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堂课的过程,其实就是由若干个问题组合起来的,而且每个问题都是一个“驿站”。我们可以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我们更可以让学生自己问,并可就学生的问题发起全班讨论,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有利于师生间的相互沟通和信息交流。
[关键词]我问,学生答、学贵有疑;学生问,引发讨论;体验乐趣
三尺讲台,默默耕耘。还说不上挥洒自如,但亦能驾轻就熟。我问,学生答;学生问,我答;学生问,学生答……我以不同的形式,演绎着相同的精彩。
小语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九寨沟》一文,教完第四小节后,我这样小结引导:神奇的九寨沟有许多珍禽异兽,也许你会看见金丝猴,也许你会被突然窜出的羚羊吓一跳,也许你运气好,会遇上国宝熊猫,如果,你来到那儿,你最希望看见什么呢?霎时间,小手如林,“白唇鹿”、“金钱豹”、“红腹锦鸡”、“天鹅”、“毛冠鹿”……每个学生回答时,我都会追问她(他)“猜猜你是在什么地方见到它的?你见到它时它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后,我问:“谁能照书上的样子,用‘也许’说说你所渴望见到的动物?”不一会,学生就说开了:“也许,就在不远处,有一只素有‘金鸡’之称的红腹锦鸡,它体态纤巧,步履轻盈,色彩斑斓。”;“也许。你运气好,会在林中小溪边看到一只毛冠鹿。许是惊动了它,只见它迅速抬起头环视一番,进而撒开四蹄,躲人密密的丛林中。”蕴说话练习于自然的我问学生答中,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亦步亦趋,借助追问化难为易。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还全然没有畏难语塞之感。我把这功劳归功于问。
同样的方法,我还运用于其他课堂中:
“看到害人的鸦片被销毁了,你的心情如何?…‘高兴、激动……”“在场的老百姓也是这样的心情,猜猜,他们会说些什么?”
“枪声响了。大黑骡子斜倒下去了。此时的大黑骡子会对战士们、对彭德怀说些什么呢?”“看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彭德怀缓缓地摘下军帽,他一定也在心里默默地对大黑说什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由若干个问题组合起来的,而且每个问题都是一个“驿站”。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好的置疑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进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所以,我的课堂也不都是我问学生答,我的课堂上,学生也常常提问。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新课伊始,刚刚读完题目,就有一只小手举了起来。“老师,为什么把昆虫装人口袋?”我一听,立刻肯定这位学生的好问,然后告诉学生,学了课文你就会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了。接着,我让学生说说他们希望课文介绍什么。短暂的沉默后,小手如林,“这是谁的衣袋?…‘为什么衣袋里装满昆虫?”“她的衣袋里装满昆虫会被他的爸爸妈妈骂吗?”接着我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这篇课文,看看自己能解决什么问题。霎时间,教室里书声琅琅。学生们有的摇头晃脑,有的边读边议。许是都想第一个解决自己或是同伴提出的问题,大家读得十分投入。
教学《观书有感》时,学生问:“这首诗写的是池塘和水,作者为什么用‘观书有感’作为题目呢?这和书有什么关系呢?”教学《船长》时,学生问:“老师,可以讲讲‘伟大的灵魂’是指什么吗?”最令我难忘的是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当时我给课文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1、你从哪里感觉到儿童多呢?2、冰心奶奶为什么要跟着儿童?3、冰心奶奶跟着儿童走找到春天了吗?当学生正跟着我的步骤通过语言文字感觉儿童多的时候,一只小手举起来了,我和其他学生听到了:“老师,我觉得课文中有一个字用错了。‘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这句话中的‘闪’用的不对。我觉得应该用‘流’或者是用‘冒’。”短暂的停顿后,我决定重新调整教学。我在黑板上写下‘闪’、‘流’和‘冒’这三个字,将问题重新抛到学生那儿,
“大家结合课文想想看,哪个字好?为什么?”
“我觉得这儿不能用‘流’。因为后面是‘汗珠’,如果用流的话,后面用汗水会更好。但在鼻尖上还应该是汗珠子。”
“我觉得用‘冒’是可以的。跑多了,跑热了,鼻尖上就会出现汗珠子了。用‘冒’很恰当。”
“冰心奶奶是个文学家,我认为她这里用‘闪’一定有原因的。只是我还没有想出原因。”
“‘闪’让我想到了阳光下的树叶。我从后面的句子‘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中感觉到他们玩得很开心,他们还很有精神。当他们的鼻尖上冒出汗珠的时候,在阳光的照耀下,不就会一闪一闪了吗?”
