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尤金·奥尼尔,美国著名的戏剧家,从独特的视角出发用戏剧的形式探索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特性,为美国现代戏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美国戏剧史上一座丰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琼斯皇》是其创作中期的代表作,通过琼斯变成琼斯皇、琼斯皇又变成琼斯的经历,勾勒出了一个黑人失去自己身份、自己建构身份却最终在失去生命时获得新生的故事线索。本文将集中分析在后殖民主义文化背景下,一个黑人如何在传统因袭和社会现实的双重压迫下分裂、融合,着重突出了其自我分裂的精神困境,最后回归自我的精神之旅的过程。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琼斯皇;身份认同
“在尤金·奥尼尔之前,美国只有剧场,在尤金·奥尼尔之后,美国才有了戏剧”[1]。尤金·奥尼尔,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著名戏剧家,从独特的视角出发用戏剧的形式探索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特性,为美国现代戏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美国戏剧史上一座丰碑,其创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西方,对奥尼尔的研究早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国内对其作品的研究也不仅涉及到了社会学、心理学、女权主义、叙事学等多方面多层次,达到了一定的广度;并且还逐步往作品内部深入,取得了累累硕果。尤金·奥尼尔的戏剧创作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而本文涉及的《琼斯皇》是其中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的代表作。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戏剧应是一种激励人心的源泉,这种源泉把我们提升到一个更高的自我认识的水平,驱使我们探索心灵深处的奥秘。戏剧应向我们展示人生真实的面貌”,戏剧家广泛使用内心独白、色彩明暗对比等实验手段,并通过塑造典型的意象反映出了人在精神上無所归依的漂泊状态,以及殖民主义、种族歧视给人心灵造成的巨大创伤。本文将集中分析在后殖民主义文化背景下,一个黑人如何在传统因袭和社会现实的双重压迫下分裂、融合,着重突出了其自我分裂的精神困境,以及最后回归自我的精神之旅。
背景
近二十多年来,“后殖民主义”一词在众多学术著作中的高频率出现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与大多数学术用语一样,“后殖民主义”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相反我们应该将其视为“一个理论与批评的场域,一个话语群体的集合”[2](1)。与资本主义国家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通过军事、政治以及经济等多种手段非法占领、奴役和剥削弱小地区、国家和民族的殖民主义不同;后殖民主义是一种在殖民主义结束之后才被意识到的隐藏在经济、军事等背后的文化殖民,是更侧重精神文化控制、从灵魂深处消解文化差别、实现文化奴役与文化认同的西方社会现代性反思的产物。
当一种说法获得了社会普遍认可之时,它就变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真理”,获得了它“所应有”的权力,不能够被质疑、不能够容许反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白人获得了一种基于社会认识的族群差异或种族差异的支配权。在他们看来,无论是自己的科学文化技术、还是思想意识形态,自己的种族都要比其他非白人种族显得更加优秀,甚至从人种本身就已经有着根本的区别;或者换句话说,基因就注定了一个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相对于其他种族,白人种族预设了自己有着先天的优越性、根据自己单方面的标准在社会阶层方面划分出了不同的层次,享有对其他种族的支配权和控制权。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是地理上的一个重要发现,同时也是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白人资本主义急于向外寻求资本主义生产的原材料以及销售市场,开始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然而,这整个过程却是伴随着教堂、语言等文化手段展开的,资本主义世界的运行法则入侵了尚未开采的原始地带。在面对非其种族的当地土著人时,尤其是针对有色人种的群体或民族,以欧洲白人为标志标榜着种族差异、强调自身文明与文化,总会体现出多种形式的优越感和“一整套表现为排斥、边缘化或其他压迫和控制行为的歧视体系”[3](21),以及一种体现为“白人的责任”的拯救的意识观念。
白人长期的殖民带来了殖民地科学文化技术的发展;然而对于当地土著人民而言,长期种族歧视造成的不公平待遇和黑色皮肤带来的劣等民族的敏感性与痛苦,变成他们自我身份认同上的自卑,并且同时白人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已经逐渐从思想内部、从根源上消解了被殖民地自己所有的文化意识观念。A·塞泽尔曾在《关于殖民主义的讲话》中谈到“我谈论的是几百万人,有人向这几百万人头头是道地反复灌输害怕、自卑感、颤抖、下跪、绝望、奴性”。当地土著,甚至白人社会里的有色人种“按照白人的标准来改变自己,一心想融入到主流文化当中。这种做法很容易使本民族文化陷入危机,逐渐失去自身的伦理道德和价值体系”[4]。以至于当琼斯皇有机会可以宣泄、摆脱这样一种极度可怜的状态时,白人文化却早已经融入骨血,他是那么迫不及待地以白人的标准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试图在以老兰姆为代表的当地土著居民身上重现白人社会里的等级制度、通过侮辱他们来寻求自身一种成就感、进而确认自己的存在。奥尼尔采取多种实验手段,其实质上是在《琼斯皇》中讲述了一个黑人琼斯在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社会环境中探索自己文化身份的过程。
