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关键。文章探讨了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阐明了目前素质教育要求体育教师具备强烈的事业心,要把德育贯彻教学的始终,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掌握体育心理学。
[关键词]体育教师 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杨荔平(1973- ),陕西渭南人,长安大学体育系,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陕西 西安 710064)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2-0058-01
实施素质教育,其主要途径是学校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以此为依据,本文从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两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对指导体育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提
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途径是学校体育。作为体育教师不仅要有献身教育、爱岗敬业、热爱学生的师德,还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精要的语言艺术、正确的示范、良好的心理和科学的教学管理等素质。
1.广博的科学知识。体育教师的基本功主要包括讲解、示范、教具使用、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与课堂调控等。体育不仅强体,而且增长知识,调节情感,培养学生的意志和竞争意识,促进其智力发展和能力提高。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仅仅掌握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教育学、统计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使自己知识渊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展想象思维、形象思维,进而拓宽知识。
2.精要的语言艺术。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完成“三基”的传授,即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体育保健技能,学会自我医疗、自我制订运动处方,培养学生的健身习惯和能力、终身锻炼意识和顽强的意志品质,这些任务都离不开教学语言艺术。
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惟妙惟肖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技术动作的组成、动作要领、动作要点、学习的难点、方法的实施、手段的改进等都需要教师用语言来表达,要语言清晰、准确精练、形容生动、教法新颖、手段多样、语速音高得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感上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形象地指出:“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浸入到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假如在语言旁边没有艺术的话,无论什么样的训诫也不能在年轻人的心灵里培养出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来。”由此可见,体育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时间的重要条件,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率,亦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思维能力,影响着学生语言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
3.良好的身体语言能力。身体语言是由动作示范、指导保护、手势、眼神等能力群组成的。作为体育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还要有精湛扎实的体育技能、全面的身体素质、正确的示范和保护能力。例如,在教授双杠技术动作时,教师精讲要领、要点和注意事项后,注重每个动作的正确示范,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信心,帮助其克服恐惧的心理,努力完成教学任务。
4.正确的技术示范能力。体育教学中示范动作是最常用的直观教学手段,它主要是以生动、形象和优美的动作帮助学生明确所要学习动作的技术结构、要领和方法。它能体现出体育教师的技术、知识、技能、身体素质等职业技能,即“一专多能”。对于体育的技术学习和动作掌握而言,示范起着事半功倍的效能。例如,教授跨栏的过程技术动作时,教师不做现场演示,学生就会“怕”:一怕“栏”这个障碍物,不敢起跨;二怕栏架高,出现摔伤、碰伤。相反,如果教师讲解过程的基本知识和技术特点后,接着进行示范,再让学生练习,学生不仅会消除“怕”的心理,而且会争先恐后地去学、去练。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体育教师就必须具有正确、优美的体育技术和动作示范能力。
5.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为目标的,为此,体育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者爱护学生的最好手段就是尊重、理解、信任学习者,提倡师生共同研讨、共同学习、共同锻炼的合作意识。当学生在认知或行为上出现偏差时,教师应克制自己的情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当学生出现怕苦、怕累等意志薄弱现象时,教师应身体力行,以事实诱导他们。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实践证明,教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既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又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6.科学的教学管理素质。体育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是既主其事,又治其事。管理是教师根据道德教育的客观规律,运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为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育目标而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组织、控制、协调的综合活动过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兴趣、动机与效率。
二、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素质的要求
1.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事业心。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涉及思想道德、文化科学、身心健康、劳动技能等方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起来。对体育教师而言,较强的事业心能反映其职业道德水平。为此,上课时,教师必须杜绝工作散漫、责任心不强、意志薄弱等不良现象。要对每位学生负责,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首先做到。
2.教师必须把德育贯彻教学的始终。从关系上说,体育中蕴涵着德育,而德育又融于体育之中。短跑、体操等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勇敢、拼搏的精神;中长距离跑可以培养学生的毅力;接力、球类比赛可以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跳远项目可以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品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学生的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找准教材中知识、技术传授与德育的“结合点”,不仅要钻研教材,而且要研究学生,使德育渗透在教学之中,做到教书育人。
3.体育教师应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到人才素质和能力培养上来。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育与教学中培养学生公平竞争、遵守纪律、协作配合、拼搏进取、吃苦耐劳等特殊能力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要完成这一任务,首先要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不仅要求教师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技术、技能,而且应掌握其他学科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与体育结合起来,用于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加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内化自身环境,才能提高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才能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此外,体育教师还应在体育专业知识的更新方面做出努力,了解体育改革的动态,学习新的方法、手段,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4.体育教师应学习和掌握体育心理学。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可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兴趣是其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体育的内部驱动力,是影响学生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效果的直接因素。在教学中,如果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得到协调发挥,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体育教师应学习和掌握体育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而强化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正确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体育学习中要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和运动方法,认识运动的本质,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都必须通过有效的认知学习。即便是运动技能的发展也不能割舍其中的认知学习,不能无视技能提高与认知发展的内在联系。比如,进行运动技能学习时,学习者首先必须进行相应的认知定向,知道“做什么”“怎么做”。而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学习者反复提炼运动思维、不断认识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凡是有效的运动学习无不强调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想练结合,从而把积极的身体练习感知和主动的思维认知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越是有效的教学,就越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使学生学得有味、学得有趣,真正达到学生认知发展与技能提高、情感陶冶同步发展的有效整合。
[参考文献]
[1]闻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摘要)[J].中国学校体育,1999(4).
