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1~9月份,全国钢、铁、材、矿的产量持续增长,但增长速度明显减缓。去年9月份,在国际市场需求加快回落的背景下,钢材出口有所下降,但仍达到667万吨,同比增加222.94万吨,增长50.2%。1~9月累计国内钢材共出口4850万吨,同比下降2.1%,降幅进一步有所下降。预计2009年出口钢材将回落到4000万吨左右,国内钢铁消费预计将比2008年略有增长,增幅在1%~2%之间,总量略超5亿吨。
2008年,在连续保持多年的高位增长后,国内钢铁行业产量增长显著放缓。去年1~9月份,全国产钢39095.30万吨,同比增长6.20%,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1.40个百分点;生产生铁36673.50 万吨,同比增长5.10%,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0.60个百分点;生产钢材44515.10万吨,同比增长8.10%,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5.90个百分点;生产铁原矿58560.10万吨,同比增长19.40%,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3.50个百分点。
一、钢铁行业运行情况
(一)总体生产情况
2008年,在连续保持多年的高位增长后,国内钢铁行业产量增长显著放缓。去年1~9月份,全国产钢39095.27万吨,同比增长6.22%,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1.39个百分点;生产生铁36673.52万吨,同比增长5.05%,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0.63个百分点;生产钢材44515.08万吨,同比增长8.09%,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5.88个百分点;生产铁原矿58560.05万吨,同比增长19.36%,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3.46个百分点。增长速度表明,去年1~9月份,全国钢、铁、材、矿的产量持续增长,但增长速度明显减缓。其中8、9两月份钢材产量出现了多年未见的同比下降,去年9月份粗钢产量同比降幅达到9.08%,钢材同比降幅达到5.47%,全国钢铁产能过剩问题日趋严重。从日产水平来看,1~9月份,全国日产粗钢132.05万吨,生铁127.67万吨,钢材153.07万吨。其中,重点统计单位的钢、铁、材日产水平分别为104.35万吨、96.58万吨、95.59万吨。
2008年,钢铁产量增长显著放缓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宏观调控下,2006、2007年钢铁行业投资增长明显放缓,加之国家对钢铁落后产能加快淘汰步伐,使得行业总体产能扩张有所放慢;二是焦炭、铁矿石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大大增加了钢铁生产的成本,部分缺乏成本转嫁能力的钢铁产品毛利下降,企业主动下调了产量;三是冻灾震特大突发性自然灾害以及奥运限产等短期因素的影响;四是国家对出口的控制以及国内需求下滑,迫使钢企主动减产应对,其中需求下滑对产量的影响在去年下半年以来表现的尤为突出。去年6月下旬开始,国内钢价呈现出持续全面大幅下跌走势,钢厂亏损快速扩大,合同严重不足,迫使许多钢铁企业不得不走减产的道路。去年三季度以来,许多民营钢铁企业已经陷入减产、停产的困境,宝钢、马钢、莱钢、济钢等许多大钢铁企业纷纷提出减产20%。去年前3季度,重要钢材产品生产结构中,钢筋产量7079.40万吨,比上年同期下降4.5%;盘条产量6104.61万吨,增长3.4%;棒材产量3693.91万吨,增长11.0%;中板产量2678.62万吨,增长18.9%,热轧薄板产量437.49万吨,增长9.8%。从增幅来看,增长水平均有较多回落,并且8、9两月大部分产品产量均出现同比下降。四季度,随着国内钢铁企业减产的进一步增加,预计全年粗钢产量略超5亿吨左右,将大大低于年初预计的5.3亿~5.4亿吨水平,增幅还将进一步下滑。
(二)总体出口情况
2007年国家相继推出降低出口退税率、加征出口关税、实施出口许可证管理等“组合拳”,国内钢铁出口明显减速。从2007年9月份开始,我国钢材月度出口量基本下滑到400万吨左右的水平,且一直延续到2008年的4月份,但5月份开始,钢材出口再次大幅反弹,7、8月钢材出口总量都超越了700万吨,去年8月份甚至创下768万吨的历史新高。