二.“琼斯皇”的身份认同危机
身份认同,是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主体对自身行为准则和归属的一个认知和描述。整个世界是一个巨大的编织物,所有的事物都相互连接在一起,彼此影响而存在。由于个体身份受到文化主体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于是个体身份认同就变成了一个文化认同的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等级制度严格区分出了白人和有色人种,随着而来的则是彼此间的身份认同与归属,其中面对种族歧视的黑人的身份认同尤其受到极大关注。
1.“身份”的第一次丧失——白人社会里的黑人
在后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的时代大背景和文化氛围中,白人极力宣扬自身文化的优越性,有色人种被打上劣等民族的深刻烙印。弗朗兹·法农在《黑皮肤,白面具》中提到自己的一次经历: “瞧,一个黑人!”这是我路过时轻弹给我的刺激,我微微一笑。
“瞧,一个黑人!”这是真的。我觉得很逗。
“瞧,一个黑人!”人群逐渐围紧。我公开觉得逗乐。
“妈妈,看那个黑人,我害怕!”害怕!害怕!怕起我来了,我本想乐得透不过气来,但这对我来说变得不可能。[5](85)
琼斯,本来只是列车上的一个黑人服务员,无论是从种族还是职业来看,都处于社会的底层,游走在主流社会的边缘,不被白人主流社会接受。他是被抛弃的。在琼斯与斯密泽斯的对话中,在琼斯的幻影里,我们知道在美国黑人杀死白人是会被用汽油活活烧死的,而杀死黑人只需要接受有期徒刑;知道了美国的狱卒将修铁路的黑人视为奴隶、工具,随时会“扬起鞭子,恶狠狠地抽他的肩膀”[6](184)后,琼斯即使在幻象中看见狱卒过来,都依旧“像受了催眠似的恍恍惚惚站起来。他屈从地嘟囔着。‘是,先生!是,先生!我马上来!’”[6](183)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文论》里就向我们解释道“一种经验如果在一个很短暂的时期内,使心灵受一种最高度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谋求适应,从而使心灵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永久的扰乱”[7](216)。人的心理历程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潜意识的观念是遭受过压抑而被摒弃于意识领域之外,但始终扎根于我们思想灵魂的黑暗角落里。所以我们常说下意识的行为才是人内心最真实想法的反应,因为它是顺应我们一贯的行为模式行动,表达的是我们最原始的精神文化面貌。长期的思想“殖民”让琼斯从内心深处意识到自己依旧是低白人一等的,是只能用服从来回答的;这就向我们暗示了当时社会大环境里,黑人失去了自己的身份和尊严,是被压迫、被奴役的那一类,才会在梦里都无意识的条件反射似的去 “屈从”。
黑奴贸易最早开始于15世纪, 西方殖民者将人数众多的黑人当做猎奴的对象。长期以来,殖民主义剥夺了有色人种的人权:他们被当作一种动物、与其他牲口一样可以被用来买卖,这体现了一种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霸权。在剧本第五场,剧作家描绘了琼斯的第三个幻象,即他被当作商品任人挑选的往事——拍卖商“指着琼斯,招呼种植园主自己来细看”[7](216)、“那些白人种植园主把他们当做牲口那样从头到脚仔细打量,还互相交换自己对每一个奴隶的评价”[6](186)。葛兰西明确指出文化是生产性的,体现着一种“控制性、主导性的权力”,“内含了极强的主体色彩和阶级意图”[2](50)。肤色的区别不仅仅只是人种的区别,更说明了社会地位的天差地别、人与牲口的隶属关系;这与琼斯一直以来都标榜自己是个“自由的黑人”的观念意识形态起了巨大的冲突。身份认同,是个体对于自己的身份、地位,以及归宿情况的一种认知、确定以及由此而生发出来的情感倾向和行为准则。琼斯反驳并开枪打死了中间商和种植园主,就是因为他们的态度摧毁了琼斯对自己身份的一种认同——他并不是奴隶——他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每个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有不同的目标,然而这些目标却全部都是我们为了不被别人抛弃所努力朝着社会对我们的要求去成长。换句话说,人总是为他人活着,人们总是按照别人的要求和期望在生存着、生活着,生活着他人的生活。而现在,琼斯想要为自己活着,前提就是他要必须是一个人,一个和所有白人一样的人,而不是一个奴隶。
“在白人世界,有色人种在设计自己的形体略图中遇到困难。对自体的认识是一个彻底否定性的活动”[5](84)。“不管他愿不愿意,黑人应该穿上白人给他做的号衣。……对,人们要求黑人是好黑奴”[5](22)。黑人根本不可能被社会主流文化平等地接受的现实情况,打破了他们对自己的身份肯定,否认了他们辛苦的付出,扼杀了他们的希望,将他们推入了绝望的深渊。现实的否定和内心的期望形成了一个强烈的矛盾冲击,琼斯处于一种挣扎分裂的状态中,无论是灵魂还是肉体,都处于一种行将毁灭的可悲境地。他没有人权,甚至不是“人”;尽管他认为自己是个“自由的黑人”。
2.身份的重新建构——黑人社会里的“白人”
在葛兰西的“文化霸权”基础上,赛义德注意到,“霸权不是通过暴力的形式强加的,而是通过知识等形式的‘说服’、通过积极的‘赞同’来实现的”[5](51)。白人先进科技文化的长期灌输,让有色人种看见自己“智力迟钝”的身体、自己亟待“拯救”的种族、看见自己“吃人肉”的祖先……明白为了抹去黑色皮肤带来的种族创伤、为了得到白人社会的认可,就必须积极努力地融入白人社会,对白人社会的追求与推崇的心理暗示,其实早已根深蒂固;“我不愿被人认作黑人,而是要被认作白人”[5](46)。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琼斯皇都会不自觉地用白人的行为准则来要求自己,或者可以说他的一举手一投足尽是白人的影子。
