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关键能力 凸显逻辑推理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e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参照2019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组专家揭秘的高考化学命题思路,联系2017年版化学课程标准的有关论述,针对2019年高考化学全国Ⅰ卷第28题,结合试题内容和具体真实的解题过程对试题创设的问题情境、涉及的必备知识、考查的关键能力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考试题;关键能力;逻辑推理;新课标
   本文以2019年高考化学全国Ⅰ卷第28题为例,给出题目详细的分析和解答过程,然后评析试题考查关键能力、凸显逻辑推理的特点,为广大高中师生解读和研究高考化学试题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题目的素材来源和情境创设
   本题的素材来源于三篇不同的文献。第一篇文献,1933年,本文发表于德国无机化学期刊Zeitschrift für anorganische und allgemeine Chemie(ZAAC),作者Shibata(柴田)来自日本当时的帝国大学化工研究所。第二篇文献是2017年发表于Science的重磅论文,作者为来自北京大学的马丁教授团队,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还包括大连理工大学石川教授以及布鲁克海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José A.Rodriguez教授。第三篇文献发表于1973年,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物理化学学报,美国化学会出版的期刊),作者Shoichi Oki(志一)来自日本Utsunomiya University(宇都宫大学)。
   本题的素材来源于真实的科技期刊化学研究成果,以这些文献为基础命制的试题有利于开拓学生的科学视野,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有做科学研究的代入感,体现高考试题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另一方面,利用紧密联系生产和科技研究成果的资料创设试题情景,难免涉及高中生不熟悉的知识和信息,容易造成学生的理解障碍和畏惧心理。但是本题对文献巧妙地进行了删减、合理地进行了改造,所创设的情景不仅有教育意义,对解题而言,又富有启发性和很强的指向性。每一小问都围绕着水煤气变换[CO(g) H2O(g)CO2(g) H2(g)]这一可逆反应展开,却又由易到难、层层推进、草蛇灰线、相互关联,浑然天成了一道考查关键能力、凸显逻辑推理的好题。
   二、题目的具体分析和详细解答
   第(1)题:判断CO、H2还原CoO(s)为Co(s)的倾向是谁更大,解读出来就是计算两个可逆反应的平衡常数,然后比较大小。
   第一空:判断水煤气变换反应的焓变是正值还是负值。
   用公式计算:反应热ΔH=终态生成物能量-始态反应物能量=-0.72-0=-0.72(eV)
   故:ΔH小于0。
   定性地考虑:终端短横线的位置(也就是能量)更低(与起始的0,相比较)。说明反应完成后,体系的能量会降低,反应为放热反应,ΔH为负值。
   第二空:要求找出反应历程中最大的活化能。
   对于“过渡态1”,其活化能E1=1.59-(-0.32)=1.91(eV)。
   对于“过渡态2”,其活化能E2=1.86-(-0.16)=2.02(eV)。
   故:反应历程中最大的活化能为2.02(eV)。
   第三空,要求写出过渡态2对应的方程式。
   我们从图中找到反应物是COOH*、H*、H2O*,生成物是COOH*、2H*、HO*”,直接写出方程式“COOH* H* H2O*=COOH* 2H* HO*。
   可以看出“COOH* H*”它們并没有参与到这个基元反应中去,故:真正发生的反应是“H2O*=H* HO*”。
   第(4)题:这一问的载体是一个反应的分压-时间变化图。
   ②再是发现了似曾相识的起始反应投料情况:“P(H2O)和P(CO)相等、P(CO2)和P(H2)相等”,这与(2)中起始投料情况类似,若在相同温度下投料应该是等效平衡,所不同的是反应起始进行的方向不能确定。
   最后,本图若画出了P(CO)线与P(H2)线就不需再画P(H2O)与P(CO2)线(因为投料情况决定了会与前两条线完全重合),故而表达两个不同温度下各个物种分压变化情况本应出现8条曲线,本图只需出现4条就可以准确表达。
   如此总结盘点新的已知条件和已经过推理得出的结论后,再结合图像解答本题:
   第一空:
   由图可知,30~90 min内a曲线对应物质的分压变化量ΔP=(4.08-3.80)kPa=0.28kPa,
   故曲线a的反应在30~90 min内的平均速率(a)=0.28kPa/60min=0.0047kPa·min-1。
   第二第三空:难度较大,受第一空的启发,我们会想到在同一温度下的ΔP(H2)应该与ΔP(CO)相等,于是在图上找点计算30~90min内各曲线代表物质的压强变化量:
   ΔP(b)=(3.64-3.30)=0.34kPa
   ΔP(a)=(4.08-3.80)kPa=0.28kPa
   ΔP(c)=(2.21-1.87)=0.34kPa
   ΔP(d)=(1.49-1.21)kPa=0.28kPa
   据此可以把曲线bc和曲线ad分成两个不同温度下的曲线,也就是说曲线bc描述的是某一个温度下的反应,而曲线ad描述的是另一个温度下的反应。
   此时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认为30min到90min内压强变化大的反应所对应的温度高,为什么不能这样判断呢?
