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已不容忽视,成为课堂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在概述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两者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即过度重视学生主体地位,轻视教师主导地位;过度重视知识发展,忽视情感价值观培养;资源建设水平不高,优质资源不能共享;过度重视技术使用,忽视教学效果等,从而提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结合要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作用并重;丰富优质课程资源建设;细化教学设计,分层指导;转变教师观念,注重教学效果等策略。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术 语文课程 深度融合 教学策略
引言:
2012年,教育部制订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其中明确了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放弃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传统说法,而提出信息技术应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全新观念,并认为这才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目标的有效途径与方法。[1]把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列在国家级重要文件中,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性。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的能力,与传统文化中的“读”、“写”、 “算”等这些能力,成为信息社会中每个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也是语文课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但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通过语文知识文化的辐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语文学科课程中,可以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引导学生科学、规范地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这是信息时代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也是语文课程必须面对的挑战。
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及利用在学校项目办当项目助理的经历,通过项目活动发展,发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融合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深度融合问题,对信息化时代中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融合概述
通过前人的已有研究,我们都了解到,在信息技术时代,需要一定的信息技术才能更高效的完成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要想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要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的模式,改变课堂教学结构四个要素地位、作用,真正落到实处”。[2]不同学科中所采取的课堂教学结构也有所不同,因而,在探究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时,应落实到不同学科中,按照不同的学科要求来创新其教学模式。
语文作为三大主科课程之一,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总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不难看出,要实现其总体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准确的现代语文表情达意的能力,不能单靠教师在课堂上那几十分钟的讲授,需要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信息技术在给课堂教学带来效益的同时,也避免不了出现一些问题和负面影响。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2.1过度重视学生主体地位,轻视教师主导地位
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时,学生的地位已经不单纯是在课堂上被动吸收教师授课内容,而是转化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满堂灌”的教师在当今时代课堂上也难以立足,教师在课堂教学要起着主导作用,指导和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融合,教师可以更全面的关注学生,看到不同学生的优缺点,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在给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放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自主学习,而教师则抽身去完成其它工作的现象。网络上的资源呈现多样化的形式,有些甚至具有误导性的风险,当学生缺乏客观的立场时,过度放任学生,会使得信息技术的使用没有发挥应用的作用,没有做好信息筛选工作,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不系统,这样会对学生学习效果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2.2过度重视知识发展,忽视情感价值观培养
信息技术可以为语文课堂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发挥其时间短效率性高的优势,信息化下的课堂环境也更加直观,能够形象地呈现出不同的知识点内容,提高了知识衔接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也会存在教师过于注重多媒体演示、网上辅导和交流,学生过度专注于学习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自主学习,传统的以师生面对面、富有情感的交流变成了毫无情感意味的人机交互,而缺乏了语文课堂该有的人情味。人与机器的交流越频繁、越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被弱化。“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缺乏真情实感的交流,会导致学生情感态度与体验的缺乏,不利于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4]因此,我们在重视学生知识发展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学生的情感培养。
2.3资源建设水平不高,优质资源不能共享
隨着互联网发展,出现了“互联网+教育”、“双师教学”模式等趋势,这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一种体现,丰富了乡村教师和专业能力不足的教师获取优质资源的途径,但是其优势没有能够发挥到最大化。目前的双师教研团队较少,尽管每个教研团队都在充分发挥其潜力,丰富双师教学的课程资源,但由于力量单薄,还不能够满足众多差异性群体的需求。导致出现乡村教师到课程资源平台查看要用的课件时,发现要运用到教学上的并不多,要每堂课都用平台资源的课件上课是不可能的。
除此之外,下载课件手续较繁杂,双师教学新手教师不能熟练的操作平台下载步骤,甚至出现不允许下载的现象,没有能够将“互联网+教育”发挥到最大化。语文作为以人文性为主的学科,相较于数学及其他学科的网络优质课程资源来说,其数量则更是少之又少,存在着课件制作缺乏含金量,一些课件只是简单的呈现课本上或者练习册上的内容,不能引起学生注意力的现象。 2.4过度重视技术使用,忽视教学效果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被定位为教育教学辅助工具,学生也只是用其学习,导致出现了教师在利用相关技术进行授课时,只注重如何将信息技术发挥到最大优势,而忽略其效果的现象。大部分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到信息技术的真正价值,而仅仅将其视为呈现知识、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工具,因而在设计教学课件时,只专注于如何多样化、直观化呈现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真正的教学效果。一节课结束后,看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活跃度很高,但其教学质量不高。语文课堂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说,趣味性确实没有那么强,学生容易产生疲劳,但是过度使用技术,效果也会适得其反。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融合的策略
3.1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作用并重
