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番茄太阳”》(第一课时)备课历程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w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柳州市第九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赛教课已落下帷幕。回顾这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蜕变、破茧成蝶,凤凰涅磐、浴火重生……”这一串串词语代表了选手与参赛团队的心声,带给我们对备课与解读教材认识的飞跃。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
  我们参赛的课文是苏教版四下《“番茄太阳”》,且要求只上第一课时35分钟,这对于备课组成员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由于这是一篇故事情节较多、感情细腻的动人文章,如何进行长文短教,如何在第一课时上出亮点,如何给第一课时目标定位,如何确定第一课时重难点和情感基调,成了备课组老师冥思苦想的难题。
  带着困惑,我与备课组老师们走进文本,反复地品味与琢磨,从学生实际出发,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力争找到教材内容与教学设计的有效结合点。通过研读,我们知道了《“番茄太阳”》一文中,父母对明明的爱使明明的性格开朗、乐观,而明明又把乐观与爱传递给了“我”,使“我”的内心变得光明,把爱化作文字传递给了更多的人。我们通过第一次集体备课,把第一课时的内容确定为:初读课文,检查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抓住“灰暗、温暖”等重点词句,品味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力争实现师生与文本的情感交融,让语文课堂真情交织达到情感共鸣。
  二、磨你千遍不厌倦
  试教之后,我感到以下方面不尽如人意:学生的思维活动、情感体验少,无法真正体会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由于文章较长,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脉络上较模糊,缺少“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中心主线来贯穿课堂。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团队再一次进行了热烈地讨论,有的说,要由三个“番茄太阳”作为切入点;有的说,由明明的“四次笑”引入。由于在第一次试教时,执教者也曾尝试着让学生理解“番茄太阳”的意思,但学生回答不出或兴趣不浓。于是,我们确定尊重学生的情感路线,即紧紧抓住明明的四次笑声为情感切入点,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体验,并在交流中明白:是明明的笑声使作者的内心由灰暗变得温暖,是明明用笑声把爱传递给了作者,从而改变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最终把爱传递给了更多的人。这样,完成初步理解每一次笑与“番茄太阳”的联系,从中体会“番茄太阳”的不同含义。以下是教学片段:
  师:“灰暗”原来指颜色,在这里指的是——
  生:(齐)心情。
  师:为什么作者会感到心情灰暗无比呢?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生活很艰难、临时租住在旧楼房里……
  师:是啊!作者卫宣利每天就是待在这样昏暗的小屋里写作的,她投出去的稿子经常杳无音讯,微薄的稿费付了房租之后就所剩无几了。然而,这一切的艰难,还来源于她17岁那年发生的一场不幸的车祸啊!(出示作者生活背景材料,师配乐朗读营造氛围……)
  师:(走到学生面前,轻轻地问)孩子,告诉我,你现在的心情怎样?
  生:难过、伤心、绝望……
  师:让我们把这种感受带到朗读课文中去吧!(生齐读第1自然段,体会“灰暗”)
  教师努力营造和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作者内心情感变化,在品“灰暗”一词时,引入相关资料渲染气氛,既使教材内容得到适度拓展,又使教师以情激情,学生以情悟情,水到渠成。课堂涌现出感人的画面,达到真情交融,实现了情感共鸣!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县教研员曾雪蕾老师的点拨下,我们又有了新的思考:这篇文章共有三条主线,分别是:“我”的心情变化、明明的笑声、三次“番茄太阳”的含义,它们之间不可分割且层层递进。如何让我们的第一课时饱满起来,如何让学生在第一课时初步明白:是明明笑容里的爱——“番茄太阳”,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在爱的传递中,让更多的人在生活中得到了力量和勇气,成了我们再次思考的主旋律。
  我们重点设计了回环引读中心句——“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教师让学生感悟到明明的笑脸就是那最美的“番茄太阳”,是明明的笑声使作者的内心由灰暗变得温暖起来,然后让学生在感悟爱心中感受爱的传递,情感自然得到升华,达到了教学设计与学生精神双重饱满的学习效果。请看第三个“番茄太阳”的教学片段:
  师:温暖作者心的仅仅是明明的笑吗?还有什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5~17自然段。(生读)
  师:除了明明的笑,还有什么温暖着作者的内心?
