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堂说印之四:贵在痛快

来源 :市场瞭望·集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b20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痛快,是篆刻的奇境,它表现出一种墨气淋漓、元气弥漫的至刚至大之境,属于易之四象中的“太阳”。篆刻历代大师中能臻此境界的只有齐白石。
  齐白石是一位农民兼木匠出身、而诗、书、画、印俱臻至妙境的大师。他在艺术精神上推崇“独造”,曾说:“刻印,其篆法别有天趣胜人者,唯秦汉人。秦汉人有过人处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我们常在他的诗稿、题跋上多次看到他用“天真烂漫”、“纵横歪倒”、“颠倒纵横”等词语来表述自己的艺术追求。
  农民出身的他,质朴、直接而又有狡黠的智慧。卖字画印章认钱不认人,但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求索可以闭门谢客、大节不夺;对不认同他艺术理念和实践的同行嗤之以鼻;而在日常生活中又小气得将几块饼干藏得只有自己找得到。木匠出身的他,擅长雕刻木质花板,对于在狭小空间中简单明快地呈现有效细节有着丰富的经验,又对斧凿创刀这样猛利的工具有着很深刻的实践体验。因而,他在艺术实践上极力推崇“痛快”。他在自述中写到:“我刻印,同写字一样。写字,下笔不重描,刻印,一刀下去,决不回刀……常见他人刻石,来回盘旋,费了很多时间,就算学得这一家那一家的,但只学到了形似,把神韵都弄没了,貌合神离,仅能欺骗外行而已。我常说,世间事,贵痛快,何况篆刻是风雅事,岂是拖泥带水,做得好的呢?”应该说,“痛快”在秦汉书法以及凿刻印章中早有实践,齐白石篆刻无疑孳乳于久远的传统。
  人长寿;中国长沙湘潭人也
  齐白石在线条组织的深度上有着自己的习性和胆略。他善于加厚并边及大块留红使其印面显得气势盈满,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对于印面的挪让处理,他娴熟老到,很注重印面章法中的冲和畸正、遥先呼应。齐白石为人称道的代表作“人长寿”印,篆法上横画层层排叠,此起彼伏,有应接不暇之势,他在笔画的粗细、距离的大小等方面极尽变化。其中“寿”字的一长竖由上到下,直灌到底,更有一种顶天立地的伟岸之美,章法上的疏朗得宜,使印面活脱起来。同时为了使边框与印文字浑然一体,他在“人”、“长”二字的竖线上力避与边栏垂直。这些微妙的疏密关系处理使印面生气远出,新意盎然。
  巴陵子相之印
  这方印章一入眼就让人想起齐白石。非常相似的理路和手法,不同的在于齐白石做得更加夸张,对比更加明显。我们看到,除了“子”的中竖的弯曲之外,其余的笔画都变成了简单的直线,并且是毫不修饰的楔形线。它让我们清楚地看到用刀的路径、力量和顺序,这种简单、直接而猛利的刻法使得印面集聚着惊人的爆发力。“巴”、“陵”两字的穿插、“子相之印”四字的粘连增强了局部的团聚,而“巴”字左竖与“子”字的贴近则将这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联系在一起。同时,“陵”、“相”两字的上升与“印”的下沉又构成了另外一组关系。看来,直来直去的刻法所要考虑的细节一点儿也不少!
  骑部曲将
  东汉印章无论铸凿,大多严谨厚重,少有如南北朝印章之荒疏野逸的。此方“骑部曲将”放在其中就显得十分特别。它的笔画的形状多数是楔形,每一笔几乎都是刻个大概,笔画之间的交叉衔接也都是一刀了事而不再修饰,似乎是治印者刻到半途发现不满意就放弃不用了。但仔细去看,又似乎还是有些章法的。比如,上下两半的印文,底部都是左低右高的:上半部分的两字都是密的,下半部分的两字都是疏的,上半部分的密中有疏,比如“曲”的中部“王”的收缩,下半部分的疏中有密,比如“部”右下的收紧、“将”的左上曲笔收紧。这些对立又统一的、不经意的变化使得这方荒疏野逸的印章有着经得起品味的细节。
  丁文蔚
  此印是赵之谦“印外求印”的杰作,当直接启发了齐白石篆刻面目的形成。赵之谦在边款中记下了“颇类《吴纪功碑》”的心得。《吴纪功碑》就是《天发神谶碑》,其字篆形隶意,横笔方起方收,纵笔方起尖收,气度沉酣凌厉,与《禅国山碑》同为三国吴国书法的代表性作品。赵之谦对之十分喜爱,多有拟作。此作用刀刚猛厚重,一刀不能达意就干干脆脆再补一刀,丝毫不犹豫。这种双刀和复刀刻成的尖锐凌厉的笔画,与后来齐白石的单刀直冲相比,一沉酣,一爆烈,形似而法异,不可不察。章法上最值得注意的,是精妙的留红。如“丁”字中竖左偏,右侧留红;“文”作三角形,两肩留红,与“丁”下的留红呼应。而最精微的留红则在“蔚”字,印文三字中以“蔚”字笔画最多,留红最零碎。
其他文献
经过2012年,虽然整体艺术品经济环境出现下行调整的趋势,然而,尤为可喜的是,当代工艺美术中的优秀作品作为资本市场的价值洼地保持了其稳中有升的态势,竹木雕刻版块也不例外,好的作品依然是市场的抢手货,价格合理的作品也为藏家所热捧。此前,在2011年福建东南春拍中,黄宏疆作留青竹刻《山寺图留青臂搁》以20.16万元的价格成交,成为亮点;而在本场拍卖会上,藏家也能以数万元的价格买到适于日常收藏的竹木雕刻
期刊
