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寿山石雕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发展至今,亦有1500多年历史。然寿山石雕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而流传至今,与其深刻的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一千多年来,正是一代代寿山石艺人不懈努力,薪火传承,用他们的斧凿刀笔和才识智慧,推动着寿山石文化不断的向前发展。郭祥忍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郭祥忍(1960年-)家学渊源颇深,其父郭功森是最早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的寿山石雕刻艺术家,堪称一代宗师。郭祥忍自幼随父研学寿山石雕技艺,因其天姿聪慧及勤奋好学,不断有所创新。尤其在印纽雕刻上,吸取中国汉唐石刻艺术养分,将古代文化融于雕刻之中,并借鉴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作为题材,丰富其寿山石印钮雕刻的创作。他的这些思想,在后来的雕刻实践中不断发展,成为他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
古兽钮雕的艺术魅力
郭祥忍所雕刻的古兽具有四美:古拙之美、现代之美、诙谐之美和情感之美。
为了研究、揣摩古代汉唐石刻所蕴含的艺术,他曾多次到西安、北京等各地学习考察,哪里发现古石刻,就往哪里跑,并认真拍照片、做笔记,心摹手追。并在古代汉唐艺术的基础上,掺人自己的审美意识,形成雅逸古朴、栩栩如生的风格,并带着一种悠长的回味,散发着历久弥香的气息。
为了拉近传统题材同现代生活的距离,他更加注重性格与情绪的表达,更加关注物象与精神的对应,在表现形式上,更为浪漫、更为强烈的夸张与变形,线条强调流畅中见节奏、富有韵律和力度,注重追求幽默诙谐的效果等等。
他创作的古兽,神态威武,形体生动,筋骨道劲,个个神完气足,栩栩如生,同时又富有个性和情感,形成古拙、雄强、俊逸、天真的个人明显创作特征。
郭祥忍怀着一个艺术家对自然和生命的关爱在实践自己的艺术创作。所以他创作的古兽总有着同人一样的丰富表情,雄浑的外在力量和内在的精神气度总是完美的统一起来,有强烈的生命冲击力。在早期,郭祥忍的艺术创作比较趋向于规范、朴茂、清灵和流畅的风格,充分发挥寿山石柔而易攻的特色,施以精艺,突出兽钮的神形与情趣。如1 988年他创作的“寿山石十宝章”、“古兽水盂”、“九螭戏钱”、“飞鳌”和“三羊开泰”等作品均体现了这一特点,并且在省内外和国家级大赛中获奖。2003年的中国国石评选,郭祥忍选用寿山石中名品——红、黄、白三色荔枝精心创作的一套20套古兽钮雕“王者至尊”以石的色彩斑斓,艺的巧夺天工,倾倒京城的业内外人士。“十年磨一剑”,这套力作标志着郭祥忍古兽钮雕刻艺术的成熟并开始走向炉火纯青的境界。
相石取巧,依形就势
郭祥忍在雕刻艺术上,充分利用了“相石取巧”,根据石料的形状、色彩和纹理等特点进行构思,因势造型,因材施艺,因色取巧,使自然色相和奥妙神工浑然一体。特对于钮雕这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10多年来,郭祥忍颇有心得,他常说:“在钮雕的创作中,要牢牢把握相石选题与一般的寿山石雕刻的异同点。相石构思,依形就势,以势审形、取色分巧,这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印章钮雕是一种特殊艺术,它于方寸之间要表现气象万千的题材,这需要作者具有丰富的创作经验,缜密的构思和精巧技艺的施展。”因此,创作之前,他总是要对印章四周的布局做到心中有数,襟怀全局,下刀惜石如金,点石亦如金。寿山石雕的最大特点是巧色的利用,寿山石有十多种颜色,色彩非常绮丽。郭祥忍在雕刻过程中也会不断修整巧色的利用,并且强调自然顺畅,创作不能有拼接感,整件作品应浑然天成。因此他的作品,华美的石质与精湛的雕工相映成辉,让无数收藏家为之倾倒。
超脱的文房雅聚
郭祥忍在作品的相石、勒线、剔地、开纹,都有着独到之处,近年来他的创作也在不断的丰富,尤其在文玩雕刻上不断创新,在风格和技法上都有着创造性的突破。在传统寿山石雕刻中,麒麟、凤凰、龟、龙、饕餮等瑞兽往往是被反复描绘的传统题材,难有新意,而郭祥忍却能别出心裁,他十分重视物象典型环境的营造,或淙淙一涧山泉,或云蒸霞蔚的海角山崖,或祥云缭绕的喷薄红日,或亲情缠绵的生命嬉戏。郭祥忍总是通过自己的巧思妙构,恰到好处的让心目中的物象主体处在活跃着蓬勃生命气息的典型环境之中,情意互见,相互衬托,相映成趣,洋溢着深厚的生活气息,宛如一幅幅生命的赞歌,使每一个欣赏者受到感染,回味无穷,产生巨大的艺术共鸣。