在剧本一开头,奥尼尔就写道:“本剧发生在西印度群岛一个尚未由白人海员主持民族自决的海岛上。当地政府的形式暂时为皇朝”[6](161)。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这个地方并没有被当时资本主义的殖民观念染指,是一块上帝遗忘的没有开采的地带;然而琼斯作为一个美国黑人在这样远离白人文明的西印度洋群岛中一个小岛上登基为皇帝、实行专制统治,其本质就是代表一种“黑人化”的白人文化实行自己的殖民统治。自己的力量往往是通过对手来实现,其中具体体现在通过对手受苦来体现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在场感、实现自己的身份认同:琼斯给自己建构了一个尊贵的身份和地位——一个皇帝。“黑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和像他一类的人在一起,另一方面跟白人在一起。一个黑人在与一个白人在一起时的表现有异于在与另一个黑人在一起时的表现。毫无疑问,这种分裂生殖是殖民主义冒险的直接后果”[5](8)。对于自己的“臣民”,琼斯皇的态度通常都是辱骂、斥责;就像在美国,白人对他的态度一样。他蔑视、侮辱当地土著是“黑鬼”——理所当然地怀疑:“谁竟敢如此大胆放肆地在我的宫殿里吹口哨?谁竟敢把皇帝吵醒?我非把你们这几个黑鬼的皮剥下来不可!”[6](165)。在他看来,“这些无知到连自己名字都不清楚的土黑子”就是一群还未开化的动物;而他则是站在食物链最顶端的人,肩负着“拯救”这群“黑鬼”“黑废物”的“白人的责任”。他利用一颗银子弹愚弄着这群“原始落后”的土著——“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强大得足以打死自己”[6](169),因为他掌握着唯一一颗銀子弹。“那些傻黑鬼就都跪在地上,磕起响头来,好像我是《圣经》里的一桩奇迹。哦,老天爷,从那时起,他们就任凭我摆布了。我只要一抽响鞭子,他们就胆战心惊”[6](168)……宫里的大小官员全部都只有趁着琼斯皇睡觉的时候逃跑。从黑人土著对他的恐惧态度中,他获得了一种空虚的自信与自尊,建构起了一个新的身份。“他越是抛弃自己的黑肤色、自己的穷乡僻壤,便越是白人”[5](9)。他,实现了自己的“白人身份”。 白人斯密泽斯本该是先进科技文化在小岛上的代表,然而在琼斯的小岛上,他因着自己的文化受到了琼斯的责难。琼斯嘲讽他几乎每天都同当地土著“泡在一起”,暗示着在他的国土上,白人文化与当地土著文化并没有区别,也不显得高明;他嘲笑“美国佬干的那种吓唬人的把戏”[6](168),蔑视着不接受自己的文化社会;斯密泽斯的指责质疑甚至直接换来了手枪的威胁:“说话讲点礼貌,白人!说话讲点礼貌,听见没有!现在我是这儿的主子,难道你忘啦?”[6](166)……“收回你的手,白人。”[6](167)“听我说,白人!”[6](172)“你可以把你的一整卷钞票下赌注压在一件事情上,白人。”[6](173)“再见,白人!”[6](175)……剧本中多次出现“白人”的说法,琼斯将斯密泽斯唤作“白人”,将其视为白人文化的象征,而他对斯密泽斯的权威则是在无形中强调自己的对美国白人、对美国白人文化的超越与不屑。
3.身份的再丧失
琼斯皇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已经脱离了黑人种族、背弃了民族的信仰,成为了一个黑人社会里的“白人”;残暴的统治导致了当地土著的奋起反抗。在这样一个远离白人社会的地方,不需要有黑人做白种人的代表;在一个没有被白人文化染指的地方,不需要有殖民统治。琼斯皇终究还是被迫要逃离自己打造的国家,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放弃了他建构起来的身份。琼斯皇一直宣称,“我不是皇帝吗?法不上皇帝”[6](167)。然而从琼斯皇害怕土著居民的报复、打定主意要逃跑那一刻起,琼斯就放弃了自己建构起来的“身份”,因为他有了担心。他不再是高高在上、任意摆布那群“黑鬼”的皇帝,而是一个因为害怕惩罚而半夜逃跑的黑人琼斯。
按照白人文化的建筑风格,琼斯皇修建自己的王宫——“一间顶棚高、墙壁白而光秃秃的宽敞房间。地是用白瓷砖铺的”[6](162)。建筑风格是民族性格的一种表达,是种族文化的一种体现;“白墙壁”“白地板”“白圆柱”本质上也暗示着琼斯对于白人文化的执着追求。然而,因为害怕土著居民的反抗,他决心逃离这个白人文化打造的空间。
他最初出场是穿戴美国的服装——“一件淡蓝色带铜纽扣的制服外套,佩着沉甸甸的金色肩章……这使他全身披挂得完整无缺”[6](165)。因为害怕那群“土黑鬼”的反抗,琼斯皇不得不选择逃离,而他无可避免地走进了夜晚的森林。随着他往丛林深处前进的每一步,他身上华丽的服饰也逐渐变得破烂不堪。临行前他“从宝座下面掏出一顶围着一圈色彩鲜艳的缎带的、讲究的巴拿马草帽,洋洋得意地把它扣在脑袋上”[6](175),可是如今“那顶巴拿马草帽已经丢失。脸被划破了,那件辉煌的制服已经有多处被撕破”[6](180)。到了第四场,制服已经破烂不堪了——“这件该死的外套!简直像给疯子穿的紧箍衣!”[6](182)——他索性“揪下外衣,扔在一旁,裸着整个上半身”,“把皇上花里胡哨的装饰都扔掉了”[6](182)。随后,“裤子已经给撕得破烂不堪,脚上拖着一双破烂不成形的鞋子”[6](184)。到了第六场时,裤子“真比一块腰布强不了多少”[6](187)。此时,琼斯的装扮与做琼斯皇时的华丽装饰相去甚远,而与自己的祖先已经并无二致。他,从外表上看不出是皇帝,相反,他依旧是那个黑人。
《琼斯皇》作为奥尼尔中期实验创作的杰出代表,他在剧本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来辅助说明黑人琼斯如何一步步走向死亡、走向毁灭、走向重生。在这些意象中,“银子弹”尤其抢眼。福柯的话语权力思想将“知识”看作是权利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未知会导致恐惧感、陌生感,必须将未知秩序化为知识,即通过知识来实现对对象的控制。谁掌握了知识,谁就掌握了权力。琼斯最初依靠的是当地土著落后的思想,才说出只有银子弹才能够打死他,而岛上唯一一颗银子弹就在他自己手里——只有他自己才強大到可以杀死自己这样的言论。凭借着这样一种愚昧的谎言,琼斯获得了当地土著居民的俯首称臣。这实际上是白人文化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对黑人的愚昧无知的控制,而这群无知未开化的土著人就沦落成了权力的牺牲品。以老兰姆为代表的土著黑人临时制作了一枚银子弹,有了可以杀死琼斯皇的武器时,他们就不用再被琼斯皇的淫威压迫了,他们重新获得了话语权和自主权,他们终于获得了力量,可以肆无忌惮地起义反抗、为自己的合法权利战斗,就像以前的琼斯一样。“银子弹”既作为客观存在出现,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文化隐喻、一种象征出现。从“银子弹”贯穿琼斯皇的那一刻,“银子弹”消解了琼斯皇的力量,他重新沦为黑人琼斯,不再高高在上。甚至,或许从琼斯皇表明出只有银子弹可以杀死自己那一刻起、从老兰姆他们知道如何制服他起,琼斯皇就已经在逐渐丧失了自己的权利和力量。权力地位和力量在获得的同时,就已经失去。所以,“银子弹”从琼斯皇的手里转移到黑人土著的手里,实际上是力量的转移。没有了力量,琼斯就变成了列车上的服务员、一个枪下的亡魂。
