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六要素之事件的结果

来源 :小猕猴学习画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ogar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果”是记叙文“六要素”中的最后一个要素,也就是事件的结果。
  前两期分别介绍了事件的“起因”和“经过”,这一期就介绍记叙文事件的结果。
  一件事情,当你写了它的起因(发生的原因和背景),写了它发展的经过,最后自然而然就要写到它的结果。其实,当你在写事件的起因和经过时,事件的结果就已经隐藏在其中了,这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有其因必有其果—有什么样的原因,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如果没有结果,就不会有事件的起因,更没有事件发展的经过。
  如何写好事件的结果?小朋友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去理解—
  一、事件的结果并不是作者想象出来的,而是事件本身发生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是平时所说的“因果关系”。
  比如,大家都读过的《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文章最后是这样写的: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五位八路军战士高喊着口号,从悬崖峭壁上跳了下去,这就是事件的结果。
  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结果是怎么形成的?是不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我的回答是否定的。这样的结果,完全是事件本身发生和发展的结果。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前面的起因和经过,就不会有高喊口号、相继跳下悬崖这个结果。
  请看前面的“起因”和“经过”—
  起因:
  ① 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
  ② 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
  经过:
  ① 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② 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
  ③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为了不暴露我军主力,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自己不做俘虏,五位英勇的八路军战士别无选择,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走上棋盘陀,把敌人引上绝路,然后跳下悬崖,以身报国。于是,才有了后面这种气壮山河的动人壮举。
  所以说,就种结果完全是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必然,并不是作者想象出来的。
  再看《飞夺泸定桥》一文,最后的结果是:
  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这就是事件的结果。
  这个结果同样是事件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红军战士要夺取泸定桥的目标。他们要夺取泸定桥的目的,就是要渡过大渡河,去北上抗日。所以,这个结果也不是作者想象出来的,而是在事件发生时就产生的结果。也就是说,事件的结果,从一开始就隐藏在事件之中。这也是唯一的结果,不可能有第二个结果。
  二、事件的结果有时也会出人意料,不是完全按照正常的逻辑发展下去,而是与前面的起因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反差,产生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但是,这种结果看似出人意料,却还是在情理之中,也不是作者随便就可以臆想出来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不妨举些例子解释一下。
  郑振铎先生的《唯一的听众》,被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课本选为课文。这篇课文记述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的帮助下学会拉好小提琴的事,赞扬了老教授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
  文章一开头是这样说的:
  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我数次“折磨”之后下的结论。
  可是后来“终于有一天,我拉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感到大吃一惊”。
  最后的结果是—“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我能熟练地拉出许多曲子。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我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
  “妹妹逼问我得到了哪位名师的指点,我告诉她:“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12号楼,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一个聋子。”
  “聋子!”妹妹先是一愣,随即惊叫起来,仿佛我在讲述天方夜谭,“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经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说她是聋子!”
