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家与创作家的不可调和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qingsong835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迈克尔·弗雷恩(Michael Frayn,1933—)是英国当代著名的学院派小说家。《窍门儿》是其创作的一部围绕学术生活展开的学院派小说。与《占有》和《传记家的故事》等学院派小说遥相呼应,评论家与研究对象的关系问题成为这部小说讽刺批判的深刻主题。另外,书信体小说的创作形式也为学院派小说的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关键词:迈克尔·弗雷恩 学院派小说 《窍门儿》 讽刺
  迈克尔·弗雷恩(Michael Frayn,1933—)是英国当代著名的学院派小说家。在少年时代,弗雷恩便立志于做一名作家。在陆军服兵役期间他担任俄语翻译,并在1957年毕业于剑桥大学伊马纽学院伦理学专业。大学毕业后,他开始了写作生涯,成为《曼彻斯特卫报》(Manchester Guardian)和《观察家》(The Observer)的专栏作家。他著作甚丰,其作品以幽默风趣的风格著称,在看似轻松诙谐的文字下,常会有富含哲学思想的问题值得探讨。他早期以每年一部的惊人速度创作了小说《锡匠》(The Tin Men,1965)、《俄文翻译》(The Russian Interpreter,1966)、《直到早晨过去》(Towards the End of the Morning,1967)和《隐秘至极的私生活》(A Very Private Life,1968)。随后,弗雷恩的创作速度逐渐放缓,小说的思想深度和写作技巧显著提高,也获得学术界和读者的一致好评。他的小说《登陆太阳》(Landing on the Sun,1991)获得《星期日快报》年度图书奖。《勇往直前》(Headlong,1999)讲述了一位年轻的艺术史学家在偶然发现一幅失踪的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名作后不顾一切探寻其秘密的故事,融艺术史及学术探索为一体,获1999年布克小说纪念奖。《间谍》(Spies,2002)获惠特布莱德小说奖和英联邦作家奖。《窍门儿》(The Trick of It,1989)是弗雷恩创作的一部围绕学术生活展开的学院派小说。主人公是个无名氏,在伦敦附近某大学教授英语,三十来岁,将全部精力用于研究一位当代女作家的作品;从某种程度上讲,他所掌握的情况比女作家对自己的了解还要多。女作家年龄比他稍长几岁,其姓名也未交代,只用其名字首字母缩略式JL或者Mrs. M称呼。
  一、无名氏教授的良苦用心
  小说开篇,主人公三次邀请女作家到大学演讲,结果都被婉言谢绝了,理由是从来没有演讲过。为此,他颇费心机地以学生的名义邀请她,称她的作品启发了学生们对一些根本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引起一场史无前例的学术性的探讨。{1}女作家欣然接受邀请后,主人公却又犹豫不决,前顾后盼。他太了解这位女作家了,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他一直致力于研究这位女作家并讲授她的九部长篇小说和二十七部短篇小说。他对女作家的作品十分熟悉,因为早在十一年前他就在加拿大的安大略(Ontario)专门讲授她的作品,作品的名字都以字母缩写的形式列出,如TBAD、TSR、FDDS等。他知道女作家的身高,他知道她在十二岁或者十七岁时的长相,他甚至清楚接站时女作家将穿着什么样的外衣、什么颜色的皮鞋等。出乎意料的是,女作家演讲后,主人公护送女作家回家,竟睡在了女作家那张非常不舒服的单人床上。后来主人公放弃了大学的教职,和女作家结婚并居住在一个僻静的乡间别墅。教授原以为自己会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出现在女作家的后期创作中,结果令他无法忍受的是,JL原来偏爱从别人的杂乱生活中找寻灵感。教授和女作家在小说创作方面逐渐产生了分歧,后者的创作受到很大影响,遂远赴阿布扎比酋长国(阿布扎比酋长国是阿联酋七个酋长国中最大的酋长国)的阿布扎比大学任教。教授把这些事件都通过书信的形式告诉了侨居澳大利亚的学友。他希望学友能够妥善保存好这些信件,以便于他完成梦寐以求的学术著作JL:A Critical Study。
  二、评论家与研究对象的关系问题