所以尽管琼斯在一群愚昧还未开化的黑人中间通过模仿白人作为“琼斯皇”,施行专制独裁的殖民统治,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了一个体面的身份;然而,背弃了民族的文化传统、失去了精神上的信仰,不仅使琼斯成了一个精神上的流浪儿,更使他也真正地失去了黑种人的身份,成了黑人社会里的一个孤独者。
4.死亡及重生
在逃匿的过程中,黑人琼斯逐渐抛弃了琼斯皇的身份象征:金碧辉煌的宫殿、锦衣华服……在剧本第八场里,以老兰姆为代表的土著黑人利用才做好的银子弹在这个幻象重重的森林里打死了琼斯。琼斯也在各种幻象中看清楚了自己黑色的皮肤,以及与黑色皮肤相对应的灵魂。
他本来是个“有身份的浸礼会教徒”[6](175),遵循着教会的指引;到了岛上他抛弃了他的“上帝”、放弃了他的主,跟那些他称作“猪猡”的家伙在一起。在黑夜里、在丛林的深处、在一番又一番恐怖的袭击后,他开始寻求上帝的宽恕原谅、寻求主的安慰照拂——“我主耶稣,听听我的祈祷吧!”“主啊,我做错了!我现在知道了!我十分后悔。饶恕我吧,主啊!饶了我这个可怜的罪人吧!”[6](185)“哦,主啊,庇护我这个罪人吧!”[6](188)……人失去信仰是一件极其可怕的事,那意味着他在世间的行为不受约束、也不能得到救赎。琼斯在此刻向上帝求助,一方面说明了他在失去身份地位之后的无助,另一方面他意识到自己“做错”了,而“错”就错在试图在黑人小岛上由一个黑人进行白人文化的殖民。他重新寻回了他的信仰,重新认识到他终究与白人不一样,依旧可怜可悲。 “最后哑剧的主题在一阵绝望的吼叫声中终止;接着又被一种怀有强烈希望的情调所取代。”[6](189)。在第七场里,琼斯皇看见了刚果巫医和鳄鱼神,看见他们在举行原始的祭祀仪式。“他好像顺从内心某种朦胧的冲动,虔诚地在祭坛前慢慢跪下来”[6](188)。这并不仅仅是宗教的力量,更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作用、让他们在面对相似的情形做出本能的反应。尽管表面上一直排斥、想要逃离“落后”的黑人文化,但是民族的意识形态、精神价值却作为一种无意识早就在历史发展中传承下来、积淀在灵魂的深处。琼斯复归了本民族的精神状态,终于在肉体毁灭前一刻意识到自己永远无法摆脱黑色皮肤的印记 。“恶势力索取祭品”,而“他本人必须当作祭品”[6](189)。这里的“恶势力”,我们不免可以理解为一种极具诱惑力的文化——在这里就是指武断强调种族差异和民族文化优越感的白人文化——而琼斯必须为他自己违背民族信仰、竭力追求白人认同的行为付出代价。
琼斯的逃亡之旅不仅是一次想要逃离死亡、最终却走向死亡的旅程,更是一次重新获得自我认识的旅程。随着剧情的发展,琼斯皇因为害怕土著黑人的报复逃进森林里,一路上产生了许多幻觉。这些幻觉实质上就是琼斯恐惧感和负罪感的外化形式:一方面他不想再次沦为那个被人欺负的黑人琼斯,另一方面又害怕成为被土著居民打死的琼斯皇;一方面因为自己背弃种族、欺压同胞而不安恐惧,另一方面又绝望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被白人社会接受的现实……通过这样的方式,剧作家揭示了琼斯当时复杂矛盾的内心状态。在长久的恐惧与矛盾分裂中,一个个场景走马观花,唤醒了琼斯尚未完全泯灭的意识。琼斯终究还是回归了黑人琼斯的身份,终于心安理得得接受了自己有色人种的事实。尽管已经没有肉体了,但是灵魂上的安稳让他可以死得“蠻有气派”。琼斯皇的死亡,是琼斯的新生。
三.结语
日渐兴旺的国际性后殖民批评,使得传统西方中心主义思想逐渐消失和隐退;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成了当下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与世界各国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后殖民主义批判并不是让我们忽视西方文化在过去长久历史时期内对人类文化发展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但是也决不能片面盲目推崇。尤金·奥尼尔的《琼斯皇》用个体的经历影射了后殖民主义背景下普遍的社会现象,表明了对苦苦徘徊、没有精神归宿的个体的同情。肤色,不仅是种族的区别,更是代表了不同文化内涵的外在显现。作为一个黑人,琼斯继承了该种族的意识形态、观念价值;然而,生活在一个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社会里,对融入社会、获得社会认可的追求又让他无路可退,最终导致琼斯陷入了两种文化相互冲击的困难境地。剧作家通过琼斯变成琼斯皇、琼斯皇又变成琼斯的经历,勾勒出了一个黑人失去自己身份、自己建构身份却在最终失去生命时获得新生的故事线索;向我们揭示了在后殖民主义文化背景下,作为一个社会底层边缘者的黑人如何在传统因袭和社会现实中分裂、融合的过程;着重突出了其自我分裂的精神困境,最后回归自我的精神之旅。
“我想要是个人,仅仅想要是个人。”[5](85-86)
注释:
[1]转引自汪义群.当代美国戏剧[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2]李应志、罗钢. 后殖民主义:人物与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荷]范·戴克著,齐月娜、陈强译.精英话语与种族歧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陈晨.黑白的对峙与和谐之间:托尼·莫里森的早期创作美国黑人文化生态的构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5][法]弗朗兹·法农.黑皮肤,白面具[M].万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6][美]尤金·奥尼尔. 奥尼尔文集(第2卷)[M].屠珍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7][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4.
