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赞成“新儒学”和“儒教”这两个提法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39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Ⅰ··
  先师严群先生(1907—1985),字孟群,号不党(取“君子群而不党”之义),福建侯官人,是严几道先生(复)的侄孙。先生幼时即甚受几道先生钟爱,认为可成大器。七岁即开始入私塾读《四书》《五经》。入中学后,因阅读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著作,受其影响,遂立志终身致力于哲学的研究。193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哲学系,继入燕大研究院深造,于1934年获硕士学位。次年赴美国留学,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大学就读,同时教授中文,贴补生活。先生对古希腊文、拉丁文有深厚造诣,并兼通梵文、希伯来文、马来文、泰文等多种古文字,即是在美国刻苦学习所结的硕果。当时先生立志要从古希腊文翻译柏拉图全集,竟放弃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在美国一面读书,一面译书,先后译出柏拉图著作达全集的三分之二以上。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先生竟拒绝在美国教书的聘约,以全部积蓄购买大量西方哲学书籍回到祖国,执教于母校燕大哲学系。
  在先师的众多门人中,我是唯一不曾学过哲学的学生。说来有缘,1945年抗战胜利,我重新上大学,考入燕大文学院(一年级不分系),随即受业于先生。先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骤起,燕大被敌占而停办。先生乃任教于私立中国大学以勉强维持生活。当时亡友高庆琳兄曾到中国大学遍听名教授讲课,向我提到过严群先生。故我一到北京,便访知先生在城内的寓所,登门拜谒。与先生素昧平生,第一次见面,先生即留我午饭,长谈良久,宛如旧时相识。1946年我又考上清华大学中文系三年级当插班生,因宿舍太吵无法用功,乃恳求先生,允我于先生当时在燕大南门甲八号的寓所,借住了两学期。当时同寄住于先生处的,尚有先生的弟子王维贤、穆民瞻等。我与维贤兄虽见过面,却因同住一处近一年之久而订交。在寄住期间,早晚承先生謦欬,获益反较在课堂听讲为大。先生虽以治西方古典哲学为主,然承家学,谙国故,于孔、孟、老、庄及诸子之学亦精研有心得,其思想与主张全盘西化者迥异。又喜收藏名家书法手迹,精于鉴赏。且先生对青年人提携不遗余力,视门人如子侄,故师生间共同语言甚多。我在清华就读的一学年中,竟成了先生的一个对哲学外行的“入室”弟子。1947年先生南下,就浙江大学聘,我亦转学入北大,彼此未相见者十余年。60年代初,先生来北京开会,遂侍先生在城内盘桓数日。未几“文革”开始,天各一方,从此未再与先生晤面。而十年浩劫中,使先生最痛心的,除藏书有些损失外,是先生积累多年而尚未付梓的大量译稿几乎“全军覆没”。这对先生的打击实在太大,自此身心两瘁,精神饱受摧残。故与先生通信时,先生极想让我到杭州见面,并几次托人带过口信。1984年春我南下讲学,原拟到杭州拜谒先生,不料病倒在上海,只得铩羽而归。谁想1985年新年刚过,先生竟猝然病逝。人天永隔,抱憾终生,至今思之,犹怅恨无已也。
  ··Ⅱ··
  先师逝世已16年,几位师弟师妹一直搜求遗著,谋为先生出版文集。2001年春,接王维贤兄自杭州来信,告以已辑得先生遗文35篇,有不少是从未发表过的系统论文,及专著五部。并寄来部分遗稿,嘱我写序。其中以研究古希腊哲学的论著为多,尤集中在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哲人的思想的分析与探讨。有关我国先秦哲学的论著,则主要是对《老子》一书,及《中庸》《大学》两篇带总结性质的儒家哲学经典的系统研究。我对西方哲学(尤其是古希腊哲学)实在外行得近于无知,不敢妄加评说。但通过对先师原稿的学习,却给了我一个进修的机会。根据我读后粗浅的体会,其中分量较重的还是论述古希腊哲学的文章。自苏格拉底而柏拉图而亚里士多德,先师似对后两人兴趣更大,体会也更深。由于当时国人对西方哲学还比较陌生,先生的文章写法总是偏于以述为作,或者说述中有作,即对他研究的对象和课题都带有介绍性质和阐释的内容。而在阐释中进行发挥,表述了自己的主张和意见,于浅出中蕴含着深入。