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内容的把握及其必要性的分析,提出实施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体系的原则。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5-0055-01
事业单位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是指事业单位为了合理保障经济活动的高效性、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性、确保贯彻和执行国家相关的财经法律法规、保证会计资料和其它有关资料的真实性和正确性,提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而在单位内部建立或采用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方法、程序和行为准则。健全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是事业单位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财经规章制度的重要手段,它既可以有效的提高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又可以保护国有资产的完整性,防止经济犯罪行为的发生。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管理、政府采购等财政支出改革的不断实施,必将对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事业单位应该高度重视内部财务控制,并积极采取相关的措施来进一步加强内部财务控制力度。
一、内部财务控制的内容
(一)建立控制系统,规范动作程序。即根据事业单位的工作范围、工作性质和任务特点,建立起一整套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系统。从组织和制度上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实行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还要规范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运作程序、科学合理地设计业务流程,明确各个岗位和控制点监督控制的主要内容等。
(二)完善控制制度,明确控制标准。要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起完善的控制制度,包括岗位责任制度、业务流程制度、收入审核制度、支出审批制度、凭证查验制度、现金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制度、考核奖励制度、内部稽核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等等。同时还要明确控制制度,因为没有标准也就无所谓控制。要根据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工作特点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控制标准,如成本查用率、支出降低率等。有条件的单位还应建立起适合本单位的指标控制制度,把自上而下的指标分解与自下而上的目标保证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事业单位工作与经营活动良好运行。
(三)完善控制机制,提高控制效果。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触角要深入到单位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控制要不留死角。责权划分要明确具体,操作方便;控制不能控死,放开不能搞乱。加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制度、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二、实施内部财务控制的必要性
(一)实行内部财务控制是加强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然要求。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当中,为了避免违规现象的出现,充分保证相关单位和部门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透明度,必须要加强内部财务控制。
(二)实行内部财务控制是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必然要求。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部门预算、政府采购、集中收付以及国库单一账户制度等多项改革措施相继出台,其最终是要建立一种简洁明快的公共财政运作制度。在这样的一种架构之下,单位或者部门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再也不能象计划经济体制下那样依靠单调的行政命令和职工个人的自觉性来维护,而是需要严密而又科学的管理手段,包括全面预算、责任预算、绩效评价。
(三)实施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实施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体系的原则
(一)合法性原則。行政事业单位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必须遵循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并把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落实到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中去。这是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基础。
(二)有效性原则。内部财务控制应当约束单位内部涉及财务工作的所有人员。任何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财务控制的权利。
(三)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涵盖单位内部涉及财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
四、完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对策
(一)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建立和健全责、权、利相结合的会计内部控制机制,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要明确各级领导对会计的审批权限和审批责任,重大事项的会计经济活动都要通过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不能个人决定,一定要依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行事,从而使做出的决策真正能符合单位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避免不科学决策给单位造成重大损失。
(二)规范风险管理机制。规范的信息系统与监控系统,对不利事件及主要风险因素进行辨认、分类、评估和控制。管理层、下属都要积极参与,经常评估目标及评价目标完成情况的标准,在原有目标及评价标准不适宜时及时调整;对各项财务指标及预算要充分重视,并与各项经济活动相适应。树立员工风险识别意识,注意信息的及时沟通,设立风险预警系统。当经济环境、政策、法律、法规发生变化可能带来不利影响变化时,能及时调整应变。
(三)建立内部监督机制。首先,要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监督制度,建立单位负责人对法律负责、会计人员对单位负责人负责的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机制,从根本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和完整;第二,要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强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及时揭露弊端,纠正错误,堵塞漏洞,加强管理;
总之,在新形势下,必须高度重视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问题,强化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的控制,严格约束单位内部涉及会计控制的所有人员,保证单位内部涉及会计机构的岗位合理设置及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真正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从源头和制度上保证经济活动的有效进行和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5-0055-01
事业单位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是指事业单位为了合理保障经济活动的高效性、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性、确保贯彻和执行国家相关的财经法律法规、保证会计资料和其它有关资料的真实性和正确性,提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而在单位内部建立或采用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方法、程序和行为准则。健全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是事业单位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财经规章制度的重要手段,它既可以有效的提高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又可以保护国有资产的完整性,防止经济犯罪行为的发生。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管理、政府采购等财政支出改革的不断实施,必将对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事业单位应该高度重视内部财务控制,并积极采取相关的措施来进一步加强内部财务控制力度。
一、内部财务控制的内容
(一)建立控制系统,规范动作程序。即根据事业单位的工作范围、工作性质和任务特点,建立起一整套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系统。从组织和制度上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实行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还要规范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运作程序、科学合理地设计业务流程,明确各个岗位和控制点监督控制的主要内容等。
(二)完善控制制度,明确控制标准。要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起完善的控制制度,包括岗位责任制度、业务流程制度、收入审核制度、支出审批制度、凭证查验制度、现金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制度、考核奖励制度、内部稽核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等等。同时还要明确控制制度,因为没有标准也就无所谓控制。要根据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工作特点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控制标准,如成本查用率、支出降低率等。有条件的单位还应建立起适合本单位的指标控制制度,把自上而下的指标分解与自下而上的目标保证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事业单位工作与经营活动良好运行。
(三)完善控制机制,提高控制效果。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触角要深入到单位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控制要不留死角。责权划分要明确具体,操作方便;控制不能控死,放开不能搞乱。加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制度、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二、实施内部财务控制的必要性
(一)实行内部财务控制是加强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然要求。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当中,为了避免违规现象的出现,充分保证相关单位和部门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透明度,必须要加强内部财务控制。
(二)实行内部财务控制是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必然要求。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部门预算、政府采购、集中收付以及国库单一账户制度等多项改革措施相继出台,其最终是要建立一种简洁明快的公共财政运作制度。在这样的一种架构之下,单位或者部门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再也不能象计划经济体制下那样依靠单调的行政命令和职工个人的自觉性来维护,而是需要严密而又科学的管理手段,包括全面预算、责任预算、绩效评价。
(三)实施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实施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体系的原则
(一)合法性原則。行政事业单位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必须遵循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并把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落实到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中去。这是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基础。
(二)有效性原则。内部财务控制应当约束单位内部涉及财务工作的所有人员。任何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财务控制的权利。
(三)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涵盖单位内部涉及财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
四、完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对策
(一)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建立和健全责、权、利相结合的会计内部控制机制,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要明确各级领导对会计的审批权限和审批责任,重大事项的会计经济活动都要通过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不能个人决定,一定要依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行事,从而使做出的决策真正能符合单位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避免不科学决策给单位造成重大损失。
(二)规范风险管理机制。规范的信息系统与监控系统,对不利事件及主要风险因素进行辨认、分类、评估和控制。管理层、下属都要积极参与,经常评估目标及评价目标完成情况的标准,在原有目标及评价标准不适宜时及时调整;对各项财务指标及预算要充分重视,并与各项经济活动相适应。树立员工风险识别意识,注意信息的及时沟通,设立风险预警系统。当经济环境、政策、法律、法规发生变化可能带来不利影响变化时,能及时调整应变。
(三)建立内部监督机制。首先,要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监督制度,建立单位负责人对法律负责、会计人员对单位负责人负责的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机制,从根本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和完整;第二,要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强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及时揭露弊端,纠正错误,堵塞漏洞,加强管理;
总之,在新形势下,必须高度重视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问题,强化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的控制,严格约束单位内部涉及会计控制的所有人员,保证单位内部涉及会计机构的岗位合理设置及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真正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从源头和制度上保证经济活动的有效进行和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