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制约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因素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21686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影响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因素有很多,总的来看,经济、政治、文化是影响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决定因素 ; 具体来说,在某一时代,在某一地域,影响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因素可分为社会、家庭、学校、学生等各个方面。
  【关键词】 影响; 素质教育;因素;经济; 政治; 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3-0153-02
  教育质量是一個比较大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传授知识、技能与培养品德的行为 ( 或过程 ) 的效果。从狭义上说,指通过学校正规的课程讲授来提高学生的德智体水平的效果。在不同的时代,在不同的国家,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人们对于教育质量这一名词的理解也是有差异的。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分析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本文着重从我国这一特定范围内研究影响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因素。这些因素从不同的层面影响着中小学教育质量。
  1 总的来看,经济、政治、文化是影响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决定因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情况,决定着教育发展的各种条件。纵观我国悠久的历史,无论哪个社会类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都莫不决定了教育的规模与质量。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大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舞台。我国加入WTO ,更是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与挑战。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基础,离开了经济,说教育质量只能是纸上谈兵。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横观我国东西部地区,教育质量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本身是由东西部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决定的。横观我国城市和农村,占人口极少数的城市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教育质量也是有差异的 ; 就是不同的城市间,不同农村间,教育质量也有差异,这种差异也是由当地经济水平不均衡所决定的。
  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就是政治与文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政治与文化总有所差异。政治与文化上的导向对教育质量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我国“十年文化大革命”对各行各业的冲击是致命的,尤其是对教育的破坏更是空前的。那个时代的“政治挂帅”“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导致了“张铁生交白卷”那种可笑事例的发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三代领导集体,提出和贯彻了大力发展生产力,大力繁荣文化,大力发展教育,教育才得到史无前例的发展。近年来,为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教育部又制订了中小学各科新课程标准,这势必有利于整体提高全国中小学教育质量。
  当然,我们既要看到经济、政治、文化对教育质量的决定作用,又要看到教育质量对经济、政治、文化的反作用。在一定时期,教育可以超前发展。教育在促进经济增长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育质量的提升对政治、文化的作用无须赘述。认清了这一点,有利于我们对教育质量的提高有明确的认识。我们完全不必等条件,而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或在现有条件下,努力工作,促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
  2 具体来说,在某一时代,在某一地域,影响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因素可分为社会、家庭、学校、学生等各方面的因素。应该指出的是,在各万面因素下,又可分为若干小万面的因素。有的小因素间也有交叉。本文只是大体从社会、家庭、学校、学生这四个大的万面加以阐述。凡有交叉的小因素,均以其主要属性归类分析。
  2.1 家庭因素。 人都出生和生活在一个家庭里,家庭是社会的天然细胞,是幼儿成长的摇篮,因此,幼儿首先是通过家庭进入社会的,因为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家庭都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幼儿的启蒙教师,孩子的生理素质是在父母的培养下发育的,智慧的启迪是父母诱导的结果,最初的语言是父母教给的,最初的行为表现是从父母身上模仿而得到的,幼儿最初的生活常规是父母传授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教育着幼儿,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2.2 社会因素
  2.2.1 政府投入问题。 90 年代以来,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有逐年下滑的趋势。应该说,这反映出我国教育投入水平还滞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政府投入中的绝大多数又被用于城市,农村所占比例极少。而用于中小学校的所占比例也较低。
  政府投入是教育经费的土要来源。提高我国教育投资水平是增加教育供给,满足社会教育需求,改善办学物质条件,提高教育质量,改善教师工资待遇,稳定教师队伍,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动整个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所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己基本建立起以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为主,发展校办产业,接受社会捐款,收取学费、杂费等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经费筹措机制。实践中,这种体制也为实现教育经费逐年增长的目标,改善我国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做出了贡献。
