个良好的生态性文学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1984年安徒生文学奖得主、奥地利女作家克里斯蒂娜·诺斯特林格,在谈到她为儿童写作的一个“理想支柱”时说:“既然他们(孩子们)生长于斯的环境不鼓励
课程改革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江苏省常州市实验小学认为:只有把问题上升为“课题”,才能集聚问题、分享智慧、攻坚克难,在课程改革中留下自己的足印;只有把“课题”进行“理性整合”,才能让课题研究真正为学校发展服务,走出校本化发展之路。《学会分享——一项促进学校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是常州市实验小学实施科研兴校战略、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一项核,心课题。该课题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一五”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