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交通肇事逃逸罪名独立化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cong9071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交通肇事事故逐年增多,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也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因此,严厉打击交通肇事犯罪,有效预防和遏制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发生,就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之一。
  从刑法理论研究和刑事司法实践的角度来考量交通肇事逃逸这一课题,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现行刑法对交通肇事罪的规定还比较笼统,交通肇事逃逸及“因逃逸致人死亡”只是作为一个量刑的情节,而现实情况和交通肇事逃逸的复杂情况,使得各地司法部门在处理交通肇事逃逸和“因逃逸致人死亡”时有所差别,这种不一致也引起了学术界的许多争议。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出台的初衷旨在统一处理交通肇事时的操作行为,但却事与愿违,效果不尽如人意。在众多争议之中,“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情节的法律适用是争议的焦点,而有关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定性与处理则是司法实践中的难题。
  由上可见,理清交通肇事逃逸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无论是对于统一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所产生的认识分歧,还是化解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重重矛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最基本的定义及其司法认定入手,对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审理提出了一些构想。
  一、交通肇事逃逸罪名的定义
  虽然我国法律界还没有设立交通肇事逃逸罪,但是其他国家和地区已经在这方面有了成功的经验,因此我们可以从国外的立法中汲取有益的精华,作为我国立法的依据。总的来说,交通肇事逃逸的罪名主要有三种:一是“逃离事故现场罪”,如德国刑法第142条第1款、俄罗斯刑法第265条;二是“违反救助义务罪”,如日本《道路交通法》第117条、加拿大刑法第252条第1款;三是“肇事逃逸罪”,如我国台湾地区的刑法第185条之四。学习上述这些国家和地区关于交通肇事后逃逸的立法模式,再结合我国的国情及我国学者对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独立犯罪化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交通肇事后逃逸”及其严重后果都可以纳入一个独立的新罪名——“交通肇事逃逸罪”。
  二、交通肇事逃逸罪名独立化的构想
  关于交通肇事逃逸罪名的构想如下: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为逃避法律责任而逃逸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
  1.犯罪客体
  交通肇事逃逸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的,包括交通安全管理秩序和公民的健康、生命权和财产权等各项合法的权利。
  2.犯罪主体
  交通肇事逃逸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交通事故的肇事者逃逸后就成为了交通肇事逃逸罪的犯罪主体。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的,按共同犯罪论处。
  3.犯罪原因
  犯罪原因分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个方面。客观原因表现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不履行法定的保护现场、抢救伤员、报警接受处理等义务,为逃避法律责任而逃跑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会造成事故现场的变动,增加公安机关调查取证、认定责任、处理事故的难度,而且还可能致使事故中受伤人员的伤情因没有得到及时的救助而加重,甚至造成受伤人员死亡;犯罪的主观原因是故意,即明知发生了交通事故,为逃避法律责任而逃跑。如果事故当事人离开事故现场是为了躲避正面临的某种危险(如伤亡者亲属的围攻殴打)或的确未发现已经发生了的交通事故,或是为了抢救伤者、财产以及报案等非故意逃离事故现场,则不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罪。
  交通肇事逃逸罪罪名独立化,能够实现罪、责、刑相适应,能圆满地解决《解释》中关于交通肇事罪的“共犯”问题。这样就可以理顺交通肇事和肇事后指使逃逸的关系,也可以解决与犯罪构成理论的冲突,避免司法实践中不必要的混乱,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刑法制度。
  三、结语
  在21世纪的今天,汽车已经成为了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但是,随着汽车的日益普及,交通肇事也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犯罪现象。据公安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07193起,造成29866人死亡、128336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4.1亿元。各种与交通有关的情况使交通肇事犯罪的审理变得更加复杂,对交通肇事犯罪和相关法律规范的研究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在对有关问题进行探讨时,笔者意识到,我国现有的法律在调整交通肇事逃逸的法律关系时,还存在很多漏洞和争议。因此,笔者从对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定义、构成及其司法认定的分析出发,提出了相关的一些法律构想,仅作为一种参考。