2008年前4个月,国内钢材出口月平均为403.75万吨,累计出口同比大幅减少23.9%,而5~8月钢材月平均出口快速上升到641.75万吨,拉动前8月钢材出口总量同比降幅迅速缩小到7.2%。去年9月份,在国际市场需求加快回落的背景下,钢材出口有所下降,但仍达到667万吨,同比增加222.94 万吨,增长50.2%。去年1~9月累计国内钢材共出口4846.09万吨,同比减少106.12万吨,同比下降2.14%,降幅进一步有所下降。
导致去年5月份以来特别是7、8月份钢铁出口迅猛反弹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国内外价格差的再次扩大,二是出口反弹形势下市场对国家再次出台更为严厉的调控措施的预期效应。从国内外价格差来看,相对于国内钢铁价格在6月后的急剧下跌,国际钢材价格下跌时间要慢于国内,且幅度相对较为缓和,这导致二者的价差直接拉大。国内钢铁价格综合指数7月末开始环比下滑,而国际价格综合指数下滑8 月份才开始,2008年年初国内外价格指数差为51.08点,5月末扩大到111.14点,8月份进一步扩大到132.58点,9月份有所缩小,但仍达到125.56点。
从政策预期来看,由于国家产业政策并不支持“两高一资”的钢材出口,因此,在去年5月国内钢材出口反弹到556万吨后,市场对国家要取消钢材出口退税或增加钢材出口关税以抑制钢材过快出口的政策预期大大增强。受此影响,许多钢材出口企业都加大了7、8月份钢材的出口量,导致这两月出口量大幅增加。由于短期因素逐渐消失,去年三季度钢材出口高位反弹的势头难以持续。9月份国内外价差已经开始缩小,而出口回落幅度低于预期,主要是很大部分出口属于执行7、8两月的合同,当时国际市场需求尚未明显萎缩。去年9月份开始,随着国际市场特别是欧洲市场需求下滑,钢材出口将加快回落。从企业的订单来看,国内钢厂的海外出口订单出现大幅下降,去年四季度国内钢材出口量会大幅回落。
(三)总体价格走势
2008年,钢铁行业价格波动明显加大,呈现出明显的冲高回落走势。去年上半年,在焦炭、铁矿石等上游原材料成本快速上升以及国际钢铁价格攀升的带动下,钢铁价格逐月上升并在6月份涨至顶点,去年下半年,市场行情快速逆转,价格呈“跳水式”急剧回落。截至9月末,全国钢材价格综合指数下跌至143.94,比6月末最高点的161.47下降了17.53 点。其中,长材价格综合指数下降20.27点至143.68,板材下降17.33点至143.98。“十一”后,国内钢价继续大跌,一些地区的螺纹钢、线材市场价格下跌400~500元/吨,板材市场价格跌幅甚至达到1000元/吨以上,且市场交易极为清淡,成交量严重萎缩,商家恐慌性抛售以求减少损失,对“银十月”的钢市由起初的充满企盼和期望,发展为悲观失望,信心大打折扣。 市场价格的不断下跌,促使主要钢厂被迫下调出厂价格。作为国内钢材价格的风向标,宝钢去年8月份以来连续三次下调企业部分主要品种的出厂价格,且下调幅度不断增加。10月出台的12 月份碳钢产品价格调整,普通热轧和冷轧产品的吨价大幅下调了900~1000元,其他产品也下调了200~800元不等。
随着市场深幅下跌,一些主要钢材品种的价位,已经低于年初水平,呈现剧烈宽幅震荡态势。据测算,去年9月末全国30个主要城市、五大品种的钢材平均价格为5020元/吨,环比下跌10.8%;同比上涨14.0%,与上月相比,涨幅急剧回落近15个百分点。重要钢材品种中,9月末6.5mm高线吨价为4620元,环比下降10.8%;25mm螺纹钢吨价为4616元,下降8.2%;20mm中板为5215元,下降11.2%;1mm冷板为5825元,下降10.7%;3mm 热卷为4826元,下降13.0%。
(四)总体经营情况
与2007年效益大幅增长相比,2008年钢铁行业效益增速明显下滑。规模以上钢铁企业1~8月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5.58%;但利润总额同比仅增长31.48%,增速比2007年同期大幅下滑27.4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明显增多,去年1~8月达到57.45亿元,同比增长达66.25%,而2007年同期为同比减少23.55%。原材料价格高涨及下半年钢价的快速下跌是造成2008年钢铁行业效益增长下滑的主要原因。
去年上半年,尽管钢价上升很快,但焦炭、铁矿石等原材料成本上涨也很快,较大程度上吞噬了钢价上升对钢铁行业利润的贡献。6月末,冶金焦价格比2007年底上涨1300元/吨,上涨了83%,废钢价格上涨33%,炼钢生铁上涨32%,铁精矿上涨10%。
去年下半年,钢铁原材料价格涨幅放缓并逐渐回落,但钢价先行快速下跌拖累行业利润下滑,亏损面明显扩大。根据行业协会统计,去年1~9月份国内重点钢铁企业(71家)实现销售收入20982.03亿元,同比增长39.00%;实现利润1326.25亿元,同比增长13.13%。尽管增速仍处于较高水平,但从月度来看,8月钢铁行业实现利润96.41亿元,同比下降15%,环比下降78.74亿元,降幅达44.95%;销售利润率仅4%,同比下降2.4个百分点,创下两年多以来的新低,环比下降2.5个百分点。去年9月份,随着钢价进一步下跌和企业减产,重点钢铁企业实现利润仅38亿元,环比下滑40%,亏损企业23家,大大超过6月份的4家,亏损企业亏损额达到11.5亿元,同比增长18倍。
