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激励机制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的应用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yinglongg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校后勤管理中,为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运用激励机制激发后勤员工的积极性,实现后勤集团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以辽宁师范大学后勤服务产业集团为例,通过对激励机制运行模式分析,以期对高校后勤管理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激励机制;高校;后勤管理
   中图分类号:F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211-02
  
   引言
   近年来,高校后勤管理实施社会化改革的步伐加快、步幅加大,高校通过细化内部管理,加强岗位制度建设等方式,解决了体制机制瓶颈所导致的服务低效等问题。然而,改革中也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与矛盾,如后勤产业萎缩、人力资源缺乏活力、管理手段不尽科学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在高校后勤的经营中实现良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配置,如何为和谐校园营造健康环境,成为高校后勤管理中值得重视的问题。这就迫切的需要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思想,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体系的完善[1]。
   一、研究区域和分析方法
   (一)研究区域
   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始于1998年,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后勤服务机构通常是指所有为高校提供后勤保障服务的经济组织,即包括高校母体内的后勤保障组织,也包括社会上为高校提供保障服务的经济组织。本文以辽宁师范大学后勤服务产业集团为例。
   根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教育厅的部署,在1999年辽宁师范大学围绕“以培育祖国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中心”的定位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校内后勤社会化改革。在后勤化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育人原则、渐进原则、发展原则、稳定原则、责权一体原则和效益优先原则。
   在管理模式上,按照“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依据“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分离、稳步前进”的后勤改革方案,辽宁师范大学实施“三步走”改革战略。从传统型行政管理体制过渡到“小机关,多实体”再到“小机关,大实体”的管理模式。在人事管理上,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劳动用工新机制。率先实行人事代理制度,先后选拔十余名优秀的硕士、本科毕业生充实到后勤管理队伍,提供安置下岗职工到学校后勤再就业岗位。在分配方式上,推行集团经理年薪制和集团职工由基础工资、岗位工资、效益工资和奖励津贴四位一体的结构工资制。将个人收入与企业效益和个人贡献挂钩。在人力资源培育上,设立专项职工培训基金,制定职工培训计划和考核制度。
   通过改革,实现了减员增效。深入落实“节约后勤工程”,改革使原后勤处级干部减少了50%;正式职工调岗分流20%,退养8%,除名10人;临时工减少25%,并为学校节省大量经费支出。
   (二)激励机制分析
   1.激励机制内涵。激励(Incentives),《辞海》中译为“激发、鼓励”。在现代管理理论中,“激励”是指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的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激励主体即是激励执行者,不同类型的行为主体,激励主体是不同的。激励的客体是指被激励主体所激励的对象。而“激励机制”(Incentive Mechanism)是指管理者依据法律法规、价值取向和文化环境等,对管理对象之行为从物质、精神等方面进行激发和鼓励以使其行为继续发展的机制。“激励机制”的研究对象是“激励”的客体。
   2.激励机制运行模式。激励机制的运行模式就是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之间互动的过程,也就是激励工作的过程。这种激励机制运行模式,是从员工进入工作状态之前开始的,贯穿于实现组织目标的全过程,故又称之为全过程激励模式[2]。这一激励模式应用于管理实践中可分为五个步骤,其工作内容分别如下:第一,双向交流。这一步的任务使管理人员了解员工的个人需要、事业规划、能力和素质等,同时向员工阐明组织的目标、组织所倡导的价值观、组织的奖酬内容、绩效考核标准和行为规范等;而员工个人则要把自己的能力和特长、个人的各方面要求和打算恰如其分的表达出来,同时员工要把组织对自己的各方面要求了解清楚。第二,各自选择行为。通过前一步的双向交流,管理人员将根据员工个人的特长、能力、素质和工作意向给他们安排适当的岗位,提出适当的努力目标和考核办法,采取适当的管理方式并付诸行动;而员工则采取适当的工作态度、适当的行为方式和努力程度开始工作。第三,阶段性评价。阶段性评价是对员工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和工作进展及时进行评判,以便管理者和员工双方再做适应性调整。这种阶段性评价要选择适当的评价周期,可根据员工的具体工作任务确定为一周、一个月、一个季度或半年等。第四,年终评价与奖酬分配。这一步的工作是在年终进行的,员工要配合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成绩进行评价并据此获得组织的奖酬资源。同时,管理者要善于听取员工自己对工作的评价。第五,比较与再交流。在这一步,员工将对自己从工作过程和任务完成后所获得的奖酬与其他可比的人进行比较,以及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较,看一看自己从工作中所得到的奖酬是否满意,是否公平。通过比较,若员工觉得满意,将继续留在原组织工作;如不满意,可再与管理人员进行建设性磋商,以达成一致意见。若双方不能达成一致的意见,双方的契约关系将中断。
   全过程激励模式突出了信息交流的作用,划分了激励工作的逻辑步骤,可操作性强。
   二、激励机制运行保障
   在高校后勤中推行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将辽宁师范大学后勤服务产业集团的实际情况与激励机制相结合,需要科学的运行制度保障。
   1.树立科学的思想观念保障。科学的思想观念是推行激励机制的灵魂。第一,在高校后勤管理中,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伟大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全面维护最广大的师生和员工的切身利益,不断满足师生员工的各种合理需求;第二,坚持建设和谐校园的原则,依据学校的总体定位布局,提出后勤工作的总体思想和部署,从全局出发,提出、思考、研究和解决问题;第三,培养自信心原则,营造公平、合理、和谐的氛围,增强员工自信心建设,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真正为学校和师生员工提供优质的服务。
   2.健全与完善后勤服务评价体系。完善健全的评价体系是推行激励机制的约束标准。绩效评价是一种正式的员工业绩评估制度,它是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原理来评价和测量员工在职务上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因此,它是激励机制中的重要环节 [3]。第一,依据业绩、素质、品德、态度等标准建立激励体系绩效数据平台,将绩效评价的结果作为薪酬激励、长期激励、保障激励、非物质激励等提供依据;第二,做好评价中的沟通和反馈工作,了解员工的需求,注重人性化管理,满足员工成长需求、尊重需求、权力需求、成果需求等等,同时与员工双向沟通,即时做好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信息反馈。
   3.营造良好的激励机制运行环境。良好的运行环境是推行激励机制的推动力。后勤服务机构是一项系统的、综合的、复杂的工程,要实现激励机制的行之有效运行,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健康的内部环境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营造内部健康、和谐的工作氛围,构建团体内部融洽的软环境,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其次,良好的外部环境(主要指与高校后勤机构相互沟通的学校、企事业单位、政府等经济组织)会提高高校后勤经营管理水平,提高高校后勤文化,赢得更多的理解与认同。
   4.制定得当的激励措施。得当的激励措施是推行激励机制的重要保障。激励应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员工予以刺激。平均主义、平均分配等于无激励,过度的处罚也会打消员工的积极性,同时领导者的态度也会使激励机制作用大打折扣。得当的激励措施要坚持从物质和精神激励这两个方面着手[4],不能简单的以金钱物质刺激,更应得到社会的认同、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领导的信任,员工自信心的提高也是重要措施之一。舒适宽敞洁净的工作环境,也会提高员工的工作情绪。
  
