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ifeng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长期采用单篇阅读方式,很少采用整本书阅读方式。新课改以后,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提出整本书阅读观念。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转变以往的阅读教学理念,站在整本书的全局角度组织安排阅读教学计划,指导学生有计划的连续阅读,让学生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改变碎片化、浅表化的阅读方式,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但是,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以来,所产生的效果并不如预期。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形思维表达工具,具备可视化、形象化、归纳化等特点,其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可以完整呈现知识内容,指导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框架。倘若教师把思维导图应用于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势必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独特优势优化整本书阅读教学质量,把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帮助学生读好书、学好知识技能,切实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
   一、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作用
   1.提高阅读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整本书阅读是一个长期过程,学生往往很难一直持续的坚持下来,阅读过程经常中断,致使阅读思路中断。每一次阅读中断,都需要学生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回想起前面的阅读思路,难以保持阅读思路的连贯性。有时即使读过了,学生也没有读懂内容,严重降低阅读有效性。思维导图是可视化的,它可以直观呈现整本书阅读思路,让学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清晰的阅读思路,即使阅读中断了,学生也能续接阅读思路,保证阅读有效性。
   2.增强阅读指导质量
   经过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是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学生依然会遭遇阅读障碍,如文本思路混乱、阅读没有指向性、要点不明确等,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有效的阅读指导,帮助学生有效阅读。应用了思维导图后,教师通过思维导图提供给学生清晰的文本思路,指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要点知识,帮助学生建构语文知识框架,能够让阅读指导更有效,促进学生整本书阅读质量显著提升。
   3.帮助学生建立语文知识框架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站在整本书角度审视语文知识,以帮助学生建构完善的语文知识体系。然而一本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内容繁杂,涵盖大量的语文知识,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知识框架建构难度。有了思维导图后,教师可以把整本书的主要语文知识点提炼出来,并按照一定主题绘制成层级分明、要点清晰的思维导图,把课程知识内容理清,从而帮助学生构建语文知识框架。同时,教师还能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指导学生学习思维导图绘制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整理归纳的有效方法,使学生拥有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4.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
   与单纯的板书相比,思维导图更形象、更直观,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把思维导图应用于整本书阅读教学,可以通过形象化、可视化的思维导图激趣学生,利于增强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同时,学生也可以学习借鉴教师的教学方式,利用思维导图学习新知和巩固旧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1.绘制思維导图
   整本书阅读教学时,由于信息量大、知识内容复杂多样,思维导图绘制工作十分艰巨。即便教师绘制出来了,也可能因思维导图所涉内容的庞杂性而导致学生接受不了,妨碍到整本书阅读教学。所以,教师绘制整本书的思维导图时,要全面了解教材内容,理清知识脉络,通过分类、整理等方式,将整本书划分成不同部分,提炼出各部分的主题和主要知识内容,按主题串联起整本书的核心内容,按原则绘制思维导图。如此一来,就实现了整本书的化整为零,思维导图的层级更分明,内容更凝练,便于学生观看并真正的理解接受。
   (1)绘制原则。所选关键词要能体现主要知识内容,突出重点;第二,层级分明。中心主题和分支主题之间要有严密的逻辑关联,分支主题围绕着中心主题展开,避免无意义的拓展延伸。
   (2)整本书的划分方式。绘制之前,教师精心阅读研究教材,对教材中所有课文的体裁、内容等进行一个整体性了解。然后,或以单元为划分标准,或以课文体裁为划分标准,把整本书分成不同部分,使整本书化整为零。第一,以单元为划分标准。教师以教材目录为线索,按单元划分整本书结构,提炼出每一个单元的主题内容。例如,讲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时,教师根据教材目录分析提炼每一个单元的主题内容。其中,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四季美景,第二单元的主题是至爱亲情,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学习生活,第四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之舟,第五月单元的主题是人与动物,第六单元的主题是想象之翼。然后,基于课文内容分析整理各单元的主要知识点,按照上述原则绘制整本书的思维导图。对于各单元、各篇课文的思维导图,教师可以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依序绘制,详细展开讲解整本书的知识内容,以便学生接受掌握课程内容。第二,以课文体裁为划分标准。教师基于教材分析,按照课文体裁的不同,把整本书划分为古诗、散文、小说、记叙文、语文园地等多个板块,再根据各板块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提炼和整理归纳,拓展延伸思维导图内容。例如,讲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教师基于教材课文体裁分析,把整本书分成古诗、散文、记叙文、说明文、小品文、演讲稿、童话、神话、传记和语文园地十大板块,再根据课文提炼每一个板块主要内容,形成从课文体裁到课文内容、知识点的思维导图。
   2.展示讲解思维导图
