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期末临近,学生投入了紧张的复习之中,后进生被作业分数搞得垂头丧气,教师也不断抱怨复习太累人。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让学生轻装上阵,让自己轻松自在,是教师最应该思索与践行的问题。
一、分层复习,各定目标,重振士气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应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不同的,为了使不同的学生都有所进步,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把班级学生分成优、中、学困三大组,分类做题,根据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进行比赛。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提高了学生复习的兴趣。其次是把复习目标进行分层,对三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基础最好的注重综合题,基础较好的注重提高题,基础差一些的注重基础题。第三,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复习方法。如优等生的复习以自主梳理为主,结合教师的点拨;中等生的复习以小组合作为主,结合教师的讲解;学困生则以教师的辅导梳理为主,回忆再现学过的知识,并结合优生的帮助进行复习,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既充分发挥了集体的力量,又让学有余力者有了用武之地,还能减轻教师的负担。第四,同时出示基础题、提高题、综合题三种类型的题目,让学生分层练习:要求学困生完成基础题,只求一题一解;中等生除做上述题目外,再增做提高题;优等生在中等生的基础上做综合题,尽量做到一题多解,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层复习,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复习的效率。
二、精选内容,变换形式,激发兴趣
学生都喜欢求新求变,厌烦、排斥一成不变的形式。当学生在课堂上面无表情、精神不振时,我们不应指责学生不求上进,而应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太因循守旧,复习内容是否太老生常谈,复习节奏是否太平铺直叙。
复习时,知识庞杂,内容繁多,因此教师要精选复习内容,确定复习形式。在复习中选择一些恰当的,最能体现复习内容本质特征,唤起学生思维敏感,引起思维共鸣的例题施教,能达到温故知新的作用。为此,我们择例时要做到“三性”:一是准确性,符合大纲和教材要求,谨防过深或过偏而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二是典范性,体现重要知识点;三是综合性,体现各类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一般而言,复习时应精选学生平时易漏缺的知识,易混淆的知识,带有关键性、规律性的知识,让学生将知识串成线,形成知识链。精选易混淆的知识,通过辨析比较,揭示知识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能使知识纵向发展,横向扩散;精选平时漏缺的知识,能帮助学生弥补不足,完善认知结构。
复习时,教师还应运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自学(即学生自学教材,自己整理知识)、讨论(即全班共议、同桌相商、小组研究)、操作(即画图、测量实物、实验等)、竞赛(即百题无差错、限时计算比赛等),自编试题,相互评改,提高学生的兴趣,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编题前,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提出考核要点和赋分标准,让学生尽其所能出一份内容和形式较好的试题,然后把全班学生的试题集中后打乱顺序发给学生解答,收卷后谁出的试题让谁批改,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这样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复习的效率。
三、巧用方法,灵活训练,提高能力
题海战,只会使老师和学生苦不堪言,吃力不讨好。教师复习时不要就事论事,墨守成规,要灵活地整合题型,巧用方法,利用一切有效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复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学得轻松,理解得透,掌握得牢。教师指导复习时要做到四点:一是定调,给出复习提纲,让学生依纲复习,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二是给法,对复习方法给予具体指导,善于抓住重点组织复习;三是树靶,让学生对复习中的疑难问题展开辩论,审视真伪;四是立样,对辩论的结果给出明确的回答,澄清模糊认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
复习中配以灵活多变的训练,能达到巩固知识、理解规律、强化记忆、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首先,训练的内容要活,要选择内容新颖、规律隐藏、思路灵活的习题进行训练,创造新的思维意境。其次,训练层次要活,要采取巩固训练、模仿训练、变式训练和综合训练等灵活方式。第三,训练形式要活,加强一题多变的训练,尽可能覆盖知识点、网络知识线,扩大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加强一题多解的训练,寻找多种解题途径,选择最佳解题方法,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耐心引导,不断鼓励,保证效益
知识的复习固然重要,但也要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如培养学生专心听讲、善于思考、勇于发言的习惯,勤学好问、敢于质疑的习惯,认真审题、细心计算、及时检验的习惯,善于总结、及时应用的习惯。
一到期末综合复习,学生的知识缺陷就暴露无遗了。教师恨铁不成钢,气不打一处来,批评、指责、埋怨当头淋下,学生就会信心顿失,产生厌学情绪,恶性循环。所以,教师的良好心态尤其重要。教师若能心平气和、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宽容与高要求并重,严与爱相结合,关注后进生的点滴收获与进步,耐心引导,随时督促,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就能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的能力,逐步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造。
