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之我见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s1984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生无论从生理、心理来说,都比初中生成熟.因此,自制力较强,学习相对主动.如何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这是高中数学教师值得思索的问题.下面根据自己积累的一些教学经验,谈一些看法.
  
  一、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备课时教师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教学“复数的引入”时,备课时教师应注意,通过这一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解释复数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解决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引申到现实生活中,就是当我们遇到矛盾时,要勇于面对矛盾,要有解决矛盾的决心和信心,促进矛盾的转化和解决,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在上课开始时,教师可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兴奋起来,使所学内容在大脑中留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例如,在讲“椭圆”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的直观图,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教师可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个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细线的长度),然后请刚才的两个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在进一步求标准方程时,学生容易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化简出现了麻烦.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化简含有根号的式子时,我们通常有什么方法?”学生回答:“可以两边平方.”教师问:“是直接平方好呢?还是恰当整理后再平方?”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对于这个方程,直接平方不利于化简,而整理后再平方,最后能得到圆满的结果.这样,椭圆方程的化简这一难点就可迎刃而解,同时也解决了以后将要遇到的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的化简问题.
  
  三、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显著的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堂课容量,从而把原来45分钟的内容在40分钟内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临近结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演示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的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可能的话,教师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讲授正弦曲线和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电脑来演示.
  
  四、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在立体几何中,我们时常穿插演示法,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
  例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时,在一堂课上,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工作的持续开展,小学美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期间,为了做好学生创作力的培养工作,逐渐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了教学计划的制定,以促进小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本文主要对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作力的培养原则和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而为小学美术教学工作的持续开展提供更多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创作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
摘要: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承担科学启蒙任务,让小学生真正理解科学的成果,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形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是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方式提高学生理性思维,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本文从小学科学教学中构建科学概念、判断事物间因果关系、推理科学规律等方面入手探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实证意识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
数学很好玩,数学很漂亮,在数学家眼中,数学就像一位恋人……   在数学家大会上,一位位数学大师用洋溢着激情的字眼描绘数学.数学真的那么美吗?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他们感受不到数学的魅力.  现在,中小学里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花的力气不少,但成绩并不好,数学成了学习的负担.著名数学家、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院院长杨乐认为,这其中有教材内容过多过繁的原因,有教师水平不齐整,教得不够活的原因,更
学生体质的评价历来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实施《标准》不仅可以确切的了解学生体质状况,而且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出针对性建议、制定的具体措施都有指导意义。为此,我校体育部全体教师通过认真学习《标准》,根据河北省教育厅的通知精神及要求,结合我校体育工作实际进行了《标准》测试工作。本课题组根据我校2008级入学新生进行的体质健康测试及汇总,进行了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评价。试图通过
优质学校和一般学校的差异,在于学校品质的不同.一所学校品质的提高,在于校园的不断变化.而如何变化,则来自“发现”.发现,是一种新实践、新认识和新创造,经过感悟、研究、探
摘要: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及逻辑能力,因涉及思维与逻辑,就必定会设计到数学计算。一般而言,小学的数学学习相对较为简单,主要在于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并为以后的学习做准备。然而,由于数学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在进行数学计算过程中容易感到困难、乏味,进而萌生退意。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锻炼学生计算能力的过程中,应注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运算,进而不断提高其数学学习效果。 
摘要:小学语文教育对于中华民族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我们民族的语言,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就是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育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加强小学语文教育既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意志品质,又可以促进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我们应该重视小学语文的教育,根据实际情况与小学生的发展需要从教学准备阶段、教学实施阶段以及教学反思阶段,探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关键词:小
摘要:伴随着我国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然被广泛运用于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中。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也被相关教育部门列入了重要的科目,这门课程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本质上的帮助。在新课程改革影响下,信息技术成为了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是当今时代经常会利用到的技术。但是,就目前初中学生而言,普遍对信息技术没有过多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要完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寻找切实可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只是迫于升学的压力不得不刻苦学习,沉溺于题海,苦不堪言.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及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数学教学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学习知识,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目标.几年来,经过不断地摸索与实践,我积累了一些经验,供大家参考.    一、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
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数学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都受到极大的冲击.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标倡导的目标,同时也是数学教师努力的方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信心.在新课标条件下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呢?    一、重视情境创设,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