二、2009年钢铁行业发展预测
(一)需求增长进一步放缓,市场将维持弱势平衡格局
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对钢材外需和内需的拉动,国内产能的释放与市场供求关系的平衡,是影响2009国内钢材市场的主要因素。1.从经济对需求的拉动来看,2009年钢铁行业面临的国内外形势都比较严峻,钢铁需求增长将进一步放缓。2.从国内产能释放来看,2009年钢铁行业面临较大压力。主要是2008年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大幅攀升,一些短期投资项目将投产。2008年1~8月份累计,全国钢铁企业实际完成投资1899.49亿元,同比增幅为26.7%,比上年同期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为3年来的最高水平。钢铁工业投资进一步提速,表明产能仍在膨胀,2009年国内钢铁行业供给过剩问题更为严重。总体来看,受供需矛盾不减反增影响,2009年钢铁行业仍将维持需求主导市场的弱势平衡格局,全年钢产量预计5.1亿吨左右,增幅基本与2008年持平。
(二)价格将呈平缓回落走势,行业效益低速增长
经过连续几个月钢铁企业限产保价措施,企业库存已处在低位,价格在去年10月下旬逐渐走稳。2009年,钢铁价格将在市场弱势平衡中继续下跌,但跌势相对将较为平缓。推动钢价继续下跌的几个主要因素:一是国际钢价的回调带动,二是市场总体仍处供过于求的态势,三是原材料价格的下跌拉动。以2001~2003年经济衰退时国内钢价从峰值开始下跌的周期长度和幅度测算,并考虑到2008年的翘尾因素,2009年钢价综合平均水平将比2008年同比下降20%左右。尽管价格总体呈跌势,且产销规模进一步有所放缓,但由于原材料成本下降,预计2009年钢铁行业利润仍将保持增长,但增幅比2008年会较大程度下滑。行业效益增长下滑,将加大2009年国内钢铁企业的分化,一些规模较小、技术设备相对落后的钢铁企业可能出现亏损甚至被迫退出市场,而大型规模企业通过不断兼并重组,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单位毛利手段增加盈利,抵抗需求下滑带来的风险能力相对较强。
(三)行业兼并重组将进一步加快
未来几年,随着钢铁产能的释放和需求增量的减少,市场竞争会日趋激烈,兼并重组将成为下一阶段发展的主旋律,大部分钢铁企业将会卷入重组或归并大潮。钢铁企业要做大做强只有通过注资、并购、联合重组等形式来实现,使强者变得更强;同时,多年铁矿石谈判的经验证明,产业集中度太低使得我国钢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这促使业内迫切需要形成强大的联合实体。目前,国内钢铁业兼并重组进程已经明显加快,但仍显不足。根据钢铁产业政策,到2010年,通过联合重组,中国将要形成2~3个3000万吨级、若干个千万吨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同时国内排名前十位的钢铁企业钢产量,要占全国产量的比重达到50%以上。据此,河北、上海、北京、辽宁、山东、江苏、湖北、重庆、四川、内蒙古、山西等省市由龙头大钢铁企业统一全省钢铁行业和跨地区性的联合重组局面,都正在抓紧形成或已经形成。当前,钢铁业发展严峻的现实也逼迫着钢厂抱团取暖。残酷的竞争将使弱势企业被迫选择退出市场--被淘汰或者被整合。许多弱势企业将开始寻找机会,寻求与优势钢铁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因为只有与资源有保障、技术装备先进、市场稳固的企业重组,才能摆脱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三、行业热点
(一)国土部加大力度整顿矿产资源的开采
在当前矿产品需求旺盛、矿产品的价格高位运行的情况下,一些矿区无证勘查开采、超层越界开采的行为时有发生,甚至污染了环境,破坏了耕地。国土资源部加大了矿产资源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在去年7月8日通告了典型的10起典型违法违规案件。