参考文献:
[1]转引自汪义群.当代美国戏剧[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2]李应志、罗钢. 后殖民主义:人物与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 [荷]范·戴克著,齐月娜、陈强译.精英话语与种族歧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陈晨.黑白的对峙与和谐之间:托尼·莫里森的早期创作美国黑人文化生态的构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5][法]弗朗兹·法农.黑皮肤,白面具[M].万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6] [美]尤金·奥尼尔.奥尼尔文集(第2卷)[M].屠珍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7] [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4.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琼斯皇;身份认同

“在尤金·奥尼尔之前,美国只有剧场,在尤金·奥尼尔之后,美国才有了戏剧”[1]。尤金·奥尼尔,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著名戏剧家,从独特的视角出发用戏剧的形式探索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特性,为美国现代戏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美国戏剧史上一座丰碑,其创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西方,对奥尼尔的研究早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国内对其作品的研究也不仅涉及到了社会学、心理学、女权主义、叙事学等多方面多层次,达到了一定的广度;并且还逐步往作品内部深入,取得了累累硕果。尤金·奥尼尔的戏剧创作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而本文涉及的《琼斯皇》是其中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的代表作。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戏剧应是一种激励人心的源泉,这种源泉把我们提升到一个更高的自我认识的水平,驱使我们探索心灵深处的奥秘。戏剧应向我们展示人生真实的面貌”,戏剧家广泛使用内心独白、色彩明暗对比等实验手段,并通过塑造典型的意象反映出了人在精神上無所归依的漂泊状态,以及殖民主义、种族歧视给人心灵造成的巨大创伤。本文将集中分析在后殖民主义文化背景下,一个黑人如何在传统因袭和社会现实的双重压迫下分裂、融合,着重突出了其自我分裂的精神困境,以及最后回归自我的精神之旅。
背景
近二十多年来,“后殖民主义”一词在众多学术著作中的高频率出现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与大多数学术用语一样,“后殖民主义”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相反我们应该将其视为“一个理论与批评的场域,一个话语群体的集合”[2](1)。与资本主义国家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通过军事、政治以及经济等多种手段非法占领、奴役和剥削弱小地区、国家和民族的殖民主义不同;后殖民主义是一种在殖民主义结束之后才被意识到的隐藏在经济、军事等背后的文化殖民,是更侧重精神文化控制、从灵魂深处消解文化差别、实现文化奴役与文化认同的西方社会现代性反思的产物。
当一种说法获得了社会普遍认可之时,它就变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真理”,获得了它“所应有”的权力,不能够被质疑、不能够容许反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白人获得了一种基于社会认识的族群差异或种族差异的支配权。在他们看来,无论是自己的科学文化技术、还是思想意识形态,自己的种族都要比其他非白人种族显得更加优秀,甚至从人种本身就已经有着根本的区别;或者换句话说,基因就注定了一个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相对于其他种族,白人种族预设了自己有着先天的优越性、根据自己单方面的标准在社会阶层方面划分出了不同的层次,享有对其他种族的支配权和控制权。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是地理上的一个重要发现,同时也是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白人资本主义急于向外寻求资本主义生产的原材料以及销售市场,开始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然而,这整个过程却是伴随着教堂、语言等文化手段展开的,资本主义世界的运行法则入侵了尚未开采的原始地带。在面对非其种族的当地土著人时,尤其是针对有色人种的群体或民族,以欧洲白人为标志标榜着种族差异、强调自身文明与文化,总会体现出多种形式的优越感和“一整套表现为排斥、边缘化或其他压迫和控制行为的歧视体系”[3](21),以及一种体现为“白人的责任”的拯救的意识观念。
白人长期的殖民带来了殖民地科学文化技术的发展;然而对于当地土著人民而言,长期种族歧视造成的不公平待遇和黑色皮肤带来的劣等民族的敏感性与痛苦,变成他们自我身份认同上的自卑,并且同时白人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已经逐渐从思想内部、从根源上消解了被殖民地自己所有的文化意识观念。A·塞泽尔曾在《关于殖民主义的讲话》中谈到“我谈论的是几百万人,有人向这几百万人头头是道地反复灌输害怕、自卑感、颤抖、下跪、绝望、奴性”。当地土著,甚至白人社会里的有色人种“按照白人的标准来改变自己,一心想融入到主流文化当中。这种做法很容易使本民族文化陷入危机,逐渐失去自身的伦理道德和价值体系”[4]。以至于当琼斯皇有机会可以宣泄、摆脱这样一种极度可怜的状态时,白人文化却早已经融入骨血,他是那么迫不及待地以白人的标准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试图在以老兰姆为代表的当地土著居民身上重现白人社会里的等级制度、通过侮辱他们来寻求自身一种成就感、进而确认自己的存在。奥尼尔采取多种实验手段,其实质上是在《琼斯皇》中讲述了一个黑人琼斯在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社会环境中探索自己文化身份的过程。
