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终身教育立法的思想脉络和价值取向——基于《终身学习振兴法》的分析

来源 :教育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aijj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于20世纪90年代颁布并实施了《终身学习振兴法》,期间经历了较为艰难曲折的立法过程.值得肯定的是,终身教育立法本身体现了一定的时代进步性,推进了整个亚洲地区终身教育立法的进程与实践发展.但由于日本政府对于终身教育的理解与诠释经历了 一个理念转变的过程,即教育理念说、学习主体说、学习权利说以及社会参与说,这样的思想脉络一方面为促成日本终身教育的立法提供了理论基础,但同时其中也蕴藏着各种价值冲突.由此,导致日本《终身学习振兴法》颁布后其立法的价值取向一直被日本终身学界所诟病.立法过程中,“市场化”和“民营化”的经济取向、“行政化”与“分权化”的政治取向、“理念性”与“民办性”的.理论取向以及“协调性”和“主体性”的社会取向等,价值取向的不一致使得日本终身教育政策执行困难.对日本终身教育立法的思想脉络以及价值取向的分析考察可以为我国终身教育立法提供重要的经验借鉴和风险规避.
其他文献
微证书是对非正规学习成果的认证,是正式资历证书的附加、替代、补充或组成部分,学分微证书可以被学习者用于职业教育正式资历的入学或学分.微证书认证学习者的非正规学习成果,成为非正规学习和正规教育的纽带,促进职业教育文化的变革.目前一些国家职业教育微证书存在着项目混乱、质量不高和政策缺失等问题.构建微证书项目体系的关键路径在于提供与工作密切相关的、并能带来工作机会的微证书,确定与所需时间和实现的效益相称的微证书价格,提供学习者在线异步学习的条件;构建微证书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路径在于考虑微证书可能需要的标准,精确
儿童拥有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前者是基础与前提,后者是派生与条件保障.当儿童的内在价值被剥夺、强行转化为满足成人和社会需要的工具,就导致形形色色的工具主义儿童价值论.血缘功利主义、宗法等级主义、阶级等级主义、市场功利主义是迄今为止这种价值论的主要表现形态.它通过形成根深蒂固的“儿童偏见”,致使儿童被虐待和忽视.超越工具主义,根除偏见文化,让儿童人格尊严成为社会首要善,让每一 个儿童获得解放,是儿童价值论的愿景.
五大领域是看待幼儿发展的基本维度,厘清幼儿五大领域发展与幼儿全面发展的关系是实施教育的基本立场,幼儿五大领域发展并不能很好的诠释幼儿全面发展的框架与内涵.幼儿五大领域发展存在相关概念关系还需明晰、相关内涵使用还需明确、相关维度重视还需加强等问题.基于此,需要从本体论意义上探讨幼儿全面发展的概念,构建一个多图形的幼儿全面发展概念框架,它们分别是“同心圆”结构的“五概念十二范畴”框架,呈现多重发展概念属性的梯形结构概念框架,满足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融合的“圆柱体”概念框架.这三个概念框架各有侧重,三者融合形塑了
本文系统梳理了 20世纪30年代以来上海市宝山区大场镇成人教育活动的发展历程,揭示了大场镇所在区域近百年社会变迁和成人教育活动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成人教育活动一方面受社会变迁的影响不断作出适应性变化,一方面又坚守着其内生属性,即对社会需求的有力支撑和对弱势群体的持续关怀.大场镇成人教育的发展是一个由社会变迁主导的社会、教育、个体三者之间双向赋权的教育现代化过程.从中得到的启示是:地方政府应当有效整合本区域的资源禀赋,利用基于平等沟通的社区治理的文化网络,构筑超越现代性的本土化区域成人教育体系.成人教育的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广受关注,其中博士毕业生群体的就业去向更是引人注目.本文选取工科博士毕业生作为分析对象,对工科博士到企业就业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男性、父亲职业是管理层或技术人员、学科排名度高、博士论文为应用性研究、对工资待遇有较高偏好的博士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概率更高.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背景因素对于工科博士到企业就业没有显著性影响,而个体特征、动机偏好、学习经历和能力积累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其到企业就业的选择产生影响,其中,年龄和论文发表指标数对工科博士到企业就业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提升学生实习效果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借用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理论,通过深度访谈3所高职院校和10家企业的30位实习指导者,本研究发现三个与学生实习密切相关的认知图式:“主动行为”认知图式、“新员工”认知图式、“身份”认知图式.这些共享的认知图式使得指导者各自以某种相似的方式去理解实习,指引他们在实习中的具体行为,并反映了文化-认知性制度要素对学生实习效果的消极影响.建议通过深化实习课程化管理、建立优质企业实习联盟、共建知识共享平台等措施,削弱这些认知图式对高职院校学生实习效果的影响.
民办园教师正在遭遇边缘人的生存困境,具体表现为教师有限的薪酬待遇、被束缚的职业权力和被污名化的职业声望.在影响民办园教师生存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民办园、政府和教师组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民办园教师的生存过度依赖民办园,导致民办园教师职业角色的扭曲;而民办园与政府、教师组织的双重脱嵌,导致民办园教师权力依附缺失、权益争取无助.民办园教师边缘人的困境不仅关乎民办园教师的群体利益,还关乎整个学前教育的质量和儿童的健康发展.应对民办园教师的边缘人困境需要重构民办园教师的社会关系网络,形成耦合协同的网络结构,包括强化
“职普比大体相当”是我国建设技能型社会、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项基础性政策,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精准扶贫、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面对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社会巨变以及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的深刻变革,特别是从社会学理论的视角全面审视,“职普比大体相当”政策需要通过功能的调适、适度的妥协以及符号的重构等路径进行调整,从而实现从不完全的职业教育“类型观”向完全的职业教育“类型观”转变,从职业教育的“平衡观”向职业教育的“均衡观”转变,从狭义的“学校教育观”向“
当前非全日制研究生课程教学在内容与形式、连续性与针对性等方面存在诸多困境,导致其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和提升.双向在线学习是对异步在线学习和同步在线学习的融合定义,能够为实现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研究生“同质等效”培养提供实践路径,在兼顾非全日制群体特征基础上实现针对性教学、提升碎片化时间利用、强化学习的连续性、持续性引导反馈等.本研究从双向在线学习理念出发,构建新的非全日制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并在具体课程中实践探索,分析发现该模式在实践中表现出突破工学矛盾、增进师生合作关系等作用.最后,文章基于实践分析结果从
老年教育购买服务是解决目前老年教育服务提供中供需矛盾突出的重要政策工具.本文以上海市为例,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对老年教育购买服务从政策实施的背景、政策的目标与价值取向、政策执行机构、政策执行环境、目标群体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与分析,旨在总结上海市“十三五”期间老年教育购买服务政策执行的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为“十四五”老年教育购买服务相关政策的完善提供实践分析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