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重构中超越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ngzi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篇课文,两种境界,在“变”与“不变”之间,她演绎出了那份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美丽与精彩;在肯定与否定之中,她实现了自己教育格式塔的重建与超越。听周婷老师的课,是一种高雅的享受:享受着她温润圆转的声音,如清风拂面,细雨润花;享受着她真挚自然的师生对话,如高山流水,灵动率真;享受着她精致的课堂架构,如漫步山林,曲径通幽;享受着她精湛的教学艺术,如啜饮甘露,回味无穷。
  一、字词开道——不偏不倚解真义
  2002年课例(下称“课例1”)中,周老师绕开了家常的识字、写字环节,选择了完整的课文教学,是为了更多呈现老师“教”的精彩。而2010年课例(下称“课例2”)中,她把识字和写字这个低年级语文学习重点突出了,更多关注学生语文素养提升,我想这也是她对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本质不断深入思考的结果。课例2中,周老师从检查生字的默写入手,指导学生把“遥”和“论”写正确,写美观。她联系语境,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区分“遥”和“摇”,使学生感受到这两个形近字的不同写法,不同用法,并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认识。她灵活地驾驭课堂的情境,通过传习字卡、传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动作的演绎中生动地理解了“传”和“传说”的内容、意蕴。新课程标准强调:“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交给识字的方法,力求识用结合。”在上述环节的教学中,周老师就是准确地把握了教学的起点和重点,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字、词、句的训练和听、说、读、写、思的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融合在了一起,扎实而灵动,科学而有趣。这一目标的达成,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更为他们今后准确理解和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触摸表达——不蔓不枝见真醇
  课例1的教学,周老师创设了活动化的教学情境,她让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用同桌配合的方式给丹顶鹤涂上相应的颜色。就在这兴致盎然的一“读”一“涂”中,文本的内容悄然内化为学生的认知。但我们知道,即使是在低年级,语文教学所承载的任务也并不仅仅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写了什么”,而应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去关注言语表达的形式,即“作者是怎样写的”,以及“为什么这样写”等等。从这一层面来看,上述环节在热闹的背后似乎缺少了一点对语言的关注和品味。
  课例2的教学,周老师在出示了课文片段后,巧设情境,让那些“穿红衣服的词语宝宝”跳出句子“玩一玩”,在揣摩与品味中让学生体会到这些词语的精妙传神。尤其是理解“嵌着”一词时,周老师运用了一组图片,在她的点拨和引领之下,学生自然而然地感悟到:“嵌”字能表现出丹顶鹤头部的美丽。在这一环节中,周老师就是紧扣文本语言这一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和揣摩走进言语的深处,触摸语言的温度,咀嚼文字的精髓,体味语言散发出的独特的气息。没有刻意雕琢,也没有生拉硬拽,在师生积极活跃的对话中,学生对文本“写了什么”和“怎样写的”已然心领神会。张志公先生曾说过:“语文教育肩负的任务不是单一的,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学习,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可见,语文教学要回归源头,牢牢抓住语言训练这个根本,去发展和提升学生的言语智慧,这样才能为他们更有生命的表达奠定基础。
  三、深度解读——浓墨重彩运匠心
  “高雅”一词的教学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怎样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高雅”的特征和内涵,不同的教学行为下,教学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教学课例1,周老师针对以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情绪不高的状况,精心创设了表演的情境,让学生在演一演、评一评的过程中去描摹和演绎丹顶鹤“引吭高歌”和“展翅飞翔”时的高雅;在教师的一次次追问和引导中,学生的表演也愈加趋向于“高雅”。课堂的气氛活跃了,学生的热情高涨了,参与度也明显提高了。然而,高雅究竟是什么意思,它和“美”、“好看”有怎样的区别,丹顶鹤的这份高雅来自何处?课堂上的这种“不求甚解”可能导致的是学生最终都没有厘清什么是真正的“高雅”,学生的身体是活跃的,但他们的思维和语言却是滞后的。