这10起案件里面,主要有四类,第一类是无证勘查开采,第二类是倒卖矿产资源案,第三类是矿山企业越界开采,第四类是矿业权人以采代探。在矿产品涨价、供需关系紧张的情况下,重点矿区就会出现反弹。《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下发后,在国土资源部的统领下,重点打击了无证勘查开采、超层越界开采、非法转让矿业权、污染破坏矿山环境、越权审批矿业权等违法行为。据统计,截至2008年4月底,全国共查处违法违规案件14万多起,其中,无证勘查开采129549起,占全部违法违规行为的90.9%;查处超层越界开采和矿业权人违法转让矿业权12090起,占8%;查处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901起,占0.6%。
(二)我国钢铁工业向沿海布局发展趋势更加明显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去年7月14日发布报告指出,随着河北曹妃甸京唐钢项目、鞍钢营口鲅鱼圈项目的建成、及广东湛江、广西防城港钢铁项目获得批准,我国钢铁工业向沿海布局的趋向更加明显。
去年以来,钢铁行业联合兼并重组力度明显加大。山东省两个千万吨级钢铁企业济钢和莱钢组成的山东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河北省在2006年合并唐钢、宣钢和承钢成立新唐钢集团基础上,又进一步整合邯钢成立了河北钢铁集团,产能超过3100万吨。国家同意广东湛江和广西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开展前期工作,宝钢整合广东钢铁企业、武钢整合广西钢铁企业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随着兼并重组步伐加快,我国钢铁工业布局正在趋于合理。同时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钢铁工业集中度依然过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布局分散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从行业整体上看尚不具备根据市场需要主动调控产量、保持合理价格的能力。钢铁工业存在的盲目投资重复建设、自主开发创新能力不强、原料保障能力不够等问题,都与集中度过低密切相关。
(三)价格大起再大落,焦化联盟“限产”瓦解
产业上下游的挤压,未能制止作为钢铁主要原料之一的焦炭价格的进一步下滑。而焦炭价格大幅回落,标志数月以来焦化企业的“限产保价”联盟,虽名在实则已土崩瓦解。瓦解的根源在于,钢铁行业对焦炭需求量的大幅下滑,以及焦煤价格的坚挺。钢铁和焦炭的市场价格和需求大幅下滑的同时,焦炭上游的焦煤价格仅有百余元的小幅波动。焦炭价格90%来自焦煤,在附加值较低的情况下,成本高位运行,中小型、单一生产焦炭的焦化企业大面积倒闭或停产在所难免。另一方面,继焦炭的出口配额锐减和出口暂定税骤升之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产业政策司官员透露,“将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抑制焦炭出口”。“双危”之下的焦化行业迎来重大调整时期。限制“两高一资”,不过是师出有名,实质上是政府在向上下游产业发出“减产或停产以防生产过剩”的信号,因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减缓加速。
(四)未来我国多数钢企将卷入重组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去年10月15日表示,未来几年,随着钢铁产能的释放和需求增量的减少,市场竞争会日趋激烈,兼并重组将成为下一阶段发展的主旋律,大部分钢铁企业将会卷入重组或归并。钢铁企业要做大做强,只有通过注资、并购、联合重组等形式来实现,使强者变得更强;同时,多年铁矿石谈判的经验证明,产业集中度太低使得我国钢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这促使业内迫切需要形成强大的联合实体。
目前,国内钢铁业兼并重组进程已经明显加快,但仍显不足。根据钢铁产业政策,到2010年,通过联合重组,中国将要形成2~3个3000万吨级、若干个千万吨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同时国内排名前十位的钢铁企业钢产量要占全国产量的比重达到50%以上。事实上,当前钢铁业发展严峻的现实也逼迫着钢厂抱团取暖。数据显示,钢价已连续10周处于下跌态势。去年国庆后第一周,国内钢材价格更是出现暴跌,平均跌幅在12%左右,成为8年来国内钢材市场下跌幅度最大的一周。残酷的竞争将使弱势企业被迫选择退出市场,被淘汰或者被整合。许多弱势企业将开始寻找机会,寻求与优势钢铁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因为只有与资源有保障、技术装备先进、市场稳固的企业重组,才能摆脱被市场淘汰的命运。由于管辖关系、所有制、利益、税收和人员安排等复杂问题,跨区域联合重组一直阻碍着钢铁联合重组的进程。
