垒高(大班)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nt7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已积累了一定的垒高经验。在该活动中,我们以积木为操作材料,以垒高为主线,调动幼儿已有的垒高经验,运用对比观察、猜测、尝试等方法,组织幼儿进行合作学习,开展竞赛游戏。最后,结合生活中的垒高现象进行拓展与延伸。整个活动将学习科学知识与建构游戏合二为一,幼儿在垒高过程中体验到了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成功与满足。
  目标:
  1.探索垒高的方法,进一步积累有关垒高的经验。
  2.能注意观察、学习他人的经验,进行迁移运用。
  3.尝试用多种方法垒高,体验成功的快乐。
  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
  (1)人手10块相同的积木。
  (2)两人一筐备用积木。
  (3)高矮不同的立体长颈鹿玩具每组3只(长颈鹿爸爸、妈妈和宝宝的区分标志分别是领结、头花和围兜)。
  2.积木垒高PPT课件中的对比照片。
  第一组:用相同的5块积木分别垒出两组作品,左边作品的积木是依次平放垒高,右边作品的积木是依次竖放垒高(如图一)。
  第二组:用数量不同的积木分别垒出一样高的两组作品,左边的作品基底面积大,右边的作品基底面积小(如图二)。
  3.相机一部,PPT课件“生活中的垒高”。
  4.易拉罐、彩泥罐、奶粉罐、薯片盒、方便面盒、纸巾盒、小塑料筐等若干。
  过程:
  一、玩游戏“堆馒头”,产生垒高兴趣
  师:请小朋友四人一组,面对面坐好,一个人握另一个人的大拇指来玩“堆馒头”的游戏(游戏儿歌为:堆馒头,堆馒头,馒头堆得高又高。香喷喷,喷喷香,吃着馒头哈哈笑!哈哈笑)。
  师:你们的馒头是怎么堆高的?(一个人握另一个人的大拇指,越堆越高。)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积木,请你们像堆馒头一样,把积木垒高。该怎么垒呢?(幼儿自由表达。)
  (析:教师以民间游戏“堆馒头”导入,借助游戏的趣味性自然引出活动材料——积木,明确任务——垒高,并通过让幼儿自由表达,调动幼儿已有的垒高经验,为操作活动做好铺垫。)
  二、初次垒高,展示垒高水平
  1.教师介绍垒高材料和规则。
  师: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10块积木,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的积木垒得又高又稳。垒高的时候要遵守游戏规则,听到音乐声响起,立刻停止。准备好了吗?开始!
  2.幼儿垒高,教师巡回观察,了解幼儿的垒高水平。
  3.请个别幼儿介绍垒高经验。
  师:谁垒得最高?你是怎样垒才这么高的?积木容易倒怎么办?(鼓励幼儿积极表达,分享已有经验。)
  (析:第一次垒高时,教师通过观察和个别交流,了解幼儿的垒高水平。接下来师幼共同交流“谁垒得最高”“怎样垒才这么高”,激发幼儿表达、表现的愿望,分享已有的垒高经验。)
  三、通过观察、猜测与尝试,学习垒高方法
  1.观察积木垒高PPT中的第一组对比照片,感知积木的摆放方式与高度的关系。
  (1)引导幼儿从两件作品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进行观察。
  师:你发现了什么?两边用的积木一样多吗?哪边的积木垒得高?高的这边是怎么垒的?
  (2)教师小结:相同的积木竖着摆放垒得高。
  2.观察积木垒高PPT中的第二组对比照片,进行猜测。
  (1)师:这两件作品一样高吗?有什么不同?哪件作品的底部大?(引导幼儿重点观察作品底部的不同。)
  (2)师:如果我还想往上垒,猜一猜,哪件作品能垒得更高更稳?为什么?(鼓励幼儿大胆猜测。)
  3.尝试两人合作垒高,验证结果。
  (1)师:你们想不想试一试?现在请同桌的小朋友合作,把你们两人的积木合在一起,一块商量,一起垒高。
  (2)师:照片上的两件作品一个底部大,一个底部小,你们可以两种方法都试一试,看看到底哪一种方法能垒得更高。
  (3)幼儿合作垒高,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及时拍摄幼儿垒高的照片。
  4.欣赏教师挑选的两张垒高照片,感知积木底部的大小对垒高的影响。
  (1)师(出示底部小的照片):这件作品如果再往上垒会怎样?为什
  么会倒?