二.“琼斯皇”的身份认同危机
身份认同,是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主体对自身行为准则和归属的一个认知和描述。整个世界是一个巨大的编织物,所有的事物都相互连接在一起,彼此影响而存在。由于个体身份受到文化主体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于是个体身份认同就变成了一个文化认同的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等级制度严格区分出了白人和有色人种,随着而来的则是彼此间的身份认同与归属,其中面对种族歧视的黑人的身份认同尤其受到极大关注。

1.“身份”的第一次丧失——白人社会里的黑人
在后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的时代大背景和文化氛围中,白人极力宣扬自身文化的优越性,有色人种被打上劣等民族的深刻烙印。弗朗兹·法农在《黑皮肤,白面具》中提到自己的一次经历: “瞧,一个黑人!”这是我路过时轻弹给我的刺激,我微微一笑。
“瞧,一个黑人!”这是真的。我觉得很逗。
“瞧,一个黑人!”人群逐渐围紧。我公开觉得逗乐。
“妈妈,看那个黑人,我害怕!”害怕!害怕!怕起我来了,我本想乐得透不过气来,但这对我来说变得不可能。[5](85)
琼斯,本来只是列车上的一个黑人服务员,无论是从种族还是职业来看,都处于社会的底层,游走在主流社会的边缘,不被白人主流社会接受。他是被抛弃的。在琼斯与斯密泽斯的对话中,在琼斯的幻影里,我们知道在美国黑人杀死白人是会被用汽油活活烧死的,而杀死黑人只需要接受有期徒刑;知道了美国的狱卒将修铁路的黑人视为奴隶、工具,随时会“扬起鞭子,恶狠狠地抽他的肩膀”[6](184)后,琼斯即使在幻象中看见狱卒过来,都依旧“像受了催眠似的恍恍惚惚站起来。他屈从地嘟囔着。‘是,先生!是,先生!我马上来!’”[6](183)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文论》里就向我们解释道“一种经验如果在一个很短暂的时期内,使心灵受一种最高度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谋求适应,从而使心灵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永久的扰乱”[7](216)。人的心理历程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潜意识的观念是遭受过压抑而被摒弃于意识领域之外,但始终扎根于我们思想灵魂的黑暗角落里。所以我们常说下意识的行为才是人内心最真实想法的反应,因为它是顺应我们一贯的行为模式行动,表达的是我们最原始的精神文化面貌。长期的思想“殖民”让琼斯从内心深处意识到自己依旧是低白人一等的,是只能用服从来回答的;这就向我们暗示了当时社会大环境里,黑人失去了自己的身份和尊严,是被压迫、被奴役的那一类,才会在梦里都无意识的条件反射似的去 “屈从”。
黑奴贸易最早开始于15世纪, 西方殖民者将人数众多的黑人当做猎奴的对象。长期以来,殖民主义剥夺了有色人种的人权:他们被当作一种动物、与其他牲口一样可以被用来买卖,这体现了一种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霸权。在剧本第五场,剧作家描绘了琼斯的第三个幻象,即他被当作商品任人挑选的往事——拍卖商“指着琼斯,招呼种植园主自己来细看”[7](216)、“那些白人种植园主把他们当做牲口那样从头到脚仔细打量,还互相交换自己对每一个奴隶的评价”[6](186)。葛兰西明确指出文化是生产性的,体现着一种“控制性、主导性的权力”,“内含了极强的主体色彩和阶级意图”[2](50)。肤色的区别不仅仅只是人种的区别,更说明了社会地位的天差地别、人与牲口的隶属关系;这与琼斯一直以来都标榜自己是个“自由的黑人”的观念意识形态起了巨大的冲突。身份认同,是个体对于自己的身份、地位,以及归宿情况的一种认知、确定以及由此而生发出来的情感倾向和行为准则。琼斯反驳并开枪打死了中间商和种植园主,就是因为他们的态度摧毁了琼斯对自己身份的一种认同——他并不是奴隶——他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每个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有不同的目标,然而这些目标却全部都是我们为了不被别人抛弃所努力朝着社会对我们的要求去成长。换句话说,人总是为他人活着,人们总是按照别人的要求和期望在生存着、生活着,生活着他人的生活。而现在,琼斯想要为自己活着,前提就是他要必须是一个人,一个和所有白人一样的人,而不是一个奴隶。

“在白人世界,有色人种在设计自己的形体略图中遇到困难。对自体的认识是一个彻底否定性的活动”[5](84)。“不管他愿不愿意,黑人应该穿上白人给他做的号衣。……对,人们要求黑人是好黑奴”[5](22)。黑人根本不可能被社会主流文化平等地接受的现实情况,打破了他们对自己的身份肯定,否认了他们辛苦的付出,扼杀了他们的希望,将他们推入了绝望的深渊。现实的否定和内心的期望形成了一个强烈的矛盾冲击,琼斯处于一种挣扎分裂的状态中,无论是灵魂还是肉体,都处于一种行将毁灭的可悲境地。他没有人权,甚至不是“人”;尽管他认为自己是个“自由的黑人”。
2.身份的重新建构——黑人社会里的“白人”
在葛兰西的“文化霸权”基础上,赛义德注意到,“霸权不是通过暴力的形式强加的,而是通过知识等形式的‘说服’、通过积极的‘赞同’来实现的”[5](51)。白人先进科技文化的长期灌输,让有色人种看见自己“智力迟钝”的身体、自己亟待“拯救”的种族、看见自己“吃人肉”的祖先……明白为了抹去黑色皮肤带来的种族创伤、为了得到白人社会的认可,就必须积极努力地融入白人社会,对白人社会的追求与推崇的心理暗示,其实早已根深蒂固;“我不愿被人认作黑人,而是要被认作白人”[5](46)。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琼斯皇都会不自觉地用白人的行为准则来要求自己,或者可以说他的一举手一投足尽是白人的影子。