对此,中钢协称,这一点可以借鉴河北钢铁集团实质性的联合重组这一成功案例。该集团成立后,现有企业纳税渠道保持不变,很好地平衡了各地区的利益关系。

2008年,在连续保持多年的高位增长后,国内钢铁行业产量增长显著放缓。去年1~9月份,全国产钢39095.30万吨,同比增长6.20%,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1.40个百分点;生产生铁36673.50 万吨,同比增长5.10%,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0.60个百分点;生产钢材44515.10万吨,同比增长8.10%,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5.90个百分点;生产铁原矿58560.10万吨,同比增长19.40%,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3.50个百分点。
一、钢铁行业运行情况
(一)总体生产情况
2008年,在连续保持多年的高位增长后,国内钢铁行业产量增长显著放缓。去年1~9月份,全国产钢39095.27万吨,同比增长6.22%,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1.39个百分点;生产生铁36673.52万吨,同比增长5.05%,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0.63个百分点;生产钢材44515.08万吨,同比增长8.09%,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5.88个百分点;生产铁原矿58560.05万吨,同比增长19.36%,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3.46个百分点。增长速度表明,去年1~9月份,全国钢、铁、材、矿的产量持续增长,但增长速度明显减缓。其中8、9两月份钢材产量出现了多年未见的同比下降,去年9月份粗钢产量同比降幅达到9.08%,钢材同比降幅达到5.47%,全国钢铁产能过剩问题日趋严重。从日产水平来看,1~9月份,全国日产粗钢132.05万吨,生铁127.67万吨,钢材153.07万吨。其中,重点统计单位的钢、铁、材日产水平分别为104.35万吨、96.58万吨、95.59万吨。
2008年,钢铁产量增长显著放缓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宏观调控下,2006、2007年钢铁行业投资增长明显放缓,加之国家对钢铁落后产能加快淘汰步伐,使得行业总体产能扩张有所放慢;二是焦炭、铁矿石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大大增加了钢铁生产的成本,部分缺乏成本转嫁能力的钢铁产品毛利下降,企业主动下调了产量;三是冻灾震特大突发性自然灾害以及奥运限产等短期因素的影响;四是国家对出口的控制以及国内需求下滑,迫使钢企主动减产应对,其中需求下滑对产量的影响在去年下半年以来表现的尤为突出。去年6月下旬开始,国内钢价呈现出持续全面大幅下跌走势,钢厂亏损快速扩大,合同严重不足,迫使许多钢铁企业不得不走减产的道路。去年三季度以来,许多民营钢铁企业已经陷入减产、停产的困境,宝钢、马钢、莱钢、济钢等许多大钢铁企业纷纷提出减产20%。去年前3季度,重要钢材产品生产结构中,钢筋产量7079.40万吨,比上年同期下降4.5%;盘条产量6104.61万吨,增长3.4%;棒材产量3693.91万吨,增长11.0%;中板产量2678.62万吨,增长18.9%,热轧薄板产量437.49万吨,增长9.8%。从增幅来看,增长水平均有较多回落,并且8、9两月大部分产品产量均出现同比下降。四季度,随着国内钢铁企业减产的进一步增加,预计全年粗钢产量略超5亿吨左右,将大大低于年初预计的5.3亿~5.4亿吨水平,增幅还将进一步下滑。
(二)总体出口情况
2007年国家相继推出降低出口退税率、加征出口关税、实施出口许可证管理等“组合拳”,国内钢铁出口明显减速。从2007年9月份开始,我国钢材月度出口量基本下滑到400万吨左右的水平,且一直延续到2008年的4月份,但5月份开始,钢材出口再次大幅反弹,7、8月钢材出口总量都超越了700万吨,去年8月份甚至创下768万吨的历史新高。
2008年前4个月,国内钢材出口月平均为403.75万吨,累计出口同比大幅减少23.9%,而5~8月钢材月平均出口快速上升到641.75万吨,拉动前8月钢材出口总量同比降幅迅速缩小到7.2%。去年9月份,在国际市场需求加快回落的背景下,钢材出口有所下降,但仍达到667万吨,同比增加222.94 万吨,增长50.2%。去年1~9月累计国内钢材共出口4846.09万吨,同比减少106.12万吨,同比下降2.14%,降幅进一步有所下降。
