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化学观念一直以来是化学教学中的价值与核心所在。近几年来,“微粒观”的建立在许多化学教研场合中越来越被强调、认可,这要求我们与时俱进,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标准,努力帮助学生完成对“微粒观”的建立,为其后续的化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教学;微粒观;建立
一、 引言
因为九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解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微粒观”一直以来都是化学教学中困扰着师生的一个重要问题。九年级化学教学中微粒观的建立要求教师给学生讲解微粒的构成以帮助学生用粒子的观念来学习化学,进一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能从伟大的宏观世界逐步进入到奇妙的微观世界,又能利用微观世界的知识来解决宏观世界离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对化学的积极性。因此关于微粒观的建立值得我们进一步深究,来帮助学生了解认识微观世界,建立起正确的微粒观。
二、 正确构建微粒观的方法
根据毕华林教授提出的三重表征思维方式,进一步地,我们可以推出九年级化学关于微粒观建立的三个层次:首先是对微观粒子的基本了解;其次是对微观粒子如何构成物质的认知;最后是对化学反应中的微观认识。鉴于微粒观知识的构建有一定难度,我们尝试了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完成教学目标。
(一) 從日常生活场景引入化学知识微粒观
微观粒子虽然看不见也摸不着,但确确实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因此教师在引入微观粒概念时,应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现象入手,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将身边实物与学习的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认识物质的微粒,以激发学生对微粒观的好奇,降低学习难度。
例如,为什么在水中加入糖粒,糖粒消失了,整杯水却变甜了呢?教师通过此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糖粒不见了,是否可以说明糖这种物质便不存在呢?若认为糖还存在,我们该如何证明?以及水变甜了,从中说明了构成的微粒子会具有什么性质?类似地,教师可以继续举出例子:如放学回家,为什么你在楼下就能闻到妈妈炒菜的香味呢?为什么湿了的衣服裤子放在通风处会比阴凉处更加容易干呢?其实微观粒知识的原型来源生活,引入这些熟悉的生活实例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有趣、实用,让学生们意识到微粒观并不是多么神秘、不可捉摸的东西,以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来讲,可以锻炼学生透过现象看到实质的思维习惯,学会从化学角度来分析问题,加深对微粒观的理解。
(二)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展示微观世界
通过多媒体播放,将抽象的微观粒知识形象直观地呈现给初三的学生,是学生快速了解微观世界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最大限度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将学习的内容可视化,直观化,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帮助学生接受新鲜知识。
例如,在介绍原子的构成这一知识点时,由于该部分知识无法直接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来解释核外电子的运动,如果单纯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口口相授,是难以帮助学生有效理解的。而要是利用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师的教学活动,放映原子的模拟结构图,将原本深奥的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概念通过一幅幅生动的结构图展现给学生,原子形象从课本知识中一个个难以捉摸的微粒跳出,转而为是一幅幅生动易理解的图画。如此学生当然能更容易理解掌握该知识点。再例如,利用图片模型替代原子和电子,再辅之以生动的配音,让同学们好像直接就“看到”了离子的形成过程。通过这种“看电影”的方式对帮助同学们在脑海中构建化学模型,进一步理解化学知识是非常有效的。
(三) 通过动手搭建微粒模型的方式
用学生亲自动手搭建微粒模型的方法来实现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的自然连接,该想法是基于球棍模型产生的,需要的材料是小木棍和橡皮泥,具体方法是用各式各样颜色的橡皮泥制作小球以代替“原子”的形象,用木棒来替代“化学键”的形象。利用这些价格并不昂贵的材料,可以让每个学生动手制作出自己对各种分子、原子的模型的理解,学生通过对这些模型的构建和拆分,会产生出微观世界并不遥远,就在自己手中的掌控感,无形中搭起了一座连接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桥梁。
微粒模型一方面可以从三维空间的角度给同学们展示微粒的空间结构,加深对微观粒子的理解和印象;另一方面能够反映化学的变化过程和微粒的数量关系,体现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构建微粒模型学习方式,只要做好前期材料准备工作,便可以不受场所的限制了,无论是教室中、实验室里还是家中都可以做,十分便利,拓宽了学生做实验的活动范围。
比如,对“水中不含氢气”命题的解释,许多学生反映难以理解。的确,从化学式上表面来看,H2O中似乎是含有H2的。此时我们便可以调整教学方式,从直接传授式变为间接引导式,布置让学生亲自做水分子和氢分子模型的课外作业,学生们在制作这两种分子的模型时便能更容易理解出水分子中两个氢原子的结合方式和氢分子中两个氢原子的结合方式不一样的道理,这比老师在课堂上反反复复讲更有效果。
(四) 通过实验操作和解释深究微粒观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调动了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将宏观概念与微观概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验操作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后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实验操作后,教师加强引导,合理解释实验中的重点、关键点,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帮助学生做出合理推测,从而建构正确的微粒观。
例如,在教学“分子之间有间隙”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布置这样一道探究题:设计合理的实验探讨气、液两类物质的分子间是否存在间隙。再如,在证明“微粒是不断运动的”这一实验时,教师解释酚酞试液为什么会变红,并引导学生在此实验中着重探讨一个关键点:酚酞试液并没有接触氨水,为什么会出现红色现象呢?
三、 结语
微粒观是九年级化学中一个重点概念,具有丰富的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理解教学资源,合理运用教学心理学原理,把化学中每个硬邦邦的知识教活,以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将化学核心概念内化,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理解化学问题。
参考文献:
[1]成凤枝.初中生化学微观内容学习情况调查研究[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7.
[2]韩宁,王灿.如何帮助学生初步构建微粒观[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17(06).
