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改提出的教育理念,小学语文教师应从教育改革发展视角出发,结合新课程教学大纲,设置教学“多渠道”,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让学生不再机械化地吸纳教师所“赏赐”的知识内容,而是以一种主人公的姿态深入学习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问题和同学进行沟通、交流、探究,从而深入掌握知识。
一、以生动的课堂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的课堂语言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质量,优美生动的课堂语言是一种魅力,而这种魅力不仅可以让学生心生仰慕,更能诱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备课工作,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巧妙设计教学活动,在课堂中运用优美生动的词句,用语言的魅力感动学生的内容,进而引导学生进入美妙的语文境界中,让学生感悟语言之美、文学之趣。譬如说: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运用优美的语言导入:“春,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一个季节,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想到新的生命、新的希望,内心洋溢的喜悦,活力四射的老人、小孩们都出来了;他们有的在休闲自在地散步、有的在放风筝……好一派春天的新气象……”在如此优美生动的语言引导下,学生怎能不兴趣勃发呢?课堂教学自然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二、以问题引领为主线,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
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其是基于“交往互动”的形式所进行的。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应立足教学活动的这一种“交往互动”属性,以“问题”为主线,巧妙引领。教师引领学生上的“巧”一要求问得巧,二要求接得巧,三要求带得巧。正如窦桂梅老师上的《秋天的怀念》一课,她围绕“好好儿活”分三个层次层层引领学生:感受“咱俩”的“好好儿活”,体会“我俩”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使用关键词的问题引领,不仅能使学生准确把握重点,还可以简化问题,让他们进行有效思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问得巧”。再看整个教学环节环环紧扣,条理清晰,衔接得当,课堂上对学生的引导语言衔接得相当巧妙,“接的巧”能快速带领学生进入主题,防止出现开小差的现象,极大地节省了问题的时间,能在学生的不经意间把他们带进下一环节,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
三、以个性表达为基点,让学生学会迁移运用
语言文字运用归根究底是对课文作品阅读之后的表达与运用,离开对课文的记忆和熟悉,就谈不上语言运用。教师们在强调加强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通过具体的例子、材料来对学生进行训练和培养,否则学生的语文素养从何获得,语文与别的学科又有何差异。为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深入挖掘文章题材的个性特点,即文章所特有的个性化语言现象,把有可能联系、扩展和延伸的知识融合起来,然后对具体的例子进行阐释,展示课文的具体内容和过程,以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个性特征,吸纳例子的点睛之笔,掌握课文的写作目的和过程。以《桂林山水》中“领悟漓江水的特点”片段教学为例进行分析:
教师在引导学生领悟漓江水的特点时,应做到读与理解相结合,并运用课外资料的补充引导学生形象地理解水的百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感受漓江水别具一格的美。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下一步迁移运用,让学生模仿这些意思密切關联的句子排成结构相同或者相似的一串句子,体会排比句的作用,并从中学会写排比句。看似简单的模仿练习,其实学生在迁移时已经内化了文本语言,学会了举一反三。
总之,在实施语文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切忌为教语文而教语文。作为一名立足小学一线教育事业的语文老师,我们要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出发,立足语文学科的教育发展方向,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同时我们还要多思考,充分利用孩子的性格特征,从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的目标出发,设置教学“多渠道”,综合教学,焕发语文学科特有的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小学(226400)
一、以生动的课堂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的课堂语言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质量,优美生动的课堂语言是一种魅力,而这种魅力不仅可以让学生心生仰慕,更能诱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备课工作,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巧妙设计教学活动,在课堂中运用优美生动的词句,用语言的魅力感动学生的内容,进而引导学生进入美妙的语文境界中,让学生感悟语言之美、文学之趣。譬如说: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运用优美的语言导入:“春,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一个季节,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想到新的生命、新的希望,内心洋溢的喜悦,活力四射的老人、小孩们都出来了;他们有的在休闲自在地散步、有的在放风筝……好一派春天的新气象……”在如此优美生动的语言引导下,学生怎能不兴趣勃发呢?课堂教学自然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二、以问题引领为主线,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
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其是基于“交往互动”的形式所进行的。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应立足教学活动的这一种“交往互动”属性,以“问题”为主线,巧妙引领。教师引领学生上的“巧”一要求问得巧,二要求接得巧,三要求带得巧。正如窦桂梅老师上的《秋天的怀念》一课,她围绕“好好儿活”分三个层次层层引领学生:感受“咱俩”的“好好儿活”,体会“我俩”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使用关键词的问题引领,不仅能使学生准确把握重点,还可以简化问题,让他们进行有效思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问得巧”。再看整个教学环节环环紧扣,条理清晰,衔接得当,课堂上对学生的引导语言衔接得相当巧妙,“接的巧”能快速带领学生进入主题,防止出现开小差的现象,极大地节省了问题的时间,能在学生的不经意间把他们带进下一环节,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
三、以个性表达为基点,让学生学会迁移运用
语言文字运用归根究底是对课文作品阅读之后的表达与运用,离开对课文的记忆和熟悉,就谈不上语言运用。教师们在强调加强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通过具体的例子、材料来对学生进行训练和培养,否则学生的语文素养从何获得,语文与别的学科又有何差异。为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深入挖掘文章题材的个性特点,即文章所特有的个性化语言现象,把有可能联系、扩展和延伸的知识融合起来,然后对具体的例子进行阐释,展示课文的具体内容和过程,以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个性特征,吸纳例子的点睛之笔,掌握课文的写作目的和过程。以《桂林山水》中“领悟漓江水的特点”片段教学为例进行分析:
教师在引导学生领悟漓江水的特点时,应做到读与理解相结合,并运用课外资料的补充引导学生形象地理解水的百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感受漓江水别具一格的美。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下一步迁移运用,让学生模仿这些意思密切關联的句子排成结构相同或者相似的一串句子,体会排比句的作用,并从中学会写排比句。看似简单的模仿练习,其实学生在迁移时已经内化了文本语言,学会了举一反三。
总之,在实施语文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切忌为教语文而教语文。作为一名立足小学一线教育事业的语文老师,我们要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出发,立足语文学科的教育发展方向,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同时我们还要多思考,充分利用孩子的性格特征,从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的目标出发,设置教学“多渠道”,综合教学,焕发语文学科特有的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小学(22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