  参考文献:
  [1] 唐立英.高校后勤管理中激励机制的运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2):44-46.
  [2] 李子华,陈浩.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研究——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J].现代管理,2010,(5):26-28.
  [3] 朱群丹.高校后勤服务机构激励机制研究——基于浙江财经学院后勤服务总公司案例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7.
  [4] 林郁.探析激励机制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的运用[J].继续教育研究,2009,(1):92-93.
  
  Analysis of Incentives in Logistics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 Case Study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Logistics Services Industry Group
  
  LIU Qi,LI Yi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Logistics Services Industry Group,Dalian 116029,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achieve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human resources,in logistics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used incentives to stimulate the enthusiasm of the staff. And then gets the good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of the logistics group.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Logistics Services Industry Group,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mode of operation of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The author hopes this article will provide a reference on logistic management research.
  Key words:incentive mechanism;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logistics management[责任编辑 吴 迪]
其他文献
摘 要:QQ学习群作为一个新兴的网络學习工具,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新的学习途径,也对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宽度和深度有帮助。但由于这类研究属于比较新的课题,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需要验证。  关键词:QQ学习群;群聊天记录;隐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1-0291-03  随着网络技术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应用普及,人们开始追求现代信息技术在
期刊
摘 要:小农经济通常被认为是保守的、故步自封的,然而,通过沭阳县潼阳镇后屯村的田野经验,可以看到处于产业边缘的小农是如何进行农业生产的变革以及探索的。经济人类学领域中,“道义经济”与“理性小农”的经典论题对这样的经验有着不同的解释,但事实上,这二者其实并不相互排斥,而且,只有用一种整体性的视角,从当地人的生产实践出发,才能更好理解人类社会、尤其是中国农业社会的运作逻辑。   关键词:道义经济;理
期刊
摘 要:小微企业贷款产品在业务特点上具有金额小、期限短、关注客户现金流分析、抵押担保要求低、手续简便等特点,能够适应广大个体工商户和小企业的经营特点和用款需要,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但是,小微贷款又不同于传统贷款模式,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结合银行和客户的情况,设计一套独立可行的操作流程和业务标准。   关键词:小微贷款;模式;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在全国会计领军人才第五期联合培训班上以《研经品典 启智取道》为题,为会计人员讲授了“经典”之课,结合自身体会,认为基层会计人员应具备敬业的精神、持久的热情、学习的心态、踏实的作风、协作的理念。   关键词:基层;会计人员;素养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081-02     最近读
期刊
摘 要: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建水县临安镇农村财务管理的调查研究,分析当前农村财务“双代管”在制度、体制、监督和理念四个层面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就如何开展好该项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建水县临安镇;农村财务“双代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
期刊
摘 要:以蒂蒙斯模型为理论出发点,从不同行业收集了几个大学生创业个案,并对其进行了访谈,列举了其中一些关键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创业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所得出的结论进一步验证了“蒂蒙斯创业过程模型”的内容。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蒂蒙斯模型;平衡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122-02     通过将近半
期刊
摘 要: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对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构建了湖北省县域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2009年湖北省的71个县市进行了实际监测与评价,完成了对选中的县市发展程度的排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县市之间在经济发展上差距较大,部分县市
期刊
摘 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早在二十年前,中国就提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珠三角一体化等,然而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们的经济一体化速度和程度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基于理论及实践的分析,认为,体制与机制障碍严重牵制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如果能在一体化制度方面有所创新,中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必能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期刊
摘 要: 聚焦1978年前后,结合当时的世界背景和历史因素。通过研究中日长期贸易协议、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十年规划(《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等的经济政策,以及林乎加日本考察团在政治经济上发挥的积极影响,再结合邓力群访日归国报告对中国国内的影响。以1978年作为时间转折点,试分析在此转折点前后中国政府对日经济政策态度的转变过程。   关键词:改革开放;林乎加;中日关系
期刊
摘 要: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房地产行业对国民经济支持和贡献不断增加,二者的关系不断密切。对乌鲁木齐市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选取2000—2008年乌鲁木齐国民生产总值和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时序数据,利用趋势分析和回归分析理论对二者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房地产投资与国民经济增长符合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房地产投资是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之一,是带动乌鲁木齐市经济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