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初中物理概念内化的教学策略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feng8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概念是构建物理学科体系的最基本的元素,它是对事物和现象进行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活动,抽取有意义的适合于物理研究需要的一系列具体现象的本质特征,而建立起来的,物理学本身就是从概念出发,经过理性思考与判断来总结与概括物理规律的,物理教学也遵循同样的过程,通过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清晰、正确的物理概念来建构物理规律,进而提升能力与科学素养。
  中学物理教学历来重视物理概念的教学,传统的概念教学从物理概念的文本出发,着力在三个方面讲解和剖析物理概念:一讲清概念的内涵,即物理内容和物理意义;二强调概念的外延,即概念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三理清相关概念的联系和相近概念的区别,课改后的概念教学,继续重视知识文本内容的宣讲,将知识内容讲授得精要、清晰、连贯,以教学艺术与教师情绪的感染将单向的知识传授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同时还融入了演示实验、多媒体或实物展示、板书与演算等教学手段,但是,基层教师对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的研究不足,采用的教学手段流于形式,难以让学生内化概念知识,以一节《阿基米德定律》公开展示课为例,笔者曾对学生做了一次课后测评,在为“浮力”概念设置的问题中,对“请举一个生活实例来说明浮力的存在”的39份答卷中,除1份外,其它35正确答案均取自于课堂教师所列举的实例;在回答“浮力的方向是否可能在水平方向上”问题时,却仅有7份回答“不可能”,从测评数据可以支持这样的判断:学生并未在这节课堂教学中通过对“浮力”概念本质的分析进行深入思考,尚未对“浮力”概念形成扎实的知识储备。
  物理概念,其本身的含义既抽象且深刻,在日常生活中常被误用或滥用,同时,初中学生在物理概念学习过程中,由于其自身认知特征的局限性,不仅仅需要教师帮助从现象中抽取并概括出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还需要学生自己对获得的知识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加工整理,才能让学生在原有的经验背景下内化到自己的各自有所不同的知识结构中,那么,物理概念的教学可以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在实行严谨的概念文本解读的同时,突出概念内化呢?现将在知识内容传播与教学活动设计两个方面,探寻可资利用的教学策略。
  1 概念内容的选择与呈现顺序的策略
  概念教学,一般是从学生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或实验现象开始,首先让学生观察并帮助学生归纳大量事实的共同特征,选择与设计有利于学生内化概念内容的实验与生活经验,存在三个主要来源:
  第一,教材与教参中的实例与实验。
  第二,应用于生活中的现象和经验;适度的贴近学生社会生活的经验与现象,便于学生观察、感知和分析。
  第三,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经验;教师能从中发现学生的认知偏差,学生也容易被唤起兴趣与注意。
  概念内容的呈现顺序,考虑到学生学习的认知特征与学科内容特点,以直线式或螺旋式、渐进性组织或跨越性组织等方式来调整概念教学内容。
  如初中物理“内能”一节,采用教学内容的渐进性组织方式,以三步骤建构内能概念:从“能量是物体所具有的对外做功的能力”已有知识出发,通过加热水杯,水杯内悬浮物从静止开始运动的演示实验,发现“温度高的物体具有对外做功能力”,得到“温度高的物体具有能量”,即“任何物体都具有与类似机械能的能量”结论,再用反复弯折铁丝实验,总结出“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来进一步强调物体内能的能量特征,最后,加热铁丝、烘烤铁丝等实验,发现并归纳出内能所具有的“热传递方式转移内能”,拓展出物体内能转移的特殊方式。
  2 形成概念的方法的教学策略
  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作用的认识发展过程,使用了严谨的科学方法,针对概念形成的不同方法,教学活动也各有不同的策略。
  2.1观察法建构概念,例如连通器,用直观感知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将形状、粗细不同的各种连通器拿给学生看,观察且归纳出容器加水后的水面总处于同一高度这样共同特征,来形成连通器概念,课后就不难准确地识别出其它的未在课堂上呈现的连通器了。
  2.2数学法建构概念,如密度,应用发现式教学策略
  分别测量同种物质的形状、大小各异的物块,发现各物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等的共同特征,将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定义为密度概念,当然教学侧重点不仅在于从大量示例中发现具有共同特征的数学关系,还要辅以概念形成的物理发展史的教学。
  2.3理想化法建构概念,如惯性、分子电流等,采用讲演式讲授法
  帮助学生在尊重假说的基础上,实施理性推理的教学活动策略。
  3 概念适用范围及与相似概念的区别的教学策略
