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果”是记叙文“六要素”中的最后一个要素,也就是事件的结果。
前两期分别介绍了事件的“起因”和“经过”,这一期就介绍记叙文事件的结果。
一件事情,当你写了它的起因(发生的原因和背景),写了它发展的经过,最后自然而然就要写到它的结果。其实,当你在写事件的起因和经过时,事件的结果就已经隐藏在其中了,这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有其因必有其果—有什么样的原因,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如果没有结果,就不会有事件的起因,更没有事件发展的经过。
如何写好事件的结果?小朋友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去理解—
一、事件的结果并不是作者想象出来的,而是事件本身发生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是平时所说的“因果关系”。
比如,大家都读过的《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文章最后是这样写的: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五位八路军战士高喊着口号,从悬崖峭壁上跳了下去,这就是事件的结果。
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结果是怎么形成的?是不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我的回答是否定的。这样的结果,完全是事件本身发生和发展的结果。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前面的起因和经过,就不会有高喊口号、相继跳下悬崖这个结果。
请看前面的“起因”和“经过”—
起因:
① 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
② 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
经过:
① 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② 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
③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为了不暴露我军主力,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自己不做俘虏,五位英勇的八路军战士别无选择,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走上棋盘陀,把敌人引上绝路,然后跳下悬崖,以身报国。于是,才有了后面这种气壮山河的动人壮举。
所以说,就种结果完全是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必然,并不是作者想象出来的。
再看《飞夺泸定桥》一文,最后的结果是:
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这就是事件的结果。
这个结果同样是事件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红军战士要夺取泸定桥的目标。他们要夺取泸定桥的目的,就是要渡过大渡河,去北上抗日。所以,这个结果也不是作者想象出来的,而是在事件发生时就产生的结果。也就是说,事件的结果,从一开始就隐藏在事件之中。这也是唯一的结果,不可能有第二个结果。
二、事件的结果有时也会出人意料,不是完全按照正常的逻辑发展下去,而是与前面的起因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反差,产生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但是,这种结果看似出人意料,却还是在情理之中,也不是作者随便就可以臆想出来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不妨举些例子解释一下。
郑振铎先生的《唯一的听众》,被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课本选为课文。这篇课文记述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的帮助下学会拉好小提琴的事,赞扬了老教授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
文章一开头是这样说的:
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我数次“折磨”之后下的结论。
可是后来“终于有一天,我拉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感到大吃一惊”。
最后的结果是—“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我能熟练地拉出许多曲子。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我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
“妹妹逼问我得到了哪位名师的指点,我告诉她:“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12号楼,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一个聋子。”
“聋子!”妹妹先是一愣,随即惊叫起来,仿佛我在讲述天方夜谭,“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经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说她是聋子!”
这篇文章的“我”最后的结果,还有教“我”拉琴的“名师”,都和事件的前因和经过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反差,从而让读者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震撼。
再看一个例子—
《警察和赞美诗》,美国20世纪初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也是世界短篇小说史上的杰作。作品是写寒冬到来之际,流浪汉苏比正为到哪里去过冬而发愁。于是,他就想方设法,希望能到监狱里去度过寒冷的冬天。他想在监狱里也许不会冻死。为了能进监狱,他故意为非作歹,六次犯法,希望警察能把他送进监狱。
可是,他的六次犯法都没有如愿。最后,当他在一条僻静的路边听到教堂里传出的赞美诗的音乐,并受到感染,决心弃旧图新、自食其力、重新做人时,却莫名其妙地被警察逮捕了。这篇小说的主题,当然是批评和讽刺当时的美国社会,真实地反映了是非不分、颠倒黑白的社会现实。 我要说的是,这篇文章的结果,不但是那样地出乎读者的意料,更出乎文章的主人公苏比的意料。本来他是要重新做人,结果却进了监狱。但是,结合当时美国的社会现实和社会制度,又让我们想到,这样的结果却又在情理之中。
最后再举一个例子—《窗》:
《窗》是澳大利亚女作家泰格特的一篇文质兼美的短篇小说。小说写了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住着的两个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病房很小,只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
每天,靠近窗口的病人可以被扶起身来,坐上一两个小时,而他的同伴只能日夜躺在病床上。
每当这时,靠窗的病人就把窗外看到的美景讲给不靠窗的病人听:那静谧的湖水、美丽的天鹅;那公园里争奇斗艳的花朵,映着情人们的笑脸;那精彩的网球比赛,让人神往。
不靠窗的病人尽情享受着这短暂的美好时光,“津津有味地听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可是到了后来,不靠窗的病人却萌生出一种不满:为什么偏偏是他的病床靠着窗户,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呢?为什么自己不能得到这种机会呢?于是,尽管每天都能听到靠窗的病人给自己讲述窗外的美景,但他已经不再觉得是一种享受了,反而产生了一种愤怒。
结果有一天晚上,靠窗的病人病情加重,在拼命地挣扎、咳嗽,眼看快不行了,但是那个不靠窗的病人不但没有出手相救,帮他按响电铃叫来医生,反而是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一动也不动,“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他见死不救,冷酷无情残忍到了极点!