[3]张宁,张蕊,许燕红.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微粒观”跨学段教学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7(09).
作者简介:
林细华,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边城中学。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教学;微粒观;建立
一、 引言
因为九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解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微粒观”一直以来都是化学教学中困扰着师生的一个重要问题。九年级化学教学中微粒观的建立要求教师给学生讲解微粒的构成以帮助学生用粒子的观念来学习化学,进一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能从伟大的宏观世界逐步进入到奇妙的微观世界,又能利用微观世界的知识来解决宏观世界离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对化学的积极性。因此关于微粒观的建立值得我们进一步深究,来帮助学生了解认识微观世界,建立起正确的微粒观。
二、 正确构建微粒观的方法
根据毕华林教授提出的三重表征思维方式,进一步地,我们可以推出九年级化学关于微粒观建立的三个层次:首先是对微观粒子的基本了解;其次是对微观粒子如何构成物质的认知;最后是对化学反应中的微观认识。鉴于微粒观知识的构建有一定难度,我们尝试了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完成教学目标。
(一) 從日常生活场景引入化学知识微粒观
微观粒子虽然看不见也摸不着,但确确实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因此教师在引入微观粒概念时,应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现象入手,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将身边实物与学习的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认识物质的微粒,以激发学生对微粒观的好奇,降低学习难度。
例如,为什么在水中加入糖粒,糖粒消失了,整杯水却变甜了呢?教师通过此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糖粒不见了,是否可以说明糖这种物质便不存在呢?若认为糖还存在,我们该如何证明?以及水变甜了,从中说明了构成的微粒子会具有什么性质?类似地,教师可以继续举出例子:如放学回家,为什么你在楼下就能闻到妈妈炒菜的香味呢?为什么湿了的衣服裤子放在通风处会比阴凉处更加容易干呢?其实微观粒知识的原型来源生活,引入这些熟悉的生活实例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有趣、实用,让学生们意识到微粒观并不是多么神秘、不可捉摸的东西,以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来讲,可以锻炼学生透过现象看到实质的思维习惯,学会从化学角度来分析问题,加深对微粒观的理解。
(二)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展示微观世界
通过多媒体播放,将抽象的微观粒知识形象直观地呈现给初三的学生,是学生快速了解微观世界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最大限度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将学习的内容可视化,直观化,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帮助学生接受新鲜知识。
例如,在介绍原子的构成这一知识点时,由于该部分知识无法直接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来解释核外电子的运动,如果单纯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口口相授,是难以帮助学生有效理解的。而要是利用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师的教学活动,放映原子的模拟结构图,将原本深奥的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概念通过一幅幅生动的结构图展现给学生,原子形象从课本知识中一个个难以捉摸的微粒跳出,转而为是一幅幅生动易理解的图画。如此学生当然能更容易理解掌握该知识点。再例如,利用图片模型替代原子和电子,再辅之以生动的配音,让同学们好像直接就“看到”了离子的形成过程。通过这种“看电影”的方式对帮助同学们在脑海中构建化学模型,进一步理解化学知识是非常有效的。
(三) 通过动手搭建微粒模型的方式
用学生亲自动手搭建微粒模型的方法来实现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的自然连接,该想法是基于球棍模型产生的,需要的材料是小木棍和橡皮泥,具体方法是用各式各样颜色的橡皮泥制作小球以代替“原子”的形象,用木棒来替代“化学键”的形象。利用这些价格并不昂贵的材料,可以让每个学生动手制作出自己对各种分子、原子的模型的理解,学生通过对这些模型的构建和拆分,会产生出微观世界并不遥远,就在自己手中的掌控感,无形中搭起了一座连接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桥梁。
微粒模型一方面可以从三维空间的角度给同学们展示微粒的空间结构,加深对微观粒子的理解和印象;另一方面能够反映化学的变化过程和微粒的数量关系,体现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构建微粒模型学习方式,只要做好前期材料准备工作,便可以不受场所的限制了,无论是教室中、实验室里还是家中都可以做,十分便利,拓宽了学生做实验的活动范围。
比如,对“水中不含氢气”命题的解释,许多学生反映难以理解。的确,从化学式上表面来看,H2O中似乎是含有H2的。此时我们便可以调整教学方式,从直接传授式变为间接引导式,布置让学生亲自做水分子和氢分子模型的课外作业,学生们在制作这两种分子的模型时便能更容易理解出水分子中两个氢原子的结合方式和氢分子中两个氢原子的结合方式不一样的道理,这比老师在课堂上反反复复讲更有效果。
(四) 通过实验操作和解释深究微粒观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调动了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将宏观概念与微观概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验操作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后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实验操作后,教师加强引导,合理解释实验中的重点、关键点,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帮助学生做出合理推测,从而建构正确的微粒观。
例如,在教学“分子之间有间隙”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布置这样一道探究题:设计合理的实验探讨气、液两类物质的分子间是否存在间隙。再如,在证明“微粒是不断运动的”这一实验时,教师解释酚酞试液为什么会变红,并引导学生在此实验中着重探讨一个关键点:酚酞试液并没有接触氨水,为什么会出现红色现象呢?
三、 结语
微粒观是九年级化学中一个重点概念,具有丰富的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理解教学资源,合理运用教学心理学原理,把化学中每个硬邦邦的知识教活,以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将化学核心概念内化,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理解化学问题。
参考文献:
[1]成凤枝.初中生化学微观内容学习情况调查研究[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7.
[2]韩宁,王灿.如何帮助学生初步构建微粒观[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17(06).
[3]张宁,张蕊,许燕红.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微粒观”跨学段教学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7(09).
作者简介:
林细华,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边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