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训练课应该怎么上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ming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训练课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巩固、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经验的积累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现实教学中,训练课陷入了做题的怪圈,缺少了训练的味道。
  当前,训练课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知识点挖得不深,盲目做练习,搞题海战术,寻求数量而忽略质量,缺少对一个知识点的挖掘,没有沟通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缺少对技能方法的提炼;第二,知识点的训练内容不够完整,层次不清晰,同一知识点停留在同一层面训练,缺少对知识的多维度建构,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第三,知识链体现的本质不够清晰,缺少对知识前后联系的梳理,知识本质不突出,使学生的负担很重;第四,对知识面的拓展不够大胆,缺少对下一学段的拓展,学生视野不宽阔,能力和技能提升的空间不足。练习课之所以缺少训练的味道,究其原因是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够准确、不够深刻,而最根本的是源于教师对知识本质没有深层次的把握,没有将学生的认知纳入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链条与体系中。
  1.一题多解,分类优化,凸显知识本质
  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拓展学生解题思路的有效办法。例如,在学了“比的相关实际问题”之后,教师安排了这样的练习:光明小学共有960人,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为7:9,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面对“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为7:9”这个关系,学生从分数、比、份的角度进行思考,想出了近20种做法。最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类归纳,发现解决分数应用题、比的问题最根本的就是“份”,这也是这一系列知识的核心概念。而以不同数量的“份”为标准,就决定了单位“1”的不同,选用的方法也就不同。学生一致认为,从“份”的角度来解决这类问题是最简洁的,凸显了“份”这一核心概念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2.多维建构,异曲同工,完善知识体系
  同一知识点,要从不同角度进行训练,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图形训练课中,这一点尤为突出。无论是立体图形还是平面图形,我们都会从巧求面积、切割与拼摆、包装问题、底或高变化引起的面积的增加与减少、从不同角度截取一部分之后的面积等几个不同方面进行训练,到了高年级还会涉及到等积变形的训练,从而使学生的这一知识点不断丰厚,让学生体会同一领域内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且向学生渗透了辩证的思想,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3.沟通联系,深挖本质,建立解题模型
  从一道习题开始进行深入的思考,理清前后知识脉络,帮助学生纵向构建知识体系,教低段,想高段,为学生的思维发展铺路。无论是哪一类知识,挖掘知识背后的本质概念,是上好训练课的关键,例如,低年级的“份”到了高年级就是比、分数的实际问题,而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我们在训练中能让学生有这样深刻的认识,知识就会越学越薄,学生也会越学越轻松。
  4.承前启后,拓展视野,延伸思维发展
  训练课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发展的定位不应该只停留在小学阶段,还要放眼未来,为学生今后进入下一学段的学习着想。这不仅是知识上的拓展,更是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的尝试。例如,六年级复习到平面图形面积和立体图形体积时,很多教师局限于把复习停留在知识的复现上,其实,可以换个角度让学生理解学过的知识,从运动的角度,如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引导学生理解所有的平面图形面积都是“运动长度×运动距离”。
  训练课的设计没有一定之规,它是随着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学情不断调整变化的,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水平、应用能力有着本质的差异,所以要想设计一節好的训练课,一定要从学生自身的问题出发,根据问题量身打造,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训练课的功能和价值才能更好地得到发挥。
  编辑 _ 于萍
其他文献
前两年,我在策划《古风今语》展览时,受邀参展的王启胜先生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有幸去山东观看了他的山水画个展,进一步加深了对其作品的理解.前几天他嘱托我为
期刊
肌理作为非常重要的绘画元素,其自身就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性,对它进行探索的实验过程十分强烈地凸显了艺术创作的自由属性.本文分两大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主要结合相关文献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导致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并不是某一单一的结构.学生的
艺术的本质在于性灵,个性乃因子.作品语言区别于他人而有自身独特因子,是画家的人生阅历的呈现和感悟.从辩证的角度看,绘画到一定程度是哲学的.或许你要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
期刊
新课程理念下的词汇教学应具有以下的特征:词句结合,语篇综合,在语境中深化;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在运用中掌握;训练策略,形成习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课内外并举,隐性显性结合,
当我们仰望浩瀚磅礴的天空和巍峨高峻的山峰时,往往会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印象,文学家用散文或诗歌诉诸心中的印象,而艺术家用绘画作品传达心象.在不停追寻和探索艺术本质的过程
期刊
将数十种元素规整到一张周期表,这不仅仅是某个时间点某个科学家的研究故事,而是自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提出元素周期表框架后,一代代科学家前赴后继
期刊
当下美术批评和美术研究空前活跃,批评家与学者更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但时兴的论评,多于画外求画,从文化视角切入。虽然新见迭出、不乏启示,却一涉及到艺术规律问题,比如中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追忆、联想,发展创造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的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控教学程序,实现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考,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的“心窍”上。  学校从2014年开始尝试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语数英学科都针对学科特点研发了教学工具
期刊
陶瓷古彩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要有大明五彩和清康熙五彩.古彩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即色彩层次分明、色彩坚硬、透亮等,具有非凡的历史文化魅力,其构图也相当广泛,涵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