教师成为一个思考者,思教材,思学生,思复习成效,那么学生的复习一定会是一次快乐之旅。
(责编 莫彩凤)
一、分层复习,各定目标,重振士气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应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不同的,为了使不同的学生都有所进步,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把班级学生分成优、中、学困三大组,分类做题,根据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进行比赛。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提高了学生复习的兴趣。其次是把复习目标进行分层,对三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基础最好的注重综合题,基础较好的注重提高题,基础差一些的注重基础题。第三,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复习方法。如优等生的复习以自主梳理为主,结合教师的点拨;中等生的复习以小组合作为主,结合教师的讲解;学困生则以教师的辅导梳理为主,回忆再现学过的知识,并结合优生的帮助进行复习,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既充分发挥了集体的力量,又让学有余力者有了用武之地,还能减轻教师的负担。第四,同时出示基础题、提高题、综合题三种类型的题目,让学生分层练习:要求学困生完成基础题,只求一题一解;中等生除做上述题目外,再增做提高题;优等生在中等生的基础上做综合题,尽量做到一题多解,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层复习,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复习的效率。
二、精选内容,变换形式,激发兴趣
学生都喜欢求新求变,厌烦、排斥一成不变的形式。当学生在课堂上面无表情、精神不振时,我们不应指责学生不求上进,而应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太因循守旧,复习内容是否太老生常谈,复习节奏是否太平铺直叙。
复习时,知识庞杂,内容繁多,因此教师要精选复习内容,确定复习形式。在复习中选择一些恰当的,最能体现复习内容本质特征,唤起学生思维敏感,引起思维共鸣的例题施教,能达到温故知新的作用。为此,我们择例时要做到“三性”:一是准确性,符合大纲和教材要求,谨防过深或过偏而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二是典范性,体现重要知识点;三是综合性,体现各类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一般而言,复习时应精选学生平时易漏缺的知识,易混淆的知识,带有关键性、规律性的知识,让学生将知识串成线,形成知识链。精选易混淆的知识,通过辨析比较,揭示知识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能使知识纵向发展,横向扩散;精选平时漏缺的知识,能帮助学生弥补不足,完善认知结构。
复习时,教师还应运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自学(即学生自学教材,自己整理知识)、讨论(即全班共议、同桌相商、小组研究)、操作(即画图、测量实物、实验等)、竞赛(即百题无差错、限时计算比赛等),自编试题,相互评改,提高学生的兴趣,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编题前,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提出考核要点和赋分标准,让学生尽其所能出一份内容和形式较好的试题,然后把全班学生的试题集中后打乱顺序发给学生解答,收卷后谁出的试题让谁批改,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这样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复习的效率。
三、巧用方法,灵活训练,提高能力
题海战,只会使老师和学生苦不堪言,吃力不讨好。教师复习时不要就事论事,墨守成规,要灵活地整合题型,巧用方法,利用一切有效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复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学得轻松,理解得透,掌握得牢。教师指导复习时要做到四点:一是定调,给出复习提纲,让学生依纲复习,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二是给法,对复习方法给予具体指导,善于抓住重点组织复习;三是树靶,让学生对复习中的疑难问题展开辩论,审视真伪;四是立样,对辩论的结果给出明确的回答,澄清模糊认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
复习中配以灵活多变的训练,能达到巩固知识、理解规律、强化记忆、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首先,训练的内容要活,要选择内容新颖、规律隐藏、思路灵活的习题进行训练,创造新的思维意境。其次,训练层次要活,要采取巩固训练、模仿训练、变式训练和综合训练等灵活方式。第三,训练形式要活,加强一题多变的训练,尽可能覆盖知识点、网络知识线,扩大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加强一题多解的训练,寻找多种解题途径,选择最佳解题方法,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耐心引导,不断鼓励,保证效益
知识的复习固然重要,但也要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如培养学生专心听讲、善于思考、勇于发言的习惯,勤学好问、敢于质疑的习惯,认真审题、细心计算、及时检验的习惯,善于总结、及时应用的习惯。
一到期末综合复习,学生的知识缺陷就暴露无遗了。教师恨铁不成钢,气不打一处来,批评、指责、埋怨当头淋下,学生就会信心顿失,产生厌学情绪,恶性循环。所以,教师的良好心态尤其重要。教师若能心平气和、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宽容与高要求并重,严与爱相结合,关注后进生的点滴收获与进步,耐心引导,随时督促,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就能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的能力,逐步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造。
教师成为一个思考者,思教材,思学生,思复习成效,那么学生的复习一定会是一次快乐之旅。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