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资本结构理论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企业优序融资的一般模式是先内源融资,再债券融资,最后股权融资,但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却截然相反,本文比重点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融资行为。
关键词:资本结构;留存收益;融资;成长性
中图分类号:F27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5-0059-01
企业资本结构又称为融资结构是指企业取得长期,资金的各项来源组成以及相互关系。西方现代资本结构理论提出,企业融资次序应遵循内源融资优先,债务融资其次,股权融资最后的顺序。然而,从我国近几年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看,我国企业具有强烈的外源融资偏好。在外源融资结构中,股权融资又占优势,典型地表现为股权融资偏好。
一、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特征分析
(一)银行贷款比例高
我国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无偿拨款,80年代初实行拨改贷之后,银行贷款成为企业外部融资的惟一方式,直到80年代末期,才有了股票与企业债券的融资方式。在80年代,银行对国有企业贷款要求很低,90年代虽然加强了贷款抵押要求,但对没法还贷的企业,很少实施破产程序,银行对贷款企业的软约束造成了企业的高负债率。另一方面,我国银行很少像日本、法国、意大利一样参与企业的治理,故企业通过贷款融资并不造成控制权的损失。上市公司由于近年发行了大量的股票,已使资产负债比例大大降低,比起非上市公司要低得多。
(二)上市公司留存收益所占比率较低
首先,我国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一样,内部融资比率相对于发达国家为低,我国企业处于扩张期内部积累不多,资产负债比率普遍较高。在企业的生长期,企业的迅速扩张需要大量的外部资金,企业会更多地依赖于银行等金融中介,因而债务融资比率较高(随着公司财富的不断积累,必然用成本较低的内部资金来替代外部资金,从而降低债务融资比率。其次,由于公司上市发行审核制度配以额度管理容易造成寻租行为,证券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并且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等问题都是造成上市公司业绩整体水平较低,留存收益水平不高的原因。
(三)股票融资比例高
资本成本是资本预算项目的必要报酬率,是投资者在考虑目前的情况后愿意提供资金时的报酬率。任何投资的必要报酬率是投资者愿意为当前投资提供资金所期望获得的最低报酬率。按照这种观点,银行贷款的资金成本最低,企业债券次之,股票筹资的资金成本最高。但由于我国股票市场仅仅只有十年的历史,市场基本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二级市场股价大部分时间处于高估的状态,企业往往将股票融资视为免费的午餐,将其成本只视为所需支付的红利。另外,我国目前处于转轨阶段,证券市场机制不健全,投资者用脚投票的功能并没有发挥,上市公司并不担心采用股票再融资引发市场股价的下跌。
(四)企业债券融资比例极小
首先,债券融资成本低于股票,其次,可以免交企业所得税,世界各国税法基本上都准予债券利息支出在税前列支,而股息支付则是在税后进行。因此,企业举债可以进行合理的避税,这样可以使每股税后利润增加。公司资本结构的选择应考虑的基本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债务清偿能力与充分利用利息避税能力,可是我国由于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发育不平衡,债券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企业发行债券受到政府额度的严格控制,使企业通过债券融资的余地非常小。
二、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优化分析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不尽合理,内源融资的比例偏低,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圈钱饥渴症”,一味追求增发或配股,这是有悖于经典的资本结构理论的。因此,优化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公司的行业性
行业特征是影响公司资本结构的重要因素,不同的行业呈现出不同的资本结构。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优化首先要考虑到公司的行业特征以及同行业中公司的平均状况。我国各行业间资本结构的差别很大,这主要因为不同行业在运用财务杠杆时所采用的策略和方法不同,除此之外,各行业的销售利润率、筹资环境和投资报酬率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上市公司对于资本结构的选择应采用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自身行业的特点,如企业历史水平、收支状况、营业周期、利润水平、筹资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确定和选择适合企业自身需要的资本结构。
(二)充分利用负债融资的税盾效应
当前上市公司要降低资本成本,就必须加大债务融资的比重。因为负债融资具有“税盾效应”。上市公司应充分利用“税盾效应”来增加公司的现金流量,为股东创造更多价值。另外,虽然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权益融资成本低于债务融资成本,但是随着高层对融资资格的规定更加严格,如已把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状况作为权益再融资的必要条件,这也是使得权益融资的成本开始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就更应合理设计负债融资和权益融资的比例,使公司资本结构优化。
(三)降低公司的加权资本成本
财务学理论指出,公司加权资本成本的降低过程,也是公司市场价值逐步提高的过程。由于上市公司管理层将融资过程透明化,证监会且对融资方上市资格的审查更加严格,例如管理层已将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情况作为权益性再融资的必要条件,所以权益性融资的成本将会逐步上升,那么,增加了权益性融资,无疑会提高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同时,由于债权性融资具有税盾效应,所以,采取适度的债权性融资比例,可以降低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从而降低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这是优化资本结构的有效途径。
