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合作学习思维工具优化课堂提问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can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追忆、联想,发展创造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的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控教学程序,实现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考,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的“心窍”上。
  学校从2014年开始尝试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语数英学科都针对学科特点研发了教学工具——学习单,并在使用过程中对原有学习单进行修改和完善,从而派生出了一系列工具单。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利用工具单进行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准确地筛选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此核心问题设计教学流程及策略,帮助学生解决重点问题,突破难点问题。这样通过主问题的引领,既优化了教学过程,又提高了教学实效,还让师生更为轻松,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渗透了学习的方法。
  1.预学单:优化问题
  课堂提问不是随心所欲的,更不能“无疑”而问。它应该为课堂教学服务,既紧扣文本,又从学生中来,切实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真问题。本着这个宗旨,学校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问题预设,设计预学单。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利用预学单进行初步检测,从而能够更清晰、直观地发现学生的问题,找到学生知识的盲点、学习的关注点、问题的聚焦点,准确地筛选、优化问题,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
  2.导学单:聚焦问题
  要上好一节课,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不在于问题数量的多少,而是由一两个中心问题统领一篇文章,简练而到位。下图是马敬老师执教《活见鬼》时的导学单设计。
  这样的导学单,聚焦了教学中的核心问题,时刻引领师生的教与学,同时有效地限制了教师在教学环节中随意的、过多的追问,保证了教学的目的性和一贯性。
  3.合作单:突破问题
  提问虽然有多种形式,但不管形式如何,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全面的、有一定难度的,通过问题为学生创设一个宽广的思维空间,在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中进行思维、知识的碰撞和创新。例如,张伟老师在教学《古诗二首》时,设计了如下合作单。
  学生在学习完两首古诗后,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对比学习,但是学生很难全面总结所有观点,所以设计这样一份合作单,既向学生提出了一个综合性且有难度的问题,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把问题诠释得更加完美,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学习单辅助教学,优化了教学问题,让教师在教学中更聚焦核心问题,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师生享受每一堂课,应成为教师对“有效提问”的最好诠释。
  本文系校本研究专项课题《小學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与有效提问的校本研究》(课题批准号BIA13140)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 _ 于萍
其他文献
雕塑艺术和其他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能够有效地丰富并充盈人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平淡自然、婉约雅致,或深沉厚重的情感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
期刊
前两年,我在策划《古风今语》展览时,受邀参展的王启胜先生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有幸去山东观看了他的山水画个展,进一步加深了对其作品的理解.前几天他嘱托我为
期刊
肌理作为非常重要的绘画元素,其自身就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性,对它进行探索的实验过程十分强烈地凸显了艺术创作的自由属性.本文分两大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主要结合相关文献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导致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并不是某一单一的结构.学生的
艺术的本质在于性灵,个性乃因子.作品语言区别于他人而有自身独特因子,是画家的人生阅历的呈现和感悟.从辩证的角度看,绘画到一定程度是哲学的.或许你要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
期刊
新课程理念下的词汇教学应具有以下的特征:词句结合,语篇综合,在语境中深化;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在运用中掌握;训练策略,形成习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课内外并举,隐性显性结合,
当我们仰望浩瀚磅礴的天空和巍峨高峻的山峰时,往往会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印象,文学家用散文或诗歌诉诸心中的印象,而艺术家用绘画作品传达心象.在不停追寻和探索艺术本质的过程
期刊
将数十种元素规整到一张周期表,这不仅仅是某个时间点某个科学家的研究故事,而是自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提出元素周期表框架后,一代代科学家前赴后继
期刊
当下美术批评和美术研究空前活跃,批评家与学者更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但时兴的论评,多于画外求画,从文化视角切入。虽然新见迭出、不乏启示,却一涉及到艺术规律问题,比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