  学者与研究对象的结合无疑引出了这部小说的深刻主题,即评论家与研究对象的关系问题。如果说安·苏·拜厄特在《占有》(Possession: A Romance,1990)中揭示了当代学者对过去和历史的占有与反占有的复杂主题,那么,《窍门儿》中主人公对女作家既满怀迷恋又心存疑虑的关系则探讨了学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一方面,他为能与研究对象有如此亲密的关系而沾沾自喜,这种夫妻关系确实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研究对象;另一方面,主人公对女作家的文学天赋既崇拜又嫉妒,并莫名其妙地感到愤怒:“一想起她还在伦敦若无其事地写啊画的我就恨不得对着月亮吼叫。我只想知道她是不是哪怕有一会儿工夫抬起头来,回到现实……”{2}主人公担心女作家会把他们的关系作为素材写进新的作品中,歪曲这种关系并公开发表,以至于自己无法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他抱怨女作家把现实编成故事:“他们这些人就这样。他们添油加醋,对真人真事进行加工——他们编造谎言。”{3}如果说洛奇的《换位》表现了英美两国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小世界》融合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好工作》则突出了校园文化与工业文化的对立与融合,那么,《窍门儿》则凸显了评论家与作家的冲突。{4}
  主人公企图自己获取小说创作技巧的“窍门儿”,但一切均告徒劳。主人公和女作家的这种冲突关系实际上引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即评论与创作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能力,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冲突。学院派代表作家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Malcolm Bradbury)在《星期日泰晤士报》撰文指出,《窍门儿》是一部关于谁能拥有一位现存作家的创作活力的小说,它有趣/生动,结构缜密,极具智慧,此书妙趣横生,饱含喜悦。小说贯穿始终的是关于学者和研究对象之间关系的严肃性追问,给读者以回味和反思的无限可能。
  三、学院派小说创作技巧的全新尝试:书信体
  《窍门儿》这部小说的另一个值得称赞之处是它为学院派小说的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即以书信形式进行学院派小说创作。实际上,书信体形式在18世纪特别盛行,塞缪尔·理查逊(Samuel Richardson)的长篇书信体小说《帕米拉》(Pamela,1741)和《克拉莉莎》(Clarissa,1747)更是被誉为欧洲小说史上的里程碑。作家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和歌德(Goethe)在他的影响下同样进行了书信体小说的创作,相继出版了《新爱洛依丝》(The New Heloise,1761)和《少年维特之烦恼》(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1774),并把这一新型体裁推向高峰。在当代英国文学中,这种文学体裁的小说作品已不多见,但正如迈克尔·弗雷恩的《窍门儿》一书所展示的,这一体裁不仅尚未绝迹,而且还值得好好保存。书信体小说中故事情节的展开、环境心理的描绘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通过一封封书信的形式来实现的。由于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因此形象生动,使人感到亲切,富有真实感。书信体小说可以有多个通信者,因而可以对同一事件采取不同的视角,获得不同的解释。此外,写信总是发给某个特定的收信人的,收信人可能做出的反应总是对信中的话语产生影响,使之在修辞上更加复杂,更能产生趣味,也更趋明白。弗雷恩的《窍门儿》就运用了这种体裁的优越性,将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巧妙地展示出来。他爱慕虚荣,性情急躁,刚愎自用,这些在他频繁的自我预测或想象澳大利亚朋友会对他的话有何反应中表现出来,比如:“谢谢,你不必关照。”