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成为阅读课的精彩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pian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小学生朗读的目标要求:逐步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它有助于情感传递,产生情感共鸣。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朗读习惯,读出声音来,读出情感来,读出韵味来,这比仅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深刻得多,感情领会透彻得多。只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朗读必定会成为语文课堂的一道靓丽风景。
  一、正确朗读,养成习惯
  字典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准备一本字典。在上新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预习,看准字形,查找字音,先“读”为快。宋代的朱熹对朗读曾提出过严格的要求:凡读书必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牵强暗记,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因此,我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在朗读过程中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严格要求他们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养成预习的习惯。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顺应了部分学生好动、多动的生理习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查字典比赛和朗读比赛的活动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能力。
  二、熟练朗读,掌握节奏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语言连贯、节奏分明、语速适中、语音清晰。通过反复的诵读训练,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课堂上,我先将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然后拿出一个语段,让不同的学生来读,比较其好坏。熟练朗读一定要跳出第一步——正确朗读的束缚,由单个的文字换位到整篇的文章。著名电影演员邱岳峰曾写过一篇有关朗诵的文章。他说:“不要去念字儿,而要去说事儿。”央视著名主持人赵忠祥在给《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封信里也说:“朗读时,要避免浮在表面上念字儿,还必须运用丰富的内心现象,也就是作品中所描绘的各种人物形象就在你面前,作品中所描绘景色也展现在你面前,作品中所描绘的情节发展也如同你亲身经历。”
  对于诗词,常常感觉开头难读,所以往往是为了读而读,不能尽快进入意境,读起来生硬造作。这时就要加大读的量(次数)。朗读量的加大,定会引起质的变化。这里的质,是指对隐藏在文字背后精义的理解和以后对其他文字的理解。如学习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在学生预习之后,我再帮他们标出重音和节奏:“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学生先分组试读,再大声朗读,在反复诵读中逐渐掌握节奏,演绎抑扬顿挫的和谐美的音韵。通过重读的字词,学生自然领悟了梅花超凡脱俗、不畏严寒、傲雪开放的特点。一篇文章开始时并不一定能理解其深刻的含义,但只要反复地、大声地朗读,使它浮现于学生的脑际,成诵于学生的嘴边,就自然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个人的联想与想象联系起来,使他们思维活跃,慢慢悟其真义。
  三、感情朗读,体验情境
  清代刘大魁在《论文偶记》里指出:“学者求神气,而得之音节,求音节而得之字句。”又说:“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儿诵之,神气出矣。”此处之“神气”,我们可以理解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读准字句,掌握音节,熟练朗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透彻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神气”,与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产生共鸣,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即由文字、文章上升到文学,上升到对文化的品味、鉴赏的层次,这就是小学第十一册语文课本读写例话中要求学生试着做到:把心放到文章中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学生的生活面窄,所以不可能一下子唤起那么多的包含文字中的生活场景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时教师就要带领学生读。一篇文章,在熟读以后,我常要求学生掩卷深思,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并相互探究由此而获得的真切的感受。任何一篇文章,它的语言文字背后总包含着丰富的意象。而这种意象又联系着文章的“神气”——含蓄的感情,唯有读者用心去读,方能深切感受到。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要能把这些文字转化为自己想象中的画面,读“山”便会有山之巍峨雄壮,读“海”便会有海之博大深邃才行。如《丰碑》一文虽然悲壮感人,但距离学生的实际较远,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只是程序化的故事英雄。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才能够缩短时空距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文中的军需处长高大而鲜明的形象是通过121个文字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更没有激情的赞叹,只是通过将军的情感变化,侧面介绍“他就是军需处长”。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真情实感的朗读,使人物的姿态、衣着渐渐地鲜活起来,使语言与形象交融,相得益彰。通过反复朗读,在对将军的情感变化知晓后,学生对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有了自己的理解:他“镇定”,面对死亡毫无惧色;他“安详”,对工作竭尽全力;他“不朽”,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老战士被冻僵了,定格了,沉淀了。学生通过动情的朗读,激情的背诵、表现出来的人物也就显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用心、用情读,这种情境会让学生永难忘记,文中人物也会让学生长久记忆。
  四、个性朗读,形式多样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如果只用一种形式、一个腔调,时间长了,学生就会感到乏味。为了让学生对朗读永远有兴趣,在平时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内容,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童话可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讲故事;散文可采用配乐朗读的方式设情境;对话多的文章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练口才;介绍事物的文章,采用默读抢答的方式理解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用电教手段营造情境交融的氛围,让学生朗读时全心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同时通过领读、范读、赛读、演读、自由读等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
  汉语言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它是最适合朗读和吟诵的。靠读靠吟取得的效果,有的靠讲靠分析是永远得不到的。读来的东西感受最深,掌握最牢。在语文教学中,对于每一篇文质兼美且能让学生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文章,教师都应指导学生反复地读,充分地读,在读中不断加强自身内心的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目的。
其他文献
摘 要: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突出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新理念,使学生能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是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机会,使学生想学、愿学,最终达到通过语言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高中英语 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    英语作为一门交流工具,显
摘 要: 本文着重阐述了社会民主主义的历史和来源,剖析了社会民主主义的实质 ,揭示了社会民主主义的思想根源。  关键词: 社会民主主义 历史 理论渊源    社会民主主义是当今世界的重要思潮之一,它是由19世纪的社会民主主义演变为民主社会主义后又回归而来的,是世界工人运动的一个分支,是社会党国际的思想理论基础,是当代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民主党和工党奉行的思想体系的总称。在其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
首钢作为国有企业,长期以来把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作为企业的“根”和“魂”,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为中国钢铁工业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前,首钢
期刊
摘 要: 通过阅读我们会发现,在英汉两种语言里存在着大量的隐喻性词语,由于社会习俗、文化传统等的不同,其比喻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各不相同。有时,即使主客体相同,喻义也会有差别。要做到用词准确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更应知道词的内涵义,而词的内涵义又是由其所载的文化所决定的。如果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了解词的内涵义,对词的褒贬色彩掌握不准,就可能导致理解错误或语用失误。  关键词: 隐喻短语 文化
摘 要: 汉语自谦语通过自贬以表现对听话人的尊敬。汉语自谦语在英语中存在缺项,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汉语自谦语所包含的文化负载,关键在于处理好文本、译者与读者在文化层面上的关系。  关键词: 汉语自谦语 文化特征 翻译策略    一、汉语敬谦语的文化起源  中华文化讲究谦恭有礼,在语言上表现为敬语和谦语的使用。钱惠英(2005)指出汉语交际中的敬谦修辞有其文化渊源,即儒文化。“礼信仁义”思想深深影响并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图书馆随书光盘的数量急剧增加,本文作者结合图书馆工作的实际,对随书光盘的管理和服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图书馆 随书光盘 管理 服务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图书文献的载体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许多文献在出版纸质印刷品的同时,会随书附带一张使用光盘,作为本书内容的补充说明和详解,旨在帮助师生更容易理解所借图书的内容。随书光盘这种新的存储介质,将现
新课程标准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的。它重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一切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语文教学也急需打开教室的大门,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入课堂。联系生活进行基本训练,既“导流”,又“开源”,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学会做人。“不关心广大的社会生活就很难学好语文”。然而,长期以来,在教学中存在着与生活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