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我通过心理换位求得与学生思维上的同步和心理上的共鸣,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改进课堂结构,实现有效教学,下面是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心理换位能求得学生思维上的同步和心理的共鸣
1、想学生之所想
课堂上学生在想什么?这是教师应时刻关心的问题。他们未表露出自己的想法时,要洞察其心理,如在讲CO2的性质时,把CO2通入澄清石灰水,看到石灰水始终没有变浑浊?教师随即让学生写出有关方程式,并顺着思路和同学们一起思考:为什么石灰水没有变浑浊?怎样检验CO2气体中是否有HCl?通过共同思考,很快得出结论,对CO2性质的认识就深刻了。
2、想学生之所难
有些教学内容在教师看来似得容易,但站在学生的角度学习这一知识,就有相当大的困难。教师要了解学生,帮助他们。如离子化合物的形成与得失电子的数目有关系,共价化合物与共用电子对有关,可通过课件展示模拟,与同学们一起讨论,思考。
3、想学生之所疑
课堂上教师在讲述时,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突然发现某些学生表情凝重,脸色不悦,显然是学生思维出现了“疙瘩”。这时对学生思维中的“疑”若不及时排除,必然造成心理上的障碍,进而成为学生思维的障碍。如化合价是各元素相互化合的数目,这个的概念非常抽象,往往是朦胧的、难以言表的,需要教师的细心和耐心指导,引导学生排除疑难。
4、想学生之所错
教师在批阅作业、试卷和个别辅导时,常发现学生这样那样的错误。给学生指正后,为了巩固,在以后教学中,有时教师在课堂上故意再“错”一次,使学生引以为戒。如在讲O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后,我在黑板上画装置图,有意从上面画起,这时,有不少学生在下面喊:“老师,这样画不对,应当从下向上,从左到右依次画”。这样的示范学生印象就深。
二、改进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1、注重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针对化学学科特点,我常采用以下几种:(1)实验导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中的各种变化,使学生感到十分好奇和有趣,我根据实验现象适当设问,制造悬念,导入新课,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如:上分子一节内容时,首先做升华实验让学生观察,通过提问引出碘是由很小的微粒构成的,科学上把这种微粒叫分子。例如:用量筒分别量取100ml水和100ml酒精,当两者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来说明分子间是有间隙的,此时导入板书课题。(2)故事引入。我利用学生听故事的心理把古今中外的小故事作为新课引言。如:我在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用《氢气的发现》的故事引入,知道科学家发现氢气的艰难历程,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2、穿插奇闻轶事、妙趣横生
我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穿插一些轶事,来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激发学习兴趣,如:我在讲炼钢的原理时插入两则奇闻:1938年3月14日,在-15℃寒冷气氛中,比利时的了阿泊钢桥,突然在惊天动地的金属断裂声中折成几断,坠入河中。1954年冬月的一天,在寒风凛冽的爱尔兰海面上航行的一艘三万二千吨级的英国油轮,顿时一分为三,油轮上的人还未来得及用无线电发出求救信号,就和油轮一起葬身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谁是这两起重大事故的肇事者呢?罪魁祸首是钢铁中的磷,钢铁中的磷含量过大遇冷就会变脆。
3、选择新颖教法,增强情趣
我在讲到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时告诉学生它们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说明它们比较懒惰。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说明它们比较懒惰,故又称为“惰性气体”。
4、巧设问题、波浪起伏
问题设置要科学巧妙,力求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共鸣。例如:我在教学氢气还原氧化铜时,这样问:(1)你是怎样设计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的?根据是什么?(2)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操作步骤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做?(3)能看到什么现象?得到什么结论?化学方程式怎么写?当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有关知识时,我又问:(1)一个学生在做这个实验的过程中试管突然破裂,可能是什么原因?(2)某学生做完此实验却未得到铜,原因又是什么?这样设计问题,不仅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心理换位能求得学生思维上的同步和心理的共鸣
1、想学生之所想
课堂上学生在想什么?这是教师应时刻关心的问题。他们未表露出自己的想法时,要洞察其心理,如在讲CO2的性质时,把CO2通入澄清石灰水,看到石灰水始终没有变浑浊?教师随即让学生写出有关方程式,并顺着思路和同学们一起思考:为什么石灰水没有变浑浊?怎样检验CO2气体中是否有HCl?通过共同思考,很快得出结论,对CO2性质的认识就深刻了。
2、想学生之所难
有些教学内容在教师看来似得容易,但站在学生的角度学习这一知识,就有相当大的困难。教师要了解学生,帮助他们。如离子化合物的形成与得失电子的数目有关系,共价化合物与共用电子对有关,可通过课件展示模拟,与同学们一起讨论,思考。
3、想学生之所疑
课堂上教师在讲述时,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突然发现某些学生表情凝重,脸色不悦,显然是学生思维出现了“疙瘩”。这时对学生思维中的“疑”若不及时排除,必然造成心理上的障碍,进而成为学生思维的障碍。如化合价是各元素相互化合的数目,这个的概念非常抽象,往往是朦胧的、难以言表的,需要教师的细心和耐心指导,引导学生排除疑难。
4、想学生之所错
教师在批阅作业、试卷和个别辅导时,常发现学生这样那样的错误。给学生指正后,为了巩固,在以后教学中,有时教师在课堂上故意再“错”一次,使学生引以为戒。如在讲O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后,我在黑板上画装置图,有意从上面画起,这时,有不少学生在下面喊:“老师,这样画不对,应当从下向上,从左到右依次画”。这样的示范学生印象就深。
二、改进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1、注重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针对化学学科特点,我常采用以下几种:(1)实验导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中的各种变化,使学生感到十分好奇和有趣,我根据实验现象适当设问,制造悬念,导入新课,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如:上分子一节内容时,首先做升华实验让学生观察,通过提问引出碘是由很小的微粒构成的,科学上把这种微粒叫分子。例如:用量筒分别量取100ml水和100ml酒精,当两者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来说明分子间是有间隙的,此时导入板书课题。(2)故事引入。我利用学生听故事的心理把古今中外的小故事作为新课引言。如:我在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用《氢气的发现》的故事引入,知道科学家发现氢气的艰难历程,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2、穿插奇闻轶事、妙趣横生
我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穿插一些轶事,来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激发学习兴趣,如:我在讲炼钢的原理时插入两则奇闻:1938年3月14日,在-15℃寒冷气氛中,比利时的了阿泊钢桥,突然在惊天动地的金属断裂声中折成几断,坠入河中。1954年冬月的一天,在寒风凛冽的爱尔兰海面上航行的一艘三万二千吨级的英国油轮,顿时一分为三,油轮上的人还未来得及用无线电发出求救信号,就和油轮一起葬身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谁是这两起重大事故的肇事者呢?罪魁祸首是钢铁中的磷,钢铁中的磷含量过大遇冷就会变脆。
3、选择新颖教法,增强情趣
我在讲到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时告诉学生它们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说明它们比较懒惰。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说明它们比较懒惰,故又称为“惰性气体”。
4、巧设问题、波浪起伏
问题设置要科学巧妙,力求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共鸣。例如:我在教学氢气还原氧化铜时,这样问:(1)你是怎样设计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的?根据是什么?(2)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操作步骤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做?(3)能看到什么现象?得到什么结论?化学方程式怎么写?当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有关知识时,我又问:(1)一个学生在做这个实验的过程中试管突然破裂,可能是什么原因?(2)某学生做完此实验却未得到铜,原因又是什么?这样设计问题,不仅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