  2.2.2 教育法制化因素。 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方略。教育的发展,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法律这一神圣武器。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众所周知, 1978 年以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没有通过一项教育法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法律先后制定。1978 年以来,国务院、原国家教委 ( 今教育部 ) 及地方政府也制定了几十部教育行政法规,使我国教育法规体系初步形成。可以说,我国教育走向了依法治教的轨道。
  但是,就我国法制建设的整体而言,教育法制建设尚不完善,还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具体问题有 :
  立法方面 :
  ① 教育法规体系尚不完善,特别是教育法律的制定任务还很繁重;
  ② 教育法律实施细则出台滞后,必然造成有法难依、依法规范教育行为难的问题 ;
  ③ 教育法律本身的质量也有待提高。   在法律实施万面,总体讲,问题就是教育法律法规贯彻实施不彻底,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例如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实施至今己逾 10 年,但拖欠中小学教师工资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这无疑影响了被拖欠工资的教师家庭的正常生活,打击了有关教师的积极性,也就必然影响了当地的教育质量。
  2.2.3 办学管理体制因素。 近年来,在一些地区出现一些不规范的办学行为。如有的以 “改革办学体制”为名,将公办中小学和幼儿园以出售、拍卖等万式进行转让 ; 有的学校小学升初中实行书面考试,择优录取,以高价招收“择校生”,有的学校则以各种名义举办实验班、特长班,实行高收费。所有这些问题,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对基础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都带来不利影响。这与办学管理体制上的不规范密切相关。
  另一方面,国家出台了有关社会力量办学的条例,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办学。有一大批新民办中小学应运而生。这些民办学校体制灵活,在生源等万面无疑会与公办学校产生竞争。从而有利于公办学校转变观念,挖掘自身潜力,改变自身的不足,促进整个社会中小学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2.2.4 旧的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因素。 旧的教育制度和考试办法,以“应试教育”为指导,束缚了师生的创造性。这种考试制度和考试万法选拔出来的人才,存在种种缺陷。我国本土至今没有出过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即是明显例证。教育质量的真正提升应该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高素质,而不是“高分低能”。因此,如何使考试为素质教育服务,为提高公民素质服务,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
  2.2.5 督导评估制度因素。 教育评估作為中小学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一个检验尺度,必然成为教育实践的指挥棒。长期以来,采用书面考试的方法,以文化知识考试分数的高低和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数量的多少,作为评价教师优劣、学校好坏和地区教育水平高低的标准,形成了负激励、负导向作用,强化了“应试教育”的倾向,影响了中小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功能的发挥。换句话说,就是影响了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2.2.6 教育教科研因素。 当前,教育管理体制尚处在转型时期,新的内部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教育部门各管理单位之间的某些职责与权限尚待埋顺。另一万面,教育思想的更新,教育理论及相关理论的发展,办学体制的改革以及学校模式与课程模式的变革,使教科研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与抉择。
  在实际工作中,教科研机构常分为教研部门和科研部门。前者称教研室,后者称教科室 ( 所 ) 。二者相辅相成,对教育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前者,作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设置的承担中小学教学研究和学科教学业务管理的事业机构,对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影响更是直接的。
  2.2.7 学校周围的环境因素。 学校周围如果是混乱不堪,或者是治安混乱,或者存在网吧、酒店等大量营业场所,会给学校带来不安定的因素,这无疑会影响中小学的教育质量。
  2.3 学校因素。 提高教育质量需要解决许多复杂的问题。有些问题通过学校行为,即校长行为、教师行为就可以解决。可见,学校因素对教育质量起着重要的直接的作用。
  本文主要分析校长行为因素和教师行为因素。
  2.3.1 校长行为因素。 校长的行为从校长对学校的管理过程中体现出来。校长行为因素对教育质量的影响甚大。校长是学校的主要领导者。一个好的校长,在一定时期,可以使其学校教育质量有较大提高 ; 反之,则会使学校教育质量停滞不前,甚至退步。因为 " 学校工作的有效性取决于管理的有效性。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校长的行为。
  学校的管理水平取决于校长的思想观念。存在决定观念,观念反映存在。时代的前进发展,社会的急剧变革,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体制改革的伟大实践,都要求校长的思想观念日益更新,特别是管理观念的更新。
  校长管理观念更新的基本方向,应是在指导思想上由小生产的自然经济封闭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放型转变 ; 为适应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并迎接知识经济、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在领导万式上应由人治型向法治型转变 ; 为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大经济、大科学的发展需要,在工作万法上应是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
  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校长在先进观念的指导下,在学校管理上更新理念、开拓进取,使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我们从中也可以观察到校长行为因素对教育质量的影响是多么重要。
