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吹出来的风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proxy_ci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寨前是山,寨后是山,官舟寨的风在这夹弄里就显得格外优雅。当然不是老师拿着课本、指着黑板对我们解释“优雅”一词。优雅是有讲究的,是官舟寨几百年养来的。
  起先,我以为风都是从爷爷那里冒出来的。比如他微驼的脊背,他略显迟钝的手肘,还有他常常弯着的食指。只要稍微一动,风就从爷爷身上冒出,并向四面洇开,涨潮般抽打着整个寨子,波及远处的群山。不同的是它没有回音,没有激起浪花,和爷爷一样木讷。自我记事起,印象中的爷爷就是这样略显严肃,喜欢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过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虽然只是在村里教了一辈子书的小学教师,但桃李也结满了园子。
  感觉风都是从爷爷那冒出来的这个想法,其实不是在爷爷上课的时候产生的,应是在爷爷背上度过的那段时光。对我来说,这是印象最深的一段记忆。
  我四岁开始上学。爷爷在村小当老师,每天我都要爷爷背着我去。不背,我就哭闹,在地上打滚,各种手段都用上。拿我没办法,爷爷只好顺了我的意。
  爷爷编了好多顺口溜,每天在上学的路上唱,比如“我屋有个angdang妹,读书要夺背……”,懵懵懂懂地觉得爷爷唱的内容是我做的坏事。爷爷编得朗朗上口,唱起来有韵味,跟寨里结婚时进行周堂礼仪唱的差不多。寨里有人结婚时,会请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仪式一开始就会如此唱:
  天地开张,日吉时良。
  诗歌荇菜,乐奏笙簧。
  辉腾花烛,瑞霭洞房。
  鸾凤配偶,瓜瓞绵长。
  娇娥二八,弱冠才郎。
  乾坤两造异寻常,恰似梁鸿陪孟光。
  交杯合卺成今夕,举案齐眉与天长……
  寨里其他的人和爷爷一样,只要做点什么,时间稍微长点儿,就随口编一些歌谣,比如扛木头、打谷子、采石。他们不是文化人,老辈的更是大字不识一个,但他们一张口就能吞吐整个寨子,像一阵风,拂过每个人躁动的神经细胞。
  我的启蒙也是在爷爷背上开始的,每天趴在爷爷的背上,时不时地问一些问题。具体的对话早已忘了,可我还能记得是爷爷教我寨里的每寸土、每片叶的名字,它们有什么来历、功效。爷爷还告诉我,寨子是由无数个传奇、故事组成的,主角就是那些睡在脚下的先祖。希望我的每一个字就像一把锄头,慢慢地向下挖去。打那时候起,我就更加确信风是从爷爷身上吹出来的,像他一样优雅。
  长大点后,我对官舟寨似乎有了更深的理解。首先否定了风从爷爷那里冒出的这个想法,因为爷爷的胡子没风跑得快。在我看来,胡子与风是同源的,电视里的老神仙都有长长的白胡子,袖子一扇便狂风大作,人也跑得无影无踪。或许爷爷后半辈子致力于风的追求,可惜现在胡楂都跑白了也没赶上。
  父亲是一名石匠,手艺是从我六爷爷那儿学来的。整个家族,除了爷爷是老师,其他人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祖上传下石匠、木匠、解匠、瓦匠、药匠技艺,爷爷这些技艺都会,但最终选择拼命读书,考上了清华大学,后来阴错阳差当上了老师。父亲春季会出远门帮别人打碑,经常几个月不回家,其他时间就去采石场采石。
  如果寨子周边有人要打碑,父亲就会在寨子门口的平地上做事,这对我是再好不过了。一放学,我便迫不及待地跑回家放下书包,然后蹲在父亲身旁,目不转睛地看父亲如何握錾子,如何用锤捶錾子,看青石板上的字如何被凿出,看父亲为了凿一个字如何小心翼翼……这些都是有讲究的,而我正被深深地吸引着。
  一块碑的完成需要的工序不少。第一道工序,也是最重要的环节:选石。选出的石材是否良好,关系到后面工序的进程,更体现了一个后辈的孝心与一个石匠的能力。石匠选材讲究天人合一,讲究和谐。
  第二道工序也是最繁琐的一道工序。第一步需要石匠像木匠一样用墨斗来规划哪些地方要打磨,哪些地方不用管。好事要用红色的墨斗,打墓碑就得用黑色的墨斗。然后用打磨机磨平青石板。不过在这之前,还得用肉眼判断埋入地下的那段和上面打字的那段的比例。
  第二步就是写字了,需要石匠有一手漂亮的毛筆字。光会楷书不行,只会行书也不行。写出的字要带有一股灵气,这就考验一个石匠的基本功了,没八九年的训练难以出师。
  最关键的一步是打字。石匠用锤子、錾子,根据先前写的毛笔字在青石板上刻,錾子有扁的、圆的、粗的、细的等等。一个简单的汉字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打,至于复杂的,老石匠都要半天工夫。哪个字打错了,会导致整块青石板毁了,就得重新打磨青石板。这就像女人绣花一样,快了会扎手,得慢慢熬。一块墓碑会耗时一至两个星期。
  这些都是我在父亲旁边看到的。或许风就是父亲从这石碑里凿出来的。一次趁父亲回家拿东西,我偷偷地拿起锤子和錾子,学着父亲的模样在青石板上凿,右手握着锤子,左手握着錾子。刚开始,右手用力很轻,左手细细品味着来自青石板的反震力。然后右手的力度开始增加,再然后有股超越时空的力量自心底酝酿开来。