[2]庄容,金志良.素质教育给体育教师提出的任务[J].中国学校体育,1999 (2).
[关键词]体育教师 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杨荔平(1973- ),陕西渭南人,长安大学体育系,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陕西 西安 710064)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2-0058-01
实施素质教育,其主要途径是学校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以此为依据,本文从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两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对指导体育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提
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途径是学校体育。作为体育教师不仅要有献身教育、爱岗敬业、热爱学生的师德,还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精要的语言艺术、正确的示范、良好的心理和科学的教学管理等素质。
1.广博的科学知识。体育教师的基本功主要包括讲解、示范、教具使用、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与课堂调控等。体育不仅强体,而且增长知识,调节情感,培养学生的意志和竞争意识,促进其智力发展和能力提高。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仅仅掌握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教育学、统计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使自己知识渊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展想象思维、形象思维,进而拓宽知识。
2.精要的语言艺术。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完成“三基”的传授,即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体育保健技能,学会自我医疗、自我制订运动处方,培养学生的健身习惯和能力、终身锻炼意识和顽强的意志品质,这些任务都离不开教学语言艺术。
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惟妙惟肖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技术动作的组成、动作要领、动作要点、学习的难点、方法的实施、手段的改进等都需要教师用语言来表达,要语言清晰、准确精练、形容生动、教法新颖、手段多样、语速音高得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感上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形象地指出:“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浸入到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假如在语言旁边没有艺术的话,无论什么样的训诫也不能在年轻人的心灵里培养出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来。”由此可见,体育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时间的重要条件,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率,亦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思维能力,影响着学生语言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
3.良好的身体语言能力。身体语言是由动作示范、指导保护、手势、眼神等能力群组成的。作为体育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还要有精湛扎实的体育技能、全面的身体素质、正确的示范和保护能力。例如,在教授双杠技术动作时,教师精讲要领、要点和注意事项后,注重每个动作的正确示范,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信心,帮助其克服恐惧的心理,努力完成教学任务。
4.正确的技术示范能力。体育教学中示范动作是最常用的直观教学手段,它主要是以生动、形象和优美的动作帮助学生明确所要学习动作的技术结构、要领和方法。它能体现出体育教师的技术、知识、技能、身体素质等职业技能,即“一专多能”。对于体育的技术学习和动作掌握而言,示范起着事半功倍的效能。例如,教授跨栏的过程技术动作时,教师不做现场演示,学生就会“怕”:一怕“栏”这个障碍物,不敢起跨;二怕栏架高,出现摔伤、碰伤。相反,如果教师讲解过程的基本知识和技术特点后,接着进行示范,再让学生练习,学生不仅会消除“怕”的心理,而且会争先恐后地去学、去练。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体育教师就必须具有正确、优美的体育技术和动作示范能力。
5.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为目标的,为此,体育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者爱护学生的最好手段就是尊重、理解、信任学习者,提倡师生共同研讨、共同学习、共同锻炼的合作意识。当学生在认知或行为上出现偏差时,教师应克制自己的情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当学生出现怕苦、怕累等意志薄弱现象时,教师应身体力行,以事实诱导他们。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实践证明,教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既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又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6.科学的教学管理素质。体育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是既主其事,又治其事。管理是教师根据道德教育的客观规律,运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为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育目标而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组织、控制、协调的综合活动过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兴趣、动机与效率。
二、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素质的要求
1.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事业心。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涉及思想道德、文化科学、身心健康、劳动技能等方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起来。对体育教师而言,较强的事业心能反映其职业道德水平。为此,上课时,教师必须杜绝工作散漫、责任心不强、意志薄弱等不良现象。要对每位学生负责,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首先做到。
2.教师必须把德育贯彻教学的始终。从关系上说,体育中蕴涵着德育,而德育又融于体育之中。短跑、体操等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勇敢、拼搏的精神;中长距离跑可以培养学生的毅力;接力、球类比赛可以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跳远项目可以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品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学生的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找准教材中知识、技术传授与德育的“结合点”,不仅要钻研教材,而且要研究学生,使德育渗透在教学之中,做到教书育人。
3.体育教师应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到人才素质和能力培养上来。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育与教学中培养学生公平竞争、遵守纪律、协作配合、拼搏进取、吃苦耐劳等特殊能力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要完成这一任务,首先要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不仅要求教师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技术、技能,而且应掌握其他学科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与体育结合起来,用于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加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内化自身环境,才能提高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才能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此外,体育教师还应在体育专业知识的更新方面做出努力,了解体育改革的动态,学习新的方法、手段,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4.体育教师应学习和掌握体育心理学。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可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兴趣是其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体育的内部驱动力,是影响学生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效果的直接因素。在教学中,如果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得到协调发挥,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体育教师应学习和掌握体育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而强化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正确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体育学习中要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和运动方法,认识运动的本质,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都必须通过有效的认知学习。即便是运动技能的发展也不能割舍其中的认知学习,不能无视技能提高与认知发展的内在联系。比如,进行运动技能学习时,学习者首先必须进行相应的认知定向,知道“做什么”“怎么做”。而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学习者反复提炼运动思维、不断认识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凡是有效的运动学习无不强调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想练结合,从而把积极的身体练习感知和主动的思维认知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越是有效的教学,就越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使学生学得有味、学得有趣,真正达到学生认知发展与技能提高、情感陶冶同步发展的有效整合。
[参考文献]
[1]闻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摘要)[J].中国学校体育,1999(4).
[2]庄容,金志良.素质教育给体育教师提出的任务[J].中国学校体育,199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