  2.3.2 教师行为因素。 教师行为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
  在教师职业道德万面,个别教师存在种种问题。有的课任老师、班主任老师经常监视学生,甚至采用现代化手段监视学生,学生对此很反感,认为是一种侮辱。有的老师搞体罚或变相体罚甚至精神惩罚,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有的教师人浮于事,不思工作。有的教师投机钻营,利用不正当手段,攫取各种不正当利益。这些教师中的个别行为无疑会妨碍教育质量的提高。
  在教师的业务素质万面,有的教师能力较差,虽在工作上不少用力,但工作不到位,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归根究底,上述现象不但与社会环境和“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有关,还与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学历偏低、素质有待提高有很大关系。学历虽不能完全反映和决定教师的业务水平与教育质量,但它是教师接受教育程度的标志,是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基础。此外,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有少部分没有受到教育专业的教育和训练,教育专业知识不足,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不高,教学观念陈旧。这正是许多教育、教学改革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教育质量提高难的根本原因之一。
  2.4 学生因素。 探讨影响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因素,不能不提到中小学教育的对象中小学生。中小学生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从年龄上看,跨度较大,从入小学一年级时六岁多到高三毕业时的十八九岁,不同的年龄段具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 ; 从群体上看,与社会大环境接触较少,性格比较单纯,各万面可塑性极大 ; 从智力差异方面看,有的智力超常,有的正常,极少数智力低下 ……
  中小学生独特的不同于大学生的种种特点,使中小学教育呈现出不同于大学教育的特点,便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升呈现出复杂的态势。
  可喜的是,教育部制订的中小学各科新课程标准,注重了中小学生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本文对影响中小学教育质量的一些因素作了探讨与分析。当然,这些因素并不是所有的因素。时代在发展,理论与实践也在不断丰富着我们对这一间题的认识。我们耍珍惜当今中国教育事业难得的发展机遇,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搞创新教育,努力推进新课程实施,促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3-0148-01  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说,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小学生用自已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只有实施创新性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3-0148-02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认为,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
期刊
【摘 要】 语文基础教学在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抓基础从方法抓起:课前预习法、摘抄法、记忆法、指导法、纠错法,从而引导学生打好基础,学好语文。  【关键词】 预习;抄词语;背诵;作文指导;纠错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3-0149-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语
本文讨论了利用微型机对信号(动态数据)进行在线处理的机理,分析了在APPLE-Ⅱ微型机上实现信号(动态数据)在线处理的关键问题,介绍了进行瞬态信号捕捉的过程与特点。文中还论
当绘画进入当代,限制工笔人物画发展的重要问题是什么?本文主要探讨与研究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审美性.处在中西方不同的美术史发展与理论探讨中,笔者认为,在工笔人物画创作中,创
【摘 要】 学生动手能力是教师塑造学生高尚品德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途径。提高视障学生动手能力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做起。  【关键词】 培养;视障学生;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3-0145-01  在工作中我们
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本文就怎样培养学生的基础口算能力,结合一年级教学实践,
“伯胡斯拉夫·雷聂克——捷克的现代隐士”艺术展近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此次展览由捷克共和国驻华大使馆与中国美术馆主办,兹德涅克·斯科纳画廊出资赞助,展出了捷克诗人兼画
【摘 要】 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与深化,对课堂教学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于教师来说,无疑产生了更严峻的挑战。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说,受到经济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与城镇小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何能够有效的提高农村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就必须要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着手,笔者就针对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 农村
【摘 要】 根据科学教育活动所蕴含的自然科学属性和幼儿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教师以情感为依托,以兴趣为动力、以思维为着眼点,鼓励幼儿创新行为,激发幼儿创新潜能,培养幼儿创新意识是有效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幼儿;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3-0150-01  科学教育活动本身蕴含的自然科学属性,使其强调了对幼儿自主探究和创新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