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起跑线

来源 :职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p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在对部分高校大一新生进行调查和访问中发现,对于“你为什么读大学”这个问题,大多数学生的回答都是“随大流了”,或者是“爸妈对我的期望”。当问及“你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了解 ”时,60%的答案都是“不大了解”,25%的学生表示“家里选的,可以接受”,只有 15%的学生表示是“根据自身爱好填报的专业”。大多数学生对即将迎来的大学生活充满信心并抱着积极的态度,对大学的学习氛围和课程较为关注,而对做职业规划则持疑惑和观望态度。
  “调整心态、学习为重”“按部就班、重在参与”“看清现实、平静面对”,三类学生成为大一学生的主要心理导向和学习状态的代表。
  
  “调整心态、学习为重”型
  
  学生代表:何颖
  个人档案: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专业大一新生
  入学表情:何颖高考时之所以选择新闻专业,是因为当年传媒相关专业的高就业率给她吃了颗“定心丸”。但是在入学后的一次新生答疑会上,何颖获知,当今一些大中城市的传媒人才已经趋于饱和,招聘门槛也在逐年提高。这一消息着实让她心灰意冷,对未来四年要走的路望而却步。但何颖又想,新闻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如果以后不能如愿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还能从事与其相关的工作。因此,何颖虽然没有制定长期的职业规划,但是好好学习,拿到新学年的奖学金成为她现阶段的首要目标。
  
  专家解读:学以致用,明确目标
  
  在大学的众多专业中,“热门专业”“高就业率专业”都是考生青睐的对象,事实上,专业热门与否是个比较难估计的问题,毕竟社会的走势不是一成不变的。行业前景是选择就业方向的一个因素,但对行业前景要动态地看,因为它是在变化的。而这个行业是否适合你才是择业最需要认真考虑的重要因素。盲目地选择热门专业不仅是对自己的未来不负责,而且这种“一窝蜂”和“一股脑”选择专业的现象会让人才稀缺行业瞬间变得人满为患,也不利于社会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后会选择从事与大学专业相关的行业,因此,选择专业就是未来“入行”的前提。只要不是明显的“夕阳”专业,大可不必为未来的就业率过分担忧。
  大一期间主要是在专业中培养兴趣,职业规划的关键点也只是局限在树立职业意识、广泛了解专业信息上,为最终能够让自己的特质和专业有机结合打好基础。如果大一新生没有明确自己的目标,就会产生厌倦情绪,这些消极的态度除了自身原因之外,还有来自外界的影响。因此,家长和老师应当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协助他们调整、放松心态,努力适应新环境并熟悉专业的定位,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而不是受他人“空穴来风”的评论所左右。
  
  “按部就班、重在参与”型
  
  学生代表:尹侃
  个人档案:北京化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大一新生
  入学表情:尹侃是一个性格开朗、热情活泼的人,入学后为了快速地了解大学校园的环境,他加入了不少社团,还积极参与了学生会干部的竞选。几个月后,由于尹侃的领导能力突出,他被选为新一届学生会主席,因此结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同学,大一的校园生活显得更加忙碌了。谈到学习,尹侃告诉记者,当时报考这个专业纯粹是出于爱好,他从小就想当一名科学家。他准备按部就班读完四年,先打好理论基础。尹侃听学长说过,生物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就业十分困难,研究机构招聘的是此专业的博士或者“海归”,如果找不到工作,又考不上研究生的话,就会遭遇“发展瓶颈”。怎样避开这个时期,怎么能在专业外的方向多元化发展,成为尹侃现阶段最关心的问题。
  
  专家解读:活在当下,实现学习和兴趣的双赢
  
  多尝试社团活动对于初出茅庐的大一学生来说可以提高他们对社会的理解能力,但是凡事有度,也不要事事参与,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学会平衡和处理学习和兴趣之间的关系,三思而后行,有选择地参与课外活动,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尹侃是因为爱好而选择现在所学专业的。虽然理想和现实之间往往存在着距离,但是他所期待的四年之后的成就正是从大一积累而成的,因此在大一期间,大可不必为未来的事情过分忧虑,按照自己的计划,从适应大学生活开始,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自己的路吧!
  
  “慵懒无聊、耗日子”型
  
  学生代表:陈滨华
  个人档案:北方工业大学微电子学专业大一新生
  入学表情:陈滨华曾以为大学是一个美丽的天堂,但进入学校后,却总觉得大学生活已经变质了。大学生活完全靠自觉,偶尔逃逃课,老师也不会像高中时那样狠批、狠管自己了;坐在课堂上发呆或者涂鸦,也没有人给老师打小报告了。按道理,这样的生活似乎很惬意,但是陈滨华感觉对现在的生活充满了迷茫和恐惧。陈滨华曾经想做一名黑客,畅游网络世界。但学技术是要下苦功夫的,陈滨华感觉自己不知道从何时起,变得又懒又馋,只有和女同学约会才能提起一些兴致。
  
  专家解读:学会自控,度过“空洞期”
  
  从跨入大学校门起,有些大一新生似乎患上了“妄想症”,浮想联翩、漫无目的地幻想着不可能实现的事情,陈滨华就是这部分大一学生的缩影。他们中的很多人迫切想改变这种现状,当面对刺激的网络游戏和漂亮的美眉时,总是因缺乏自制力而半途而废。但是,如果认识到成功要努力地付出,而不是靠“不劳而获”空想时,就成功度过了“空洞期”。这一段是大一新生很难自我把握和控制的时间,需要一些“警示铃”随时随地地在身边提醒他们。当他们脾气暴躁、言行失常时,家长可以像朋友一样与他们平等地交流思想;当他们对学习烦躁,甚至失去信心时,老师可以向他们推荐一些力所能及的课题及学习项目,给予其鼓励。除了他人的帮助,关键还要靠自己的觉醒与行动,培养生活习惯可以从培养一种爱好、培养一项体育运动、坚持一个习惯开始,锻炼并充实自己,让自己在大学初始有所收获。
其他文献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教师要讨论探究性学习,首先要明确探究的是什么。要在机械基础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就是要在机械基础教学中指导学生自己探究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在机械基础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1.传统教学模式不适应机械基础课的教学  在职业院校,机械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
大家都在喊“冷”,但你真的感到冷吗?  “十项注意”“N不原则”正确吗?  危机中的“机”你真的能抓住吗?    这是一个不少职场人第一次遇到的“冬天”,有点慌乱,有点不知所措,有点沮丧。网上流行的职场生存“十项注意”、“N不原则”,被当作了生存指南、救命稻草。    这些游戏规则是否真的需要被奉为圭臬?如果不是,那职场人该遵循的危机生存法则又是什么?本刊特邀职业规划、HR管理方面的三位资深人士,
机电类是职业教育的基础,教学过程中应以实践性知识为主,理论性知识为辅,这样符合学生形象思维的形成特征。教学内容可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教学与实训。实训课题来源可与企业协商做成产品,或做成一件有意义的纪念品,最终让学生感受到劳动成果,认识其劳动的价值。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机电专业项目教学的实施步骤  工作过程是指实现确定目标的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的顺序
Q:我于2007年7月进入珠海工业区一家电子公司,于2007年9月开始同公司签了合同,我在2009年10月时生下小孩,公司给予了三个月的假,现在三个月到期。因我是属于晚育的,我现在向公司申请要再休半个月晚育假,可公司不给休,说公司的手册上就没这么一条,还说劳动法中的这个晚育假很多只是针对那些国营企业什么的,工厂根本就不可能做到,请问像我在工业园区里的工厂上班,这个假期是否可以休?公司在我休产假的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