又由于先生在论文写作方面受过严格的科学训练,逻辑性极强,文章的条理与层次极为清晰明白,使人读了毫无艰涩深奥之感。如先生论《老子》的“道”,全篇条贯分明,眉目疏朗,宛如一幅生理解剖图,把“玄之又玄”的内容写得了如指掌。又如论《中庸》与《大学》的思想内容,不仅纲举目张,而且用图表方式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诠释,而个人的独到见解即寓于其中。这是先生治中国哲学的一大特色。因此,像我这样对哲学所知有限的人,也能循文章的思维脉络而逐步深入腠理,有所领悟。更由于先生学贯中西,在论述某一家哲学思想时,往往用对比方法互相映照,进行研索。如對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之比较,对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之比较,都能给读者以深层次的启发,从而留下鲜明印象,并提高了对这些哲人的思想内涵的认识。总之,先生著述中诸篇论著,都贯穿着这三个方面的特色:一、述中有作,深入浅出;二、文章逻辑性极强,有条理、有系统,引导读者循其思路而步步深入;三、用对比方法看中西哲学思想之异同,从中体现出先师本人的真知灼见。
  读后掩卷深思,感到有两点想法,愿借此机会一申鄙见。这两点想法都关涉到以孔子为奠基人的先秦儒家学派。一点想法是当前学术界有个流行术语,叫作“新儒学”,我认为不必要。盖先秦时代承孔子衣钵而有专著传世者,主要是孟、荀两家。《孟子》书中所反映的思想即不全同于孔子,而《荀子》之学与孔子的思想则差距更大。如称“新儒学”,则孟、荀二氏之学已属于“新”的范畴了。至于汉之董仲舒、扬雄,则与孔子更有所不同。尤其是董仲舒所代表的今文学派,其学甚至与先秦儒家学派有枘凿矛盾处,不是新不新的问题了。下而及于程朱理学,有的学者或以“新”称之。其实就其不同的一面而言,连程颢、程颐兄弟二人的见解都有所不同,遑论周濂溪和张横渠! 至南宋朱熹,其思想之内涵更丰富,其理论之差距更大。如以朱熹为“新”,岂先于朱熹者皆“旧”乎?到了近现代,由于西风东渐,凡治中国哲学者或多或少皆吸收了西方哲学思想的内容,可谓“新”矣。然而每一位学者皆有其个人的见解,而且各不相同,可以说无人不“新”。既自孔子以下,凡属于儒家学派者,其学皆与孔子不尽相同,无不可称为“新”。然则又何必把“新儒学”的桂冠加诸当世某一学者或某一学派之上呢?天下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甚至被克隆出来的也未必完全一样),也就没有完全相同的哲学思想。如以此为“新”而彼为“旧”,岂不多此一举乎?
  另一个想法是,有些学者把孔子当成“教主”,把儒家学派认作“儒教”(或称“孔教”),自康有为大张厥论,至当代某些学者仍力主此说。这种看法我不同意。夫孔子之不同于释迦牟尼、耶稣,《论语》《孟子》之不同于《新约》《旧约》《可兰经》,中国读《四书》《五经》的知识分子之不同于天主教徒、伊斯兰教徒,此显而易见者也。就近取譬,即以孟群师之遗著而言,其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完全不同于西方之神学;其论《老子》之“道”,亦完全不同于中国之道教;其论《中庸》《大学》之思想与夫朱熹之学说,更是只见其哲学思想而一无阐发宗教教义之痕迹。何况后世之治儒家之学者(包括《五经》《四书》),清代汉学家无论矣,即以近现代学者而论,自梁启超、胡适以下,如冯友兰、梁漱溟、熊十力、钱穆诸先生,无不以治儒家之学著称于当世。细绎诸家之说,归根结底,皆是论述儒学思想而非宣传所谓孔门之“教义”。以教主视孔子,和以宗教教义视儒家思想,皆小孔子与儒学者也。执此以读先师之文集,或可见鄙说之非妄谬。
  (作者简介:吴小如(1922-2014),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本文系作者生前为《严群文集》所做序言。)
其他文献
不久前,因为责编《袁世凯年谱长编》,其中有一些疑问,于是去查了《李鸿章全集》(安徽教育社2008),无意中看到《李集》第37册“诗文”中收录了一篇李鸿章为清代理学名士吴廷栋年谱写的序,标题“《吴竹如先生年谱》序”下有编者注:“辑自黄彭年著《陶楼文钞·杂著》,台北文海出版社。原稿无时间,待考。”算是交代了此文出处。当时便觉得有些疑惑:既然是李鸿章写的,为什么要从“黄彭年著《陶楼文钞·杂著》”中辑出来
“书名精彩!”这是我初见蒋伟国先生《常熟文化的专属表情》(广陵书社,2017年3月版)一书的第一个感觉。  我也写过一些文字,编过几本书,但常常偷懒居多,很少会在题目上下功夫。有时候甚至就用“关于……”之类打发过去。有题实际上等于无题,顶多告诉读者这篇文字涉及的范围。而《常熟文化的专属表情》显然是用心拟出来的。果然,蒋先生在《后记》里专门谈到了这个问题:  待到结集出版时题取一个什么书名,却让我犯