在剧本一开头,奥尼尔就写道:“本剧发生在西印度群岛一个尚未由白人海员主持民族自决的海岛上。当地政府的形式暂时为皇朝”[6](161)。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这个地方并没有被当时资本主义的殖民观念染指,是一块上帝遗忘的没有开采的地带;然而琼斯作为一个美国黑人在这样远离白人文明的西印度洋群岛中一个小岛上登基为皇帝、实行专制统治,其本质就是代表一种“黑人化”的白人文化实行自己的殖民统治。自己的力量往往是通过对手来实现,其中具体体现在通过对手受苦来体现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在场感、实现自己的身份认同:琼斯给自己建构了一个尊贵的身份和地位——一个皇帝。“黑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和像他一类的人在一起,另一方面跟白人在一起。一个黑人在与一个白人在一起时的表现有异于在与另一个黑人在一起时的表现。毫无疑问,这种分裂生殖是殖民主义冒险的直接后果”[5](8)。对于自己的“臣民”,琼斯皇的态度通常都是辱骂、斥责;就像在美国,白人对他的态度一样。他蔑视、侮辱当地土著是“黑鬼”——理所当然地怀疑:“谁竟敢如此大胆放肆地在我的宫殿里吹口哨?谁竟敢把皇帝吵醒?我非把你们这几个黑鬼的皮剥下来不可!”[6](165)。在他看来,“这些无知到连自己名字都不清楚的土黑子”就是一群还未开化的动物;而他则是站在食物链最顶端的人,肩负着“拯救”这群“黑鬼”“黑废物”的“白人的责任”。他利用一颗银子弹愚弄着这群“原始落后”的土著——“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强大得足以打死自己”[6](169),因为他掌握着唯一一颗銀子弹。“那些傻黑鬼就都跪在地上,磕起响头来,好像我是《圣经》里的一桩奇迹。哦,老天爷,从那时起,他们就任凭我摆布了。我只要一抽响鞭子,他们就胆战心惊”[6](168)……宫里的大小官员全部都只有趁着琼斯皇睡觉的时候逃跑。从黑人土著对他的恐惧态度中,他获得了一种空虚的自信与自尊,建构起了一个新的身份。“他越是抛弃自己的黑肤色、自己的穷乡僻壤,便越是白人”[5](9)。他,实现了自己的“白人身份”。 白人斯密泽斯本该是先进科技文化在小岛上的代表,然而在琼斯的小岛上,他因着自己的文化受到了琼斯的责难。琼斯嘲讽他几乎每天都同当地土著“泡在一起”,暗示着在他的国土上,白人文化与当地土著文化并没有区别,也不显得高明;他嘲笑“美国佬干的那种吓唬人的把戏”[6](168),蔑视着不接受自己的文化社会;斯密泽斯的指责质疑甚至直接换来了手枪的威胁:“说话讲点礼貌,白人!说话讲点礼貌,听见没有!现在我是这儿的主子,难道你忘啦?”[6](166)……“收回你的手,白人。”[6](167)“听我说,白人!”[6](172)“你可以把你的一整卷钞票下赌注压在一件事情上,白人。”[6](173)“再见,白人!”[6](175)……剧本中多次出现“白人”的说法,琼斯将斯密泽斯唤作“白人”,将其视为白人文化的象征,而他对斯密泽斯的权威则是在无形中强调自己的对美国白人、对美国白人文化的超越与不屑。
3.身份的再丧失
琼斯皇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已经脱离了黑人种族、背弃了民族的信仰,成为了一个黑人社会里的“白人”;残暴的统治导致了当地土著的奋起反抗。在这样一个远离白人社会的地方,不需要有黑人做白种人的代表;在一个没有被白人文化染指的地方,不需要有殖民统治。琼斯皇终究还是被迫要逃离自己打造的国家,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放弃了他建构起来的身份。琼斯皇一直宣称,“我不是皇帝吗?法不上皇帝”[6](167)。然而从琼斯皇害怕土著居民的报复、打定主意要逃跑那一刻起,琼斯就放弃了自己建构起来的“身份”,因为他有了担心。他不再是高高在上、任意摆布那群“黑鬼”的皇帝,而是一个因为害怕惩罚而半夜逃跑的黑人琼斯。
按照白人文化的建筑风格,琼斯皇修建自己的王宫——“一间顶棚高、墙壁白而光秃秃的宽敞房间。地是用白瓷砖铺的”[6](162)。建筑风格是民族性格的一种表达,是种族文化的一种体现;“白墙壁”“白地板”“白圆柱”本质上也暗示着琼斯对于白人文化的执着追求。然而,因为害怕土著居民的反抗,他决心逃离这个白人文化打造的空间。
他最初出场是穿戴美国的服装——“一件淡蓝色带铜纽扣的制服外套,佩着沉甸甸的金色肩章……这使他全身披挂得完整无缺”[6](165)。因为害怕那群“土黑鬼”的反抗,琼斯皇不得不选择逃离,而他无可避免地走进了夜晚的森林。随着他往丛林深处前进的每一步,他身上华丽的服饰也逐渐变得破烂不堪。临行前他“从宝座下面掏出一顶围着一圈色彩鲜艳的缎带的、讲究的巴拿马草帽,洋洋得意地把它扣在脑袋上”[6](175),可是如今“那顶巴拿马草帽已经丢失。脸被划破了,那件辉煌的制服已经有多处被撕破”[6](180)。到了第四场,制服已经破烂不堪了——“这件该死的外套!简直像给疯子穿的紧箍衣!”[6](182)——他索性“揪下外衣,扔在一旁,裸着整个上半身”,“把皇上花里胡哨的装饰都扔掉了”[6](182)。随后,“裤子已经给撕得破烂不堪,脚上拖着一双破烂不成形的鞋子”[6](184)。到了第六场时,裤子“真比一块腰布强不了多少”[6](187)。此时,琼斯的装扮与做琼斯皇时的华丽装饰相去甚远,而与自己的祖先已经并无二致。他,从外表上看不出是皇帝,相反,他依旧是那个黑人。
《琼斯皇》作为奥尼尔中期实验创作的杰出代表,他在剧本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来辅助说明黑人琼斯如何一步步走向死亡、走向毁灭、走向重生。在这些意象中,“银子弹”尤其抢眼。福柯的话语权力思想将“知识”看作是权利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未知会导致恐惧感、陌生感,必须将未知秩序化为知识,即通过知识来实现对对象的控制。谁掌握了知识,谁就掌握了权力。琼斯最初依靠的是当地土著落后的思想,才说出只有银子弹才能够打死他,而岛上唯一一颗银子弹就在他自己手里——只有他自己才強大到可以杀死自己这样的言论。凭借着这样一种愚昧的谎言,琼斯获得了当地土著居民的俯首称臣。这实际上是白人文化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对黑人的愚昧无知的控制,而这群无知未开化的土著人就沦落成了权力的牺牲品。以老兰姆为代表的土著黑人临时制作了一枚银子弹,有了可以杀死琼斯皇的武器时,他们就不用再被琼斯皇的淫威压迫了,他们重新获得了话语权和自主权,他们终于获得了力量,可以肆无忌惮地起义反抗、为自己的合法权利战斗,就像以前的琼斯一样。“银子弹”既作为客观存在出现,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文化隐喻、一种象征出现。从“银子弹”贯穿琼斯皇的那一刻,“银子弹”消解了琼斯皇的力量,他重新沦为黑人琼斯,不再高高在上。甚至,或许从琼斯皇表明出只有银子弹可以杀死自己那一刻起、从老兰姆他们知道如何制服他起,琼斯皇就已经在逐渐丧失了自己的权利和力量。权力地位和力量在获得的同时,就已经失去。所以,“银子弹”从琼斯皇的手里转移到黑人土著的手里,实际上是力量的转移。没有了力量,琼斯就变成了列车上的服务员、一个枪下的亡魂。
所以尽管琼斯在一群愚昧还未开化的黑人中间通过模仿白人作为“琼斯皇”,施行专制独裁的殖民统治,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了一个体面的身份;然而,背弃了民族的文化传统、失去了精神上的信仰,不仅使琼斯成了一个精神上的流浪儿,更使他也真正地失去了黑种人的身份,成了黑人社会里的一个孤独者。