   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的思维导图,图文结合、色彩鲜明,可视性、形象化等特点更突出,对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所以,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大屏幕展示思维导图全貌,以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分支主题,根据学生的观看需要随意的放大缩小,使学生看得清楚,以便教师利用思维导图顺利有效的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授课过程中,教师一边展示思维导图一边讲解,引领学生思路,让学生在思维导图辅助下整体了解教材内容,理清知识脉络。如此的做法,不仅消除了以往阅读教学的枯燥乏味和不易理解的弊端,吸引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课堂学习,也能帮助学生建构完善的语文知识体系。    例如,讲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时,教师课前按体裁划分方式绘制思维导图,课堂上以多媒体呈现展示给学生看,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课堂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投入阅读学习。讲解时,教师通过放大、缩小等方式呈现思维导图中的记叙文、说明文等主题,通过插入式注释阐述每个主题的详细内容,增减学生的了解与学习,形成关于整本书的语文知识体系。
   3.指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思维工具,它体现了归纳思维特点,可以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一种有效工具。所以,教师整本书阅读教学时,把思维导图的绘制技巧传授给学生,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使学生学会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语文知识整理归纳,理清课文知识内容,并记录好随堂笔记,辅助自身自主学习和巩固复习。课堂上,教师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指导学生学习思维导图绘制,发挥学生的智慧和潜能,以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讲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时,教师课堂上讲完课程内容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相互间的讨论、分析等,整理归纳当节课的主要知识内容,同时要求学生运用思维导图予以呈现展示。当成果展示时,教师评选出比较优秀的思维导图,并让这些学生向其他学生分享自己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和经验,使其他学生得到借鉴。最后,教师结合学生成果统一讲解思维导图的绘制技巧,使学生发现问题、明白原因,进而懂得如何绘制思维导图。
   三、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不仅能提高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因此,教师在今后的语文阅读课堂上可以多多运用思维导图,充分发挥思维导图优势作用,以优化整本书阅读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必须做好整本书的分析工作,理清知识脉络和关键内容,确保思维导图层级分明、邏辑严密,使思维导图能够辅助学生有效进行整本书阅读学习。
   参考文献:
   [1]徐洁.基于大概念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9(22):41-43.
   [2]顾咏梅.“群意识”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意义[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20(Z1):46-50.
   [3]王华琪.对整本书阅读的几点思考——基于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学生阅读状况的分析[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20(Z1)51-53.
   [4]朱明坤.语文阅读教学视域里文本解读的研究综述[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8(09):9-11.
  张双喜,甘肃省甘谷县永丰初级中学高级教师。
其他文献
基于2009~2018年中国28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从城市人口规模和产业集聚的综合视角探讨对于人均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不同城市的人均CO2排放具有显著的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根据学生、教学内容、教师本身的实际,让课堂结构保持平衡,构建教师和学生和谐相处的氛围,如果教师对课堂的把控程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失去自主性。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是初中生学习的重点科目之一,为了全面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改革对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教师要注重课堂生成性的构建,运用动态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真正实现教学“美”的语文。   一、强化深度预习,构建开放之美 
儒家传统经典作品《中庸》里提出:“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最早出现了“思辨”一词,即通过审视,提出问题,经过慎重严密的思考,明晰辨理。近年来,余党绪先生进一步指出:思
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模式,即独立的单篇课文精读形式,已然不能适应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以及时代对于教学发展的新需要,因而,群文阅读的应运而生。与传统的单篇课文精读形式相比较,群文阅读的教学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以阅读文本内容较为丰富、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较大等显著的特点而备受教师与学生的青睐,成为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与阅读综合素质的最佳途径。为此,初中语文教师
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可以紧扣7——9年级古诗词教学要求,抓住古诗词阅读“群文链”,实现小初高古诗词阅读的有效衔接,达成“诵读——意读”到“悟读——品读”,再到“鉴赏——
语文阅读材料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并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中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吸收到许多的知识,认识不同的事物,感受不同的生活情感等,因此语文阅读在生活以及初中
文学短评的搜写教学,其本质就是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本信息读取能力、文学艺术鉴赏能力、文字表达与情感表述能力,均属于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语文核心素
九年级下册的小说《孔乙己》和《变色龙》中分别描写到社会底层人物“短衣帮”和“围观市民”,他们的共同特征是“看客”。在人物形象探究时,个别学生质疑老师把他们的性格特征归纳为麻木、冷漠、自私,无聊,有学生勇敢地提出:“老师,我也当过看客,那是一种无奈的跟从,因为我觉得不跟从会被孤立,被排斥。”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学生表示也有过嘲笑弱者或者围观他人的经历。学生能迁移自身,提出自己的看法,就是读出了小说的
分析了当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面临问题和挑战,指出旧的监管方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并从落实主体责任、提升监管效能、推进监督工作标准化等角度探讨新形势下强化建
以既有某网架结构的加固改造工程为例,为满足结构高度方面的使用要求,结合该工程施工现场的条件、施工的难易程度和施工工期等因素,提出采用整体顶升法进行施工。根据网架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