有时,这些书信读起来像戏剧中的独白,我们只能听见一面之词,对另一面的话只能做些推测:“什么?我的短裤是紫红色的?当然不是紫红色!你难道一点儿不了解我的爱好?”{5}此处的风格接近口语体,但又不无自然地容纳了有意安排的书面语,如:“她笔下的一个乖戾古怪、过于敏感的女主人公看见那个自以为是的年轻学者的紫红色短裤后,正古怪地顺路边跑着呢。”{6}如果说该句形容词、副词充塞得太多,显得冗长臃肿,那也是弗雷恩有意安排的。作者既要叙述者生动地传达出他身在悲惨处境的喜剧效果,但又不能赋予他文思敏捷、能言善文的特点,因为一旦让他能言善文,就有悖于他一心要掌握“窍门儿”的无能形象了。洛奇的《小世界》是一部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特点于一体的学院派小说。{7}《窍门儿》则以书信体形式丰富发展了学院派小说的创作技巧。
  《窍门儿》发表后佳评如潮。《卫报》称《窍门儿》不仅笔调轻快,而且深刻锐利,主题极具哲理和文学性,迈克尔·弗雷恩是创作严肃性喜剧作品的大师。安东尼·伯吉斯(Anthony Burgess)对这部小说的写作技巧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迈克尔·弗雷恩用一种喜剧技巧展现了一个并不好笑的主题。弗雷恩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剧作家,已创作十三部剧作,其中《哥本哈根》(Copenhagen,1998)由英国皇家国立剧院在伦敦首演,并连获普利策、托尼两项大奖,在欧美引起广泛轰动,这股势头被评论界称为“哥本哈根现象”。弗雷恩还翻译了契诃夫的一系列剧作,如《樱桃园》(1978)、《三姐妹》(1983)、《万尼亚舅舅》(1988),还有契诃夫的第一部未命名剧作以及四部独幕剧《烟草之恶》《天鹅曲》《熊》和《求婚》等。作为一个深刻关爱人类整体命运与未来的作家,迈克尔·弗雷恩的作品经常以幽默的笔触透示出鲜明的科学人伦色彩,可见剑桥大学的伦理学学习对其创作的深刻影响。
  弗雷恩是当代英国学院派小说家的杰出代表,其创作为促进学院派小说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Michael Frayn:The Trick of It. New York: Viking Penguin, 1989, p5.
  {2}{3}{6}{7} Michael Frayn:The Trick of It. New York: Viking Penguin, 1989, p39.
  {4} 丁威:《从“校园三部曲”看戴维·洛奇的文化融合思想》,《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
  {5} 张荣升:《从〈小世界〉看戴维·洛奇的融合思想》,《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编 辑:张晴 E?鄄mail:zqmz0601@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绘本《积木小屋》描绘的是一个有关回忆的故事。在海边的世界,老爷爷生活在积木似的小屋里。海水逐渐上涨,小屋逐渐升高。这样一个游戏式的房屋的存在,见证了人生的多重主题意义——孤单与富有、生命与记忆、冷清与温暖。作品游戏式外表很好地联系了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是一部可以使儿童和成人共同欣赏和理解的优秀范本。  关键词:《积木小屋》 孤单与富有 生命与记忆 冷清与温暖  绘本《积木小屋》以平静的口吻
摘要:自乐府民歌《木兰辞》起,木兰这一人物形象便不断出现在中外文学作品中,徐渭的《雌木兰替父从军》与汤亭亭的《女勇士》是其中的代表作。本文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性别的两位作者塑造的木兰形象进行比较分析,挖掘其背后深层的文化、心理蕴含。  关键词:木兰形象中西文化精英话语底层声音  自乐府民歌《木兰辞》起,木兰形象便不断演变,以各种形态出现在中外文学作品中,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其中,明朝文人徐
