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策略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ck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教材中,“问题解决”有两个基本的课程渠道:应用题的教学和综合与实践的应用,其中“应用题”是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把传统经验与先进理念有效整合,从而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笔者从教学策略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
  一、注重信息的处理,培养习惯
  《2011年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面对不同的情境时,要求学生能“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够识别存在于数学现象或日常的、非数学的现象与问题中的数学问题或数量关系,并把它们提出来,然后才是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包括收集信息和提出问题。在提问题环节中,教师要注意设问的指向性,要注意养成学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这样,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二、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发展思维
  教学中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数量关系是数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的是数量之间的本质的而非表面的、普遍的而非特殊的、客观存在的而非人为的内在的联系。数量关系是抽象的,它要学生在一定的数学理解、有一定的解题经验下才能概括出来。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应做到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地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1. 借助运算意义去感悟数量关系。基本的数量关系起源于现实生活,产生于四则运算的意义,形成于对同一现象的分析、比较,在把握其本质的基础上抽象和概括得到的。如教学“部分与整体”的数量关系:在学生已经把握加、减法运算意义的同时,通过题组的对比,反思解题的过程,让学生发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从而抽象概括出“部分数 部分数=总数”、“总数-部分数=另一部分数”这两个数量关系式,这样从运算意义出发分析数量关系,逐步发展到凭借数量关系来分析,不仅避免了思维僵化、解题模式化,而且还有助于学生的数学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2. 运用基本思维方法去理解数量关系。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不同特征的过程;综合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不同特征结合为整体的过程。分析法和综合法是两种重要的思维方法,是解决因果关系问题中相互联系的思维方法。在以往的“应用题”教学中,分析法和综合法是最基本、最常用的解决问题方法,能促使学生的思维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混沌走向清晰,数学思维能力得到质的提高。因此,我们有必要继承并且创新,针对不同学段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思维方法。
  在第一学段,可以着重渗透分析法和综合法。通过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两种基本方法,为后继学习和思维方法的创新做好准备。在第二学段,随着问题的复杂性和计算步数的增加,可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这两种基本的思维方法——综合分析法,也叫做一次分析法,简化思路。如:一支修路队要修660米长的公路,已修了5天,每天修75米。剩下分3天修完,平均每天修多少米?采用一次分析法可以这样去想:数量关系式是没修的米数÷天数=平均每天修的米数, “天数”已知,“没修的米数”未知,题目告诉我们可以用(660-75×5)求出,条件具备,可以列式解答。通过这样引导学生有创意地综合运用两种基本思维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速度,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3. 巧用解题策略去寻求数量关系。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解题,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鼓励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巧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除了以上的策略,还有尝试和检验、猜测与验证等。当然,有时在同一道题中,学生会有不同的解题方法,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并通过多元评价,寻求共性,优化策略,从而让学生最终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三、注重反思与回顾,提升能力
  学习不仅是一个不断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更是一个积累活动经验的过程。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强调学生检验算式是否合理,计算是否正确之外,还要指引学生反思与回顾解题过程:我解决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在解决当中我遇到什么问题?我是怎样解决的?教师或同学的思路对我有什么启发?下次再遇到类似问题时,我会怎样做?教师如果经常引导学生反思上述问题,学生自然而然会形成反思的习惯,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 邹韵文
其他文献
五华县五华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近几年来,学校致力于教学实践和探讨,在校本培训之一——学校公开课方面,独辟蹊径,着力开展校级优质课实践活动,打开了山区农村面上高中校本培训的新局面。  一、突破上课形式,打造高效课堂  (一)细化标准,高要求。  我校优质课活动首先在时间安排上区别于每周每科公开课,优质课的活动安排在每年上学期第17到19周,每科定人员开课,教务处统筹安排。对参赛的选手在活动前召开会议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过分强调实验结论,要求学生掌握规律本身,而新课程则要求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探究性教学模式是多元的,对不同的课型,应采用不同的探究模式。  下面以六步实验探究法为例介绍物体的浮与沉的探究过程。  1. 提出问题  教师把鸡蛋放入水中下沉,然后往水槽中加盐搅拌,当盐水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鸡蛋又慢慢浮起来了,并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自读引入  在讲授七年级上册《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一组图片。播放一组图片后,即要求学生朗读书本24页——26页的内容。学生在这种情景下进行的自读,能实现有效的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觉悟的形成必经知、情、意、行这一过程。自读是“知”这一过程顺利完成的基础。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在情景中阅读,才能有效地让学生理解内容,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其矛盾的转化,才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美的文言文,就像灿烂的繁星,闪耀在这五千多年的浩瀚星河里。学习文言文是与历史对话,是与智者交流,是对古代文化的继承。但是,有些学生一听到“之乎者也”就犯困,甚至感到非常痛苦,这怎能继承和升华古文化呢?笔者认为,关键是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本文试图就教学实践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谈谈。  一、美读示范,激发兴趣  反复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通过反复
在作文教学中与学生同写作文,齐改习作,共赏佳作,通过师生的互动,共同提高各自的能力,真可谓教学相长。  一、一起写,架起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  1. 教师先写下水文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说:“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在各科的教学中,示范的作用是很必要的。数学教师要求学生解一道复杂的题,自己先得解一遍,以备点拨;理化教师要求学生做一次实验,自己先得做一遍,以备指导;
语文教育的功能重在陶冶、滋养学生的情操,重在教会学生发现与欣赏生活中的真、善、美,重在引领学生去感悟。  一、传统文化传承的原则  去粗取精的原则。传统文化当中有精髓,但也存在一些糟粕,因此,我们必须批判中去继承发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选择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的精髓,有选择地推介经典古籍,着重吸收其中的有益精髓,而同时摒除其中的落后糟粕。  与时俱进、乐于接受的原则。传统文化具有超时空
文章指出:在当代,我们必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认识当代社会主义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从而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认清社会主义的特征,完善社会主义的制度,坚持社
解题的教学,既是达到数学教学目的的教学措施,也是达到教学目的的保证.通过教师对例题的讲解和学生的独立习作,以及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讲,确实能使学生对理论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为此,在解题的教学中,从选题到教法都应针对着教学目的中各项要求和教学实际来考虑.  首先,要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理清概念,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只有对概念理解得透彻,才能在解题中作出正确的判断.在教学中,
对美学来说,哲学本体论问题即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美学本体论问题即美学所涉及的内容及其深度的问题.美学的本体论和哲学的本体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美学本体论和哲学本体论的
党员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的建设,要遵循机制建设的自身规律,它的形成是一个在充分总结过去和现在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与制度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研究、科学设计,并在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