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检验衡量学生语文基本功和综合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全面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作文作为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占据着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笔者发现,作文教学成为了教师教学的“瓶颈”、学生学习的“软肋”,在教与学之间似乎处于欲罢不能的两难境地。如何在写作训练中激活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呢?总结几年来的一些经验教训,我认为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先要从以下几方面切实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能力。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写作兴趣
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在于把学生束缚在特定的空间里,无法实现书本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如果一味地把学生困在教室里,那学生的视野得不到拓展、爱好得不到满足,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无法调动起来,学生学起来就觉得乏味,尤其是写起作文来更是感到万般无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其写作能力,首先就要改革课堂教学,让学生走出封闭教学的“围墙”,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培养写作兴趣。
1. 结合题目要求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获得感兴趣的写作素材。学生怕写作文,其中一个原因是缺乏作文的材料。因此,我们在布置作文时,要考虑到学生是否有这方面的写作材料,如果没有,就要帮助他们通过实践活动获得写作素材。我们可以精心设计一些学生能参加的、富有情趣的、能启迪思维的课外活动,合理地安排写作内容,学生是很容易把作文写好的。比如要写好《美丽的校园》,可带学生集体游览校园,教师从旁指导,让学生边欣赏边记录,这样一来,在有目的的游览后,校园的模样就有条理地映现在他们的脑海中,写起作文来就很容易了。又如写《第一次》,可让学生先尝试做一件从来没做过的事,如煮饭、洗衣服、游泳、钓鱼等,边做边体会,自然就获得了写作素材。
2. 结合课文内容及当地实际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初中生的求知欲很强,对课文中介绍的事物很感兴趣。教师可抓住这种心理特点,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比如临近海边的学校,在教学《故乡》一课时,学生一定会对文中提到的捕鸟、捉跳鱼感兴趣。这时,老师可提议带他们去捉跳鱼,去之前可向学生提出作文要求:跳鱼的样子是怎样的?你是怎样捉的?有什么收获?活动结束后就以“我们捉跳鱼”为题作文。由于有明确的活动目的,有师生共同创设的愉悦的作文情境,学生会有浓厚的写作兴趣,写起文章来就觉得很轻松,且内容充实,效果自然会比较理想。
二、以读促写
读细则,胸中有本。引导学生诵读《中考说明》中的作文评分细则,使每个学生都心中有数,写作和评析时就有了一定的尺度,修改文章时也就有了突破口,不致于狗咬刺猬——无处下口。
读技法,消化吸收。积累广,选材精,用料活,说真话,诉真情。开门见山,余音绕梁。文从字顺,文采取胜,构思精巧,表达见长。自己读,请人听;请人读,相互评。心中有法,作文事半功倍。
读美文,取人之长。学生范读优秀习作,相互取长补短。自读报刊上的时文、美文,合作点评,师生共同学习,积极参与探讨。读听结合,动口动手,动耳动心。
读点评,学会欣赏。多阅读有“点评”的文章如课外书刊。
多读,胸中有本;常写,笔下生花。引导学生多读别人的故事,多改自己的作文,相互合作,相互评点,共同探究,携手共进。长此以往,昔日“咬破笔管无话说”的窘态已乘黄鹤去,此地只闻见书声琅琅,文思泉涌,师生俱欢颜……
三、加强审题训练,多审题、精写作
写作的第一步就是审题,作文审题是否正确,是关系到文章成败的重要一环,因此,写作训练的第一步就是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题意,也就是审好题。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审题的一般技巧,如命题作文要:
1. 审标题,注意题目的限制性;
2. 审文体;
3. 审写作要求(包括注意事项,提示);
4. 审评分表。
材料作文(包括看图作文)除了要做到上面的第3、4点外,更要审清材料。如是多则材料的,要进行归纳总结,找出最佳角度、最佳立意。语文教学内容很多,不可能要求学生大量写作,所以多审题、精写作,所费时间不多,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得到培养。实践证明,这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例如,训练作文的开头,有的同学写《我爱家乡的山和水》: “家乡的山,好清;家乡的水,好秀;我的童年,沐浴着家乡水的灵气。我一天天长大了。哦,我爱家乡的山和水。”再如训练作文的结尾,有的同学写《业精于勤,荒于嬉》:“有人说得好:勤奋使人硕果累累,贪玩使人两手空空。年轻的朋友,在学习的道路上,你是要‘勤’还是‘嬉’?”