  教学课例2,周老师聚焦“高雅”,层层铺垫,层层渲染,将学生对“高雅”的理解,一步步引向深入和深刻。她运用图片引导学生去直观地感受生活中高雅的事物,让学生得“意”、得“言”——“高雅”的感觉是“美丽高贵的”;她引导学生回顾各种野生动物的不同特点,从而观照文本——丹顶鹤的高雅来自“它的腿长、脖子长、嘴巴也长”,正是这份“修长”与“轻盈”赋予了它独特的高雅。正如周老师在《阅读教学:关注落点的飞翔》(《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第9C期)一文中强调的那样:“不管阅读教学到哪个年段,不管它具有多少功能,它首先姓‘语’,语言文字是它关注的全部信息。……阅读教学要以丰富的语言为凭借,引导学生想象、思考、感悟,传递文字的表现力,不断熏陶、怡养学生的情操。”在上述的教学中,周老师便是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引导学生直面语言,潜入语言,涵咏语言,在老师精心创设的语言情境下,学生自然而然地沟通了生活与文本,丰富着情感与认知,收获着智慧与感悟,在那看似平静的课堂中,涌动的是灵光乍现的思维的浪花。
  综观两则课例,不难发现,相同的文本,相同的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理念的观照下,课堂呈现出了不同的价值追求和生命状态。藉此,我们可以探寻到周老师教学技艺的提升与理念的超越:
  第一,更加扎实的语言训练。课例②中①无论是导入新课时对“怪不得”的巧妙渗透,还是检查生字时对“传”和“传说”的生动演绎;无论是触摸表达时对“鲜红鲜红”的直观感受,还是在揣摩词义时对“高雅”的深度解析,每一个细节无不体现着周老师对语言文字的高度敏感和文本解读时的匠心独运,在一次次用心的揣摩、一回回智慧的碰撞中,学生逐步体悟了言语的精妙,增长了言语的智慧,发展了言语的个性,实现了课堂语文本位的回归。
  第二,更加无痕的诵读指导。有人说,汉语之美正在于它音节的轻重缓急、音调的抑扬顿挫、音律的婉转飞扬。因而,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帮助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而在《情趣导引 美读浸染》(《江苏教育研究》2007年第10期)一文中,周老师也曾这样强调:“‘美读’不仅要求学生语调声音等外显的因素具有抑扬顿挫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在老师的情趣导引下,‘浸’润到文字海洋里,深受感‘染’,有理解、有体悟、有内发的真情实感,并善于用朗读表达出这种体验,在体验中不断提升语文素养。”在周老师的课上,可以说,她对朗读和背诵的指导无处不在,却又自然无痕。丹顶鹤有颜色的鲜明朴素美、躯体的修长美、姿态的高雅美,周老师将这些丰富的美丽细致无声地“染”在孩子的心上,在不断深入的感悟中,孩子们将这份美丽婉转在了舌尖。周老师又层层铺垫,从对着图文说,到逐步隐去图文说;从填空着说,到加上动作表演着说,周老师没有提到一个“背”字,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吸纳和内化了文本的语言,并有了大胆的创生。
  第三,更加灵动的师生对话。阅读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获得心灵的抚慰、智慧的启迪、真情的交融和价值的去蔽。正如周老师在《追寻充满魅力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第11C期)一文中所说:“充满魅力的语文课堂一定有以下特质:一是师生都‘在场’的亢奋状态,因而有盎然地趣味,平等的交流,个性的张扬,巧妙的启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那般自然,随意中涌动的师生智慧。二是教师鲜明的个性,全身心的投入,渗透于片段、细节间的理念与功力。”周老师用心实践着这样的“魅力语文”,在课例课②中,她精心创设多种对话的情境,从重点词语的辨析,到情趣表演的评议,周老师始终关注着、倾听着、点拨着、引领着、赏识着,真诚而又自然,巧妙而又智慧,在这样一个对话的“场”中,师生情感水乳交融,沟通自由通畅;语言训练层层落实,训练力度步步加大。周老师用充满童真的语言,精心描绘着充溢童趣的情境,引领着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潜心会文,自助感情,获得语言的积淀和智慧的提升。
  (佘娟,如东县双甸小学,226404)
其他文献
我校创建于1906年,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虽地处偏僻的农村集镇,但我们秉持“智慧育人”的办学理念,践行“智慧引领,科研兴师,科学育人,和谐发展”的办学思路,传承“立足农村,自主研修,集团作战”的拼搏精神,坚持锤炼教师队伍,走出了一条科研兴校、内涵发展之路,并以教育科研促进学校整体工作,取得显著成果。学校连续13次蝉联江苏省文明单位和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先后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
虽然没有现场聆听、欣赏许卫兵老师执教的《认识小数》一课,但通过后来仔细揣摩课堂实录、课后反思以及电话沟通,进一步了解和理解了许卫兵老师研究该课的意图:如何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真正通过“慢镜头”让学生探究、顿悟、发现“小数”的内涵与意义。  《诗经》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研究课堂教学的一种境界。在研讨交流中,我深深为许卫兵老师的深入思考(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对相关材料的阅读、教学想突