导致去年5月份以来特别是7、8月份钢铁出口迅猛反弹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国内外价格差的再次扩大,二是出口反弹形势下市场对国家再次出台更为严厉的调控措施的预期效应。从国内外价格差来看,相对于国内钢铁价格在6月后的急剧下跌,国际钢材价格下跌时间要慢于国内,且幅度相对较为缓和,这导致二者的价差直接拉大。国内钢铁价格综合指数7月末开始环比下滑,而国际价格综合指数下滑8 月份才开始,2008年年初国内外价格指数差为51.08点,5月末扩大到111.14点,8月份进一步扩大到132.58点,9月份有所缩小,但仍达到125.56点。
从政策预期来看,由于国家产业政策并不支持“两高一资”的钢材出口,因此,在去年5月国内钢材出口反弹到556万吨后,市场对国家要取消钢材出口退税或增加钢材出口关税以抑制钢材过快出口的政策预期大大增强。受此影响,许多钢材出口企业都加大了7、8月份钢材的出口量,导致这两月出口量大幅增加。由于短期因素逐渐消失,去年三季度钢材出口高位反弹的势头难以持续。9月份国内外价差已经开始缩小,而出口回落幅度低于预期,主要是很大部分出口属于执行7、8两月的合同,当时国际市场需求尚未明显萎缩。去年9月份开始,随着国际市场特别是欧洲市场需求下滑,钢材出口将加快回落。从企业的订单来看,国内钢厂的海外出口订单出现大幅下降,去年四季度国内钢材出口量会大幅回落。
(三)总体价格走势
2008年,钢铁行业价格波动明显加大,呈现出明显的冲高回落走势。去年上半年,在焦炭、铁矿石等上游原材料成本快速上升以及国际钢铁价格攀升的带动下,钢铁价格逐月上升并在6月份涨至顶点,去年下半年,市场行情快速逆转,价格呈“跳水式”急剧回落。截至9月末,全国钢材价格综合指数下跌至143.94,比6月末最高点的161.47下降了17.53 点。其中,长材价格综合指数下降20.27点至143.68,板材下降17.33点至143.98。“十一”后,国内钢价继续大跌,一些地区的螺纹钢、线材市场价格下跌400~500元/吨,板材市场价格跌幅甚至达到1000元/吨以上,且市场交易极为清淡,成交量严重萎缩,商家恐慌性抛售以求减少损失,对“银十月”的钢市由起初的充满企盼和期望,发展为悲观失望,信心大打折扣。 市场价格的不断下跌,促使主要钢厂被迫下调出厂价格。作为国内钢材价格的风向标,宝钢去年8月份以来连续三次下调企业部分主要品种的出厂价格,且下调幅度不断增加。10月出台的12 月份碳钢产品价格调整,普通热轧和冷轧产品的吨价大幅下调了900~1000元,其他产品也下调了200~800元不等。
随着市场深幅下跌,一些主要钢材品种的价位,已经低于年初水平,呈现剧烈宽幅震荡态势。据测算,去年9月末全国30个主要城市、五大品种的钢材平均价格为5020元/吨,环比下跌10.8%;同比上涨14.0%,与上月相比,涨幅急剧回落近15个百分点。重要钢材品种中,9月末6.5mm高线吨价为4620元,环比下降10.8%;25mm螺纹钢吨价为4616元,下降8.2%;20mm中板为5215元,下降11.2%;1mm冷板为5825元,下降10.7%;3mm 热卷为4826元,下降13.0%。
(四)总体经营情况
与2007年效益大幅增长相比,2008年钢铁行业效益增速明显下滑。规模以上钢铁企业1~8月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5.58%;但利润总额同比仅增长31.48%,增速比2007年同期大幅下滑27.4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明显增多,去年1~8月达到57.45亿元,同比增长达66.25%,而2007年同期为同比减少23.55%。原材料价格高涨及下半年钢价的快速下跌是造成2008年钢铁行业效益增长下滑的主要原因。
去年上半年,尽管钢价上升很快,但焦炭、铁矿石等原材料成本上涨也很快,较大程度上吞噬了钢价上升对钢铁行业利润的贡献。6月末,冶金焦价格比2007年底上涨1300元/吨,上涨了83%,废钢价格上涨33%,炼钢生铁上涨32%,铁精矿上涨10%。
去年下半年,钢铁原材料价格涨幅放缓并逐渐回落,但钢价先行快速下跌拖累行业利润下滑,亏损面明显扩大。根据行业协会统计,去年1~9月份国内重点钢铁企业(71家)实现销售收入20982.03亿元,同比增长39.00%;实现利润1326.25亿元,同比增长13.13%。尽管增速仍处于较高水平,但从月度来看,8月钢铁行业实现利润96.41亿元,同比下降15%,环比下降78.74亿元,降幅达44.95%;销售利润率仅4%,同比下降2.4个百分点,创下两年多以来的新低,环比下降2.5个百分点。去年9月份,随着钢价进一步下跌和企业减产,重点钢铁企业实现利润仅38亿元,环比下滑40%,亏损企业23家,大大超过6月份的4家,亏损企业亏损额达到11.5亿元,同比增长18倍。

二、2009年钢铁行业发展预测