靠窗的病人在痛苦中死去了。
同伴的死亡使不靠窗的病人如愿以偿,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靠窗的病床上。
故事写到这里好像结束了。但是,小朋友们,请注意这个事件的“结果”—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只胳膊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小说写到这里就戛然而止。小朋友们,这样的结果是不是出人意料、耐人寻味呢?
这篇小说就是借病房之“窗”,来折射人性之“窗”,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你们应该知道,那位死去的病人在病危之中,并不是每天都能真正面对窗户,看到窗外的世界—他的眼前其实并没有窗户。
可是,他为了鼓舞病友战胜病魔,竟然每天对着一堵乏味的、光秃秃的墙,用他生命最后的微薄之力来给病友编故事!他用丰富的想象力,描述了许多丰富多彩、生机勃勃而又动人的画面。他的目的,就是把欢乐带给病友,为病友描绘那令人神往的画面,鼓舞病友生活的勇气。你们想想,这是需要何等的意志力和忘我的精神啊!
所以,文章最后那句“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的确是耐人寻味而又感人肺腑。
最后要说明的是,有的事件的结果是文章的结尾,但有的结果并不是文章的结尾。
虽然结果往往都是在文章的最后出现,但也有把结果写在文章前面的,也就是文章一开头就把事件的结果告诉读者。
不过,这种写法叫“倒叙”。
小朋友们,到这一期为止,有关记叙文的“六要素”的内容,就全部讲完了。如果你们能把这些文章认真地读完,并且能好好地想想,那么,你们对写好记叙文会更有把握。
这也是我写这些文章的希望和目的。
这是今年的最后一期。明年,《作文一点通》这个栏目,将会有更新更精彩的内容奉献给大家。
小朋友们,期待着吧!
(花果山讲坛)
前两期分别介绍了事件的“起因”和“经过”,这一期就介绍记叙文事件的结果。
一件事情,当你写了它的起因(发生的原因和背景),写了它发展的经过,最后自然而然就要写到它的结果。其实,当你在写事件的起因和经过时,事件的结果就已经隐藏在其中了,这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有其因必有其果—有什么样的原因,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如果没有结果,就不会有事件的起因,更没有事件发展的经过。
如何写好事件的结果?小朋友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去理解—
一、事件的结果并不是作者想象出来的,而是事件本身发生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是平时所说的“因果关系”。
比如,大家都读过的《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文章最后是这样写的: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五位八路军战士高喊着口号,从悬崖峭壁上跳了下去,这就是事件的结果。
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结果是怎么形成的?是不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我的回答是否定的。这样的结果,完全是事件本身发生和发展的结果。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前面的起因和经过,就不会有高喊口号、相继跳下悬崖这个结果。
请看前面的“起因”和“经过”—
起因:
① 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
② 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
经过:
① 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② 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
③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为了不暴露我军主力,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自己不做俘虏,五位英勇的八路军战士别无选择,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走上棋盘陀,把敌人引上绝路,然后跳下悬崖,以身报国。于是,才有了后面这种气壮山河的动人壮举。
所以说,就种结果完全是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必然,并不是作者想象出来的。
再看《飞夺泸定桥》一文,最后的结果是:
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这就是事件的结果。
这个结果同样是事件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红军战士要夺取泸定桥的目标。他们要夺取泸定桥的目的,就是要渡过大渡河,去北上抗日。所以,这个结果也不是作者想象出来的,而是在事件发生时就产生的结果。也就是说,事件的结果,从一开始就隐藏在事件之中。这也是唯一的结果,不可能有第二个结果。
二、事件的结果有时也会出人意料,不是完全按照正常的逻辑发展下去,而是与前面的起因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反差,产生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但是,这种结果看似出人意料,却还是在情理之中,也不是作者随便就可以臆想出来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不妨举些例子解释一下。
郑振铎先生的《唯一的听众》,被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课本选为课文。这篇课文记述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的帮助下学会拉好小提琴的事,赞扬了老教授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
文章一开头是这样说的:
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我数次“折磨”之后下的结论。
可是后来“终于有一天,我拉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感到大吃一惊”。
最后的结果是—“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我能熟练地拉出许多曲子。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我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
“妹妹逼问我得到了哪位名师的指点,我告诉她:“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12号楼,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一个聋子。”
“聋子!”妹妹先是一愣,随即惊叫起来,仿佛我在讲述天方夜谭,“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经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说她是聋子!”
