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就可使他们学得生动活泼、兴味不衰。当然培养兴趣关键在于教师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在遵循教学规律把握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才能使生物教学达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生生物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或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习和求知的最大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钻研精神,开发创造能力。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感情投资,激发兴趣
若学生对教师感兴趣,对他所任教的这门课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老师应该对学生多进行感情投资,做到处处关心学生,爱生如子。同时课余时间应多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聊天。讲讲生物领域中各种各样的趣闻;帮助解答生活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家里盐咸菜为什么汤比原来多了?为什么用醋盐蒜时蒜皮会变成绿色?为什么一次施肥过多,植物会出现烧苗现象?为何有的南瓜子房会发育良好,有的发育不好?这样,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会学到许多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二、选择能引起学生浓厚兴趣的导言,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对每堂课的开场白应该认真仔细推敲,要使开场白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从而为传授新知识扫清心理障碍。这样就必须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导言。例如:在讲解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时,我就利用“问题探讨”中的斯帕兰札尼的故事开头,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调动起来,然后再通过涉及连环问题来学习这一节内容。这样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使学生整个身心都融于生生不息、奥秘无穷的生物界中,学生自然会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直观的价值。生物学是直观性很强的一门学科。通常的直观教具有实物、标本、模型和挂图等;直观手段包括幻灯、投影、录像和电影等。通过直观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第一手材料,从而大大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快理性认识的飞跃。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各种实物、标本、模型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在讲授“鱼的形态”时,先让学生观察活鱼的外形、体色、体表结构及其运动状态,然后分别剪掉它们的胸鳍、背鳍和尾鳍,再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学生们看到剪掉背鳍的鱼会失去平衡而侧翻,剪掉胸鳍的鱼只能向前游动而不会转弯,剪掉尾鳍的鱼游动速度明显减慢、身体摇摆不定,这些现象使学生们异常兴奋,自然激发了他们对理论学习的浓厚兴趣。又如,在学习《心脏》时,用模型讲解,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心脏的四个腔及瓣膜,也使学生很容易掌握理解难点问题。实践还证明,几乎百分之百的学生都喜欢做实验,特别是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实验。例如,学习显微镜使用时,让学生自己安装、对光、观察切片,此时学生对实验本身的兴趣就会转移到有关知识上,激起他们探索知识的热情,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下获得有关知识。
四、实验教学,培養兴趣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做好实验,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还可以巩固课堂知识。学生的心灵深处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希望所发现的内容被他人认可 ,尤其是在得到教师的认可后 ,学生会得到极大的满足和快乐。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 ,一些容易做的演示实验和教材中的“动动手”活动 ,我都积极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做。如细胞的吸水、失水实验 ,用菠菜叶片制作的临时装片,口腔上皮细胞的制作等实验 ,要求学生将实验的结果以及自己的分析在课堂上交流 ,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揭示实验所验证的道理。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求新创异的积极性 ,而且还发展了思维 ,开发了创造力。
另外,实验的成败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生物实验的信心和学习兴趣,因此,一定要对实验的有关细节加强辅导,尽量使学生实验一步到位、马到成功,让学生品尝到自己实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对学习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五、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培养各种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七年级(下)的内容都是有关学生自己身体的知识,包括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卫生保健等,课前学生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当讲到人体骨骼的组成、骨骼肌群、甲状软骨、瞳孔、耳、口腔、牙齿等内容时,可让学生摸一摸,互相看一看。对于生理功能的知识,亦可以联系学生的正常生理或病理现象,如我们的手指被划破后为什么容易感染?汗是什么味道?出汗说明皮肤具有什么功能?如何预防冻疮?感冒时鼻腔为什么不通气?肝炎病人为什么厌吃油腻食物?等等。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听课的效率。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我还经常指导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近视眼形成的原因及矫正的方法;学习水分代谢时,联系移栽幼苗时要带土的道理;讲解光合作用时,让学生分析森林对环境的影响;讲授食物的成分和作用时,联系膳食营养科学;讲述青春期的发育特点时,联系早恋的危害……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成功中体验到动脑思考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六、讲究教学语言艺术,激发兴趣
在讲授生物科学知识时,首先注重的是语言的科学性,其次才是语言的艺术性,但决不能忽视语言的艺术性,因为它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吸引学生集中精力。语言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第一:语言要简炼,逻辑性强,听起来顺理成章,且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可运用形象的比喻将难以理解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如讲述物质过膜方式时,可将自由扩散比喻为坐滑梯,将协助扩散比喻为骑自行车下坡,将主动运输比喻为骑摩托车爬坡。第二:语言有节奏,快慢适度,注意语气、语调,并有适当停顿。凡是重点、难点知识的讲授,速度一定要放慢些,语气要加重些,语调要放低些。第三:教师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生物教师以自己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对生物科学家的崇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总之,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就可使他们学得生动活泼、兴味不衰。当然培养兴趣关键在于教师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在遵循教学规律把握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才能使生物教学达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生生物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或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习和求知的最大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钻研精神,开发创造能力。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感情投资,激发兴趣