  每个物理概念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含义,要掌握概念决定条件、物理量的量度公式、适用范围及与相似概念的区别,采用类比式讲授法与设想类问题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内化概念内容。
  例如,“电阻”概念与“密度”概念类比,两者量度公式极其相似,一样不能从电阻定量公式R=U/I认为电阻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而与密度是物质的属性一样,决定导体电阻的是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_同样,内能中的分子动能与机械能中的动能概念,压强与压力概念,等等,类比教学方式有利于同化与顺应新概念的认知,避免概念的混淆。
  日常口语会话中常常会被滥用的能量概念,设想类问题的讨论式教学活动,如“气功师号称能‘隔空打物’或‘隔山打牛’,如何设计实验证明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师生既可以围绕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和交流,从不同角度来探讨机械能、内能、化学能等概念,也可以创造性地设计实验,将所学知识加以合理发挥,来促成对能量概念知识的全面、深刻的理解,
  4 概念内化需要的时间与资源的教学活动策略
  学生构建个人化概念所需要的时间与资源,在教学活动方面,设计发现性实验与开放性问题,在教学方法方面,讲授式教学方法的同时,辅以交流、合作、探究等课堂活动,都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策略。
  例如“内能”一节,如果将“反复弯折铁丝”作为学生发现陛实验,让学生发现“铁丝弯折处会发热”,判断“铁丝内能增加”,形成内能具有“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的能量规律的结论,不仅给予学生形成与建构概念的时间,还能让学生理解与辨别内能概念内含的本质特征,课堂上常常出现的“你还能举出……的生活实例吗?”等等开放性问题,也都是以问题讨论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辨别概念,也为学生内化概念的过程中得到生生与师生之间的互助。
  学生建构概念知识的过程,需要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组织、同化和顺应等内化的作用,所以,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要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观察与归纳大量生活经验的本质特征,参与发现式实验与问题讨论,在生生与师生的交流合作中内化概念内容,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其他文献
利用手工课调动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是个长期的坚持不懈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孩子心理、时问、材料等多方面不断思考、探索,不断实践、总结,让学生开心、愉快地学习,才能
学校开展的"主题教学"活动,在内容上,坚持从课堂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形成研讨主题,以解决学科教学操作层面的问题为主,体现"小而专"的特点,目标、任务清晰明确,针对性强;在实施上,开
期刊
相见欢rn李煜rn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rn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rn[教学设想]rn本词的教学设计拟通过吟哦讽诵,唤醒学生内心的情绪积淀
期刊
期刊
多媒体教学以它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有效地培养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深化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特级教师、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许亚平先生在近期的讲学中提到:教师上课时,最重要的一点是心中要有“谱”,这个“谱”,即指上好一节课应当具有的基本思想、遵循的基本原则和使用的基本方法。  联想到现在方兴未艾的“同课异构课”活动,虽说是百花齐放,各有各“谱”,参与这样的活动多次后,却常会发现有时老师们为了突出自己的“创造性”,课堂成了他们自编、自导、自演的舞台,忽视了学生的生成,漠视
经典是什么?有个说法很精彩:"经典是大彻大悟后的聚合简化;经典是历经磨砺后的精神升华;经典是潜意识的外现奢华;经典是社会大变革后的浓缩提炼……"换句通俗的表达,即使时代变迁
期刊
小学生在数学解题的过程中,出现错题在所难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指导中,应当对学生的错题类型进行科学归类,积极指导学生纠正错题,举一反三,有效地改变学生在同一问题反复犯
“习得性无助”现象是指个人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学困生”因为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常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产生
在小学阶段,音乐课程能够丰富小学生的教学生活,是小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音乐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