(一)需求增长进一步放缓,市场将维持弱势平衡格局
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对钢材外需和内需的拉动,国内产能的释放与市场供求关系的平衡,是影响2009国内钢材市场的主要因素。1.从经济对需求的拉动来看,2009年钢铁行业面临的国内外形势都比较严峻,钢铁需求增长将进一步放缓。2.从国内产能释放来看,2009年钢铁行业面临较大压力。主要是2008年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大幅攀升,一些短期投资项目将投产。2008年1~8月份累计,全国钢铁企业实际完成投资1899.49亿元,同比增幅为26.7%,比上年同期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为3年来的最高水平。钢铁工业投资进一步提速,表明产能仍在膨胀,2009年国内钢铁行业供给过剩问题更为严重。总体来看,受供需矛盾不减反增影响,2009年钢铁行业仍将维持需求主导市场的弱势平衡格局,全年钢产量预计5.1亿吨左右,增幅基本与2008年持平。
(二)价格将呈平缓回落走势,行业效益低速增长
经过连续几个月钢铁企业限产保价措施,企业库存已处在低位,价格在去年10月下旬逐渐走稳。2009年,钢铁价格将在市场弱势平衡中继续下跌,但跌势相对将较为平缓。推动钢价继续下跌的几个主要因素:一是国际钢价的回调带动,二是市场总体仍处供过于求的态势,三是原材料价格的下跌拉动。以2001~2003年经济衰退时国内钢价从峰值开始下跌的周期长度和幅度测算,并考虑到2008年的翘尾因素,2009年钢价综合平均水平将比2008年同比下降20%左右。尽管价格总体呈跌势,且产销规模进一步有所放缓,但由于原材料成本下降,预计2009年钢铁行业利润仍将保持增长,但增幅比2008年会较大程度下滑。行业效益增长下滑,将加大2009年国内钢铁企业的分化,一些规模较小、技术设备相对落后的钢铁企业可能出现亏损甚至被迫退出市场,而大型规模企业通过不断兼并重组,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单位毛利手段增加盈利,抵抗需求下滑带来的风险能力相对较强。
(三)行业兼并重组将进一步加快
未来几年,随着钢铁产能的释放和需求增量的减少,市场竞争会日趋激烈,兼并重组将成为下一阶段发展的主旋律,大部分钢铁企业将会卷入重组或归并大潮。钢铁企业要做大做强只有通过注资、并购、联合重组等形式来实现,使强者变得更强;同时,多年铁矿石谈判的经验证明,产业集中度太低使得我国钢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这促使业内迫切需要形成强大的联合实体。目前,国内钢铁业兼并重组进程已经明显加快,但仍显不足。根据钢铁产业政策,到2010年,通过联合重组,中国将要形成2~3个3000万吨级、若干个千万吨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同时国内排名前十位的钢铁企业钢产量,要占全国产量的比重达到50%以上。据此,河北、上海、北京、辽宁、山东、江苏、湖北、重庆、四川、内蒙古、山西等省市由龙头大钢铁企业统一全省钢铁行业和跨地区性的联合重组局面,都正在抓紧形成或已经形成。当前,钢铁业发展严峻的现实也逼迫着钢厂抱团取暖。残酷的竞争将使弱势企业被迫选择退出市场--被淘汰或者被整合。许多弱势企业将开始寻找机会,寻求与优势钢铁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因为只有与资源有保障、技术装备先进、市场稳固的企业重组,才能摆脱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三、行业热点
(一)国土部加大力度整顿矿产资源的开采
在当前矿产品需求旺盛、矿产品的价格高位运行的情况下,一些矿区无证勘查开采、超层越界开采的行为时有发生,甚至污染了环境,破坏了耕地。国土资源部加大了矿产资源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在去年7月8日通告了典型的10起典型违法违规案件。
这10起案件里面,主要有四类,第一类是无证勘查开采,第二类是倒卖矿产资源案,第三类是矿山企业越界开采,第四类是矿业权人以采代探。在矿产品涨价、供需关系紧张的情况下,重点矿区就会出现反弹。《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下发后,在国土资源部的统领下,重点打击了无证勘查开采、超层越界开采、非法转让矿业权、污染破坏矿山环境、越权审批矿业权等违法行为。据统计,截至2008年4月底,全国共查处违法违规案件14万多起,其中,无证勘查开采129549起,占全部违法违规行为的90.9%;查处超层越界开采和矿业权人违法转让矿业权12090起,占8%;查处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901起,占0.6%。