若学生对教师感兴趣,对他所任教的这门课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老师应该对学生多进行感情投资,做到处处关心学生,爱生如子。同时课余时间应多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聊天。讲讲生物领域中各种各样的趣闻;帮助解答生活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家里盐咸菜为什么汤比原来多了?为什么用醋盐蒜时蒜皮会变成绿色?为什么一次施肥过多,植物会出现烧苗现象?为何有的南瓜子房会发育良好,有的发育不好?这样,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会学到许多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二、选择能引起学生浓厚兴趣的导言,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对每堂课的开场白应该认真仔细推敲,要使开场白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从而为传授新知识扫清心理障碍。这样就必须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导言。例如:在讲解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时,我就利用“问题探讨”中的斯帕兰札尼的故事开头,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调动起来,然后再通过涉及连环问题来学习这一节内容。这样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使学生整个身心都融于生生不息、奥秘无穷的生物界中,学生自然会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直观的价值。生物学是直观性很强的一门学科。通常的直观教具有实物、标本、模型和挂图等;直观手段包括幻灯、投影、录像和电影等。通过直观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第一手材料,从而大大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快理性认识的飞跃。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各种实物、标本、模型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在讲授“鱼的形态”时,先让学生观察活鱼的外形、体色、体表结构及其运动状态,然后分别剪掉它们的胸鳍、背鳍和尾鳍,再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学生们看到剪掉背鳍的鱼会失去平衡而侧翻,剪掉胸鳍的鱼只能向前游动而不会转弯,剪掉尾鳍的鱼游动速度明显减慢、身体摇摆不定,这些现象使学生们异常兴奋,自然激发了他们对理论学习的浓厚兴趣。又如,在学习《心脏》时,用模型讲解,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心脏的四个腔及瓣膜,也使学生很容易掌握理解难点问题。实践还证明,几乎百分之百的学生都喜欢做实验,特别是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实验。例如,学习显微镜使用时,让学生自己安装、对光、观察切片,此时学生对实验本身的兴趣就会转移到有关知识上,激起他们探索知识的热情,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下获得有关知识。
四、实验教学,培養兴趣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做好实验,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还可以巩固课堂知识。学生的心灵深处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希望所发现的内容被他人认可 ,尤其是在得到教师的认可后 ,学生会得到极大的满足和快乐。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 ,一些容易做的演示实验和教材中的“动动手”活动 ,我都积极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做。如细胞的吸水、失水实验 ,用菠菜叶片制作的临时装片,口腔上皮细胞的制作等实验 ,要求学生将实验的结果以及自己的分析在课堂上交流 ,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揭示实验所验证的道理。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求新创异的积极性 ,而且还发展了思维 ,开发了创造力。
另外,实验的成败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生物实验的信心和学习兴趣,因此,一定要对实验的有关细节加强辅导,尽量使学生实验一步到位、马到成功,让学生品尝到自己实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对学习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五、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培养各种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七年级(下)的内容都是有关学生自己身体的知识,包括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卫生保健等,课前学生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当讲到人体骨骼的组成、骨骼肌群、甲状软骨、瞳孔、耳、口腔、牙齿等内容时,可让学生摸一摸,互相看一看。对于生理功能的知识,亦可以联系学生的正常生理或病理现象,如我们的手指被划破后为什么容易感染?汗是什么味道?出汗说明皮肤具有什么功能?如何预防冻疮?感冒时鼻腔为什么不通气?肝炎病人为什么厌吃油腻食物?等等。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听课的效率。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我还经常指导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近视眼形成的原因及矫正的方法;学习水分代谢时,联系移栽幼苗时要带土的道理;讲解光合作用时,让学生分析森林对环境的影响;讲授食物的成分和作用时,联系膳食营养科学;讲述青春期的发育特点时,联系早恋的危害……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成功中体验到动脑思考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六、讲究教学语言艺术,激发兴趣
在讲授生物科学知识时,首先注重的是语言的科学性,其次才是语言的艺术性,但决不能忽视语言的艺术性,因为它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吸引学生集中精力。语言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第一:语言要简炼,逻辑性强,听起来顺理成章,且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可运用形象的比喻将难以理解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如讲述物质过膜方式时,可将自由扩散比喻为坐滑梯,将协助扩散比喻为骑自行车下坡,将主动运输比喻为骑摩托车爬坡。第二:语言有节奏,快慢适度,注意语气、语调,并有适当停顿。凡是重点、难点知识的讲授,速度一定要放慢些,语气要加重些,语调要放低些。第三:教师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生物教师以自己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对生物科学家的崇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总之,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就可使他们学得生动活泼、兴味不衰。当然培养兴趣关键在于教师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在遵循教学规律把握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才能使生物教学达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