(四)注重公司的成长性
处于成长阶段的公司无疑是需要大量资金的。成长性高的公司,其负债融资的倾向较高,这是缘于成长性高的公司,其对资金的需求是迫切的,而权益融资则需要一定的时间间隔。因此,从优化股权结构的角度来考虑,高成长性的公司应该考虑以发行可转债的方式来实现自身的融资需求。可转债兼有债权、股权的特性,随着公司的成长,将会导致可转债的投资者将可转债转变为股票,以便充分享受公司成长所带来的资本增值,在转换的过程中,也会促进公司资本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五)保持资本结构与资产结构、投资收益水平的动态协调
始终保持资本结构与资产结构、投资收益水平的动态协调和相互适应,是企业融资决策、融资管理的核心。由于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都是变量,因而最优资本结构也应是动态的。企业融资决策、融资管理必须从投资收益率、负债比率的比较人手,根据企业需要和负债可能及经济效益预期变动的情况随时调整其资本结构,加强财务杠杆对企业筹资的自我约束,始终保持企业盈利能力与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的协调平衡。
三、改善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建议
(一)大力發展企业债券市场,提高上市公司债券的融资比例
我国企业债券发展落后的原因,主要是政府近年来,重视国债与股票发行,轻视了企业债的发行,对企业债券实行额度控制,债券发行规模受到严格限制。目前债券市场的落后已影响到企业的资本结构,政府要淡化或者逐步取消计划规模管理,尽快推行企业债券发行核准制。同时,在企业债券利率方面应给予较大的灵活性,让企业债券利率尽快市场化。
(二)加快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完善银行的信用制度
银行债务的软约束关键在于银行自身未解决治理结构问题,所有者缺位使银行经理获得了较强的内部控制权,而政策性贷款和商业性贷款的鉴别困难又进一步加大了经理人的道德风险。所以在保证国有控股的前提下,应对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分散国有股权以让其他股东得以行使监督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所有者缺位的困境。另外银行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套信用制度,指引贷款方向,根据企业的信用等级和市场导向决定是否放贷。
(三)让国有股逐渐流通,逐渐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机制
国有股流通最大意义是将市场收购兼并的功能发挥出来,也就是将市场优胜劣汰的功能发挥出来,这样市场有了淘汰机制,形成对上市公司经营者的外部约束力,经营管理者就不敢一味以圈钱为目的送股、配股与增发新股,而得更多地考虑如何提高企业绩效,让广大股东满意。
参考文献:
[1]林凡.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9
[2]高威威.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成因及效应分析lJJ.财税金融,2008(08)
[3]池玉莲.基于股权分置视角的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行为分析l J1.财会通讯,2009(01)
关键词:资本结构;留存收益;融资;成长性
中图分类号:F27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5-0059-01
企业资本结构又称为融资结构是指企业取得长期,资金的各项来源组成以及相互关系。西方现代资本结构理论提出,企业融资次序应遵循内源融资优先,债务融资其次,股权融资最后的顺序。然而,从我国近几年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看,我国企业具有强烈的外源融资偏好。在外源融资结构中,股权融资又占优势,典型地表现为股权融资偏好。
一、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特征分析
(一)银行贷款比例高
我国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无偿拨款,80年代初实行拨改贷之后,银行贷款成为企业外部融资的惟一方式,直到80年代末期,才有了股票与企业债券的融资方式。在80年代,银行对国有企业贷款要求很低,90年代虽然加强了贷款抵押要求,但对没法还贷的企业,很少实施破产程序,银行对贷款企业的软约束造成了企业的高负债率。另一方面,我国银行很少像日本、法国、意大利一样参与企业的治理,故企业通过贷款融资并不造成控制权的损失。上市公司由于近年发行了大量的股票,已使资产负债比例大大降低,比起非上市公司要低得多。
(二)上市公司留存收益所占比率较低
首先,我国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一样,内部融资比率相对于发达国家为低,我国企业处于扩张期内部积累不多,资产负债比率普遍较高。在企业的生长期,企业的迅速扩张需要大量的外部资金,企业会更多地依赖于银行等金融中介,因而债务融资比率较高(随着公司财富的不断积累,必然用成本较低的内部资金来替代外部资金,从而降低债务融资比率。其次,由于公司上市发行审核制度配以额度管理容易造成寻租行为,证券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并且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等问题都是造成上市公司业绩整体水平较低,留存收益水平不高的原因。
(三)股票融资比例高
资本成本是资本预算项目的必要报酬率,是投资者在考虑目前的情况后愿意提供资金时的报酬率。任何投资的必要报酬率是投资者愿意为当前投资提供资金所期望获得的最低报酬率。按照这种观点,银行贷款的资金成本最低,企业债券次之,股票筹资的资金成本最高。但由于我国股票市场仅仅只有十年的历史,市场基本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二级市场股价大部分时间处于高估的状态,企业往往将股票融资视为免费的午餐,将其成本只视为所需支付的红利。另外,我国目前处于转轨阶段,证券市场机制不健全,投资者用脚投票的功能并没有发挥,上市公司并不担心采用股票再融资引发市场股价的下跌。
(四)企业债券融资比例极小
首先,债券融资成本低于股票,其次,可以免交企业所得税,世界各国税法基本上都准予债券利息支出在税前列支,而股息支付则是在税后进行。因此,企业举债可以进行合理的避税,这样可以使每股税后利润增加。公司资本结构的选择应考虑的基本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债务清偿能力与充分利用利息避税能力,可是我国由于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发育不平衡,债券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企业发行债券受到政府额度的严格控制,使企业通过债券融资的余地非常小。