我们常说,懂一门语言便等于打开一个世界。近代中国一个典型的叙述,是西方的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但反向观之,对中国而言,则是翻译西文让国人了解西方。自1862年,京师同文馆,商务印书馆,国立编译馆遂相设立。无论林琴南的《茶花女遗事》,抑或严复的《天演论》《群己权界论》,每次文字西来,皆引起吾华夏士林之震动。及梁任公,更甚言:“今日之中国欲自强,第一策,当以译书为第一事。” 此可谓近代译书之开端。
《论语》一书,虽不在六经之列,然其于吾国文化之重要性,绝不在六经之下,故自其成书迄今,注疏诠释者代不乏人,相关著述,汗牛充栋,络绎不绝。近人著作中,若以传布论,问世于1958年的杨伯峻《论语译注》可拔头筹;若以成就论,初版于1963年的钱穆《论语新解》堪为翘楚。二书先后问世,各擅胜场:前者可导初学者拾级入门,后者可诱深造者升堂入室,其泽被学林,有功圣学,自不待言。唯杨注长于训诂,于义理思想似显隔膜
六年前去纽约开会,在哥伦比亚大学讨论鲁迅的话题,席间许多人的发言很有分量。遗憾的是那天夏志清先生没有来,失去听他讲演的机会。不过,我印象里,他可能对鲁迅有另一番看法,对于大陆鲁研界的人,有所隔膜也是自然的。我后来几次去纽约,都未能见到他,所以,一直是心存遗憾。谈起夏先生,只能是文字里的形象,余者,则不甚了然的。  我读夏先生的著作不多,除了《中国现代小说史》外,还有几册新文学作家论的书。不过,我们
张雄既冠,请字于余。余辱为宾,不可以辞,则字之曰子溪。  闻之《老子》云:“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常徳不离,复归于婴儿”。此言人有胜人之徳,而操之以不敢胜人之心。徳处天下之上,而礼居天下之下,若溪之能受而水归之也。不失其常徳而复归于婴儿,人已之胜心不生,则致柔之极矣。  人居天地之间,其才智稍异于人,常有加于愚不肖之心。其才智弥大,其加弥甚。故愚不肖常至于不胜而求反之。天下之争,始于愚不肖
在现代中国文学史尤其是武侠文学史上,金庸堪称一代宗师,这已成为公认的事实。从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横空出世,迄今已有六十余载。金庸的出现,早就引起了文学史的深入思考;他的小说的深远影响,也已经对现代中国文学述史秩序的调整和书写格局的重构产生了实质性推进。更重要的是,港台新武侠小说能够进入现代中国文学史并跻身于经典行列,金庸功不可没。金庸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大家,其小说创作之所以被誉为“一场静悄悄
在全球生态文学领域,一些耀眼的主题与一些经典之作合一,构成生态文学理论体系的一座座高峰。如“敬畏生命”与施韦泽的《对于生命的敬畏》、“土地伦理”与的利奥波德《沙乡年鉴》、“动物权利”与彼得·辛格的《动物解放》、“可持续发展”与丹尼斯·米都斯的《增长的极限》等。这些主题对生态问题的把握如此精准,这些经典文本对相关理念的阐发如此完美和震撼人心,以至于正是这些高峰推动了人类总体生态观念向好的方面的转变,
20世纪以来,在数代学人努力的基础上,无论是在传统的研究道路,还是借镜西学、秘响旁通、开拓研究新路,都取得了一批优秀的成果。但长期以来,古代文学研究依循文学发展的时间链条,善于从纵向发掘古代文学发展嬗变的历时性特点,而常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文学的空间属性和基层属性。近些年来,伴随文学研究新思路的展开,地域性、家族性作为重要的言说语境屡屡被用来阐释文学事件、文学活动。这在明清文学研究领域尤显突出。而作为
朱东润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史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高校度过,教育生涯构成了他这部自传的重要内容。朱东润先生不仅桃李遍天下,而且有大量重要著作问世。在这本书中,朱先生也向我们揭示了一个触目惊心的现象:高校内部的派系纷争。  1929年,朱东润应聘赴武汉大学任教。当时,武汉大学的校长为王世杰、教务长为王星拱。校中设四个学院:文学院,院长闻一多;法学院,院长皮宗石;理学院,院长王星拱;工学院,院长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