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钏儿:生活要继续,只得让往事随风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gang1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觉得《红楼梦》里的玉钏儿是典型的“三没女”,没骨气、没原则、没记性。姐姐金钏儿尸骨未寒,她就开始和害死姐姐的宝玉同喝一碗汤了。
  玉钏儿的姐姐金钏儿,因为和宝玉调笑失了分寸,被王夫人赶了出去,一时想不开投井了。类似情况还有鲍二家的,和贾琏关系不正当被凤姐发现,回去含羞上吊了。但出事以后,两家死者亲属的反应却大相径庭。
  鲍二家的吊死,鲍二自己还没说什么,娘家亲戚们倒先闹起来,扬言要到官府去告,贾琏不得已给了200两银子息事宁人。金钏儿呢?尚未出阁,花朵一样的姑娘,说跳井就跳井了。这固然是她自己想不开,但就王夫人、宝玉母子而言,“我未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在道义上,他们也脱不了干系。出于愧疚,王夫人把金钏儿的母亲喊来,赏了她50两银子和几件钗环,并请僧人为金钏儿念经超度,又把宝钗的衣服送去装裹。金钏儿母亲一句多余的话没有,只会磕头谢恩,再静悄悄地退出。
  面对害死自己女儿的“仇人”,这家人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隐忍克制。他们背地里如何宣泄自己的悲伤,哭天抢地?曹公只字不提,倒是和金钏儿一起长大的袭人闻言落了几滴泪。
  金钏儿母亲的名字叫“老白家媳妇”,这个称呼泄露了重要信息:既是“老白家的”,就还有个“老白”——原来他们全家都是贾府的奴才,金钏儿、玉钏儿姐妹都是如假包换的奴才秧子。
  为什么鲍二家的亲戚们敢大闹,因为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闹不成也不损失什么,索性撕破脸叫板,银子能闹幾两算几两。而老白家拿什么跟人家撕呢?他们一家人吃喝生计都靠着贾府,根本撕不起。
  玉钏儿作为金钏儿的亲妹妹,对宝玉的怨恨显而易见。
  宝玉挨打之后,闹着要喝荷叶汤。王夫人遣玉钏儿给宝玉送去。宝玉见了玉钏儿,自然想到她死去的姐姐,又是伤心又是惭愧,上赶着同玉钏儿说话。“你母亲身子好?”“谁叫你给我送来的?”各种没话找话,巴结讨好。见玉钏儿不理他,他只好想尽办法把周围人都支出去,然后又赔笑问长问短。
  “伸手不打笑脸人”,玉钏儿有点绷不住了。宝玉请求她把汤端过来,她不肯,宝玉自己挣扎,疼得动不了。玉钏儿禁不住对他说“躺下罢”,把汤端了过来。宝玉腆着脸道:“好姐姐,你要生气只管在这里生气罢,见了老太太、太太可放和气些,若还这样,你就又捱骂了。”玉钏儿仍旧满肚子怨气,说不用跟我甜言蜜语。宝玉赶忙转移话题:“(汤)一点味儿都没有,你不信,尝一尝就知道了。”玉钏儿半是赌气半是不信,真的尝了宝玉的汤。那一回的回目就叫“白玉钏初尝莲叶羹”,这一尝,可算点了题。宝玉笑道:“这可好吃了。”他也太会哄女孩了吧。
  傅秋芳家的婆子来拜见,宝玉一边跟婆子说话一边要汤,玉钏儿也注意力不集中,不小心把碗打翻,汤泼在了宝玉手上。宝玉忙问玉钏儿:“烫了那了?疼不疼?”大家全笑了,包括玉钏儿也笑着说:“你自己烫了,只管问我。”傅家婆子背地里笑宝玉傻:“自己烫了手,倒问人疼不疼,这可不是个呆子?”
