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口”中的突破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gzhilin1235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半截蜡烛》是学生喜爱的一篇课文。教学中,将文本的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有机融合,文本就有了生命力。言为心声,本文围绕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与德国军官周旋的“借口”,畅谈对教学的精心设计:读懂“借口”,在“借口”中识人;读透“借口”,在“借口”中悟法;读活“借口”,在“借口”中启智。这样,将所有的教学内容和所有的教学活动在“借口”中整合成一条教学的“流水线”,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气”。
  【关键词】借口 识人 悟法 启智
  课文《半截蜡烛》主要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负责秘密传递情报的法国人伯诺德夫人及其两个孩子,为了保住情报,与德国法西斯军官巧妙周旋,最终保全情报的事。全文以“半截蜡烛”为线索,层层推进,细腻地刻画了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着力表现出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与爱国情怀。文章最大的特点是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鲜明。
  遗憾的是文章的时代背景离学生很遥远,对当时斗争的危险学生不一定有深刻的体会。这样的一篇文章,到底学什么?我想,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从中寻找贴近学生实际的,可以学的东西。只有将文本的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有机融合,文本才有生命力。
  细读文本,删繁就简,立足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与德国军官周旋的“借口”,即:“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伯诺德夫人)“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杰克)“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杰奎琳)以此为突破口,展开教学。
  一、读懂“借口”,在“借口”中识人
  阅读教学,文本理解是基础。教学的第一步,以“读懂”为目标。
  1.读懂“借口”之意,识人物共性
  “自读这三句话,你能读懂他们的借口是什么意思吗?”教学伊始,找到“借口”之后讓学生自读,理解借口所表达的意思。学生借助自己的阅读水平,很快就能明白伯诺德夫人的意思是说灯亮,比蜡烛好,就不用点蜡烛了;杰克的意思是去厨房搬些柴来生火,需要拿着蜡烛照明;杰奎琳的意思是小女孩怕黑,要拿蜡烛照明上楼去睡觉。
  紧接着,教师追问:“他们能想到这些借口,你读懂了什么?”从“言”到“人”,引导学生概括出人物的共性:机智勇敢。
  2.读懂提示用语,识人物个性
  与“借口”同时存在的说话人的动作、神情等,对识人至关重要。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说话人的动作、神情,再读“借口”,体会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如伯诺德夫人借口的提示语中,“脸色苍白”“急忙”“轻轻”凸显的是她的沉着冷静,杰克的“慢慢地”“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外走去”凸显的是他的从容镇定,杰奎琳的“娇声”凸显了她的聪明可爱。抓住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这些细节品读,这样的识人,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就不是笼统而宽泛的了。
  二、读透“借口”,在“借口”中悟法
  一句话让人笑,一句话让人跳。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怎样说话,都是有讲究的。所以,掌握语言的技巧很重要。在读懂的基础上读透,引导学生会说话。
  1.读透“借口”用意,悟语言技法
  三个人的“借口”,只有杰奎琳是成功的。为何?其实这里面蕴藏着语言的章法。“同学们,说话可是有艺术的。读读这三句话,仔细想想,三个人物分别想用什么方法来打动德国军官?”教师还是引导学生读这三句话,将“意”引向“法”。学生通过“借口”,很快就能明白杰克是在讨好德国军官,打的是一张“讨好牌”。伯诺德夫人是用“亮些的灯”换下“不亮的蜡烛”,打的是一张“常规牌”。杰奎琳充分利用了自己女孩子的优势,博取了德国军官的爱心。教师追问:“杰奎琳能成功,有一点很重要,你们能发现是什么吗?”学生很快找出:德国军官也有这样一个女儿。由此可见,杰奎琳歪打正着,触动了德国军官心底最柔软的部分,无意中打了一张“亲情牌”。
  “怎么说”,简单的“借口”中蕴藏着智慧,那就是语言技法——抓住人心,以情动人。
  2.读透“借口”符号,悟恰当口吻
  标点符号也能传情达意,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容忽视。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标点符号上,发现三个人的“借口”中,只有杰奎琳的后面是一个“?”。教师再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和“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拿一盏灯上楼睡觉。”这两句话,体会:感觉有什么不一样?一读一比,学生感觉来了。杰奎琳说话用的是一种商量的口吻,这样的口吻能让德国军官感受到对他的尊重,很舒服。
  比较,发现,再比较,再发现,学习有趣了,层次提升了,“怎么说”,简单的“借口”中蕴藏的又一个智慧,那就是恰当口吻——征询商量,尊重他人。
  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层层剥笋,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联系了起来,课堂学习与生活指导相互融通。
  三、读活“借口”,在“借口”中启智
  吕叔湘先生说:“如果说教学法是一把钥匙的话,那么在所有的教学法之中还有一把总的钥匙,它的名字叫作‘活’。”读活“借口”,让“借口”成为一把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让课堂生成别样的精彩。
  1.利用“借口”推波助澜,学情节安排的“一波三折”
  “既然杰奎琳的借口最灵,为什么不让杰奎琳先出场呢?”教师的质疑似“一石”投进学生的脑海。在解疑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无非指向这样几种答案:第一,杰奎琳先出场,不符合当时的情况,孩子胆小,伯诺德夫人才是主要的周旋者;第二,杰奎琳先出场,德国军官一来就说要拿蜡烛照明去睡觉,容易引起怀疑,不一定能成功;第三,杰奎琳先出场,一下子就成功了,故事就不吸引人了。
  “现在这样写,读的过程中,你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教师再推一推,学生在“紧张—更紧张—放松”的心路历程中领悟到:三个“借口”按照“母—子—女”的顺序出场,经历“失败—失败—成功”,合情合理,扣人心弦,这就是情节安排上的“一波三折”。
  2.抓住“借口”合理补白,学角色表演的入情入境
  课后有一个角色表演的要求。“在周旋的过程中,伯诺德夫人一家除了这三个‘借口’,还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在合适的地方补一些人物的语言,补写的时候要像书上一样有人物的动作、神态,还要注意前后的连贯。”教师先让学生补白,此时学生的阅读,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进行了智慧的创造。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循着文字的语流,学生产生了一种画面感、情境感,仿佛那人、那事、那景、那物,已从文字之中渐渐清晰起来,慢慢灵动起来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针对学生补白以后的剧本再展开角色表演,周旋的画面就更生动,更丰富了。学生在入情入境的体验中,将《半截蜡烛》所呈现的离学生遥远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近距离地拉到了学生面前。