二、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优化分析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不尽合理,内源融资的比例偏低,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圈钱饥渴症”,一味追求增发或配股,这是有悖于经典的资本结构理论的。因此,优化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公司的行业性
行业特征是影响公司资本结构的重要因素,不同的行业呈现出不同的资本结构。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优化首先要考虑到公司的行业特征以及同行业中公司的平均状况。我国各行业间资本结构的差别很大,这主要因为不同行业在运用财务杠杆时所采用的策略和方法不同,除此之外,各行业的销售利润率、筹资环境和投资报酬率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上市公司对于资本结构的选择应采用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自身行业的特点,如企业历史水平、收支状况、营业周期、利润水平、筹资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确定和选择适合企业自身需要的资本结构。
(二)充分利用负债融资的税盾效应
当前上市公司要降低资本成本,就必须加大债务融资的比重。因为负债融资具有“税盾效应”。上市公司应充分利用“税盾效应”来增加公司的现金流量,为股东创造更多价值。另外,虽然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权益融资成本低于债务融资成本,但是随着高层对融资资格的规定更加严格,如已把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状况作为权益再融资的必要条件,这也是使得权益融资的成本开始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就更应合理设计负债融资和权益融资的比例,使公司资本结构优化。
(三)降低公司的加权资本成本
财务学理论指出,公司加权资本成本的降低过程,也是公司市场价值逐步提高的过程。由于上市公司管理层将融资过程透明化,证监会且对融资方上市资格的审查更加严格,例如管理层已将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情况作为权益性再融资的必要条件,所以权益性融资的成本将会逐步上升,那么,增加了权益性融资,无疑会提高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同时,由于债权性融资具有税盾效应,所以,采取适度的债权性融资比例,可以降低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从而降低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这是优化资本结构的有效途径。
(四)注重公司的成长性
处于成长阶段的公司无疑是需要大量资金的。成长性高的公司,其负债融资的倾向较高,这是缘于成长性高的公司,其对资金的需求是迫切的,而权益融资则需要一定的时间间隔。因此,从优化股权结构的角度来考虑,高成长性的公司应该考虑以发行可转债的方式来实现自身的融资需求。可转债兼有债权、股权的特性,随着公司的成长,将会导致可转债的投资者将可转债转变为股票,以便充分享受公司成长所带来的资本增值,在转换的过程中,也会促进公司资本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五)保持资本结构与资产结构、投资收益水平的动态协调
始终保持资本结构与资产结构、投资收益水平的动态协调和相互适应,是企业融资决策、融资管理的核心。由于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都是变量,因而最优资本结构也应是动态的。企业融资决策、融资管理必须从投资收益率、负债比率的比较人手,根据企业需要和负债可能及经济效益预期变动的情况随时调整其资本结构,加强财务杠杆对企业筹资的自我约束,始终保持企业盈利能力与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的协调平衡。
三、改善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建议
(一)大力發展企业债券市场,提高上市公司债券的融资比例
我国企业债券发展落后的原因,主要是政府近年来,重视国债与股票发行,轻视了企业债的发行,对企业债券实行额度控制,债券发行规模受到严格限制。目前债券市场的落后已影响到企业的资本结构,政府要淡化或者逐步取消计划规模管理,尽快推行企业债券发行核准制。同时,在企业债券利率方面应给予较大的灵活性,让企业债券利率尽快市场化。
(二)加快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完善银行的信用制度
银行债务的软约束关键在于银行自身未解决治理结构问题,所有者缺位使银行经理获得了较强的内部控制权,而政策性贷款和商业性贷款的鉴别困难又进一步加大了经理人的道德风险。所以在保证国有控股的前提下,应对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分散国有股权以让其他股东得以行使监督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所有者缺位的困境。另外银行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套信用制度,指引贷款方向,根据企业的信用等级和市场导向决定是否放贷。
(三)让国有股逐渐流通,逐渐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机制
国有股流通最大意义是将市场收购兼并的功能发挥出来,也就是将市场优胜劣汰的功能发挥出来,这样市场有了淘汰机制,形成对上市公司经营者的外部约束力,经营管理者就不敢一味以圈钱为目的送股、配股与增发新股,而得更多地考虑如何提高企业绩效,让广大股东满意。
参考文献:
[1]林凡.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9
[2]高威威.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成因及效应分析lJJ.财税金融,2008(08)
[3]池玉莲.基于股权分置视角的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行为分析l J1.财会通讯,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