   因为这两个反应不仅是在不同温度下反应,反应起始的压强也不一定相同,而且反应起始进行的方向也可能不同,有这么多的未知变量,当然不可以根据压强差变化快慢来直接判断反应温度的高低。温度的判断得另觅他法!    由(2)中分析得出H2的物质的量分数介于0.25~0.5,则:CO的物质的量分数介于0~0.25,那么φ(H2)%>φ(CO)%,即H2的分压始终高于CO的分压,据此可将图分成两部分。
   三、题目聚焦关键能力,凸显逻辑推理
   本题属于连贯性综合题目,解题的关键在于第(1)问的信息理解与应用,第(1)问无需具体计算,要有估算的意识和能力,若本题的第(1)问判断错误,会导致后续多数题目判断错误;第(2)问同样要善于用多重平衡原理将问题进行转化,再次用到了估算法、特殊值法、极值法等灵巧实用的简单数学思维。要能判断出可逆反应CO(g) H2O(g)CO2(g) H2(g)在721℃时平衡常数大于1。考生若只是考虑到完全转化极限,则只能判断出H2的物质的量分数小于0.5,这是由于对第(1)问题干的信息应用不足,未能远距离进行逻辑推理而导致。到了第(4)题,仍然是数据众多、曲线众多、已知结论众多的复杂局面,要想理出解题框架,考生要善于捕捉试题前3问带来的有用化学信息或者说考生在做题的过程中要具备洞察力,对题目中的暗示或潜在线索心领神会,每解决一个问题对该反应的理解要更深一层。考生必须有统摄全局的眼光和强大的逻辑推理能力,找到可以依据的实验数据和前期解题结论再结合勒沙特列原理才能对每条曲线代表的物质和所处的反应温度做出判断。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28题是一道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都非常高的试题。题目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根据所要考查的化学知识,设计实际问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和化学学科的知识多角度的观察、思考、發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以上所述的“能力”正是2018年12月25日教育部中心主任姜钢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的署名文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进一步深化高考内容改革》所提到的高考试题要着力考查的“关键能力”。本题鲜明的特色就是聚焦关键能力,突出在逻辑推理中对信息的加工和利用,使得有创新型人才潜质的学生在考试中脱颖而出,实现了高考试题良好的服务选才功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理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361-365.
   [2]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理科试题分析(理科综合分册)2019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5-10.
   [3]姜钢.发挥高考内容改革导向作用 助力推进教育评价改革[J].中国考试,2019(6):2-3.