这篇文章的“我”最后的结果,还有教“我”拉琴的“名师”,都和事件的前因和经过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反差,从而让读者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震撼。
再看一个例子—
《警察和赞美诗》,美国20世纪初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也是世界短篇小说史上的杰作。作品是写寒冬到来之际,流浪汉苏比正为到哪里去过冬而发愁。于是,他就想方设法,希望能到监狱里去度过寒冷的冬天。他想在监狱里也许不会冻死。为了能进监狱,他故意为非作歹,六次犯法,希望警察能把他送进监狱。
可是,他的六次犯法都没有如愿。最后,当他在一条僻静的路边听到教堂里传出的赞美诗的音乐,并受到感染,决心弃旧图新、自食其力、重新做人时,却莫名其妙地被警察逮捕了。这篇小说的主题,当然是批评和讽刺当时的美国社会,真实地反映了是非不分、颠倒黑白的社会现实。 我要说的是,这篇文章的结果,不但是那样地出乎读者的意料,更出乎文章的主人公苏比的意料。本来他是要重新做人,结果却进了监狱。但是,结合当时美国的社会现实和社会制度,又让我们想到,这样的结果却又在情理之中。
最后再举一个例子—《窗》:
《窗》是澳大利亚女作家泰格特的一篇文质兼美的短篇小说。小说写了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住着的两个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病房很小,只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
每天,靠近窗口的病人可以被扶起身来,坐上一两个小时,而他的同伴只能日夜躺在病床上。
每当这时,靠窗的病人就把窗外看到的美景讲给不靠窗的病人听:那静谧的湖水、美丽的天鹅;那公园里争奇斗艳的花朵,映着情人们的笑脸;那精彩的网球比赛,让人神往。
不靠窗的病人尽情享受着这短暂的美好时光,“津津有味地听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可是到了后来,不靠窗的病人却萌生出一种不满:为什么偏偏是他的病床靠着窗户,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呢?为什么自己不能得到这种机会呢?于是,尽管每天都能听到靠窗的病人给自己讲述窗外的美景,但他已经不再觉得是一种享受了,反而产生了一种愤怒。
结果有一天晚上,靠窗的病人病情加重,在拼命地挣扎、咳嗽,眼看快不行了,但是那个不靠窗的病人不但没有出手相救,帮他按响电铃叫来医生,反而是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一动也不动,“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他见死不救,冷酷无情残忍到了极点!
靠窗的病人在痛苦中死去了。
同伴的死亡使不靠窗的病人如愿以偿,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靠窗的病床上。
故事写到这里好像结束了。但是,小朋友们,请注意这个事件的“结果”—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只胳膊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小说写到这里就戛然而止。小朋友们,这样的结果是不是出人意料、耐人寻味呢?
这篇小说就是借病房之“窗”,来折射人性之“窗”,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你们应该知道,那位死去的病人在病危之中,并不是每天都能真正面对窗户,看到窗外的世界—他的眼前其实并没有窗户。
可是,他为了鼓舞病友战胜病魔,竟然每天对着一堵乏味的、光秃秃的墙,用他生命最后的微薄之力来给病友编故事!他用丰富的想象力,描述了许多丰富多彩、生机勃勃而又动人的画面。他的目的,就是把欢乐带给病友,为病友描绘那令人神往的画面,鼓舞病友生活的勇气。你们想想,这是需要何等的意志力和忘我的精神啊!
所以,文章最后那句“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的确是耐人寻味而又感人肺腑。
最后要说明的是,有的事件的结果是文章的结尾,但有的结果并不是文章的结尾。
虽然结果往往都是在文章的最后出现,但也有把结果写在文章前面的,也就是文章一开头就把事件的结果告诉读者。
不过,这种写法叫“倒叙”。
小朋友们,到这一期为止,有关记叙文的“六要素”的内容,就全部讲完了。如果你们能把这些文章认真地读完,并且能好好地想想,那么,你们对写好记叙文会更有把握。
这也是我写这些文章的希望和目的。
这是今年的最后一期。明年,《作文一点通》这个栏目,将会有更新更精彩的内容奉献给大家。
小朋友们,期待着吧!
(花果山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