在抽象的作品中藏有具象的造型,在具象的作品中另有抽象的内涵,这是郭祥忍寿山石雕刻艺术的一大特色,它们所共同表达的就是动物、人和天地之间共同唱和的情感赞歌。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郭祥忍无疑三者皆得。其过人的天分更兼有执着和勤奋,开拓了寿山石雕刻艺术的新天地,成为了当代寿山石雕艺坛巨匠,为寿山石的雕刻艺术宝库增添了绚丽的光彩。
郭祥忍(1960年-)家学渊源颇深,其父郭功森是最早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的寿山石雕刻艺术家,堪称一代宗师。郭祥忍自幼随父研学寿山石雕技艺,因其天姿聪慧及勤奋好学,不断有所创新。尤其在印纽雕刻上,吸取中国汉唐石刻艺术养分,将古代文化融于雕刻之中,并借鉴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作为题材,丰富其寿山石印钮雕刻的创作。他的这些思想,在后来的雕刻实践中不断发展,成为他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
古兽钮雕的艺术魅力
郭祥忍所雕刻的古兽具有四美:古拙之美、现代之美、诙谐之美和情感之美。
为了研究、揣摩古代汉唐石刻所蕴含的艺术,他曾多次到西安、北京等各地学习考察,哪里发现古石刻,就往哪里跑,并认真拍照片、做笔记,心摹手追。并在古代汉唐艺术的基础上,掺人自己的审美意识,形成雅逸古朴、栩栩如生的风格,并带着一种悠长的回味,散发着历久弥香的气息。
为了拉近传统题材同现代生活的距离,他更加注重性格与情绪的表达,更加关注物象与精神的对应,在表现形式上,更为浪漫、更为强烈的夸张与变形,线条强调流畅中见节奏、富有韵律和力度,注重追求幽默诙谐的效果等等。
他创作的古兽,神态威武,形体生动,筋骨道劲,个个神完气足,栩栩如生,同时又富有个性和情感,形成古拙、雄强、俊逸、天真的个人明显创作特征。
郭祥忍怀着一个艺术家对自然和生命的关爱在实践自己的艺术创作。所以他创作的古兽总有着同人一样的丰富表情,雄浑的外在力量和内在的精神气度总是完美的统一起来,有强烈的生命冲击力。在早期,郭祥忍的艺术创作比较趋向于规范、朴茂、清灵和流畅的风格,充分发挥寿山石柔而易攻的特色,施以精艺,突出兽钮的神形与情趣。如1 988年他创作的“寿山石十宝章”、“古兽水盂”、“九螭戏钱”、“飞鳌”和“三羊开泰”等作品均体现了这一特点,并且在省内外和国家级大赛中获奖。2003年的中国国石评选,郭祥忍选用寿山石中名品——红、黄、白三色荔枝精心创作的一套20套古兽钮雕“王者至尊”以石的色彩斑斓,艺的巧夺天工,倾倒京城的业内外人士。“十年磨一剑”,这套力作标志着郭祥忍古兽钮雕刻艺术的成熟并开始走向炉火纯青的境界。
相石取巧,依形就势
郭祥忍在雕刻艺术上,充分利用了“相石取巧”,根据石料的形状、色彩和纹理等特点进行构思,因势造型,因材施艺,因色取巧,使自然色相和奥妙神工浑然一体。特对于钮雕这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10多年来,郭祥忍颇有心得,他常说:“在钮雕的创作中,要牢牢把握相石选题与一般的寿山石雕刻的异同点。相石构思,依形就势,以势审形、取色分巧,这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印章钮雕是一种特殊艺术,它于方寸之间要表现气象万千的题材,这需要作者具有丰富的创作经验,缜密的构思和精巧技艺的施展。”因此,创作之前,他总是要对印章四周的布局做到心中有数,襟怀全局,下刀惜石如金,点石亦如金。寿山石雕的最大特点是巧色的利用,寿山石有十多种颜色,色彩非常绮丽。郭祥忍在雕刻过程中也会不断修整巧色的利用,并且强调自然顺畅,创作不能有拼接感,整件作品应浑然天成。因此他的作品,华美的石质与精湛的雕工相映成辉,让无数收藏家为之倾倒。
超脱的文房雅聚
郭祥忍在作品的相石、勒线、剔地、开纹,都有着独到之处,近年来他的创作也在不断的丰富,尤其在文玩雕刻上不断创新,在风格和技法上都有着创造性的突破。在传统寿山石雕刻中,麒麟、凤凰、龟、龙、饕餮等瑞兽往往是被反复描绘的传统题材,难有新意,而郭祥忍却能别出心裁,他十分重视物象典型环境的营造,或淙淙一涧山泉,或云蒸霞蔚的海角山崖,或祥云缭绕的喷薄红日,或亲情缠绵的生命嬉戏。郭祥忍总是通过自己的巧思妙构,恰到好处的让心目中的物象主体处在活跃着蓬勃生命气息的典型环境之中,情意互见,相互衬托,相映成趣,洋溢着深厚的生活气息,宛如一幅幅生命的赞歌,使每一个欣赏者受到感染,回味无穷,产生巨大的艺术共鸣。
在抽象的作品中藏有具象的造型,在具象的作品中另有抽象的内涵,这是郭祥忍寿山石雕刻艺术的一大特色,它们所共同表达的就是动物、人和天地之间共同唱和的情感赞歌。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郭祥忍无疑三者皆得。其过人的天分更兼有执着和勤奋,开拓了寿山石雕刻艺术的新天地,成为了当代寿山石雕艺坛巨匠,为寿山石的雕刻艺术宝库增添了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