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不敬人事敬“鬼”事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198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慈禧最显著的行事风格就是独断专行,生杀予夺常常在一念之间。她对人刻薄寡恩,对“鬼”却充满敬畏之心。
  一次,一名太监到玉泉山押水(特供皇宫用水),回来走到西直门外时,天已经黑了。当经过一个特别陡的坡时,太监怕发生意外,于是牢牢攥紧缰绳,大声吆喝,马却一反常态,就是站立不动,不肯前行。车身左右摇晃,险些翻倒。正在太监不知所措,无计可施之时,突然间感到车身前移,慢慢驶入平道,他回过头看,身边并无异常,只是刚才经过的地方恍恍惚惚似有人影晃动。是否有人帮忙,并不清楚,但经过这名太监的发挥、演绎,大家都以为有鬼神相助,这件事迅速在宫中传播开来。
  慈禧本来就爱听逸闻掌故,一听说这件事,立即来了兴趣,即刻命人把押水太监传来。听完他绘声绘色、活灵活现的描述后,慈禧对鬼神相助的事深信不疑。慈禧虽然精明过人,遇“鬼”则明显智商不足,而且认为“鬼”是来扶助大清的,不是仅仅帮一下忙那么简单,所以毫不耽搁,立刻命人赶到西直门外大张旗鼓地做法事,以报答鬼神。
  这件事刚刚料理停当,紧跟着宫里又闹起“鬼”来。有个值夜的小太监巡逻大殿时,突然看到有根柱子立在走廊正中,小太监心想:走廊是人行道,怎么平白无故多了根柱子呢?好奇心頓生,就想查看究竟,却怎么都走不到柱子近前。
  慈禧听说此事后,非常重视,她解释道:“这是宫里负责在夜里巡逻的神,当时走累了,才坐在屋脊上,两腿搭拉下来看上去像是根柱子。你们以后要是再碰见了,千万不敢冲撞了他老人家,他是来保佑皇宫安全的。”其实,小太监眼里的“鬼”不过是值夜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因此产生的幻觉,连小太监也不得不佩服慈禧的想象力。
  慈禧对于尊鬼敬神的事可不是做表面文章。为了避免宫女和太监冲撞诸神鬼怪,慈禧劳心费神,制定了许多相应条例和规矩:夜里走路不许回头观看;进入比较冷清的房间要提前打声招呼,使鬼神有心理准备,以免过于唐突使它们受到骚扰和惊吓。最让人不解的是,一向视人命如草芥的慈禧,还下过一道奇怪的命令:凡是宫里的动物,即便是蛇、鼠之类,没有奉旨,也一律不许伤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不少太监宫女,都热衷于“保护小动物”祭拜各路鬼神。
  七月十五是鬼节,据说这一天阴间的屈死鬼会跑出来寻求超度,为了超度这些冤魂,慈禧提前两天就开始做法事。法源寺的僧人、白云观的道士、雍和宫的喇嘛纷纷聚在宫中,和尚的铙(nao)钹、道士的长鼓、喇嘛的法螺在薄暮时分便吹打起来。念经声和吹打声糅合在一起,此起彼落,真是各有各的法门,各有各的玄妙。慈禧敬“鬼”,称得上用心良苦。
  慈禧在“鬼”事上不惜劳心费力,恐怕也是因为心中有“鬼”。她很清楚:在被她夺走性命的那么多人中,许多人罪不至死,纯属屈死鬼。所以,疑心生暗鬼,她担心自己一旦升天之后,冤死鬼们寻机报仇,找她算账,便未雨绸缪,以超度、祭拜邀买“鬼”心。这大概是慈禧敬鬼的原因吧!