  生:明明的爱心。
  师:你从哪儿看出她有爱心呢?
  生:因为有好心人捐献眼角膜给她,所以,她也想把自己的腿捐献给“我”。
  师:这就叫爱的——(引读)传递!
  师:可见明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生:有爱心、善良的孩子,她心中装有他人。
  师:她的心灵多么美好啊!爸爸妈妈把爱传递给了明明,社会上的好心人也把爱传递给了明明,而明明又把爱传递给了“我”,这种爱的传递,深深地感动了“我”,温暖了“我”,她美好的心灵就像那——(引读)“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温暖着我的心。”
  师:这里的“番茄太阳”指的是什么?
  生:明明的爱心。
  师:是啊,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明明美好的内心世界,去感受她带给我们,带给作者的无限快乐和感动!
  “在高潮处,在疑难处,在矛盾处戛然而止,留下悬念。这样,既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又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的意境;既符合从整体到部分的阅读教学规律,又使第一课时有味道,有看点。”柳南区教研员戴蓓老师的这番评价,让我们至今仍记忆犹新。
  在本次团队研修的过程中,我们个人备课、集体备课,通过一人多次试上,集体多番讨论中,进行了“自我反思”“交流互动”“课例回放”“问题探讨”“成果提升”等系列研磨。团队的教师们累并快乐,且收获着幸福的体验!我们相信,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为,在经历了这次“凤凰涅磐”式的备课历练中,我们在解读教材的能力、教学设计的艺术、赛课经验的积累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融安县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中如何唤起学生的情感品味文本中的情味,构筑起“情感场”?笔者认为让学生在“情感元素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中去。  一、创设情境,情感参与  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是教学艺术的核心,是教学艺术的生命。教师走进课堂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情感。我经常利用情态语言激情,以多媒体课件(录像等)、激情故事、悬念等创设情境,让情景剧表演“入情”,促使学生入文入画,入情入境。如
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写什么”,更要关注“怎么写”,要把教学宗旨从了解“课文内容”转移到引导“语言表达上来。因此教师要潜心于文本引导学生在领悟文本表达秘妙的过程中从读学写促进读写结合。  一、探寻遣词造句的秘妙,揣摩内化  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特别是优美的语言更是学生习得的好范例。教师要发掘那些精美的语言,引导学生仔细揣摩品味,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如《西湖》一课中有四个比喻句:“平
在春风送暖、桃红柳绿的季节,我想到了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春”的习作。按照以往的思路,学生往往不约而同地会写一篇描写春天景色的习作,交上来的可能就是千篇一律的春景习作。这次我想改变一下教法,试着掀起一场“头脑风暴”,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性。  一、诱趣激情,促进发散,启迪灵性  师:今天我们要做几个词句小游戏,比一比哪位同学的思维最活跃,想象力最丰富,尤其是能“想别人所没有想到的”。(学生们跃跃欲试)师:
一、以课文为源点击留白抒童心  课本是低年级学生练习写话的一块沃土课堂内指导学生小练笔的价值则取决于教师能有效地利用隐性资源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把真情实感会汇流于笔尖。  【案例一】  师让我们再次美美地读一读《找春天》一文中的第4~7自然段中四个相似的句子。(生各自朗读)  师我们还会找到哪些春天的美景呢?请看课文中的句式说一说。(出示句式柳条,那是春天的  吧?春风,那是春天的  吧?)生柳条在风
仔细阅读苏教版小语教材的课后练习,不难发现,这些课后题目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体现了字、词、句、段、篇螺旋式上升,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打破在学课文之后才做练习的陈规,将课后练习分散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课后练习,一览文本之脉  许多课文后面的练习,涉及到文章的结构层次,与前面的课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往往是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的契机。如五下《音乐之
苏教版五下《秦兵马俑》一课,生动描绘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教学时在突破重难点上,我做了这样的尝试与探索:  一、立足教材,厚实课堂  秦兵马俑距离学生生活久远,如果仅仅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材料,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有点难度。于是,我引导学生课前通过各种信息途径,搜集有关秦兵马俑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给学生营造一个广阔的知识场景,使他们在享受丰富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