摘 要: 河津方言属中原官话汾河片的解州小片,由于受到了晋语和关中片方言的影响,呈现出过渡性地带特点,是晋语和关中片方言的过渡。目前,有关河津方言词汇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反映河津方言与文化的研究更是不多见。本文以干板腔的语言为切入点,简要分析干板腔作品中的方言词汇,分作两部分:一是干板腔中的方言词义和普通话的比较,通过选取例子从词汇意义、修辞意义、语法意义三方面来体现;二是结合作品分析干板腔这一曲艺
从若干万年前原始人对食物与藏身之所的寻觅,到现代哲学、艺术领域对所谓“乐园”的追寻,再到现代科学家对外星世界的探寻;“寻找”,正是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诸多层面的真实写照,是人类基本存在状态的一种普遍的表征,因而也是文学艺术的永恒母题,并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注意。{1}在童话中也是如此。从安徒生、格林兄弟等西方的传统儿童文学作家到当今的著名作家,这些作家的童话作品之中,“寻找叙事”俯拾即是。在这些童话
摘 要: 中国文学“乘风破浪”飞速发展,清代王阳明心学的产生,使我国文学发展处于顶峰,而文化发展只有不断吸收古人的哲学思想,才能保持文化的“新鲜感”。清代的金石学兴盛,北魏碑石大量出土,承接着“借古博今”思想的发展、人们的文化追求逐渐呈现出“复古”的潮流。  关键词:晚清 民国 魏碑书法 四变  一、魏碑发展的经过  (一)北魏时期魏碑书法的发展 北魏魏碑的发展与佛教、道教的发展联系密切,在魏晋南
摘 要: 2014年出版的《易经》英译本是翻译家闵福德的又一力作,获得了学界的高度认可。闵福德在译本中采用了“厚翻译”策略,通过长篇序言、附录、索引、文内注释、显化翻译等深度语境化的方式,将读者置于丰富的中国文化和语言环境中,增进了他们对《易经》言辞及其文化内蕴的理解。“厚翻译”策略在典籍翻译和弥补文化差异上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易经》 闵福德 翻译 厚翻译  一、引言  《易经》是中华文化
摘 要:金宇澄新作《繁花》在鲜活的市民生活图景背后,充满了悲观和虚无的情绪。本文试从《繁花》的人伦关系入手,拨开悲观与虚无的精神面纱,揭示作者在创伤叙事背后的历史文化诉求。中国社会的人伦关系主要是指由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建立而来的“五伦”,即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之间的关系。由于时代的日新月异,夫妇关系可以扩大为超出婚姻束缚的两性关系。笔者在阅读中发现,《繁花》中涉及的人伦关系如两性关系、父子
摘 要:张爱玲的《牛》是她幼时的作品,虽不免有刻意雕琢的痕迹,但也以本能的笔法道出了旧中国妇女的悲剧命运,封建宗法体制下妇女的每次抗争换来的都是更大的伤害。女性的命运若圈养的油鸡,最终都被红布绑缚着双腿倒提了出去。  关键词:小油鸡 女性 悲剧  中国妇女的命运在封建社会的长河中,如同被洪水裹挟而下的山石,她们无法选择自己的道路,跳脱不了自己成长的环境和家庭,只能被摧残,被折磨,无法与命运抗争,即
摘 要: 舞台美术是隶属于戏剧演出且综合性较强的艺术门类,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舞台美术在戏剧演出中发挥的作用和自身特质是不同的。从专业归属上讲,舞台美术与剧本、表演一样,属于戏剧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从基本表现手段和艺术语言看,舞台美术又具有造型艺术的特性,其基本表现手段无疑是“造型”,且是一种特殊的造型,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它的戏剧学科背景上。  关键词:舞台美术 专业基础 空间 文本  “舞
摘 要:趋向补语是汉语学习者学习的重要内容,是汉语水平考试的重点,更是学习汉语的基础。趋向补语中的复合趋向补语结构复杂,语义不断虚化,对留学生来讲不容易掌握。我们以复合趋向补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上来”为代表进行分析、探讨,以期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例句,通过分析趋向补语“上来”的现状、语义、认知和偏误来归类,找出偏误的原因,最后给出一些教学建议,希望能为趋向补语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