  宝玉翩翩佳公子,在自己面前如此做小伏低,玉钏儿心里的寒冰一点点融化了。她心中的气是没消,也不可能消,但是放心吧,迟早会消。
  还有后续。
  金钏儿空出来的编制,王夫人也没有再找其他人补缺,而是把金钏儿一两银子的月钱发给了玉钏儿,让她一人双岗,拿两份工资,理由是:“她姐姐服侍了我一场,没个好结果,剩下她跟着我,拿两份工资也不过分。”
  凤姐得知后第一时间喊着“大喜,大喜”,来给玉钏儿报喜。玉钏儿收入翻倍,的确可喜。可是这喜是姐姐金钏儿的命换来的,又有何喜可言?但是,玉钏儿不是晴雯,没有“不穿太太旧衣服”的骨气。她跟她娘一样,乖乖给王夫人磕了头,表示谢恩。大家都心知肚明:这恩,是歉意,也是补偿。
  可是做奴才的,不能说“这是你欠我们家的”。真要开撕,人家一怒之下收回:“我欠你什么了?你姐姐犯了错,我撵她是应该的。她自己跳了井,又不是我们推她下去的。”宝钗说:“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真要算起来,这笔糊涂账哪能算清楚。
  委曲求全,求的是一个“全”,她一家子端的饭碗都是贾府给的,说有恩于他们一家也不为过。老白家一家在贾府,有点像几辈人都进了同一个老企业。他们大概从没有想过离开贾府怎么生存,遑论玉钏儿一个签了身契的弱女子?“两害相权取其轻”,没办法,玉钏儿只得眼眶里含着泪,生生咽下这口窝囊气。这眶泪里,也未必没有宽慰:幸而主子有良心,姐姐也不算白死。想记仇吗?你没资格。
  做了奴才,膝盖既已弯下去,就只好一弯再弯。在生存面前,骨气只好先放一边,这是大多数普通人的选择。好听点管这个叫“识时务”,难听点则叫“奴性”。
  长期委身于体制内的人多多少少都会奴性附身。这所谓的奴性里,既有对既定现实的接受,也有审时度势的务实:失去的既已失去,如果生活还要继续,就让往事都随风。
  很多人年轻时,总以为这世界非黑即白,发誓会有仇必报,如果做不到,至少跟一切伤害过自己的人决裂,老死不相往来。到最后,人们才知道日子过得泥沙俱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复杂超乎想象,恩与怨、利与害会纠缠在一起,根本没法泾渭分明,有时候还得咽泪装欢,强颜欢笑。
  所以,玉钏儿没得选,她只得端起那碗荷叶羹,放在宝玉的床边。面前的这个“罪魁祸首”,让姐姐与家人天人永隔,再也不会回来,自己却还不得不近身伺候他。这是怎样一份锥心刺骨的残酷与疼痛?
  玉钏儿身上体现了草根族群无奈的卑微,还有柔软的坚韧。她不是没骨气、没原则、没记性,不过是生活所迫,“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荷叶羹清香扑鼻,玉钏儿“咕咚”一口,咽了下去。她的这个动作背后也许汪着一泡眼泪微笑:不平不甘、疙疙瘩瘩地与现实和解,最后让时间淡化痛苦,甚至消解仇恨,然后若无其事地活到老死。人这一生中,说不定谁都面临过,或即将要面临这样的时刻。
  编辑/羽川
其他文献
提起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欧洲人,人们首先想到马可波罗。其实,在明朝末期,有一位从波兰来到中国的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远比马可波罗广泛、深入,甚至为中国献出了生命,他的名字叫卜弥格。  1612年,卜弥格出生在波兰勒阿波城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曾在帕多瓦大学读书,获得哲学和医学博士学位。自幼耳濡目染的卜弥格精通数学与生物学,又对远东地区的传奇式描述心存向往,便于1642年出发,历经三年航行,到达中国。
1904年,被鲁迅誉为“中国济慈”的天才诗人朱湘出生在湖南沅陵。他从出生便注定了一生的磨难,三岁时,母亲因病去世,后来父亲带着他举家迁往安徽居住,可惜十岁那年,父亲也撒手人寰。  年幼的朱湘失去了双亲,这无疑给他心里留下了孤独的烙印。此后,朱湘跟着大哥生活。由于大哥脾气暴躁,又比朱湘年长很多,朱湘一直过着寄人篱下、无人关爱的生活。这个家庭只能保证不让他饿死,除此之外,别无其他了。再加上朱湘年少时缺
