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诗歌史:评张子清教授的《20世纪美国诗歌史》

来源 :当代外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hybgt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美国诗人郎费罗的《人生颂》成为第一首汉译英语诗歌以来,中国学人对于美国诗歌的兴趣与研究与日俱增,各种研究成果不断出现,但是长期以来,却一直缺乏一本比较全面、详实的美国诗歌史。诗歌一直被认为是个难懂的文类,因此要写诗歌史难度比较大,一方面需要作者有诗人的底蕴,另一方面也需要作者对美国的诗歌史有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到了20世纪,美国诗坛已经成为世界诗歌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中心,诗人层出不穷,要想写得全面,写得生动,写得充实,委实不易。
其他文献
英国学者杰拉德·德兰提的《共同体》(2010年第二版)是迄今为止最完整地介绍和评论西方共同体理论的著作之一。它从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宗教、文化、文学等视角多方位地评介了百余种共同体概念,向读者展现了一幅两千多年来西方共同体理论的全景图。本文首先概括该著作的主要特征,然后对其中的某些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接着,本文试图在社会(政治)学和文学批评两种视域下搭建一座共同体理论研究的桥梁,并提出作为文类的"共同体文学"建构的可行性。
关于多丽丝·莱辛的《好邻居日记》,现有研究在"老龄主题"和"化名出版"两条轨道上并行,很少讨论两者间的联系。实际上,在1984年以本名再版的序言中,莱辛已点明连接两者的关键词:"联想与标签的囚笼"。作品内部文本揭示,老龄个体所面临的生活困境与资本主义社会体系中"老龄"标签背后对于老龄人群的种种预设紧密相关。而化名出版实验则通过测试读者对于"简·萨默斯"和"多丽丝·莱辛"两位作家同一作品的不同反馈,以外部实践佐证了《日记》内部文本中对老龄困境症结的判断,是《日记》主题和意义的有机组成
当代美国著名文化批评先驱莱斯利·费德勒的文化批评主要围绕"种族"与"性别"两词展开。其文化批评表现出的种族观念与性别意识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他关注美国文学作品中的"外人"--有色人种、少数族裔与女性等边缘群体;他主张"越界",发掘了美国文学作品中跨种族的男性情谊;他坚持人本主义,发展并运用神话批评,注重作品中人物表现的欲望、本能、潜意识等感性存在形式,并结合社会、历史的分析。他的种族观念与性别意识表达了他冀图种族间与同性间跨越界线、实现融合、成为"新变体"的后人文主义社会构想,以实现对人
"试论五部曲"的创作时间跨度长达二十五年,是彼得·汉德克独具特色写作风格的真诚坚守,是其"探寻自我"主题的纵深化。"试论五部曲"从身体的感受和行为出发,敏锐地捕捉到了边缘个体的独特体验和被忽视的真实感受,冷峻地书写着个体不确定的生存处境。本文以身体美学为切入点,探寻"真实自我"这个"永恒主题"。作者以适宜个体成长的空间为依托,以对关键主题的质询为线索,从人的生存活动的具体显现中理解"自我",关注个体"存在"状态和发展,从而构建起新的自我与世界的关联。
春赏樱花美,夏夜花火节,秋藏浮柿绘,冬听日本雪。这是一部中国主妇在日本的生活经,作者张燕淳以恬适诙谐的文字和满怀念想的情谊,细细回忆移居日本内陆小镇茅野三年的家居生活。她以日本四季为经,以普通日本人一年的民俗行事为纬,深入日本市井,记录世俗生活的烟火芬芳。
《局外人》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创作的中篇小说,通过塑造莫而索这个行为惊世骇俗、言谈离经叛道的“局外人”形象,充分揭示了这个世界的荒谬性及人与社会的对立状况。《鼠疫》是加缪的重要作品,通过描写北非一个叫奥兰的城市在突发鼠疫后,以主人公里厄医生为代表的一大批人奋力抗争的故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那些真正的勇者不绝望不颓丧,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的自由人道主义精神。
路易斯·戈登是颇具世界影响力的当代美国非裔文学与文化批评家、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戈登以世界视野从现象学视角批判性地解读笛卡尔、萨特等白人思想家和W. E. B.杜波依斯、弗朗兹·法农等美国和法国非裔思想家的思想观点,把关于种族、种族主义和现代性的理论质询延伸至对人之为人的意义,知识与现实、理性与合理化之间的关系,个体与社会、自我与他者之间的联系与矛盾等一系列本体论、认识论和存在论问题的反思。戈登的理论质询和反思之所以具有丰富的建构性和阐释力,主要因为他的文化批评理论形成了一个以"种族解构--知识去殖民-
最开始的它,绿色的封面,古朴雅致,是一代人的童年回忆。安徒生的童话充满着诗意和幻想。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乃至家庭中的家具和玩偶等都被赋予了生命,注入了思想感情。大胆的幻想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好奇的求知欲穿透了大自然的秘密,丑小鸭变成了优雅的天鹅,小人鱼为了爱变成了美丽的少女,夜莺奇妙的歌声制伏了死神……
动物是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小说《拾骨》的关键词之一。通过勾勒狗与黑人家庭在卡特里娜飓风中的生存困境,非裔美国作家杰丝米妮·瓦德呈现了生活在南方地区的动物和黑人共同被他者化的境遇。在物种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共谋前,瓦德借颠覆物种主义话语使种族主义话语失效,并通过建立跨物种情感探讨谋求跨种族情感的可能性。在此意义上,《拾骨》的动物叙事是瓦德对后种族主义话语的一次有力质询和反击。
英国作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创作经由现实主义"传统之尾"向后现代主义过渡。她对全球化的关注及实验的后现代元叙事极大地丰富了其新世纪以来的文学写作。在《红王妃》中,各式各样的叙事人物与穿插交叠的多重叙述声音古今交融,人魂对话。多声部的叙事策略有力地提升了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张力,更引发读者对人生苦难与生命追求等具有普遍性问题的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