  总之,理论上的澄清是为了司法上的统一适用。只有严格贯彻罪行法定的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真正有效地打击交通肇事逃逸的行为,才能切实保障无罪的人免受刑法的追究,以维护法律的尊严。
  (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本科生)
其他文献
一、全国作文题目的特点  综观2012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目,其内容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贴近社会现实,关注人性美好  如安徽省的高考作文题目《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北京市的《火车巡逻员的故事》,重庆市的《拯救深陷冷库的工人》,全国新课程标准及陕西、海南省的高考作文题目《修船工的故事》。  2.立足时代发展,重视精神塑造  如浙江省的高考作文题目《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辽宁省的高考作文题目《人
“霹雳一声震天响,天上掉下个互联网”,网络这东西一问世,就以其传播速度快、覆盖广、影响大、作用强而风靡全球。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使过去上对下、点对面的单向度信息传递变成了点对点的平视交流。并且将宣传变成了传播,又将传播变成了“传通”(传播与沟通)。它不仅改变了我们固有的生活模式和人际关系,而且引发了社会管理乃至警务管理的创新与变革。  “春江水暖鸭先知”,网络的神通妙用,首先惠顾警营的锐意
公元970年,南唐后主李煜自感势单力薄,就派使者向宋廷上表,愿去南唐国号,自称“江南国主”。可是,南唐都留守兼侍中林仁肇却极力主战,要和宋朝较个高低。  而在宋太祖赵匡胤看来,林仁肇是南唐的一根得力柱石,不除掉他,要灭南唐是很困难的。于是,他就日夜思考除掉他的办法。  后来,南唐派人出使到宋朝。赵匡胤就利用这个时机施展他的诡计。在这之前,他早已派善画的人为使者,以友好为名到江都访问过林仁肇,从而观
你以为的常常不是你以为的  24岁、快大学毕业的女生黄雨蒙决定去冒险,穿越可可西里无人区。这个地方景物非常优美,可是这里的夜晚会异常寒冷,野狼等一些野生动物经常出没觅食。这里也被称为“死亡地带”,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野外徒步爱好者想要挑战自我,因此来到可可西里。黄雨蒙只身一人,又没有户外经验,结果进去后失联了。之后青海格尔木警方进行了地毯式搜索,也动用了蓝天救援队以及其他一些民间救援力量,最终发现
教育和网络游戏两个行业的确存在许多相悖之处。网络游戏会耽误学生的学业,浪费金钱和时间,毁人毁己;而教育则是传道、授业、解惑,可以启迪人的心智,丰富人的知识,陶冶人的心灵。但这两个行业也有着许多相通之处,譬如其受众大部分重合,都是在校学生;它们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力。从某种程度上讲,两个行业是一种争夺学生影响力的竞争关系。但是在现实的竞争中,教育往往处于下风。在课堂上,很多学生呵欠连天
地理是中学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但长期以来,学生和家长都把地理看作一门副科。其实,地理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性质,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要求较高,因此,很多学生感觉地理难学,缺乏学习兴趣。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主动学习地理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好学者不如乐学者,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才
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了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人在记忆后的48小时内遗忘率可高达72%。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新课程学习后要及时复习,帮助加强记忆。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复习是强化联系、巩固识记的利器,它能加强学生的长期记忆,使学生彻底掌握所学知识。小学英语教学课时少,缺少交际环境,学生遗忘率高,因此及时复习并提高复习效率势在必行。  一、实践出真知,动手间梳理知识  内容重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教授给少年数学爱好者题词——“数学好玩”,既然数学是好玩的,那么数学的教学过程也应该是好玩的。因此,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情感需求,帮助学生树立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把数学学习当成一种乐趣。  一、关注生活——让数学内容变得富有魅力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
JEI才能教育是韩国首家引入商谈教师制度,并开发学习能力电脑评价系统的综合性教育文化集团,课外教育是才能的主要教育项目。自1977年5月5日成立以来,才能教育始终坚持“重视人·重视顾客·重视行动”的经营理念,将教育模式由集体教育转向个别传授,由背诵为主转向对创造力的培养,给教育界带来了许多令人称许的变化。才能教育开发的主动学习系统,通过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推广普及主动学习法,与顾客共同追求美好生活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高中化学教学要求的核心,培养学生有效的思维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思维能力又是促进学生培养学习迁移能力的关键因素和构成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思维方法虽然很多,不同学生接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却各不相同。针对学生不同思维方式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强化训练,是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