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曲若流水 中西合珏壁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ilyme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5月6日,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具有国际声誉和世界影响力的作曲家陈怡凭借管弦乐作品《动势》获得全球金额最高的作曲奖——艾夫斯大奖,评委会对她的评价是“陈怡的作品具有充分说服力的热情、控制、色彩和原创性,她的音乐在持续的紧张度中充满了奇妙的灵活性。”作为一位多产的作曲家,陈怡近年来佳作不断。本文所介绍的《中国古诗合唱五首》是她1999年创作的无伴奏同声合唱作品。此曲规模不大,却精致迷人,古风典雅,下文将就其艺术特色展开论述。
  
  一、曲式结构与音乐形象的刻画
  
   1.多段联曲体的曲式结构
   《中国古诗合唱五首》选用了五首经典的古诗词,分别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和歌辞
其他文献
马思聪(1912——1987)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社会活动家。今年适逢先生百年诞辰,2012年5月12日上午10点,中央音乐学院举办了“马思聪百年诞辰”纪念活动。活动由中央音乐学院发起,中国文联、中国音协和中央音乐学院共同举办,纪念活动包括“纪念会、学术研讨会和音乐会”。  一、纪念会  主办方代表及诸多嘉宾和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在纪念会中发言,一同表达
我的父亲钱仁康先生今年已95足岁,因撰写缅怀老友的文章积劳成疾,于2007  年11月26日再度发作脑梗塞而住院治疗至今,自此才基本放下了每日从不停歇的笔。可以说,他的思维、喜怒、病痛,都与他毕生从事的著述相关联。    一、音乐道路    1914年4月14日,父亲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坊前乡的南钱村。  这是一个水清地绿、滋养万物的好地方。祖父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也是一位私塾先生,他的文学功底颇为
2012年5月19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文化部支持,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第十届“北京现代音乐节”在国家大剧院拉开帷幕。北京现代音乐节创办于2002年,致力于推动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促进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为青年音乐家建立发展平台。  在开幕式音乐会前,北京现代音乐节艺术委员会向十年来全心支持北京现代音乐节的“中华文学基金会”、“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国内指挥当代音乐作品最多的指挥家张艺、“中国
中国近代以来,西乐东渐。在接受西方音乐的同时,中国音乐家也向往着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宣传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展示掌握西方音乐艺术的优异成绩,这是我国近代音乐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这个理想是在50年代新中国参加历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以下简称联欢节)和一些其它出访]出、比赛开始逐步实现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50年代,正值“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两大阵营开始对峙的冷战时期,社会主义阵营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由季羡林先生任总主编出版了一套《中外交流史》丛书,该丛书共八册,①分由不同专业的学者执笔。其中《中外音乐交流史》一书由音乐史学家冯文慈先生编著。冯先生以“交流”为线索,以“中外音乐”为具体内容,逐层展示了中国与外国的音乐交流事件与过程。  文化交流对人类有何功用?季羡林先生在丛书序中讲:“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之一。”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分属于不同学派
引言  从1969年至1972年,中国出现了一个“蔚为壮观”的“八亿人民八部戏”的文化现象。电影生产的停滞越来越无法满足广大电影受众的审美文化需求。从1973年起中国电影开始出现转机,两年左右相继产生了76部故事片。  在这些“难产”的电影中,依然可以寻觅到点点闪光的艺术探索之作,如《青松岭》、《闪闪的红星》、《创业》和《海霞》等。诸影片虽仍带有不可抹去的时代烙印,但在那个“带着枷锁歌唱”的特殊年
2011年8月1日下午,上海龙华殡仪馆银河厅,《在那遥远的地方》、《幻想曲》、《夜景》婉转低回、绵延不绝。社会各界人士怀着沉痛的心情为桑桐先生送行。中国共产党党员,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上海市第十届人大代表,上海市第五届政协委员,原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原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音乐教育委员会主任,原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桑桐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
在2011北京现代音乐节上,“中国美育论坛”的主题为“中国新音乐跨界”,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亮点。从5月23日至25日,在三个半天的演讲和自由讨论中,包括美国普利策作曲奖获得者斯蒂文斯塔基,格鲁吉亚作曲家吉雅坎切利,日本作曲家池边晋一郎,美籍华裔作曲家、长江学者陈怡,以及画家、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香港作家、批评家陈冠中,电影导演宁瀛,戏剧编剧廖一梅,作曲家郭文景,
继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在2008年9月于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音乐人类学专家讲习班”之后,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下称“中心”)又于2008年10月24日、11月13日-14日,分别举行了名为“大音田野工作论坛”和“大音讲堂”(下称“论坛”、“讲堂”)的年度系列学术活动。作为成立不到一年的学术研究实体,“中心”以上世纪末贺绿汀先生“大音传人”的题词为自我期许和追求目标,亦重在对
朝刚教授的《器乐表演技能教学新论》(以下简称《新论》)于2006年1月在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初版后,笔者就一直想写一篇推介之作。之所以一直未及落笔,是觉得既然是一部有关音乐表演技能教学的著作,先在实践中进行一番验证再行“鼓吹”与引荐亦不为晚,于是才有了今天本文的姗姗来迟。反复研读《新论》,联系当下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特别是器乐表演技能教学中的一些现象,笔者从一个器乐学习者和教育者的双重视角,草成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