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白松种子的启示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7742578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切从童年开始
  
  诗人但丁曾经说过:“一颗白松的种子。如果掉在英国的石头缝里,也许只会长成一棵很矮的小树:可是如果它是被种在南方肥沃的土地里,它可能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这几句话。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一个良好的生态性文学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1984年安徒生文学奖得主、奥地利女作家克里斯蒂娜·诺斯特林格,在谈到她为儿童写作的一个“理想支柱”时说:“既然他们(孩子们)生长于斯的环境不鼓励他们建立自己的乌托邦,那我们就应该挽起他们的手。向他们展示这个世界可以变得如何美好、快乐、正义和人道。这样可以使孩子们向往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这种向往会使他们思考应该摆脱什么、应该创造些什么以实现他们的向往。”
  另一位安徒生文学奖获得者、前苏联儿童文学家和教育家米哈尔科夫,写过一本关于儿童成长的散文名著《一切从童年开始》,他在这本书中说:“无论孩子们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多么有趣,可是如果不去阅读一些美好、有趣和珍贵的书。孩子们就会像被夺去了童年最可贵的财富一样,其损失将是不可弥补的。很难设想一个没有阅读、没有留下好书记忆的童年。会是什么样子。”他举了自己在八岁时所记住的诗人涅克拉索夫的几行诗为例,它们出自《涅克拉索夫选集》:“在我们这块低洼的沼泽地方/要不是总有人用网去捕。用绳索去套/各种野兽会比现在多五倍/兔子当然也一样,真让人心伤。”他说。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之后。这些诗句仍然没有失去当年迷人的魅力。它们仍然在不断地唤醒他的良知和爱心,像童年时一样。他小时候还读过一本文字优美的诗体小说《马扎依爷爷》,当他自己也成了一名作家后,他特地去看了看当年马扎依爷爷搭救可怜的小兔子的地方。他举这些小例子只为了说明,有些书,一个人如果不在童年时读到它们。不曾在童年时代为它们动过真情、流过眼泪。那么这个人的本性和他整个的精神成长,就可能有所欠缺,甚至将是愚昧和不文明的。
  
  给孩子一个纯正和温暖的文学环境
  
  一个良好的生态性的童年文学环境,首先来自家庭和校园里良好的文学环境的建立与完善。“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这是美国儿童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写在他那本有名的《朗读手册》扉页上的几行诗。这几行诗,值得所有的父母与老师思考和效仿。要知道。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拒绝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挪威著名儿童文学家、《苏菲的世界》的作者乔斯坦·贾德曾说:“最明智的父母。一旦给孩子吃饱穿暖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就应该是为孩子们选择出最好的文学书,带回家来,放进他们的卧室里。或者,直接给孩子们朗读。”
  美好的故事就是光明。“如果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将来有一天,阅读对于孩子们来说,就如我们每天要刷牙一样不可缺少。牙齿卫生很重要,但父母们更应该越来越对其子女的‘经历卫生’担负起责任来。”他认为。与那些“电子毒贩子”利用孩子们天赋的好奇心和喜欢玩耍的需要。让他们沉迷于仅仅能够获得感官刺激和一时快感的电子产品,从而剥夺了他们的想象力与自发的活跃性相比,父母们读给孩子们听的文学书,才是真正的“温暖之源”。
  那么,爱孩子,就请先给孩子一个纯正、干净和温暖的文学环境。而且,还要帮助孩子们学会阅读。对于书,孩子们是没有多少鉴别和选择能力的。因此,家长和老师们应该像定时清扫孩子卧室里的卫生一样,为孩子们清理他们的“阅读环境”,包括帮助他们剔除那些无益与不良的读物。给予孩子一个健康、光明和温暖的家庭文学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趣味和良好的读书习惯,教给孩子有效的阅读方法,对于孩子全面而健康地成长,乃至成就孩子未来的理想,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件事情。
  《会阅读的孩子更成功》的作者南美英女士,出生于韩国一个小学教师家庭。她从小就喜欢阅读,甚至于。自从看过一本描写小精灵会答应小孩子“三个愿望”的童话故事之后,她竟异想天开地幻想着小精灵将来能够赐给她一份“只要看有趣的书,也可以生活”的工作。由此便不难想象,这是一个对阅读相当沉迷和投入的小孩。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如今已经成为韩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儿童阅读教育专家和文学博士。在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同时,她还担任韩国读书教育大学教授、韩国读书教育开发院院长、KREDL教育机构的教育开发理事等职务。她认为,正是童年时代的酷爱阅读,成就了她的今日。是童年时的“精灵”满足了她的愿望,让她变成了一个快乐、幸福和精神上十分富有的人。
  回顾自己的成长道路。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她认为,对每一个孩子来说有一点,显得非常珍贵,那就是,面对一辈子也看不完、堆积如山且不断涌出来的书籍。培养孩子选择优良书籍的能力。教会孩子有效的阅读方法,将是老师和父母亲给予孩子们的“最好的礼物”。
  
