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痛快,是篆刻的奇境,它表现出一种墨气淋漓、元气弥漫的至刚至大之境,属于易之四象中的“太阳”。篆刻历代大师中能臻此境界的只有齐白石。
齐白石是一位农民兼木匠出身、而诗、书、画、印俱臻至妙境的大师。他在艺术精神上推崇“独造”,曾说:“刻印,其篆法别有天趣胜人者,唯秦汉人。秦汉人有过人处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我们常在他的诗稿、题跋上多次看到他用“天真烂漫”、“纵横歪倒”、“颠倒纵横”等词语来表述自己的艺术追求。
农民出身的他,质朴、直接而又有狡黠的智慧。卖字画印章认钱不认人,但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求索可以闭门谢客、大节不夺;对不认同他艺术理念和实践的同行嗤之以鼻;而在日常生活中又小气得将几块饼干藏得只有自己找得到。木匠出身的他,擅长雕刻木质花板,对于在狭小空间中简单明快地呈现有效细节有着丰富的经验,又对斧凿创刀这样猛利的工具有着很深刻的实践体验。因而,他在艺术实践上极力推崇“痛快”。他在自述中写到:“我刻印,同写字一样。写字,下笔不重描,刻印,一刀下去,决不回刀……常见他人刻石,来回盘旋,费了很多时间,就算学得这一家那一家的,但只学到了形似,把神韵都弄没了,貌合神离,仅能欺骗外行而已。我常说,世间事,贵痛快,何况篆刻是风雅事,岂是拖泥带水,做得好的呢?”应该说,“痛快”在秦汉书法以及凿刻印章中早有实践,齐白石篆刻无疑孳乳于久远的传统。
人长寿;中国长沙湘潭人也
齐白石在线条组织的深度上有着自己的习性和胆略。他善于加厚并边及大块留红使其印面显得气势盈满,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对于印面的挪让处理,他娴熟老到,很注重印面章法中的冲和畸正、遥先呼应。齐白石为人称道的代表作“人长寿”印,篆法上横画层层排叠,此起彼伏,有应接不暇之势,他在笔画的粗细、距离的大小等方面极尽变化。其中“寿”字的一长竖由上到下,直灌到底,更有一种顶天立地的伟岸之美,章法上的疏朗得宜,使印面活脱起来。同时为了使边框与印文字浑然一体,他在“人”、“长”二字的竖线上力避与边栏垂直。这些微妙的疏密关系处理使印面生气远出,新意盎然。
巴陵子相之印
这方印章一入眼就让人想起齐白石。非常相似的理路和手法,不同的在于齐白石做得更加夸张,对比更加明显。我们看到,除了“子”的中竖的弯曲之外,其余的笔画都变成了简单的直线,并且是毫不修饰的楔形线。它让我们清楚地看到用刀的路径、力量和顺序,这种简单、直接而猛利的刻法使得印面集聚着惊人的爆发力。“巴”、“陵”两字的穿插、“子相之印”四字的粘连增强了局部的团聚,而“巴”字左竖与“子”字的贴近则将这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联系在一起。同时,“陵”、“相”两字的上升与“印”的下沉又构成了另外一组关系。看来,直来直去的刻法所要考虑的细节一点儿也不少!
骑部曲将
东汉印章无论铸凿,大多严谨厚重,少有如南北朝印章之荒疏野逸的。此方“骑部曲将”放在其中就显得十分特别。它的笔画的形状多数是楔形,每一笔几乎都是刻个大概,笔画之间的交叉衔接也都是一刀了事而不再修饰,似乎是治印者刻到半途发现不满意就放弃不用了。但仔细去看,又似乎还是有些章法的。比如,上下两半的印文,底部都是左低右高的:上半部分的两字都是密的,下半部分的两字都是疏的,上半部分的密中有疏,比如“曲”的中部“王”的收缩,下半部分的疏中有密,比如“部”右下的收紧、“将”的左上曲笔收紧。这些对立又统一的、不经意的变化使得这方荒疏野逸的印章有着经得起品味的细节。
丁文蔚
此印是赵之谦“印外求印”的杰作,当直接启发了齐白石篆刻面目的形成。赵之谦在边款中记下了“颇类《吴纪功碑》”的心得。《吴纪功碑》就是《天发神谶碑》,其字篆形隶意,横笔方起方收,纵笔方起尖收,气度沉酣凌厉,与《禅国山碑》同为三国吴国书法的代表性作品。赵之谦对之十分喜爱,多有拟作。此作用刀刚猛厚重,一刀不能达意就干干脆脆再补一刀,丝毫不犹豫。这种双刀和复刀刻成的尖锐凌厉的笔画,与后来齐白石的单刀直冲相比,一沉酣,一爆烈,形似而法异,不可不察。章法上最值得注意的,是精妙的留红。如“丁”字中竖左偏,右侧留红;“文”作三角形,两肩留红,与“丁”下的留红呼应。而最精微的留红则在“蔚”字,印文三字中以“蔚”字笔画最多,留红最零碎。