慈禧最显著的行事风格就是独断专行,生杀予夺常常在一念之间。她对人刻薄寡恩,对“鬼”却充满敬畏之心。  一次,一名太监到玉泉山押水(特供皇宫用水),回来走到西直门外时,天已经黑了。当经过一个特别陡的坡时,太监怕发生意外,于是牢牢攥紧缰绳,大声吆喝,马却一反常态,就是站立不动,不肯前行。车身左右摇晃,险些翻倒。正在太监不知所措,无计可施之时,突然间感到车身前移,慢慢驶入平道,他回过头看,身边并无异常,
隰桑有阿,其叶有难  怀桑路过寒霜殿时,宫女匆匆来报,“娘娘,碧鸾殿的苏贵人小产了。”她的脸色变了变,立刻赶往碧鸾殿。  苏贵人名叫苏青,是怀桑的表妹。苏青13那年,父母相继病死,怀桑的父亲在京都任镇江将军,怜悯苏青孤苦,便将她过继到自己这里,改了姓氏,叫沈苏青。  苏青到沈家时,沈怀桑15岁,色艺双绝,德才兼备,被皇室当作太子妃的内定人选。  当时的太子便是萧珏,且不论他以后是否能继承大统,单说
公元10年,王莽听了方士的鼓吹,习“黄帝谷仙之术”,耗万金而建八风台,顺风作液汤,又在殿中种植五梁禾,煮鹤髓、瑇瑁、犀玉等二十多种珍稀之物,用煮好的水来浇灌谷物。这种谷物每成一斛,成本就要一金。  公元20年,天下岌岌可危,王莽却听信术士之言,大兴土木,在常安(即长安)修建供奉祖先的九庙,又将城西十余所大型皇家建筑拆除。两年后,九庙才告完工,耗财数百万之巨,累死万余人。  随着王莽各项荒谬的改革,
脱发是一个残忍的现实,明明还是小鲜肉,却被人喊成大叔,十分尴尬。其实,古人也有脱发烦恼,只是古人的寿命普遍较短,很多人还没活到脱发的年纪就去世了,所以这个烦恼并不普遍。但在很多大诗人的诗词中,吃瓜群众还是能看出来古人脱发问题确实存在。  白居易曾作过一首《嗟发落》:“朝亦嗟发落,暮亦嗟发落。”一个靠才华吃饭的男子,也会从早到晚感叹自己的头发掉得太多,真的压力好大。他后来想开了,于是又写道:“落尽诚
那一晚,在距离恒山千里之外的福建廿八铺,看着天上的月亮,《笑傲江湖》中恒山三定之首定静师太默默祈祷着。在这个黑沉沉的小镇里,到处都埋伏着敌人,大战在即。她本来就不太善于临敌指挥,何况身后还拖着几十个武功差劲的女弟子。定静师太感到很疲惫。  她萌生了退意,把心事告诉了菩萨,希望以后“青灯礼佛,不动刀剑”。这实在是一个毫不过分的要求:“我想放下刀剑,难道还不可以吗?”  可是一天之后,她死了。  整部
成为药童  东汉时期一个静谧的午后,天气晴好,阳光照进了南阳郡涅阳县(今属河南南阳)一座官僚宅子里。宅子四周偶尔有鸟发出悦耳的叫声,一个小男孩席地而坐,背靠着高大的书架,手里捧着一本发黄的书卷,看得忘乎所以。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来,又一寸寸移走,直到天色黯淡,再无光亮。院子里响起阵阵呼喊声,有人叫着男孩的乳名。男孩这才恋恋不合地丢下书卷,站起来跑出书房。  这样的情景是“医圣”张仲景童年时最常见
叶城率领平乱的军队回朝那日,天气很好,初夏的微风里弥漫着草木气息。正德门前是朝廷派来迎接的官员,为首的丞相许致身着庄重的玄色朝服,身形挺拔宛若一竿翠竹,眉目舒展,似是心情极好。  行至城下,叶城翻身下马,卸下头盔行礼道:“劳烦许大人相迎。”  “叶将军客气。”许致伸手接过叶城的头盔,放在身旁侍从的托盘上,“南部流民作乱已久,将军为国平忧,微臣于公于私都应迎接将军凯旋,何来劳烦一说。”  叶城一笑,
1151年的一天,镇江府衙前来了一个年轻人。他一身京城衙门差人的打扮,跟府衙警卫说,他是京城秦太师府里派来送知府迁转命令的差人,要当面将迁转命令交给知府张楠。  府衙警卫见他一副公差模样,又声称携带了中央来的重要文件,不敢怠慢,立即汇报了张楠。张楠很热情地在书房接见了这位年轻人,京城差人也很有礼数,而后,他的眼神扫了一眼站在张楠身旁的衙役,对张楠说:“秦太师另有指示,请让其他人暂时回避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