  经典阅读不能缺席
  
  时至今日,儿童文学的一部分美好的传统,已经被一些创作者和出版者彻底解构和颠覆。魔幻、卡通、动漫、武侠、电玩游戏、网络语言等各种书写元素,取代了传统的故事和讲述方式。一个个怪异、随意和恶作剧般的文本,让人眼花缭乱、瞠目结舌。我们所面对的童年与成长环境是那么纷纭嘈杂和光怪陆离。它们正凭着一种强大的通俗化、游戏化和粗率化的力量,在包围着我们的孩子。实际上我们都已感觉到了。一方面是无所不在的媒体负面影响所带来的道德恐慌,另一方面就是整个社会、当然包括书媒在内,对于“电子时代”的不合实际的鼓励与乐观。因此,诸如媒体文化学者和批评家大卫·帕金翰发出的“童年之死”,尼尔·波兹曼发出的“童年的消逝”等声音,就并非是危言耸听的了。
  因此,在这样的文学环境里,我们还是应该强调,孩子们的文学生活中,经典阅读不能缺席。
  经典的魅力是永恒的,只要我们有耐心,并且怀着一种敬畏之心。轻轻地擦去时间留给它们的那些飞灰与尘埃,经典的光芒将愈加明亮。数千年来,人类有幸拥有了一批最伟大的经典作品,这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和幸福花园。我们应该用心守护着它。浇灌着它。我们应该倡导一种纯正的经典阅读、文学阅读、深度阅读。而不能一味地让孩子们的文学生活、阅读环境被一种通俗化、游戏化、卡通化和粗率化的流行阅读和浅阅读所侵蚀。
  儿童文学界的老前辈陈伯吹先生说过一句话:“儿童文学虽是派生于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儿童文学又不能不受制于教育。”我觉得。这句话仍然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回味的。我坚信,一个真正良好的、面向儿童的生态性文学环境,都不应该回避或放弃对诸如谦让、分享、诚信、感动、专注、担当、奉献、勇敢、自信、友爱、互助、智慧、感恩等等人间美德的张扬与传播。它们也是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东西。而最好的“文学生活”和“文学环境”。就是应该让小读者们能够从快乐的阅读里,从幸福的聆听中,从作家们那些温情脉脉的故事和生动的文学细节里,获得感动和启示,获得文学的享受、美的熏陶、善与爱的教育。
其他文献
名师档案    施延霞,女,1966年6月出生,江苏淮安人,现任江苏省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教务主任。江苏省小学英语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级课题负责人,全国剑桥少儿英语考级口试考官,江苏省“名师名校联动工程”特聘专家,江苏省教育厅“送教专家团”成员,江苏省优秀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江苏省教坛明星,淮安市基础教育专家组成员,淮安市教育学会英语专业委员理事,淮安市“十百千人才”培养对象,淮安市首批小学
1 “引领”    “孙校长,我明白在《拉萨的天空》这篇课文中,‘神往’这个词是学生理解感悟的难点。备课时我也注意到了,但是刚才在课堂上就是上不出来……”青年教师吴静上完教研课后向孙双金校长倾吐苦恼。  孙校长并没有立即回答的意思,只是微笑着对吴老师说:“等一会儿,我在另外一个班也上一节《拉萨的天空》,欢迎你和其他老师来听。没有什么准备。算是即兴课吧!”  同样的内容,孙校长会怎么上呢?老师们充满
互联网是二十世纪留给二十一世纪最珍贵的遗产,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已经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切身感受到了互联网的伟大意义,离开互联网的生活已经让人不堪想象。  对于数字家庭而言,网络当然是不可或缺的,但远没有达到更深层的应用。甚至不需要仔细深入研究便可发现,目前数字家庭的网络应用基本上是围绕着电脑为核心展开的,不管是影像分享或是影音下载,其他设备要么为电脑提供数据,要么接受电脑提供的数据。例如,很多朋友的
“钱学森之问”是我们这代教育者必须直面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认为,其中基础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是基础教育掉进了“分数”的陷阱,束缚了创新意识的自由翱翔和创新能力的勃发生机。我们的教育者不是怀揣解决自然、社会的问题引领孩子的成长。而是让分数使孩子成为知识的贮存器和数据库,考试的机器。为此,我们始终把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
主持人语  素质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的主旋律。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是素质教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整整10年了。在这10年中,素质教育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经验,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挫折。  素质教育是一个永远值得思考、常思常新的问题。但最近几年,理论界对此研究不多,成果较少。本期我们组织了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课标本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  教学用书和许多参考资料均将本课的目标定位在了解德国的民俗风情和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上。然而,我在反复研读文本时,文末的“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一句中的“思乡”二字让我对该文的主旨有了更深的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梦全因看到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想到德国人那“人
背景:教学是唤起、维持、促进学生进步发展的行为。追求有效,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更是学校课堂管理的中心所在。前不久,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十几位参与“追寻理想课堂”课题研究的老师坐到了一起,围绕“有效教学”展开思想交流。    严伯春:去年底在扬州参加2006年教海探航颁奖活动,听了省教科院杨九俊副院长“有效教学”的报告,思想触动很大。在网上搜索一下。发现许多学校对此都作出了积极回应。新课程实施6个年头了
[摘 要] “平面图形的认识”是培养学生几何思维、帮助学生建立空间几何观念的基础内容,实际教学时,需要教师慎重设计教学方案,其中构建框图、类比生成、丰富活动、渗透思想可以显著提升教学效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平面图形;框图;类比;活动;思想  “平面图形的认识”是七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习基本平面图形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的基础. 通过该章节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常见图形的性质定理、图形探
很早,张兴华老师便应用儿童学习心理进行数学教学实践与研究。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一群有着相同追求的年轻人追随着他进行了数十年的实践探索,以儿童的学习心理为支点,行走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天地间,铸就了一条科学的数学教学之路,开创了在小学数学界颇有影响的教学流派——基于儿童学习心理的小学数学教学流派。    一、流派特点    1.鲜明的儿童立场。  从张兴华老师在实习中悟出了“教学要顺应儿童心理特点才能成
策划人语    众所周知,口算是一切笔算、简算和估算的基础,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口算”。而实际情况是,很多人认为口算就是简单的口头计算,只是一种单一的运算技能,没有多大的思维含量,因此长期以来使得口算处于“集体轻视”状态。  本期这组文章,从一项一年级初入学儿童的加减法基本口算现状的调查谈起,进而引发我们深入思考:课程改革后学生的口算能力为什么下降?当前的口算教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怎样采取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