  这篇文章的“我”最后的结果,还有教“我”拉琴的“名师”,都和事件的前因和经过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反差,从而让读者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震撼。
  再看一个例子—
  《警察和赞美诗》,美国20世纪初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也是世界短篇小说史上的杰作。作品是写寒冬到来之际,流浪汉苏比正为到哪里去过冬而发愁。于是,他就想方设法,希望能到监狱里去度过寒冷的冬天。他想在监狱里也许不会冻死。为了能进监狱,他故意为非作歹,六次犯法,希望警察能把他送进监狱。
  可是,他的六次犯法都没有如愿。最后,当他在一条僻静的路边听到教堂里传出的赞美诗的音乐,并受到感染,决心弃旧图新、自食其力、重新做人时,却莫名其妙地被警察逮捕了。这篇小说的主题,当然是批评和讽刺当时的美国社会,真实地反映了是非不分、颠倒黑白的社会现实。   我要说的是,这篇文章的结果,不但是那样地出乎读者的意料,更出乎文章的主人公苏比的意料。本来他是要重新做人,结果却进了监狱。但是,结合当时美国的社会现实和社会制度,又让我们想到,这样的结果却又在情理之中。
  最后再举一个例子—《窗》:
  《窗》是澳大利亚女作家泰格特的一篇文质兼美的短篇小说。小说写了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住着的两个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病房很小,只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
  每天,靠近窗口的病人可以被扶起身来,坐上一两个小时,而他的同伴只能日夜躺在病床上。
  每当这时,靠窗的病人就把窗外看到的美景讲给不靠窗的病人听:那静谧的湖水、美丽的天鹅;那公园里争奇斗艳的花朵,映着情人们的笑脸;那精彩的网球比赛,让人神往。
  不靠窗的病人尽情享受着这短暂的美好时光,“津津有味地听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可是到了后来,不靠窗的病人却萌生出一种不满:为什么偏偏是他的病床靠着窗户,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呢?为什么自己不能得到这种机会呢?于是,尽管每天都能听到靠窗的病人给自己讲述窗外的美景,但他已经不再觉得是一种享受了,反而产生了一种愤怒。
  结果有一天晚上,靠窗的病人病情加重,在拼命地挣扎、咳嗽,眼看快不行了,但是那个不靠窗的病人不但没有出手相救,帮他按响电铃叫来医生,反而是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一动也不动,“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他见死不救,冷酷无情残忍到了极点!
  靠窗的病人在痛苦中死去了。
  同伴的死亡使不靠窗的病人如愿以偿,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靠窗的病床上。
  故事写到这里好像结束了。但是,小朋友们,请注意这个事件的“结果”—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只胳膊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小说写到这里就戛然而止。小朋友们,这样的结果是不是出人意料、耐人寻味呢?
  这篇小说就是借病房之“窗”,来折射人性之“窗”,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你们应该知道,那位死去的病人在病危之中,并不是每天都能真正面对窗户,看到窗外的世界—他的眼前其实并没有窗户。
  可是,他为了鼓舞病友战胜病魔,竟然每天对着一堵乏味的、光秃秃的墙,用他生命最后的微薄之力来给病友编故事!他用丰富的想象力,描述了许多丰富多彩、生机勃勃而又动人的画面。他的目的,就是把欢乐带给病友,为病友描绘那令人神往的画面,鼓舞病友生活的勇气。你们想想,这是需要何等的意志力和忘我的精神啊!
  所以,文章最后那句“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的确是耐人寻味而又感人肺腑。
  最后要说明的是,有的事件的结果是文章的结尾,但有的结果并不是文章的结尾。
  虽然结果往往都是在文章的最后出现,但也有把结果写在文章前面的,也就是文章一开头就把事件的结果告诉读者。
  不过,这种写法叫“倒叙”。
  小朋友们,到这一期为止,有关记叙文的“六要素”的内容,就全部讲完了。如果你们能把这些文章认真地读完,并且能好好地想想,那么,你们对写好记叙文会更有把握。
  这也是我写这些文章的希望和目的。
  这是今年的最后一期。明年,《作文一点通》这个栏目,将会有更新更精彩的内容奉献给大家。
  小朋友们,期待着吧!
