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动课堂,以师生互动为主要形式。师生互动的关键在于教学的有效的“导学”、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合作、勇于思考和创新。那么师生在课堂上怎样才能和谐互动,提高語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巧妙创设情境,以境激趣
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应引导学生善“疑”,并从“疑”中而“问”,培养质疑意识。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学会查“无字词典”》的教学前,教师将课文题目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读一读文题,会有怎样的疑问。于是,多数学生会提出问题:
“无字词典”是什么意思?
“无字词典”为什么要加双引号?
“无字词典”怎么查?
……
学生们对文章的题目,产生如此多的疑问和困惑,比教师提出相同的问题更有意义,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注重“趣”“新”“实”,不是随心而问,还应注重“问”后“启”。如《学会查“无字词典”》时,教师提出什么是“无字词典”?既然是“无字词典”,又怎么查呢?问题后,带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而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可以简单提示:“有字词典”有《成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无字词典”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字典、词典,是指“生活中的知识”“生活中的学问”。所谓学会查《无字词典》就是要求我们学习语文,不仅要学会课本上的知识,还要学会从生活中学习语文。文章通过聪聪和爸爸去青岛旅游,爸爸通过两个成语的含义的理解,教会聪聪学会用生活理解成语的意思,从而让聪聪学会到生活中学习语文,给我们揭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那么,爸爸和聪聪通过哪两个成语的意思的探讨而揭示这个主题的?这样,学生就会迫不及待进入阅读中。
毋容置疑,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气氛沉闷。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实施“学生——老师”的方式,开展合作学习,不仅提高了师生互动,也加强了生生互动。
二、鼓励自主学习,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凡事预则立”。有效预习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一环。预习习惯的养成,教师的引导也不容小觑。如课前预习什么,预习的督促和检查等,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居于主要地位。
如对于《西湖》的教学前,教师让学生课前除了预习生词、读懂课文之外,让学生自主利用手头工具书或者借助于网络资源查询并了解“西湖”坐落于杭州,杭州是“人间天堂”的美誉的由来。了解苏堤和白堤将西湖分为五个部分,那五个部分;搜查苏轼等文人墨客所描写的关于西湖的诗句、佳句等,不仅预习课文,也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即问即答,学生缺乏思考、交流的机会,很难增强学习的乐趣。而给学生留出思考、探讨的空间,效果会截然不同。
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互动课堂的关键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由“强制”过渡到“自觉”的动态发展过程,教师要从规范化、经常化入手进行训练,对个别学生还要制定出详细方案,并伴随着多样性的评价、检查,督促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落实。
课堂上,通过“提问—思考—回答—表扬”的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充分利用开放性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当学生遇到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应借用此契机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互相合作学习。
让学生之间进行思想的碰撞是很有必要的,大部分的学生之间,接受知识的程度和思维的扩展性都大致相当,学生对于相同的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可以促进同学间的相互思考,也让学生可以学会聆听,并让学生之间能够亲密开心地合作讨论,从同学的想法中开阔思路,升华对知识的认识,达到一定的知识认知,也锻炼了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思维得到了很好的拓展。
课堂上,教师应设计一些趣味性强的问题,以引发每一个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基于课文,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回答,答案不拘一格,利于学生放飞思维和想象。
总之,教学中,教师应践行“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创新课堂模式,善于协调和创设师生互动的氛围,让学生在课堂动起来,实现课堂最优化,打造高效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春华小学(221400)
一、巧妙创设情境,以境激趣
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应引导学生善“疑”,并从“疑”中而“问”,培养质疑意识。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学会查“无字词典”》的教学前,教师将课文题目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读一读文题,会有怎样的疑问。于是,多数学生会提出问题:
“无字词典”是什么意思?
“无字词典”为什么要加双引号?
“无字词典”怎么查?
……
学生们对文章的题目,产生如此多的疑问和困惑,比教师提出相同的问题更有意义,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注重“趣”“新”“实”,不是随心而问,还应注重“问”后“启”。如《学会查“无字词典”》时,教师提出什么是“无字词典”?既然是“无字词典”,又怎么查呢?问题后,带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而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可以简单提示:“有字词典”有《成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无字词典”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字典、词典,是指“生活中的知识”“生活中的学问”。所谓学会查《无字词典》就是要求我们学习语文,不仅要学会课本上的知识,还要学会从生活中学习语文。文章通过聪聪和爸爸去青岛旅游,爸爸通过两个成语的含义的理解,教会聪聪学会用生活理解成语的意思,从而让聪聪学会到生活中学习语文,给我们揭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那么,爸爸和聪聪通过哪两个成语的意思的探讨而揭示这个主题的?这样,学生就会迫不及待进入阅读中。
毋容置疑,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气氛沉闷。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实施“学生——老师”的方式,开展合作学习,不仅提高了师生互动,也加强了生生互动。
二、鼓励自主学习,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凡事预则立”。有效预习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一环。预习习惯的养成,教师的引导也不容小觑。如课前预习什么,预习的督促和检查等,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居于主要地位。
如对于《西湖》的教学前,教师让学生课前除了预习生词、读懂课文之外,让学生自主利用手头工具书或者借助于网络资源查询并了解“西湖”坐落于杭州,杭州是“人间天堂”的美誉的由来。了解苏堤和白堤将西湖分为五个部分,那五个部分;搜查苏轼等文人墨客所描写的关于西湖的诗句、佳句等,不仅预习课文,也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即问即答,学生缺乏思考、交流的机会,很难增强学习的乐趣。而给学生留出思考、探讨的空间,效果会截然不同。
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互动课堂的关键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由“强制”过渡到“自觉”的动态发展过程,教师要从规范化、经常化入手进行训练,对个别学生还要制定出详细方案,并伴随着多样性的评价、检查,督促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落实。
课堂上,通过“提问—思考—回答—表扬”的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充分利用开放性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当学生遇到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应借用此契机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互相合作学习。
让学生之间进行思想的碰撞是很有必要的,大部分的学生之间,接受知识的程度和思维的扩展性都大致相当,学生对于相同的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可以促进同学间的相互思考,也让学生可以学会聆听,并让学生之间能够亲密开心地合作讨论,从同学的想法中开阔思路,升华对知识的认识,达到一定的知识认知,也锻炼了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思维得到了很好的拓展。
课堂上,教师应设计一些趣味性强的问题,以引发每一个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基于课文,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回答,答案不拘一格,利于学生放飞思维和想象。
总之,教学中,教师应践行“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创新课堂模式,善于协调和创设师生互动的氛围,让学生在课堂动起来,实现课堂最优化,打造高效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春华小学(22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