古语有云:玉不琢不成器。未经雕琢的玉石是无法绽放光彩,自然也称不上器物,引申而来是对一个成大器的君子的期许和勉励。在古代,玉一直被当作美好品物的标志和君子风范的象征,古人对玉的钟爱可见一斑。无论中国文化经历过何等巨大的激荡,直至今日,国人崇玉、爱玉的民族情怀仍是根深蒂固的。任何一块好的玉石,经过人工雕琢,便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和魅力,因琢而成器,因琢而不群。有一群人始终如一地热衷古玉器收藏,也有一群人
期刊
近年来,具有较高文化含量的、体现出精致文雅气息的高品味藏品越来越受各路藏家青睐,其中,文房雅玩类珍品的受追捧便是一例。  国内外的很多拍卖公司,大型如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北京匡时、西泠印社及香港苏富比,中小型如古天一、博观等,几乎每年皆针对文房雅玩类藏品开辟专场。著名者如以往在中国嘉德经常出现的。而最近即将转移到保利推出的“翦松阁一一文房宝玩”专场。在去年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中,此专场成交金额1267
期刊
艺术品市场在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使得关于艺术品收藏投资、审美鉴赏以及相关文化研究等话题,受到大众普遍的关注。这其中,古典家具由于自身所拥有的文化底蕴,成为艺术品市场中受到藏家追捧的品类之一。加上物以稀为贵的收藏定律,一些如黄花梨、紫檀等名贵材质的古典家具更是独领风骚,成为众多藏家和投资者梦寐以求的藏品。对此,国内各大拍卖机构都开展了古典家具的相关拍卖业务,一些重要拍品也在拍场中频频亮相,成交金额也
期刊
编者按:二十年前,1994年嘉德的第一场拍卖会前,当时还是二十多岁的刘益谦对很多新鲜事物都显得“盲目和冲动”。从报纸上看到消息的他赶到北京,花200元买了一本图录,翻看图录下来,只有郭沫若和李可染两位的名字算是“知道”,于是在20年前的嘉德春拍上,他花了7万元买了一张郭沫若的书法,另外还有一张李可染的作品。就这样,刘益谦带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冲动闯进了艺术品的收藏圈。这一闯,就是二十年。  在这次
期刊
艺术品市场经过近几年的大幅度攀升,为社会展示了巨大的财富效应,寿山石等新兴收藏门类也呈现爆发式的增长。受国内艺术品市场整体态势的影响,去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开始展现疲态,寿山石的市场行情也相应回落。不过,值得宽慰的是,从数据上看,与其他门类相比,寿山石的市场表现非常稳健,部分品种像田黄石甚至表现出逆势走强的格局。2月初,香港首轮春拍取得了不错拍卖成绩,让人对于2013年的春拍市场有了较为乐观的预期。但
期刊
数字  2.9亿港币  4月5日,中国嘉德(香港)结束了为其两天的2013年春季拍卖。两天拍卖共取得2.9亿港币成交额,超过拍前估价的五成。其中首次在香港推出的《观古……瓷器工艺品》和“香港水墨”专场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前者汇集80余件古代精品,呈献了从商朝(公元前17到1]世纪之间)到现代中国的各式瓷器,专场总成交额达4232万港币;后者包括20位香港艺术家如刘国松、吕寿琨、靳埭强及陈福善等的作
期刊
福建寿山石雕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发展至今,亦有1500多年历史。然寿山石雕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而流传至今,与其深刻的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一千多年来,正是一代代寿山石艺人不懈努力,薪火传承,用他们的斧凿刀笔和才识智慧,推动着寿山石文化不断的向前发展。郭祥忍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郭祥忍(1960年-)家学渊源颇深,其父郭功森是最早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的寿山石雕刻艺术家,堪称一代宗师。郭祥
期刊
德化瓷器相传始于宋代,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德化以烧制白釉瓷器闻名于世。此地所产的白瓷瓷质优良,洁白如玉,胎骨细密,透光度好,釉面晶莹光亮,具有透明感,享有“中国白”、“象牙白”、“奶油白”、“中国瓷器之上品”等美称。种类以瓶、罐、杯、盘等日用瓷器为主,兼有雕塑艺术的陈设瓷器,多用贴花、印花、堆花作装饰。德化瓷器中以白瓷塑像最为精彩,道释造像制作细腻,雕刻精美,造型生动传神。  早在宋元时期
期刊
人生是门艺术,有人用文字书写,有人用笔墨耕耘,而对于艺术家而言,艺术创作则是表现生活理念的不二选择。木雕作为一项民间工艺,从战国时期简单的雕花刻纹技法,到如今百家争鸣,各种雕刻工艺融会贯通,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在这一过程中,凝聚了数代艺术家毕生的心血,使得雕刻技法不断推陈出新,走向成熟。当今的木雕界,在发扬传统工艺的同时,艺术家们更加注重贴近生活、改良创新,福建木雕家俞开明,便是其中一位用木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