  现在我都能回忆起当初那种感觉,如风轻抚萦绕在心中。当年父亲使用过的草帽,现在还能闻到一股汗味,里面的风犹存。
其他文献
东晋时有个人,在橘子成熟时,选了三百枚,送給远方的朋友,并附了一封简短的信:“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写信人是大名鼎鼎的东晋书法家王羲之。  世事真是如此巧合,王献之亦有《送梨帖》:“今送梨三百。晚雪,殊不能佳。”他将三百只梨送与好友,说冬天雪来得迟,天气情况不是很好。  这两人说的都是客气话。家乡产橘和梨,橘子和梨压弯树腰,摘一些送给朋友,聊表一点心意。  传统农耕时代的丰收季节,不但文
大红沟的深山里,藏着一座天然雕琢而成的石庙。因有这样一座民间传说的石庙,这里充满了禅意和诗情。  曲径通幽,穿过原始松林,豁然开朗处是黄花遍地的大草原,有一个诗意的名字:漫草滩。站在这里抬眼远望,就可看见磨脐山右侧的迭迭山岭上,孤独地矗立着一座房子。当地百姓称:石庙岭。  山岭如此幽深,曲折。好在白云不断地从岭上发芽、生长、飘散。天地显得阔大而宽容。  顺着山脊往石庙岭行走。穿草地、上陡坡,踩着突
看见几个大人跟孩子围着一个下水道的井盖,心生好奇,走近一看——井盖缝隙间长着一丛草。  我听到了大人们的议论——  “人比草幸运,不满意受不了,还可以挪一下。”“命运是不能掌控的,人和草都太渺小,所有努力都显得滑稽可笑。”  大人嘛,多自以为是,好像一经他们说出就是至理名言,声音也就大得夸张。  我也听到了孩子们的议论声,小而清脆。  “能不能长出来是你的事,長在哪里是老天爷的事,做好你自己的事就
文学家有灵感时,可以立刻写成文字;音乐家有灵感时,可以馬上谱成曲;艺术家有灵感时,可以赶快作成画;而一般人有了灵感,却任其飞逝。灵感就像是一只云雀,突然飞落在我们的窗前,有些人能及时抓住,使别人也欣赏到它动听的歌声;有些人只有任它飞去,留给自己短暂美好的印象。
我家有三棵杏树,都是当年姥爷领着我母亲栽植的,培土,浇水。其中一棵叫“看到红”。  这种称呼是以杏色来命名的,说是杏熟时肤色的鲜艳,它就穿着那种颜色的衣服。在外村卖杏时,因色泽好,这种杏总是最先售完。即使被挤烂,色泽不改,分明有一种“果木气节”。多年来我一直想画出这种颜色,用于在纸上抒情,十二种颜色里都没有调得到,杏黄色概括不了它。真不如直接拓一顆大杏上纸去,那样颜色最准。  纸说,看到红。它语气
古人“暖宝宝”很有金属感  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  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  宋人在这首《立冬》诗中写到了“还借自家小火爐”,意思是约几个朋友来家里吟诗作赋,不过要大家自带小炉取暖。在古代,造型迷你的小炉可谓用途广泛,其中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用来暖手暖脚。  在一些影视作品中,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道具——包裹着布套的小铜炉,有的炉身还配有提把,可以拎起。据考证,手炉的出现是受到了
一日一结叫工钱,一月一结叫工资,一年一结叫年薪,一生一结叫福报。有付出,就有收获,回报自然是存在的,但回报的方式和分量却不尽相同,有时候还非常神秘,意味深长。  想必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我们突然想帮助一个人了,但完全不是因为眼前这个人有多么好,而是因为在这之前有人帮助了我们。或者我们突然迁怒于人,也不是因为他做错了什么,而是根源在别处。  一天晚上上网课的时候,我对学生很严厉,还点名批评了其中两
我从没有到过西山。可是这几年来疏散在滇池的东岸,书桌就安放在西窗下,偶一抬头,西山就在眼前。尤其是黄昏时节,读懒写倦,每喜倚窗远眺。逼人的夕阳刚过,一刹间湖面浮起了白茫茫的一片。暮色炊烟送走了西山的倦容,淡淡地描出一道起伏的虚线,镶嵌在多边的云霭里,飘渺隐约,似在天外。要不是月光又把它唤回,我怎敢相信谁说它没有给夕阳带走?  西山是不会就这样容易带走的吧!你看它峭壁下这堆沙砾,堆得多高,快到半身。
水果中,以“上海”冠名的品种不多,我头脑中第一个冒出来的是梨子(上海人叫生梨),即“上海蜜梨”。  上海蜜梨个头不大,梨身与苹果有点相像,矮墩墩、稳笃笃的圆浑,竖着一根短短的柄。小时候,上海蜜梨是新产品,刚上市的时候很甜,汁水也很多,价格便宜,我家经常买。因为梨的个头小,我很不耐烦爸爸让我给它削皮。爸仗着自己是家长,吃水果从来不动手,只动嘴,我把上海蜜梨削好,还要切片,然后装在盘子里递给爸爸,而剩
逛商场的时候,侄女要去厕所,让我和她妈妈在门外等着,结果嫂子急着买东西走开了。侄女出来只看到我一个,噘着嘴说道:“电视上说得对,越漂亮的女人越靠不住,还是姑姑最靠谱。”我……  8岁的儿子存了不少压岁钱,变得财大气粗的。儿子:“爸,我要洗脚,帮我打水。”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兒子:“一百块。”我:“不许告诉你妈。”儿子:“爸,帮我拿双袜子,五十块。”……没几天,我赚了三四千元!眼看儿子要开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