在多媒体信息环境下,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更加重要,教师应在设定不同教学情况下的教学目标,训练学生收集、提炼信息和分析的能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时,应具备一定的自觉性,及时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关信息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学任务和目标,正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及时引导,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使两个主体亲密地合作,互相协调互动。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融合,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即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落实这个目标,立足于自身主导地位,充分做好引导工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整体素质。
3.2建设丰富优质的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互联网+”条件下教育教学的优势,实现资源的共享、通过群体智慧产生生成性资源和内容。同时,除了通过线上线下培训活动来转变教师观念以外,城市学校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微信群、直播等方式,与乡村学校教师分享现场讲座、主题教学任务的设计与资源,分享教师的教学课例,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城市、乡村教师集体备课,从而丰富“互联网+教育”模式的课程资源。优质语文教学课件的制作,要始终为其教学目标服务,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选择不同的学习资料等,充分挖掘课程教材中蕴含的丰富内容,使学生不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力,从而体会领悟其中的意蕴,在此基础上挖掘更大知識体系。
3.3细化教学设计,逐层递进
无论是哪一门课程,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要做到这一点,光靠空口说大白话是不切实际的,需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广泛收集教学设计的素材。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将各部分内容细致化,大胆突破,从学生出发设计出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设计。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课程教学,进行教学设计时,使用要恰当,图像音频等的设计,呈现方式等都要仔细斟酌,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将练习分层,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使课堂教学环节更清晰。
3.4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决定着“双师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与推广,相关管理部门必须重视教师的教育观念,培养教师主动重构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理念。重视教师培训对乡村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培训课程要以提升理论知识和学科知识、改进教学实践能力、最终促进学生学习为目标。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观念是教师最需要具备的,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充分考虑技术在教学中如何发挥更大的优势,否则,运用再先进的技术也是徒劳无功。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融合为语文教学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带来全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在众多学者的关注下,两者不断摩擦出不同的火花,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中得到更加系统和科学的应用,两者得到有效融合时,能够促进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组织架构的改革,语文教育教学的未来将会越来越好。
参 考 文 献
[1]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05):5-14.
[2]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02):58-62+67.
[3]张进良,李保臻.大数据背景下教师数据素养的内涵、价值与发展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07):14-19+34.
[4]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 2002(07):24-29.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术 语文课程 深度融合 教学策略
引言:
2012年,教育部制订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其中明确了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放弃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传统说法,而提出信息技术应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全新观念,并认为这才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目标的有效途径与方法。[1]把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列在国家级重要文件中,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性。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的能力,与传统文化中的“读”、“写”、 “算”等这些能力,成为信息社会中每个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也是语文课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但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通过语文知识文化的辐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语文学科课程中,可以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引导学生科学、规范地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这是信息时代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也是语文课程必须面对的挑战。
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及利用在学校项目办当项目助理的经历,通过项目活动发展,发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融合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深度融合问题,对信息化时代中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融合概述
通过前人的已有研究,我们都了解到,在信息技术时代,需要一定的信息技术才能更高效的完成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要想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要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的模式,改变课堂教学结构四个要素地位、作用,真正落到实处”。[2]不同学科中所采取的课堂教学结构也有所不同,因而,在探究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时,应落实到不同学科中,按照不同的学科要求来创新其教学模式。
语文作为三大主科课程之一,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总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不难看出,要实现其总体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准确的现代语文表情达意的能力,不能单靠教师在课堂上那几十分钟的讲授,需要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信息技术在给课堂教学带来效益的同时,也避免不了出现一些问题和负面影响。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2.1过度重视学生主体地位,轻视教师主导地位