近年来,中考作文题越来越趋向以人性、情感之类的话题命题,注重内心的探索。同时,话题更具开放性,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进行写作。比如中考作文话题“诚信”,就反映出一种社会现实,要求考生平时要“事事关心”,注意收集热点问题和相关的素材,有自我思考的能力。所以教师更应该挖掘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东西。
发掘学生的个性,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创新意识是当代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要走出俗套就要个性化,而要充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就要求异,以异出新,以异出奇,真正绽放出学生个性的奇光异彩来。走出旧有的教学模式,走向多元化的个性教学就势在必行。
四、加强指导
综观目前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是通病。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呢?必须坚持四个原则。
1. 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的原则。要求学生写自己的生活,必须指导他们学会观察周围的事物,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天地里,猎取作文材料,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2. 指导学生运用语言表达的原则。作文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他们的语言,使他们学会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所以,作文指导,必须坚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去表达所要表达的事物。
3. 指导学生表达自己情感的原则。必须引导学生在写作时写真话、表真情。从语言与情感的关系看,语言是抽象的,但是语言一旦连缀成文,用于表情达意,它便有了血肉,有了情感,有了生命。
4. 训练学生修改作文。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这样做,不仅提高了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鉴赏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作文兴趣。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写作兴趣
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在于把学生束缚在特定的空间里,无法实现书本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如果一味地把学生困在教室里,那学生的视野得不到拓展、爱好得不到满足,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无法调动起来,学生学起来就觉得乏味,尤其是写起作文来更是感到万般无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其写作能力,首先就要改革课堂教学,让学生走出封闭教学的“围墙”,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培养写作兴趣。
1. 结合题目要求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获得感兴趣的写作素材。学生怕写作文,其中一个原因是缺乏作文的材料。因此,我们在布置作文时,要考虑到学生是否有这方面的写作材料,如果没有,就要帮助他们通过实践活动获得写作素材。我们可以精心设计一些学生能参加的、富有情趣的、能启迪思维的课外活动,合理地安排写作内容,学生是很容易把作文写好的。比如要写好《美丽的校园》,可带学生集体游览校园,教师从旁指导,让学生边欣赏边记录,这样一来,在有目的的游览后,校园的模样就有条理地映现在他们的脑海中,写起作文来就很容易了。又如写《第一次》,可让学生先尝试做一件从来没做过的事,如煮饭、洗衣服、游泳、钓鱼等,边做边体会,自然就获得了写作素材。
2. 结合课文内容及当地实际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初中生的求知欲很强,对课文中介绍的事物很感兴趣。教师可抓住这种心理特点,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比如临近海边的学校,在教学《故乡》一课时,学生一定会对文中提到的捕鸟、捉跳鱼感兴趣。这时,老师可提议带他们去捉跳鱼,去之前可向学生提出作文要求:跳鱼的样子是怎样的?你是怎样捉的?有什么收获?活动结束后就以“我们捉跳鱼”为题作文。由于有明确的活动目的,有师生共同创设的愉悦的作文情境,学生会有浓厚的写作兴趣,写起文章来就觉得很轻松,且内容充实,效果自然会比较理想。
二、以读促写
读细则,胸中有本。引导学生诵读《中考说明》中的作文评分细则,使每个学生都心中有数,写作和评析时就有了一定的尺度,修改文章时也就有了突破口,不致于狗咬刺猬——无处下口。
读技法,消化吸收。积累广,选材精,用料活,说真话,诉真情。开门见山,余音绕梁。文从字顺,文采取胜,构思精巧,表达见长。自己读,请人听;请人读,相互评。心中有法,作文事半功倍。
读美文,取人之长。学生范读优秀习作,相互取长补短。自读报刊上的时文、美文,合作点评,师生共同学习,积极参与探讨。读听结合,动口动手,动耳动心。
读点评,学会欣赏。多阅读有“点评”的文章如课外书刊。
多读,胸中有本;常写,笔下生花。引导学生多读别人的故事,多改自己的作文,相互合作,相互评点,共同探究,携手共进。长此以往,昔日“咬破笔管无话说”的窘态已乘黄鹤去,此地只闻见书声琅琅,文思泉涌,师生俱欢颜……
三、加强审题训练,多审题、精写作
写作的第一步就是审题,作文审题是否正确,是关系到文章成败的重要一环,因此,写作训练的第一步就是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题意,也就是审好题。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审题的一般技巧,如命题作文要:
1. 审标题,注意题目的限制性;
2. 审文体;
3. 审写作要求(包括注意事项,提示);
4. 审评分表。
材料作文(包括看图作文)除了要做到上面的第3、4点外,更要审清材料。如是多则材料的,要进行归纳总结,找出最佳角度、最佳立意。语文教学内容很多,不可能要求学生大量写作,所以多审题、精写作,所费时间不多,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得到培养。实践证明,这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例如,训练作文的开头,有的同学写《我爱家乡的山和水》: “家乡的山,好清;家乡的水,好秀;我的童年,沐浴着家乡水的灵气。我一天天长大了。哦,我爱家乡的山和水。”再如训练作文的结尾,有的同学写《业精于勤,荒于嬉》:“有人说得好:勤奋使人硕果累累,贪玩使人两手空空。年轻的朋友,在学习的道路上,你是要‘勤’还是‘嬉’?”
近年来,中考作文题越来越趋向以人性、情感之类的话题命题,注重内心的探索。同时,话题更具开放性,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进行写作。比如中考作文话题“诚信”,就反映出一种社会现实,要求考生平时要“事事关心”,注意收集热点问题和相关的素材,有自我思考的能力。所以教师更应该挖掘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东西。
发掘学生的个性,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创新意识是当代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要走出俗套就要个性化,而要充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就要求异,以异出新,以异出奇,真正绽放出学生个性的奇光异彩来。走出旧有的教学模式,走向多元化的个性教学就势在必行。
四、加强指导
综观目前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是通病。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呢?必须坚持四个原则。
1. 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的原则。要求学生写自己的生活,必须指导他们学会观察周围的事物,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天地里,猎取作文材料,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2. 指导学生运用语言表达的原则。作文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他们的语言,使他们学会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所以,作文指导,必须坚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去表达所要表达的事物。
3. 指导学生表达自己情感的原则。必须引导学生在写作时写真话、表真情。从语言与情感的关系看,语言是抽象的,但是语言一旦连缀成文,用于表情达意,它便有了血肉,有了情感,有了生命。
4. 训练学生修改作文。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这样做,不仅提高了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鉴赏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作文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