  编辑/夕颜
其他文献
《雪山飞狐》中有个人叫刘元鹤,是御前一等侍卫,奉命争夺闯王李自成留下的宝藏,与天龙门、饮马川、平通镖局一干人及江洋大盗宝树和尚,一起来到玉笔山庄。闯王宝藏的秘密随之被揭开,打开宝藏的军刀和地图就在眼前,众人无不眼红,一场混战在所难免。如果这样,武功不高的刘元鹤无法占得便宜。殊不知,他却成功掌控了这个近乎失控的局面。  书中说“刘元鹤为人精细”,饮马川山寨的陶百岁把解开宝藏秘密的关键物件——装有军刀
唐朝人喝酒,往往酒到杯干,十分豪爽。那么,唐朝人喝的到底是什么酒?据记载,唐朝时,蒸馏技术还没有发展起来,当时的酒主要由粮食和水果发酵而成,酒的度数一般较低,当然不容易喝醉,就算真的喝上千杯,只怕也是想比比谁是大胃王。不过,唐朝酒的度数虽然不高,讲究却不少。  唐朝人根据酒的品质不同,对酒进行区别定价,导致酒一度成为区别人们社会地位的标志。  比如用粮食谷物来造酒,造好后的酒含有杂质,这样的酒被称
三国是一个吹牛者横行的时代,他们在同一个舞台上竞技,相互切磋吹牛技巧,共同编织了一场扣人心弦的吹牛大会,让一部严肃的战争题材作品,变成了喜剧色彩颇重的无厘头大戏。不过事实也证明,吹牛有风险,耍酷需谨慎。  三国时期,第一个吹牛吹出高境界的人叫韩馥。不过,作为割据一方的诸侯,韩馥毕竟是见过世面的,他并没有过度吹嘘自己的水平,反而不遗余力地给下属打call。  当时,十八路诸侯齐聚汜水关讨伐董卓,而董
清朝末年,随着欧洲列强入侵,一大波西方文化进入我国。受凡尔纳等科幻大佬作品的影响,各路文人也搞起了科幻的“西学东渐”,从平淡科普到无脑爽文,各种类型应有尽有。  其中最常见的莫过于打着科幻旗号的科普小说,比如《黑暗世界》。文章伊始,作者便勾勒出魔幻的一幕:1925年某日下午5点,华乐夫妇在室内关窗点灯闲聊。大白天为啥要关窗点灯呢?因为开窗也没用,全世界都被黑暗势力所笼罩,各类生物纷纷开启“癫狂丧尸
翻开书帝王将相,合上书煎炸煮烫——这就是淘编们的跳跃日常,若无美食撑肚,早被上下五千年的爱恨情仇虐到虚脱了。既然无法戒吃,那就做个理直气壮的吃货吧!  小荷:如果我明日午时将被斬首,狱卒说:“这是你最后一顿饭了。”我肯定来不及难过,而是愤怒地吼:“你们明天不管早饭了吗?”  决微:还要顺便问下这顿晚饭有没有加麻加辣,哦,对了,不要香菜。  子玉:作为资深吃货,我多年下来积攒的经验包括但不限于:徒手
一直以来,人们被蓝色的神秘和美丽所吸引,尤其那被誉为理想之蓝、绝对之蓝的“国际克莱因蓝”更是几乎主宰了整个艺术世界,成了一道孤绝而闪亮的风景。人们沉浸在蓝色的明净和空旷之中,始终没有忘记这位缔造“蓝色狂想曲”的男神——法国艺术家伊夫·克莱因。  1928年4月,克莱因出生在法国一个艺术之家。他的父亲喜欢具象艺术,母亲喜欢抽象艺术,但他偏偏不喜欢艺术,也不喜欢上学读书。由于经常无故旷课,再加上战争的
喜欢书法的人都知道有个名帖叫《远涉帖》,是诸葛亮亲笔所写,王羲之看后爱不释手,又亲笔临摹,这也使《远涉帖》的神采得以延续千年,苏轼、宋徽宗都见过它,墨写的原迹一直流传到清代。这件名帖是诸葛亮唯一传世手迹,奠定了诸葛亮作为书法家的地位,但也正是这件书法作品,揭示了诸葛亮的一个秘密:假公济私,即利用国家快递写私信。但事实是怎样的呢?  《远涉帖》是一件章草作品,文字只有3行,共27个字,内容如下:“师
元和年间出了两篇惊天动地的奇文,一是白行简的《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二是柳宗元的《河间传》。二者都是涉及隐晦话题的“大黄文”,之所以能在宪宗朝集中出现,是有特殊原因的。  白行简创作“肉文”的原因比较简单。他在开篇里说“情所知,莫甚交接。其余官爵功名,实人情之衰也”,将权欲之乐和男欢女乐作比,不难看出他对当时污浊官场的厌弃。他性格耿直,不肯屈从,所以终生不过官至五品。既然升迁无望,他干脆用文字彰显
提起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欧洲人,人们首先想到马可波罗。其实,在明朝末期,有一位从波兰来到中国的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远比马可波罗广泛、深入,甚至为中国献出了生命,他的名字叫卜弥格。  1612年,卜弥格出生在波兰勒阿波城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曾在帕多瓦大学读书,获得哲学和医学博士学位。自幼耳濡目染的卜弥格精通数学与生物学,又对远东地区的传奇式描述心存向往,便于1642年出发,历经三年航行,到达中国。
1904年,被鲁迅誉为“中国济慈”的天才诗人朱湘出生在湖南沅陵。他从出生便注定了一生的磨难,三岁时,母亲因病去世,后来父亲带着他举家迁往安徽居住,可惜十岁那年,父亲也撒手人寰。  年幼的朱湘失去了双亲,这无疑给他心里留下了孤独的烙印。此后,朱湘跟着大哥生活。由于大哥脾气暴躁,又比朱湘年长很多,朱湘一直过着寄人篱下、无人关爱的生活。这个家庭只能保证不让他饿死,除此之外,别无其他了。再加上朱湘年少时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