摘要:本文通过对《西方心理学史》的内容解读,指出该书在国内第一次按照西方心理学中发展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条基本主线,对西方心理学史进行合理重建,从整体上把握了西方心理学演进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关键词:西方心理学史;解读;评介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01-0059-02    科学心理学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而从历史的视角探讨总结心理学研究的
宜兴市从2002年秋季开始课程改革实验,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必修课程编入课表。我被赶鸭子上架,在負责我市教科研工作的基础上兼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当时自己虽然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是两眼一抹黑,但也很乐意地接受了这项工作,这是因为,在新课程理论的学习过程中,自身对综合实践活动比较关注,也比较有兴趣。几年来,课程的常态有效实施始终成为教研工作永不言弃的基本目标,教学研究成为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市的
摘要:社会在发展,教育应同步,学校是教育的社会单元细胞,发展教育须发展学校。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发展学生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学校实施教育的核心是课程,实施课程的主体是教师,发展教师是发展学生的前提和保证。学校发展重在建设校本课程及其教研制度文化,为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教育发展;新课改;学生;教师;学校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
“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你愿意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地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回报……这个人,叫‘母亲’,这种爱,叫‘母爱’。让我们感谢我们的母亲,感谢她给予我们的生命,感谢她给予我们深深的母爱,感谢她给予我们的启蒙教育!”——2005年11月18日,太仓市朱棣文小学,苏州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顾桂荣老师在上《月光启蒙》,课的结束语真情洋溢,生动感人,给上课的学
摘要:以“角色”理论之形成为借鉴,研究课堂教学,概括课堂教学“体验”理论——在引导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师生共生体验是课堂教学的必然现象和本质,研究教学体验是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建设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内容包括课程教材分析、课堂教学实录和教学体验分析。  关键词:戏剧表演;“角色”理论;课堂教学;教学体验;课程与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
课题组 未来十年江苏人口发展与生源变化研究报告  郭志明 追求教学管理的理想境界  金松武 以文化人,转师成士  申晓月 胡中锋 以教师培训迁移为基准的教师培训效果  吕建国 杨敏芬 基于有效教学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建设  吴良根 中小学教师开展自我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张菊荣 课堂教学中的“核心任务”:有效教学的视角  周信东 “教学目标”再认识  岳定权 学生缄默知识:发展机制
在江阴市祝塘中心小学,每个学生都会唱这样一首歌:“我们是新一代的雏鹰,自我保护常记在心。勤学习,讲卫生,健身心,护权益,遵纪守法不畏强权,明辨是非,维护公德,遇到危险镇静机智,敢于斗争积极自救……”这首凝聚了集体智慧的《自护之歌》,并不只是在学校的大会小会上唱唱了事,而是真正融进了学生的内心深处,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一言一行。  祝塘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深厚的文化积淀,再加上地处得改革开放风气
教学时间:2002年4月  教学地点:吴江市盛泽镇第二中心小学  教学年级:三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分合的方法和策略。  方法、过程:方法:游戏法;过程:合——分——分合——展评——拓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形象智能,亲近几何形体,初步形成“分合”的造型观。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游戏  1.教师出示一张圆形的卡纸,邀请同学们一起做一个魔术:这是一张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