(二)我国钢铁工业向沿海布局发展趋势更加明显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去年7月14日发布报告指出,随着河北曹妃甸京唐钢项目、鞍钢营口鲅鱼圈项目的建成、及广东湛江、广西防城港钢铁项目获得批准,我国钢铁工业向沿海布局的趋向更加明显。
去年以来,钢铁行业联合兼并重组力度明显加大。山东省两个千万吨级钢铁企业济钢和莱钢组成的山东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河北省在2006年合并唐钢、宣钢和承钢成立新唐钢集团基础上,又进一步整合邯钢成立了河北钢铁集团,产能超过3100万吨。国家同意广东湛江和广西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开展前期工作,宝钢整合广东钢铁企业、武钢整合广西钢铁企业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随着兼并重组步伐加快,我国钢铁工业布局正在趋于合理。同时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钢铁工业集中度依然过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布局分散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从行业整体上看尚不具备根据市场需要主动调控产量、保持合理价格的能力。钢铁工业存在的盲目投资重复建设、自主开发创新能力不强、原料保障能力不够等问题,都与集中度过低密切相关。
(三)价格大起再大落,焦化联盟“限产”瓦解
产业上下游的挤压,未能制止作为钢铁主要原料之一的焦炭价格的进一步下滑。而焦炭价格大幅回落,标志数月以来焦化企业的“限产保价”联盟,虽名在实则已土崩瓦解。瓦解的根源在于,钢铁行业对焦炭需求量的大幅下滑,以及焦煤价格的坚挺。钢铁和焦炭的市场价格和需求大幅下滑的同时,焦炭上游的焦煤价格仅有百余元的小幅波动。焦炭价格90%来自焦煤,在附加值较低的情况下,成本高位运行,中小型、单一生产焦炭的焦化企业大面积倒闭或停产在所难免。另一方面,继焦炭的出口配额锐减和出口暂定税骤升之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产业政策司官员透露,“将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抑制焦炭出口”。“双危”之下的焦化行业迎来重大调整时期。限制“两高一资”,不过是师出有名,实质上是政府在向上下游产业发出“减产或停产以防生产过剩”的信号,因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减缓加速。
(四)未来我国多数钢企将卷入重组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去年10月15日表示,未来几年,随着钢铁产能的释放和需求增量的减少,市场竞争会日趋激烈,兼并重组将成为下一阶段发展的主旋律,大部分钢铁企业将会卷入重组或归并。钢铁企业要做大做强,只有通过注资、并购、联合重组等形式来实现,使强者变得更强;同时,多年铁矿石谈判的经验证明,产业集中度太低使得我国钢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这促使业内迫切需要形成强大的联合实体。
目前,国内钢铁业兼并重组进程已经明显加快,但仍显不足。根据钢铁产业政策,到2010年,通过联合重组,中国将要形成2~3个3000万吨级、若干个千万吨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同时国内排名前十位的钢铁企业钢产量要占全国产量的比重达到50%以上。事实上,当前钢铁业发展严峻的现实也逼迫着钢厂抱团取暖。数据显示,钢价已连续10周处于下跌态势。去年国庆后第一周,国内钢材价格更是出现暴跌,平均跌幅在12%左右,成为8年来国内钢材市场下跌幅度最大的一周。残酷的竞争将使弱势企业被迫选择退出市场,被淘汰或者被整合。许多弱势企业将开始寻找机会,寻求与优势钢铁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因为只有与资源有保障、技术装备先进、市场稳固的企业重组,才能摆脱被市场淘汰的命运。由于管辖关系、所有制、利益、税收和人员安排等复杂问题,跨区域联合重组一直阻碍着钢铁联合重组的进程。
对此,中钢协称,这一点可以借鉴河北钢铁集团实质性的联合重组这一成功案例。该集团成立后,现有企业纳税渠道保持不变,很好地平衡了各地区的利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