4.死亡及重生
在逃匿的过程中,黑人琼斯逐渐抛弃了琼斯皇的身份象征:金碧辉煌的宫殿、锦衣华服……在剧本第八场里,以老兰姆为代表的土著黑人利用才做好的银子弹在这个幻象重重的森林里打死了琼斯。琼斯也在各种幻象中看清楚了自己黑色的皮肤,以及与黑色皮肤相对应的灵魂。
他本来是个“有身份的浸礼会教徒”[6](175),遵循着教会的指引;到了岛上他抛弃了他的“上帝”、放弃了他的主,跟那些他称作“猪猡”的家伙在一起。在黑夜里、在丛林的深处、在一番又一番恐怖的袭击后,他开始寻求上帝的宽恕原谅、寻求主的安慰照拂——“我主耶稣,听听我的祈祷吧!”“主啊,我做错了!我现在知道了!我十分后悔。饶恕我吧,主啊!饶了我这个可怜的罪人吧!”[6](185)“哦,主啊,庇护我这个罪人吧!”[6](188)……人失去信仰是一件极其可怕的事,那意味着他在世间的行为不受约束、也不能得到救赎。琼斯在此刻向上帝求助,一方面说明了他在失去身份地位之后的无助,另一方面他意识到自己“做错”了,而“错”就错在试图在黑人小岛上由一个黑人进行白人文化的殖民。他重新寻回了他的信仰,重新认识到他终究与白人不一样,依旧可怜可悲。 “最后哑剧的主题在一阵绝望的吼叫声中终止;接着又被一种怀有强烈希望的情调所取代。”[6](189)。在第七场里,琼斯皇看见了刚果巫医和鳄鱼神,看见他们在举行原始的祭祀仪式。“他好像顺从内心某种朦胧的冲动,虔诚地在祭坛前慢慢跪下来”[6](188)。这并不仅仅是宗教的力量,更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作用、让他们在面对相似的情形做出本能的反应。尽管表面上一直排斥、想要逃离“落后”的黑人文化,但是民族的意识形态、精神价值却作为一种无意识早就在历史发展中传承下来、积淀在灵魂的深处。琼斯复归了本民族的精神状态,终于在肉体毁灭前一刻意识到自己永远无法摆脱黑色皮肤的印记 。“恶势力索取祭品”,而“他本人必须当作祭品”[6](189)。这里的“恶势力”,我们不免可以理解为一种极具诱惑力的文化——在这里就是指武断强调种族差异和民族文化优越感的白人文化——而琼斯必须为他自己违背民族信仰、竭力追求白人认同的行为付出代价。

琼斯的逃亡之旅不仅是一次想要逃离死亡、最终却走向死亡的旅程,更是一次重新获得自我认识的旅程。随着剧情的发展,琼斯皇因为害怕土著黑人的报复逃进森林里,一路上产生了许多幻觉。这些幻觉实质上就是琼斯恐惧感和负罪感的外化形式:一方面他不想再次沦为那个被人欺负的黑人琼斯,另一方面又害怕成为被土著居民打死的琼斯皇;一方面因为自己背弃种族、欺压同胞而不安恐惧,另一方面又绝望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被白人社会接受的现实……通过这样的方式,剧作家揭示了琼斯当时复杂矛盾的内心状态。在长久的恐惧与矛盾分裂中,一个个场景走马观花,唤醒了琼斯尚未完全泯灭的意识。琼斯终究还是回归了黑人琼斯的身份,终于心安理得得接受了自己有色人种的事实。尽管已经没有肉体了,但是灵魂上的安稳让他可以死得“蠻有气派”。琼斯皇的死亡,是琼斯的新生。
三.结语
日渐兴旺的国际性后殖民批评,使得传统西方中心主义思想逐渐消失和隐退;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成了当下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与世界各国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后殖民主义批判并不是让我们忽视西方文化在过去长久历史时期内对人类文化发展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但是也决不能片面盲目推崇。尤金·奥尼尔的《琼斯皇》用个体的经历影射了后殖民主义背景下普遍的社会现象,表明了对苦苦徘徊、没有精神归宿的个体的同情。肤色,不仅是种族的区别,更是代表了不同文化内涵的外在显现。作为一个黑人,琼斯继承了该种族的意识形态、观念价值;然而,生活在一个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社会里,对融入社会、获得社会认可的追求又让他无路可退,最终导致琼斯陷入了两种文化相互冲击的困难境地。剧作家通过琼斯变成琼斯皇、琼斯皇又变成琼斯的经历,勾勒出了一个黑人失去自己身份、自己建构身份却在最终失去生命时获得新生的故事线索;向我们揭示了在后殖民主义文化背景下,作为一个社会底层边缘者的黑人如何在传统因袭和社会现实中分裂、融合的过程;着重突出了其自我分裂的精神困境,最后回归自我的精神之旅。
“我想要是个人,仅仅想要是个人。”[5](85-86)
注释:
[1]转引自汪义群.当代美国戏剧[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2]李应志、罗钢. 后殖民主义:人物与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荷]范·戴克著,齐月娜、陈强译.精英话语与种族歧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陈晨.黑白的对峙与和谐之间:托尼·莫里森的早期创作美国黑人文化生态的构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5][法]弗朗兹·法农.黑皮肤,白面具[M].万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6][美]尤金·奥尼尔. 奥尼尔文集(第2卷)[M].屠珍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7][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4.
参考文献:
[1]转引自汪义群.当代美国戏剧[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2]李应志、罗钢. 后殖民主义:人物与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 [荷]范·戴克著,齐月娜、陈强译.精英话语与种族歧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陈晨.黑白的对峙与和谐之间:托尼·莫里森的早期创作美国黑人文化生态的构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5][法]弗朗兹·法农.黑皮肤,白面具[M].万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6] [美]尤金·奥尼尔.奥尼尔文集(第2卷)[M].屠珍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7] [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