   作者简介:傅雪青(1976.09—),女,汉族,湖北省襄阳市人,中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高中化学教学,高考备考及试题研究。
其他文献
相对于上天开飞机、下海坐潜艇来说,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华尔兹跳得不算很溜,或许比不上007。但是普京的华尔兹,一定会是欧洲最有名的华尔兹。  8月18日,53岁的奥地利女外交部长卡琳·克奈斯尔在第二大城市格拉茨的加姆利茨举行婚礼。出乎很多人意料,俄罗斯总统普京专程坐专机飞往格拉茨,出席婚礼表示祝贺,并且带去哥萨克歌手献歌助兴。  之所以出人意料,在于此前普京与克奈斯尔并不是老朋友,建立工作关系也仅仅是
摘 要:数学是小学阶段学生所要学习的一门重要科目,良好的数学素养对于学生的发展作用巨大。立足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从“立足生活”“运用信息技术”以及“分层教学”三个方面入手,针对打造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有效途径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立足生活;信息技术;分层教学   优质课堂是指教师能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学生能最大限度获得高质量学习效果的一种理想课堂形式。打造小学数学优
摘 要:阅读可以修身养性,提高一个人的思想深度,所以古人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形式不能局限于简单的、传统的阅读,所以群文阅读应运而生,它使得阅读的效率显著提高,但是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这种阅读真的是阅读的初衷吗?对于技能方面的阅读,也许还能囫囵吞枣,但是如果面对的是提升情趣的阅读还能用这种形式吗?就群文阅读的定位——弥补而不是替代来做一个讨论。   关键词:语文教育;群文阅读;弥补;代替
摘 要:结合统编版教材“双线并进”的结构特点,每单元的单元目标达成成了重中之重,需要教师仔细研究如何高效地达成。以四上教材为例对单元目标的达成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统编版;单元目标;实施策略;四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   统编版教材相较以前的旧版教材,结构和内容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单元结构编排,使得每学段的教学目标清晰地分布在各个单元,学生知道练什么、老师知道怎么抓,我就从单
摘 要:通過复习导入,为学习相遇问题做铺垫,然后通过阅读理解使学生初步感知相遇问题的特点;接着进行两次模拟演绎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和数量关系;最后利用线段图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给孩子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关键词:模拟演绎;数形结合;相遇问题   两个物体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必然会在途中相遇,这类题型我们把它称为相遇问题。相遇问题牵扯到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其
他身披一件紫红袍,脚穿三只小皮鞋,轻轻打开,一排黑白相间的按键仿佛是通往音乐殿堂的台阶。他就是“乐器之王”——钢琴。  小时候的我,就对钢琴一见钟情,当那些活泼的音符在指尖跳动,美妙的旋律悠然奏响,那声音让人心旷神怡、悠然神往,身体的疲倦、心中的烦恼一扫而空。  我对音乐十分感兴趣,每当有一些演奏乐器的视频,总是忍不住多看几眼。但不管开始有多大的兴趣,当枯燥的过程取代了起初的新鲜感,练习便不再是一
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这样一些课文,文本内容历经时间和地域的变化,导致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文本与学生脱节。这就需要教师课前“回溯”,跨越时空,基于实际;课堂“穿梭”,境为情设,情因境生。创设优质的教学情境,搭建学生与文本之间跨时空对话的桥梁。  關键词:教学情境;高效构建对话;情因境生  何谓教学情境的创设?即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特定情境中,激发自己的情
一、作文题目  生活中总有值得我们铭记的日子,正是“这一天”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这一天”,可能是从清晨到日暮都那么不同寻常;也可能是某一个时刻让“这一天”变得不同凡响。  请以《记住这一天》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用词恰当,语句要通顺。  二、试题解说  这一题目虽然通俗实在,但应着力于平常之处挖掘深意,于普通之中揭示伟大。考生要写出新颖大气的文章,要从以下方面着力:  一、认真审
摘 要:面对这个崭新而又充满挑战的时代,各种基础教育课程都在不断改革,新的课程理念冲击着每一位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新课程理念倡导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因此,教师在幼儿园的班级管理中应首先注意精神环境氛围的创建,以幼儿的发展为本,突出其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致力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工作。  关键词:关系;精神管理;班级管理  一、教师与幼儿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评价每一位幼儿
摘 要:写好作文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也是小学生最头疼的难题。在习作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循序渐进地引导帮助孩子树立真诚的表达态度和生活态度,能让他们在写作过程中得到语言能力的提升,也能达到自我成长和自我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情境创设;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语言表达   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