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柳州市第九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赛教课已落下帷幕。回顾这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蜕变、破茧成蝶,凤凰涅磐、浴火重生……”这一串串词语代表了选手与参赛团队的心声,带给我们对备课与解读教材认识的飞跃。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
我们参赛的课文是苏教版四下《“番茄太阳”》,且要求只上第一课时35分钟,这对于备课组成员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由于这是一篇故事情节较多、感情细腻的动人文章,如何进行长文短教,如何在第一课时上出亮点,如何给第一课时目标定位,如何确定第一课时重难点和情感基调,成了备课组老师冥思苦想的难题。
带着困惑,我与备课组老师们走进文本,反复地品味与琢磨,从学生实际出发,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力争找到教材内容与教学设计的有效结合点。通过研读,我们知道了《“番茄太阳”》一文中,父母对明明的爱使明明的性格开朗、乐观,而明明又把乐观与爱传递给了“我”,使“我”的内心变得光明,把爱化作文字传递给了更多的人。我们通过第一次集体备课,把第一课时的内容确定为:初读课文,检查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抓住“灰暗、温暖”等重点词句,品味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力争实现师生与文本的情感交融,让语文课堂真情交织达到情感共鸣。
二、磨你千遍不厌倦
试教之后,我感到以下方面不尽如人意:学生的思维活动、情感体验少,无法真正体会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由于文章较长,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脉络上较模糊,缺少“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中心主线来贯穿课堂。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团队再一次进行了热烈地讨论,有的说,要由三个“番茄太阳”作为切入点;有的说,由明明的“四次笑”引入。由于在第一次试教时,执教者也曾尝试着让学生理解“番茄太阳”的意思,但学生回答不出或兴趣不浓。于是,我们确定尊重学生的情感路线,即紧紧抓住明明的四次笑声为情感切入点,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体验,并在交流中明白:是明明的笑声使作者的内心由灰暗变得温暖,是明明用笑声把爱传递给了作者,从而改变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最终把爱传递给了更多的人。这样,完成初步理解每一次笑与“番茄太阳”的联系,从中体会“番茄太阳”的不同含义。以下是教学片段:
师:“灰暗”原来指颜色,在这里指的是——
生:(齐)心情。
师:为什么作者会感到心情灰暗无比呢?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生活很艰难、临时租住在旧楼房里……
师:是啊!作者卫宣利每天就是待在这样昏暗的小屋里写作的,她投出去的稿子经常杳无音讯,微薄的稿费付了房租之后就所剩无几了。然而,这一切的艰难,还来源于她17岁那年发生的一场不幸的车祸啊!(出示作者生活背景材料,师配乐朗读营造氛围……)
师:(走到学生面前,轻轻地问)孩子,告诉我,你现在的心情怎样?
生:难过、伤心、绝望……
师:让我们把这种感受带到朗读课文中去吧!(生齐读第1自然段,体会“灰暗”)
教师努力营造和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作者内心情感变化,在品“灰暗”一词时,引入相关资料渲染气氛,既使教材内容得到适度拓展,又使教师以情激情,学生以情悟情,水到渠成。课堂涌现出感人的画面,达到真情交融,实现了情感共鸣!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县教研员曾雪蕾老师的点拨下,我们又有了新的思考:这篇文章共有三条主线,分别是:“我”的心情变化、明明的笑声、三次“番茄太阳”的含义,它们之间不可分割且层层递进。如何让我们的第一课时饱满起来,如何让学生在第一课时初步明白:是明明笑容里的爱——“番茄太阳”,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在爱的传递中,让更多的人在生活中得到了力量和勇气,成了我们再次思考的主旋律。
我们重点设计了回环引读中心句——“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教师让学生感悟到明明的笑脸就是那最美的“番茄太阳”,是明明的笑声使作者的内心由灰暗变得温暖起来,然后让学生在感悟爱心中感受爱的传递,情感自然得到升华,达到了教学设计与学生精神双重饱满的学习效果。请看第三个“番茄太阳”的教学片段:
师:温暖作者心的仅仅是明明的笑吗?还有什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5~17自然段。(生读)
师:除了明明的笑,还有什么温暖着作者的内心?
生:明明的爱心。
师:你从哪儿看出她有爱心呢?
生:因为有好心人捐献眼角膜给她,所以,她也想把自己的腿捐献给“我”。
师:这就叫爱的——(引读)传递!
师:可见明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生:有爱心、善良的孩子,她心中装有他人。
师:她的心灵多么美好啊!爸爸妈妈把爱传递给了明明,社会上的好心人也把爱传递给了明明,而明明又把爱传递给了“我”,这种爱的传递,深深地感动了“我”,温暖了“我”,她美好的心灵就像那——(引读)“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温暖着我的心。”
师:这里的“番茄太阳”指的是什么?
生:明明的爱心。
师:是啊,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明明美好的内心世界,去感受她带给我们,带给作者的无限快乐和感动!