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时,学生的地位已经不单纯是在课堂上被动吸收教师授课内容,而是转化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满堂灌”的教师在当今时代课堂上也难以立足,教师在课堂教学要起着主导作用,指导和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融合,教师可以更全面的关注学生,看到不同学生的优缺点,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在给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放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自主学习,而教师则抽身去完成其它工作的现象。网络上的资源呈现多样化的形式,有些甚至具有误导性的风险,当学生缺乏客观的立场时,过度放任学生,会使得信息技术的使用没有发挥应用的作用,没有做好信息筛选工作,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不系统,这样会对学生学习效果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2.2过度重视知识发展,忽视情感价值观培养
信息技术可以为语文课堂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发挥其时间短效率性高的优势,信息化下的课堂环境也更加直观,能够形象地呈现出不同的知识点内容,提高了知识衔接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也会存在教师过于注重多媒体演示、网上辅导和交流,学生过度专注于学习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自主学习,传统的以师生面对面、富有情感的交流变成了毫无情感意味的人机交互,而缺乏了语文课堂该有的人情味。人与机器的交流越频繁、越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被弱化。“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缺乏真情实感的交流,会导致学生情感态度与体验的缺乏,不利于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4]因此,我们在重视学生知识发展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学生的情感培养。
2.3资源建设水平不高,优质资源不能共享
隨着互联网发展,出现了“互联网+教育”、“双师教学”模式等趋势,这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一种体现,丰富了乡村教师和专业能力不足的教师获取优质资源的途径,但是其优势没有能够发挥到最大化。目前的双师教研团队较少,尽管每个教研团队都在充分发挥其潜力,丰富双师教学的课程资源,但由于力量单薄,还不能够满足众多差异性群体的需求。导致出现乡村教师到课程资源平台查看要用的课件时,发现要运用到教学上的并不多,要每堂课都用平台资源的课件上课是不可能的。
除此之外,下载课件手续较繁杂,双师教学新手教师不能熟练的操作平台下载步骤,甚至出现不允许下载的现象,没有能够将“互联网+教育”发挥到最大化。语文作为以人文性为主的学科,相较于数学及其他学科的网络优质课程资源来说,其数量则更是少之又少,存在着课件制作缺乏含金量,一些课件只是简单的呈现课本上或者练习册上的内容,不能引起学生注意力的现象。 2.4过度重视技术使用,忽视教学效果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被定位为教育教学辅助工具,学生也只是用其学习,导致出现了教师在利用相关技术进行授课时,只注重如何将信息技术发挥到最大优势,而忽略其效果的现象。大部分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到信息技术的真正价值,而仅仅将其视为呈现知识、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工具,因而在设计教学课件时,只专注于如何多样化、直观化呈现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真正的教学效果。一节课结束后,看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活跃度很高,但其教学质量不高。语文课堂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说,趣味性确实没有那么强,学生容易产生疲劳,但是过度使用技术,效果也会适得其反。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融合的策略
3.1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作用并重
在多媒体信息环境下,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更加重要,教师应在设定不同教学情况下的教学目标,训练学生收集、提炼信息和分析的能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时,应具备一定的自觉性,及时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关信息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学任务和目标,正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及时引导,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使两个主体亲密地合作,互相协调互动。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融合,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即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落实这个目标,立足于自身主导地位,充分做好引导工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整体素质。
3.2建设丰富优质的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互联网+”条件下教育教学的优势,实现资源的共享、通过群体智慧产生生成性资源和内容。同时,除了通过线上线下培训活动来转变教师观念以外,城市学校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微信群、直播等方式,与乡村学校教师分享现场讲座、主题教学任务的设计与资源,分享教师的教学课例,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城市、乡村教师集体备课,从而丰富“互联网+教育”模式的课程资源。优质语文教学课件的制作,要始终为其教学目标服务,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选择不同的学习资料等,充分挖掘课程教材中蕴含的丰富内容,使学生不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力,从而体会领悟其中的意蕴,在此基础上挖掘更大知識体系。
3.3细化教学设计,逐层递进
无论是哪一门课程,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要做到这一点,光靠空口说大白话是不切实际的,需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广泛收集教学设计的素材。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将各部分内容细致化,大胆突破,从学生出发设计出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设计。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课程教学,进行教学设计时,使用要恰当,图像音频等的设计,呈现方式等都要仔细斟酌,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将练习分层,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使课堂教学环节更清晰。
3.4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决定着“双师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与推广,相关管理部门必须重视教师的教育观念,培养教师主动重构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理念。重视教师培训对乡村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培训课程要以提升理论知识和学科知识、改进教学实践能力、最终促进学生学习为目标。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观念是教师最需要具备的,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充分考虑技术在教学中如何发挥更大的优势,否则,运用再先进的技术也是徒劳无功。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融合为语文教学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带来全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在众多学者的关注下,两者不断摩擦出不同的火花,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中得到更加系统和科学的应用,两者得到有效融合时,能够促进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组织架构的改革,语文教育教学的未来将会越来越好。
参 考 文 献
[1]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05):5-14.
[2]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02):58-62+67.
[3]张进良,李保臻.大数据背景下教师数据素养的内涵、价值与发展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07):14-19+34.
[4]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 2002(07):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