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说,温总理2006年拿“钱学森之问”请教国内最有名的六所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他们的回答是:要培养杰出人才,关键是教师;要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贯通起来;高校大改革大发展起来之后,应该是大提高;做大高等教育,还要做强高等教育。
回答钱学森之问,关键点有两个:一是创新意识,二是品德培养。教育如果不放在品学才能的培养上,只是放在一些书本知识与技术细节上的话,怎么能造就社会各行各业的各类专门人才呢?
在这篇文章里,我就谈谈优秀学生的品德培养问题。
几十年来,我国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偏重于智育,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校迫于升学压力,将大量精力用于智育,放松了德育。“质量立校”做得扎扎实实,“育人为本”常常作为装点门面的口号,被淡化,被遗忘以至化为虚无。
美国一个品格项目教育主席说:“没有知识的品格是虚弱的,没有品格的知识是危险的和对社会的潜在威胁。”如果从我们学校毕业出来的年轻人有才气而不诚实,智力过人而不关心他人,高创造性但缺乏责任心,那么美国就不能强大。同样,重智育轻德育也不能使中国真正强大起来,这种教育可以培养扶不起来的常青藤,甚至是带刺的灌木丛,但绝培养不出直指蓝天的栋梁材。未来的国际竞争,更多的取决于国民素质等软实力。
刘海洋伤熊事件发生后,当时的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 ,刘海洋伤熊不是简单的个案 ,这样的学生还有一部分 ,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这不是危言耸听。一个人如果危害社会,那知识越多,危害越大。因此,培养这些优秀学生的优秀品行,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大问题。
有些好学生具有挫折感差,缺乏坚韧的意志品质;较自私,不关心集体;当着老师一套,背着老师一套等弱点,其思想道德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复杂因素的影响:
一些优秀学生享乐意识严重,片面追求个人享乐和金钱物质利益,思想和纪律观念、集体主义观念淡薄;有的甚至为谋取个人的私利不惜损害国家和他人的利益,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有的错误地把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运用到社会生活中,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淡化。
家庭教育的松弛和误导,妨碍了优秀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的家庭“经济富有、文化贫乏”,对孩子缺乏基本的文明素养和社会公德教育,不能正确教育和引导孩子成长;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成绩好就行了,导致孩子狂妄、极端。
一切以我为中心的价值观,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正确学习目的和对人生价值的判断。判断力和自控能力不强而容易做事摇摆不定,陷入众多的矛盾困扰之中;对远大理想时时动摇,学习压力过大,消极心理强,又不能及时有效地作自我调节,使他们的封闭心理、逆反心理,甚至破坏犯罪心理倾向明显存在,成为潜在的“危险品”。
培养优秀品德要辩证地看待优秀生,很多优秀生都能做到积极上进、学习刻苦、接受新事物快、纪律观念强。但他们与其他同学所处的地位不同,在思想上、理想上的追求不一样,决定了他们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培养教育中要做到有的放矢,使教育具有针对性。
学习成绩越优秀的学生,可能心理素质越脆弱,一旦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就痛苦、忧郁,甚至流下脆弱的眼泪。为了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学校、家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困难,让他们经受挫折,老师再适时帮助。这样能锻炼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
优秀生的优秀不仅限于学习一个方面,在别的方面也可能很优秀。这就要求老师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展示才华的舞台,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能,促使他们全面发展。
总之,如何培养学业优秀的学生,我们应尽自己所能,为国家多培养一些栋梁之材!愿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老师都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特别是优秀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使他们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真正成为二十一世纪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回答钱学森之问,关键点有两个:一是创新意识,二是品德培养。教育如果不放在品学才能的培养上,只是放在一些书本知识与技术细节上的话,怎么能造就社会各行各业的各类专门人才呢?
在这篇文章里,我就谈谈优秀学生的品德培养问题。
几十年来,我国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偏重于智育,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校迫于升学压力,将大量精力用于智育,放松了德育。“质量立校”做得扎扎实实,“育人为本”常常作为装点门面的口号,被淡化,被遗忘以至化为虚无。
美国一个品格项目教育主席说:“没有知识的品格是虚弱的,没有品格的知识是危险的和对社会的潜在威胁。”如果从我们学校毕业出来的年轻人有才气而不诚实,智力过人而不关心他人,高创造性但缺乏责任心,那么美国就不能强大。同样,重智育轻德育也不能使中国真正强大起来,这种教育可以培养扶不起来的常青藤,甚至是带刺的灌木丛,但绝培养不出直指蓝天的栋梁材。未来的国际竞争,更多的取决于国民素质等软实力。
刘海洋伤熊事件发生后,当时的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 ,刘海洋伤熊不是简单的个案 ,这样的学生还有一部分 ,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这不是危言耸听。一个人如果危害社会,那知识越多,危害越大。因此,培养这些优秀学生的优秀品行,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大问题。
有些好学生具有挫折感差,缺乏坚韧的意志品质;较自私,不关心集体;当着老师一套,背着老师一套等弱点,其思想道德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复杂因素的影响:
一些优秀学生享乐意识严重,片面追求个人享乐和金钱物质利益,思想和纪律观念、集体主义观念淡薄;有的甚至为谋取个人的私利不惜损害国家和他人的利益,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有的错误地把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运用到社会生活中,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淡化。
家庭教育的松弛和误导,妨碍了优秀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的家庭“经济富有、文化贫乏”,对孩子缺乏基本的文明素养和社会公德教育,不能正确教育和引导孩子成长;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成绩好就行了,导致孩子狂妄、极端。
一切以我为中心的价值观,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正确学习目的和对人生价值的判断。判断力和自控能力不强而容易做事摇摆不定,陷入众多的矛盾困扰之中;对远大理想时时动摇,学习压力过大,消极心理强,又不能及时有效地作自我调节,使他们的封闭心理、逆反心理,甚至破坏犯罪心理倾向明显存在,成为潜在的“危险品”。
培养优秀品德要辩证地看待优秀生,很多优秀生都能做到积极上进、学习刻苦、接受新事物快、纪律观念强。但他们与其他同学所处的地位不同,在思想上、理想上的追求不一样,决定了他们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培养教育中要做到有的放矢,使教育具有针对性。
学习成绩越优秀的学生,可能心理素质越脆弱,一旦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就痛苦、忧郁,甚至流下脆弱的眼泪。为了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学校、家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困难,让他们经受挫折,老师再适时帮助。这样能锻炼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
优秀生的优秀不仅限于学习一个方面,在别的方面也可能很优秀。这就要求老师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展示才华的舞台,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能,促使他们全面发展。
总之,如何培养学业优秀的学生,我们应尽自己所能,为国家多培养一些栋梁之材!愿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老师都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特别是优秀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使他们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真正成为二十一世纪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