  “识人”“悟法”“启智”,整堂课的教学,所有的教学内容和所有的教学活动在“借口”中整合成一条教学的“流水线”,这个过程既是线性的,又是多维的;既是平面的,又是立体的;既是精心预设的,又是动态生成的。
  教学抓住“借口”这个小小的基点,以此为突破,管中窥豹,激活、唤醒和培育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半截蜡烛》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自然趣味横生,生机勃勃。
  【参考文献】
  [1]张俊平.名师的教学主张(上)[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2]汤勇.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其他文献
【摘要】“碎片化”的阅读意识、“蜻蜓点水”式的阅读习惯、“快餐化”的阅读指导使得小学阅读指导课存在着“反季节催熟”等现象。化零为整的阅读指导课的“融合”策略,由外及内的阅读指导课的“五步”范式,为慢阅读提供了一条实践路径。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 慢阅读 阅读指导  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使得我们的阅读正变得碎片化,它逐渐延伸至“全民”“全天候”“全方位”。数字化时代,这种阅读方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管尤跃 云南省教育学会副秘书长,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数学教研员,贵州省教育厅特聘研究员,云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云南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精彩的课堂来自于课堂精彩之处,源于学生的心底之音。日常的、平常的、正常的,即所谓家常的、常态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就应如水,来自山间,来自江河,更应来自心灵,来自学生的感受和感悟,顺其自然,顺势而导
“跳一跳,摘苹果”这一比喻所蕴含的教育理念深受教师们推崇。但在实际教学研究或教学实践中大都只关注于“如何让学生够得着”或者是“经过‘跳一跳’才能摘”等问题。如果我们进一步挖掘“跳一跳,摘苹果”的内涵,把这个教学理念引申到“跳一跳,摘到的苹果会更甜”,那就把这个理念提升到如何在设立目标、实现目标的动态过程中锻炼学习思维,培养学习气质的问题。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曾指出:“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工
【摘要】教学一些数学规定性知识时,教师应该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在《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教学中,可先设法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暴露学生的真实疑问,再组织开展深入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从数学本质的层面去感受规定背后的道理,最终实现对规定性知识的真正理解。   【关键词】混合运算 数学规定 数学本质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例2,是教学类似“7 4×3”的含有两级运算的计算课。
策划人语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輪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课程资源的结构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教学的信息量增大,有利于学生了解知识的实际运用,还有利于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  说到底,我们为什么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实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为了学生,一是为了教师。  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首先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一方面,学生的发展将受益于大量
课堂观察是教师形成实践智慧必不可少的行动路径之一。要有效而深入地开展课堂观察,就必须基于课堂把握现象,基于现象合理诠释,基于诠释有效建构。当我们深入分析一节或几节课以后,总会对课堂的理想模型做一个“心灵的建构”,这种建构越具有整体性、形象性和创造性,就越有价值。  2014年11月12日,我参加了凤凰校园行兴化活动,此次活动以“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的结合”为主题,探寻阅读教学的新思路。在听课前的小组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发展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小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主要平台。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丰富、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是提升小学生综合实践学习效果的基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提出:加大对校内外各种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挖掘,需要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做好对学校图书馆、科技馆、周边农田、科研院所等资源的利用与整合。因此,加大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19年7月1日,在沈阳农业大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暨“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栾军波代表优秀共产党员教师在会上发言。他说:“我希望这个社会能够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精神追求。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单论赚钱的话肯定不如企业,但我们的成就感就来源于科研的进展和突破,这是我们精神上最大的慰藉。”  再次与记者谈论科研的话题时,栾军波又笑着说出了同样的话。从他的语气中不难感
【摘要】作为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必备要素,对于承担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现代公民素养使命的品德课来说,思辨力更应成为其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思辨力在品德学科中还有其特殊的基本内涵,因而,教师应结合课程标准、学生思维发展以及现代社会的需求来培养学生的思辨力。  【关键词】思辨力 小学品德课程 策略  所谓思辨力,就是学生对一件事的对错判断和如何处理这件事的思考能力。那么,有什么策略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辨
“导学”就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具体做法上要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也是新课程实施以来最为关注的教学理念之一。为了更好地落实“导学”,我们强调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先学”,所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对数学教材的阅读,但我们也发现在部分教师的教学中,对所谓的“先学”在实质性的理解上有偏差,误认为不管什么内容都要让学生先阅读教材,结果又造成了一部分内容以文本来灌输的现象,学生经历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