抓住这个契机,我接下话:“是啊,阳光下,刚刚长出的叶子娇嫩、油亮,富有光泽。微风拂来,叶子随风而动,闪闪烁烁,如宝石一般耀眼。阳光下,孩子们蹦啊、,跳啊、说啊、闹啊,鼻尖上冒出的汗珠也仿佛是水晶一般闪闪烁烁。”
正是这个小插曲,使学生后来很快得出:“孩子就是春天”的结论。我把这功劳也归功于问。
学生的注意力是很难保持40分钟的,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效果就不理想。而学生在答问时精力是集中的,再加上引导的语言,学生可以掌握的更扎实。问,是对疑的一种集中与概括,即由疑而引发的一种求知、求解的愿望与要求,其价值在于促使释疑完满,破疑彻底。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与,而在于相机诱导。”小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心里,教师的提问若能紧紧抓住他们的这一心里,定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同时还能增进师生交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西方学者德加默有“提问的好即教育的好”的看法。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这种看法是很有道理的。
[关键词]我问,学生答、学贵有疑;学生问,引发讨论;体验乐趣
三尺讲台,默默耕耘。还说不上挥洒自如,但亦能驾轻就熟。我问,学生答;学生问,我答;学生问,学生答……我以不同的形式,演绎着相同的精彩。
小语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九寨沟》一文,教完第四小节后,我这样小结引导:神奇的九寨沟有许多珍禽异兽,也许你会看见金丝猴,也许你会被突然窜出的羚羊吓一跳,也许你运气好,会遇上国宝熊猫,如果,你来到那儿,你最希望看见什么呢?霎时间,小手如林,“白唇鹿”、“金钱豹”、“红腹锦鸡”、“天鹅”、“毛冠鹿”……每个学生回答时,我都会追问她(他)“猜猜你是在什么地方见到它的?你见到它时它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后,我问:“谁能照书上的样子,用‘也许’说说你所渴望见到的动物?”不一会,学生就说开了:“也许,就在不远处,有一只素有‘金鸡’之称的红腹锦鸡,它体态纤巧,步履轻盈,色彩斑斓。”;“也许。你运气好,会在林中小溪边看到一只毛冠鹿。许是惊动了它,只见它迅速抬起头环视一番,进而撒开四蹄,躲人密密的丛林中。”蕴说话练习于自然的我问学生答中,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亦步亦趋,借助追问化难为易。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还全然没有畏难语塞之感。我把这功劳归功于问。
同样的方法,我还运用于其他课堂中:
“看到害人的鸦片被销毁了,你的心情如何?…‘高兴、激动……”“在场的老百姓也是这样的心情,猜猜,他们会说些什么?”
“枪声响了。大黑骡子斜倒下去了。此时的大黑骡子会对战士们、对彭德怀说些什么呢?”“看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彭德怀缓缓地摘下军帽,他一定也在心里默默地对大黑说什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由若干个问题组合起来的,而且每个问题都是一个“驿站”。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好的置疑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进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所以,我的课堂也不都是我问学生答,我的课堂上,学生也常常提问。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新课伊始,刚刚读完题目,就有一只小手举了起来。“老师,为什么把昆虫装人口袋?”我一听,立刻肯定这位学生的好问,然后告诉学生,学了课文你就会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了。接着,我让学生说说他们希望课文介绍什么。短暂的沉默后,小手如林,“这是谁的衣袋?…‘为什么衣袋里装满昆虫?”“她的衣袋里装满昆虫会被他的爸爸妈妈骂吗?”接着我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这篇课文,看看自己能解决什么问题。霎时间,教室里书声琅琅。学生们有的摇头晃脑,有的边读边议。许是都想第一个解决自己或是同伴提出的问题,大家读得十分投入。
教学《观书有感》时,学生问:“这首诗写的是池塘和水,作者为什么用‘观书有感’作为题目呢?这和书有什么关系呢?”教学《船长》时,学生问:“老师,可以讲讲‘伟大的灵魂’是指什么吗?”最令我难忘的是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当时我给课文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1、你从哪里感觉到儿童多呢?2、冰心奶奶为什么要跟着儿童?3、冰心奶奶跟着儿童走找到春天了吗?当学生正跟着我的步骤通过语言文字感觉儿童多的时候,一只小手举起来了,我和其他学生听到了:“老师,我觉得课文中有一个字用错了。‘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这句话中的‘闪’用的不对。我觉得应该用‘流’或者是用‘冒’。”短暂的停顿后,我决定重新调整教学。我在黑板上写下‘闪’、‘流’和‘冒’这三个字,将问题重新抛到学生那儿,
“大家结合课文想想看,哪个字好?为什么?”
“我觉得这儿不能用‘流’。因为后面是‘汗珠’,如果用流的话,后面用汗水会更好。但在鼻尖上还应该是汗珠子。”
“我觉得用‘冒’是可以的。跑多了,跑热了,鼻尖上就会出现汗珠子了。用‘冒’很恰当。”
“冰心奶奶是个文学家,我认为她这里用‘闪’一定有原因的。只是我还没有想出原因。”
“‘闪’让我想到了阳光下的树叶。我从后面的句子‘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中感觉到他们玩得很开心,他们还很有精神。当他们的鼻尖上冒出汗珠的时候,在阳光的照耀下,不就会一闪一闪了吗?”
抓住这个契机,我接下话:“是啊,阳光下,刚刚长出的叶子娇嫩、油亮,富有光泽。微风拂来,叶子随风而动,闪闪烁烁,如宝石一般耀眼。阳光下,孩子们蹦啊、,跳啊、说啊、闹啊,鼻尖上冒出的汗珠也仿佛是水晶一般闪闪烁烁。”
正是这个小插曲,使学生后来很快得出:“孩子就是春天”的结论。我把这功劳也归功于问。
学生的注意力是很难保持40分钟的,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效果就不理想。而学生在答问时精力是集中的,再加上引导的语言,学生可以掌握的更扎实。问,是对疑的一种集中与概括,即由疑而引发的一种求知、求解的愿望与要求,其价值在于促使释疑完满,破疑彻底。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与,而在于相机诱导。”小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心里,教师的提问若能紧紧抓住他们的这一心里,定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同时还能增进师生交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西方学者德加默有“提问的好即教育的好”的看法。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这种看法是很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