  (花果山讲坛)
其他文献
大家好,我是一只小螃蟹。我出生在青岛,一个小男孩买了我,又把我送给了一个小女孩。我跟着小女孩到上海定居了,下面是我快乐的旅程。  一天早上,我来到了大丰市,在乘车的过程中,我住在一个小桶里,我觉得好闷呀!“这里实在太小了,我一定要逃出去!”我嘀咕着。  后来,我努力爬出水桶,逃了出来,顺着毛巾,爬到了车后面的玻璃上。外面的风景真棒!小姑娘想捉住我,可是她不敢,你要知道,我可是有一对大钳子的呢!我的
窦桂梅老师就像是语文教育界一朵“燃烧的玫瑰”,从事语文教育三十载,从提出“三个超越”到“主题教学”,再到“三个回归”,窦老师富有激情的教学情怀、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着实令我们折服。《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玫瑰与教育》等都是我们年轻一辈汲取知识营养的必读书目,窦老师的课例更是我们研究语文教学的典范。  而我作为其中的一名学习者,对窦桂梅老师充满了敬佩之情,窦老师的“主题教学”
有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结果的差异,很多时候并不是智力和学习态度决定的,而是他们抓不住学习内容的关键属性。从关键属性的视角,类推到我们的写景文,写景文教学欲真正发挥作用,教师就要针对性地设计并建构有助于学生辨识关键属性的一个个微课程,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目标。  微课程的要素必须非常简单:一个微型的学习目标,一个简化的学习内容,一个简易的学习支架与情境,一个简单的学习评价。下面以《迷人的张家界》(人教版
【教材分析】  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话《我最喜爱的玩具》选择学生最喜爱的玩具作为教学内容,呈现多幅活泼可爱的玩具图片,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它以学习提示的方式明确提出三个写话要求,并通过小泡泡,提醒学生要注意写话的格式与标点的使用,关注学生在写话起始阶段的习惯培养。  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这是他们第一次写话。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写话兴趣,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想写”,再
【设计意图】  《盘古开天地》是中国的创世神话之一,讲的是巨人盘古用神力开天辟地,身躯化为万物的故事。课文中的插图以连环画的形式描绘了整个过程,文中处处充满神奇的想象。经调查发现,四年级学生对于故事内容很熟悉,对盘古劈开混沌宇宙和身体变化成万物的想象感到特别神奇。那么,学生学习会有什么困难和新的生长点呢?基于教材解读和学情调查,预设学生困难如下:一是借助关键词补充盘古开天地的过程。二是感受神话神奇
一个星期天中午,我家的常客—邻居家的弟弟又来报到了。好动的小家伙看完动画片,一个劲儿在沙发上爬上跳下,说是翻山越岭。  该怎么吸引他的注意力?怎么能让他安静会儿呢?  于是,我想到《科学大众·小诺贝尔》上介绍的各种实验,顿时眼前一亮。对,就让他玩科学小实验吧!我马上拉着弟弟到厨房里,玩起小实验来。  玩什么呢?“绽放的睡莲”,去年玩过了;“倒不出的水”,太小儿科了……最后决定带他玩“小土豆浮起来”
【摘 要】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融合是课程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王崧舟老师的语文阅读教学之美,美在用音乐调节进程,优化教学;美在用音乐唤醒情感,引起共鸣;美在用音乐创设情境,放飞想象;美在用音乐升华主题,意味无穷。实践证明,将音乐元素融入语文课程,能使语文课灵动活泼,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关键词】王崧舟;阅读教学;音乐元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
据有关信息,从2019年秋季开始,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将在目前小学一至三年级使用的基础上全面推开实施。为帮助教师用好统编教材,及时解答教师在使用统编教材过程中的困惑,本刊以“基于问题导向,指向实践运用”为指导方针,特辟专栏,并邀请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余琴为栏目主持,由她和相关专家对有关问题作解答,同时择选优秀案例一并予以刊发。欢迎各位教师提出教学疑惑,或就相关典型问题发表观点、提
一天,我在楼下散步,几只找食物的小蚂蚁慢慢地爬到了我的跟前。老师不是要我们观察小动物吗,我来了兴趣。  我快步跑回家,拿来了面包和薯片。我把面包屑和薯片末放到了小蚂蚁的面前,看它们喜欢哪一样。谁知它们都喜欢,一只拖一样,很快拖进了墙角的小洞。不一会,两只蚂蚁又出来了,我用手掰下一块大点儿的面包屑放在小蚂蚁面前,一只蚂蚁先用头上的触角轻轻碰了碰食物,试着拖一下,但没有动静,另外一只蚂蚁似乎得到什么信
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在作者介绍的后面有这样一句话:“选作课文时有改动。”原文指向的读者大都是成年人,要经过适当改编才适合小学生阅读。改编删减后的课文能让小学生更直观地看清作者的写作意图,更轻松地习得文章的表达方法,最大程度地减少主观性偏差。然而实际教学中,原文的隐形价值是不可忽略的,它是揭开课文神秘面纱的重要倚仗,也是让课堂更灵动、更开放的教学设计源泉。  一、让删除原文补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