“在高潮处,在疑难处,在矛盾处戛然而止,留下悬念。这样,既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又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的意境;既符合从整体到部分的阅读教学规律,又使第一课时有味道,有看点。”柳南区教研员戴蓓老师的这番评价,让我们至今仍记忆犹新。
在本次团队研修的过程中,我们个人备课、集体备课,通过一人多次试上,集体多番讨论中,进行了“自我反思”“交流互动”“课例回放”“问题探讨”“成果提升”等系列研磨。团队的教师们累并快乐,且收获着幸福的体验!我们相信,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为,在经历了这次“凤凰涅磐”式的备课历练中,我们在解读教材的能力、教学设计的艺术、赛课经验的积累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融安县实验小学)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
我们参赛的课文是苏教版四下《“番茄太阳”》,且要求只上第一课时35分钟,这对于备课组成员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由于这是一篇故事情节较多、感情细腻的动人文章,如何进行长文短教,如何在第一课时上出亮点,如何给第一课时目标定位,如何确定第一课时重难点和情感基调,成了备课组老师冥思苦想的难题。
带着困惑,我与备课组老师们走进文本,反复地品味与琢磨,从学生实际出发,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力争找到教材内容与教学设计的有效结合点。通过研读,我们知道了《“番茄太阳”》一文中,父母对明明的爱使明明的性格开朗、乐观,而明明又把乐观与爱传递给了“我”,使“我”的内心变得光明,把爱化作文字传递给了更多的人。我们通过第一次集体备课,把第一课时的内容确定为:初读课文,检查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抓住“灰暗、温暖”等重点词句,品味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力争实现师生与文本的情感交融,让语文课堂真情交织达到情感共鸣。
二、磨你千遍不厌倦
试教之后,我感到以下方面不尽如人意:学生的思维活动、情感体验少,无法真正体会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由于文章较长,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脉络上较模糊,缺少“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中心主线来贯穿课堂。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团队再一次进行了热烈地讨论,有的说,要由三个“番茄太阳”作为切入点;有的说,由明明的“四次笑”引入。由于在第一次试教时,执教者也曾尝试着让学生理解“番茄太阳”的意思,但学生回答不出或兴趣不浓。于是,我们确定尊重学生的情感路线,即紧紧抓住明明的四次笑声为情感切入点,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体验,并在交流中明白:是明明的笑声使作者的内心由灰暗变得温暖,是明明用笑声把爱传递给了作者,从而改变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最终把爱传递给了更多的人。这样,完成初步理解每一次笑与“番茄太阳”的联系,从中体会“番茄太阳”的不同含义。以下是教学片段:
师:“灰暗”原来指颜色,在这里指的是——
生:(齐)心情。
师:为什么作者会感到心情灰暗无比呢?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生活很艰难、临时租住在旧楼房里……
师:是啊!作者卫宣利每天就是待在这样昏暗的小屋里写作的,她投出去的稿子经常杳无音讯,微薄的稿费付了房租之后就所剩无几了。然而,这一切的艰难,还来源于她17岁那年发生的一场不幸的车祸啊!(出示作者生活背景材料,师配乐朗读营造氛围……)
师:(走到学生面前,轻轻地问)孩子,告诉我,你现在的心情怎样?
生:难过、伤心、绝望……
师:让我们把这种感受带到朗读课文中去吧!(生齐读第1自然段,体会“灰暗”)
教师努力营造和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作者内心情感变化,在品“灰暗”一词时,引入相关资料渲染气氛,既使教材内容得到适度拓展,又使教师以情激情,学生以情悟情,水到渠成。课堂涌现出感人的画面,达到真情交融,实现了情感共鸣!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县教研员曾雪蕾老师的点拨下,我们又有了新的思考:这篇文章共有三条主线,分别是:“我”的心情变化、明明的笑声、三次“番茄太阳”的含义,它们之间不可分割且层层递进。如何让我们的第一课时饱满起来,如何让学生在第一课时初步明白:是明明笑容里的爱——“番茄太阳”,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在爱的传递中,让更多的人在生活中得到了力量和勇气,成了我们再次思考的主旋律。
我们重点设计了回环引读中心句——“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教师让学生感悟到明明的笑脸就是那最美的“番茄太阳”,是明明的笑声使作者的内心由灰暗变得温暖起来,然后让学生在感悟爱心中感受爱的传递,情感自然得到升华,达到了教学设计与学生精神双重饱满的学习效果。请看第三个“番茄太阳”的教学片段:
师:温暖作者心的仅仅是明明的笑吗?还有什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5~17自然段。(生读)
师:除了明明的笑,还有什么温暖着作者的内心?
生:明明的爱心。
师:你从哪儿看出她有爱心呢?
生:因为有好心人捐献眼角膜给她,所以,她也想把自己的腿捐献给“我”。
师:这就叫爱的——(引读)传递!
师:可见明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生:有爱心、善良的孩子,她心中装有他人。
师:她的心灵多么美好啊!爸爸妈妈把爱传递给了明明,社会上的好心人也把爱传递给了明明,而明明又把爱传递给了“我”,这种爱的传递,深深地感动了“我”,温暖了“我”,她美好的心灵就像那——(引读)“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温暖着我的心。”
师:这里的“番茄太阳”指的是什么?
生:明明的爱心。
师:是啊,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明明美好的内心世界,去感受她带给我们,带给作者的无限快乐和感动!
“在高潮处,在疑难处,在矛盾处戛然而止,留下悬念。这样,既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又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的意境;既符合从整体到部分的阅读教学规律,又使第一课时有味道,有看点。”柳南区教研员戴蓓老师的这番评价,让我们至今仍记忆犹新。
在本次团队研修的过程中,我们个人备课、集体备课,通过一人多次试上,集体多番讨论中,进行了“自我反思”“交流互动”“课例回放”“问题探讨”“成果提升”等系列研磨。团队的教师们累并快乐,且收获着幸福的体验!我们相信,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为,在经历了这次“凤凰涅磐”式的备课历练中,我们在解读教材的能力、教学设计的艺术、赛课经验的积累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融安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