齐白石是一位农民兼木匠出身、而诗、书、画、印俱臻至妙境的大师。他在艺术精神上推崇“独造”,曾说:“刻印,其篆法别有天趣胜人者,唯秦汉人。秦汉人有过人处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我们常在他的诗稿、题跋上多次看到他用“天真烂漫”、“纵横歪倒”、“颠倒纵横”等词语来表述自己的艺术追求。
农民出身的他,质朴、直接而又有狡黠的智慧。卖字画印章认钱不认人,但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求索可以闭门谢客、大节不夺;对不认同他艺术理念和实践的同行嗤之以鼻;而在日常生活中又小气得将几块饼干藏得只有自己找得到。木匠出身的他,擅长雕刻木质花板,对于在狭小空间中简单明快地呈现有效细节有着丰富的经验,又对斧凿创刀这样猛利的工具有着很深刻的实践体验。因而,他在艺术实践上极力推崇“痛快”。他在自述中写到:“我刻印,同写字一样。写字,下笔不重描,刻印,一刀下去,决不回刀……常见他人刻石,来回盘旋,费了很多时间,就算学得这一家那一家的,但只学到了形似,把神韵都弄没了,貌合神离,仅能欺骗外行而已。我常说,世间事,贵痛快,何况篆刻是风雅事,岂是拖泥带水,做得好的呢?”应该说,“痛快”在秦汉书法以及凿刻印章中早有实践,齐白石篆刻无疑孳乳于久远的传统。
人长寿;中国长沙湘潭人也
齐白石在线条组织的深度上有着自己的习性和胆略。他善于加厚并边及大块留红使其印面显得气势盈满,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对于印面的挪让处理,他娴熟老到,很注重印面章法中的冲和畸正、遥先呼应。齐白石为人称道的代表作“人长寿”印,篆法上横画层层排叠,此起彼伏,有应接不暇之势,他在笔画的粗细、距离的大小等方面极尽变化。其中“寿”字的一长竖由上到下,直灌到底,更有一种顶天立地的伟岸之美,章法上的疏朗得宜,使印面活脱起来。同时为了使边框与印文字浑然一体,他在“人”、“长”二字的竖线上力避与边栏垂直。这些微妙的疏密关系处理使印面生气远出,新意盎然。
巴陵子相之印
这方印章一入眼就让人想起齐白石。非常相似的理路和手法,不同的在于齐白石做得更加夸张,对比更加明显。我们看到,除了“子”的中竖的弯曲之外,其余的笔画都变成了简单的直线,并且是毫不修饰的楔形线。它让我们清楚地看到用刀的路径、力量和顺序,这种简单、直接而猛利的刻法使得印面集聚着惊人的爆发力。“巴”、“陵”两字的穿插、“子相之印”四字的粘连增强了局部的团聚,而“巴”字左竖与“子”字的贴近则将这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联系在一起。同时,“陵”、“相”两字的上升与“印”的下沉又构成了另外一组关系。看来,直来直去的刻法所要考虑的细节一点儿也不少!
骑部曲将
东汉印章无论铸凿,大多严谨厚重,少有如南北朝印章之荒疏野逸的。此方“骑部曲将”放在其中就显得十分特别。它的笔画的形状多数是楔形,每一笔几乎都是刻个大概,笔画之间的交叉衔接也都是一刀了事而不再修饰,似乎是治印者刻到半途发现不满意就放弃不用了。但仔细去看,又似乎还是有些章法的。比如,上下两半的印文,底部都是左低右高的:上半部分的两字都是密的,下半部分的两字都是疏的,上半部分的密中有疏,比如“曲”的中部“王”的收缩,下半部分的疏中有密,比如“部”右下的收紧、“将”的左上曲笔收紧。这些对立又统一的、不经意的变化使得这方荒疏野逸的印章有着经得起品味的细节。
丁文蔚
此印是赵之谦“印外求印”的杰作,当直接启发了齐白石篆刻面目的形成。赵之谦在边款中记下了“颇类《吴纪功碑》”的心得。《吴纪功碑》就是《天发神谶碑》,其字篆形隶意,横笔方起方收,纵笔方起尖收,气度沉酣凌厉,与《禅国山碑》同为三国吴国书法的代表性作品。赵之谦对之十分喜爱,多有拟作。此作用刀刚猛厚重,一刀不能达意就干干脆脆再补一刀,丝毫不犹豫。这种双刀和复刀刻成的尖锐凌厉的笔画,与后来齐白石的单刀直冲相比,一沉酣,一爆烈,形似而法异,不可不察。章法上最值得注意的,是精妙的留红。如“丁”字中竖左偏,右侧留红;“文”作三角形,两肩留红,与“丁”下的留红呼应。而最精微的留红则在“蔚”字,印文三字中以“蔚”字笔画最多,留红最零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