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进诗学讲坛”第3期《新诗与大众的距离还有多远?》成功举行

来源 :中外诗歌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sideASP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4月13日晚,《星星》诗刊杂志社编辑任皓老师应邀做客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从诗歌编辑的角度围绕当下诗坛的几个热点话题,探讨新诗与大众的距离。本次诗学讲座由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主办,新诗所所长向天渊教授主持,新诗所副所长魏巍副教授、新诗所全体硕博研究生及部分其他院系同学参加此次讲座。
其他文献
在许多读者那里,“诗人甘建华”或许不及“散文家甘建华”那样耳熟能详。对于早年间关注中国深度报道的朋友,他的作品集《天下好人》《铁血之剑》肯定已经进入视野。而对于近年毕业的几十万重庆籍大学生来说,2015年重庆高考阅读作品《甘森的西红柿》作者的身份,无疑会使他们增加一份亲近感,“甘森有没有西红柿”甚至成了网友的接头暗号。
世界诗歌黄金王冠获得者、西南大学吕进教授近期出版的新著《吕进诗选》,于新诗界而言无疑是具有非凡意义的。吕进教授是当今中国诗坛形成自己一套系统诗学理论的学者,是推进新诗“二次革命”,主张“诗体重建”的领头人。他认为:“就第一个百年的历程看,自由诗急需提升,自由诗迄今没有形成公认的审美标准。”[1]因此,“自由体诗人也要有形式感”[2]确立并提升自由诗的审美标准,是“诗体重建”的美学使命之一。
顾名思义,散文诗是一种散文体的诗,能否作为诗体的一种,一直有着争议,但它毕竟已经存在了多年,在新诗的发展过程中,它的产生是有根据的历史现象。新诗出现,有四个大不同于旧体诗的地方:一是用白话替代了文言,二是废除了原有的格律,三是釆用了西方诗歌的分行,四是使用了西方的标点符号。当时新文学的倡导者,新诗创作的实践者,原都是旧体诗的行家,一时难以完全摆脱古典诗歌格律的影响,比如短句式、节奏感、押韵等。
新诗和旧诗一度势不两立,水火不容。胡适初倡文学革命,先给旧文学安上“三大病”:无病呻吟、摹仿古人、言之无物。后来又加上五条:不讲文法、陈言滥调、以典代言、迷信对仗、膜拜死文字。旧诗阵营则指责胡适“革尽古今中外诗人之命”(梅光迪语)。但从实际创作来衡量,则新诗人、新诗和旧诗的关系要复杂得多。胡适的《尝试集》并没有完全洗脱旧诗的影响,而且五四一代白话诗人很快都做起了旧诗。到新月派提倡格律,旧诗的词藻、
中国新诗己经走过了一百余年的艰辛历程。在发展过程中,诗人们在很多方面都进行了独特、深入的探索,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就。但是,相比于数千年的诗歌历史,新诗的出现毕竟只有一百多年的时间,自然还需要不断积累、反思和提升。有效路径之一,就是重新打量传统,在优秀的诗歌传统中寻找文化与精神根脉,并将其融合到新诗艺术的探索中。
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与重庆悦瑞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首届“悦来新诗力”文化艺术节在重庆悦来正式启动,以“诗与远方”之名,拉开打造华文新诗创新发展高地的大幕。
近日,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中国新诗研究所启动特约研究员聘任工作,向潜心现代汉语诗学研究的十余位校友颁发特约研究员聘书,旨在传承、弘扬中国新诗研究所“守住梦想,向诗而生”的诗学传统。除特约研究员以外,中国新诗研究所仍将继续客座教授的聘任工作,目的在于凝聚校友力量,加强诗学研究,促进新诗健康发展!
2021年4月1日晚,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熊辉教授应邀做客新诗研究所,以“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新视野”为题展开讲座。熊辉教授同时担任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闻一多研究会副会长、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客座教授。本次诗学讲座由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主办,新诗所所长向天渊教授主持,新诗所全体硕博研究生、外国语学院及文学院部分同学参加此次讲座。
2021年4月25日下午,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王毅教授应邀做客中国新诗研究所,举办题为《AI之眼:汉语诗歌的涅槃与重生》的诗学讲座,探讨AI(人工智能)时代古典诗歌涅槃与汉语新诗重生的关系问题。本次讲座由新诗所所长向天渊教授主持,部分教师、全体硕博研究生以及文学院、地科院、重庆新诗学会的多名诗歌爱好者参加此次讲座。
2021年3月25日下午,当代著名诗歌评论家、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创所所长、西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吕进教授应邀开启“吕进诗学讲坛”,讲题为“中国第一家新诗研究所”。“吕进诗学讲坛”由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中国新诗研究所主办,新诗所所长向天渊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熊辉教授,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罗益民教授,中国新诗研究所邱雪松教授、张立新副教授、魏巍副教授,西南大学社科处范德臣老师,新诗所全体硕博研究生、兄弟院系学生参与此次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