  (2)师(出示底部大的照片):这件作品的底部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积木?底部大了积木会怎样?
  (3)师(再次出示积木垒高PPT中的第二组对比照片):如果我还想往上垒,到底哪件作品能垒得更高?
  (4)师(小结):底部大了,积木就站得稳,就能垒得更高。
  (析:为了帮助幼儿理解“高”和“稳”这两个关键因素,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两组PPT中的对比照片,结合已有的垒高经验进行猜测与尝试。由于第二次垒高时积木增多了,教师及时提出合作垒高的要求,重点帮助幼儿了解影响垒高的关键因素,为下一步的操作游戏打好基础。)
  四、操作游戏:和长颈鹿比高矮
  1.准备游戏材料。
  师:现在你们都是垒高能手。下面,老师要加大难度了,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请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先从桌子下面拿出备用积木,再把原有的积木也放进筐里。
  2.明确游戏要求。
  (1)师:今天我请来了长颈鹿一家和你们比高低,怎么比?(要垒得比长颈鹿高。)
  (2)教师逐一介绍长颈鹿爸爸、妈妈和宝宝,引导幼儿按其高矮和标志进行区分。
  师:你和你的好朋友想挑战哪一只长颈鹿?来试一试吧!
  3.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及时拍摄幼儿的垒高作品。
  4.师幼共同欣赏拍摄的垒高作品,再次交流垒高经验。
  (1)师:这件作品挑战的是哪一只长颈鹿?挑战成功了吗?
  (2)师:怎样垒才能成功挑战长颈鹿?(底部要垒得大一些,要整齐摆放,要轻拿轻放,等等。)
  (3)师:看了这件作品,你有什么感觉?它造型好看吗?(渗透对造型美的欣赏,如对称、交错、有规律摆放等,提高审美情趣。)
  (析:第三次垒高时,教师巧妙地引入“长颈鹿一家”作为参照物,自然地激发了幼儿垒高的欲望。长颈鹿一家不同高度的设置,适用于不同能力的幼儿,有助于幼儿挑战自我,进一步提升垒高水平,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结合日常生活拓展垒高经验
  1.唤起幼儿的生活经验。
  师:生活中有很多地方也会用到垒高的方法。想一想,你在哪些地方见过?
  2.演示PPT“生活中的垒高”,引导幼儿共同欣赏。
  (1)师(演示超市饮料摆放的照片):这是哪里?叔叔阿姨为什么要这样摆放饮料?(整齐美观、节省空间、便于取放等。)
  (2)师(演示汽车或轮船运输货物的照片):这是什么?货物为什么要这样垒?(便于运输、增加载重量等。)
  (3)再次让幼儿欣赏PPT中的其他照片,引导幼儿感受垒高给生活带来的方便。
  3.鼓励幼儿尝试用多种生活材料进行创意垒高。
  (1)教师介绍生活材料,提出操作要求。
  师:用同一种材料垒高的小朋友要合作垒出一件作品,作品要既高又稳,还要美观。
  (2)幼儿合作选择喜欢的材料进行创意垒高。
  (析:教师引导幼儿将所获取的知识经验应用于生活之中,使幼儿充分感受到科学知识的有趣与有用。最后,教师提供了真实的生活材料,宽松、开放的操作氛围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垒高的兴趣,幼儿在动手创造的过程中获得了满足与快乐。)
其他文献
第八届全国幼儿园音乐教育观摩研讨会于2012年12月在四川成都举行。在三天的研讨会中,八个分会场和一个自由沙龙共安排了17个单位的研讨时间。前接上届2010年长沙研讨会主题“游戏音乐,快乐成长”,围绕本届成都研讨会主题“我学习,我成长,我快乐”,后接下届西安研讨会主题“我感恩,我担当,我幸福”,代表们结合教学观摩和工作坊发言的具体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下面,我选择几个大家关注度比较高的问题谈谈个人
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主办的“十一五”课题中期汇报暨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6月26~28日在河北省秦皇岛市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幼教工作者近600人出席了会议。此次会议的主题为“向教研要质量”。  6月26日,会议在风景优美的北戴河金山宾馆开幕。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冯晓霞教授、副理事长郭亦勤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副理事长虞永平教授和朱家雄教授分别致辞。在开幕式前,全体与会人员为在四川汶川地震中遇难
一位家长在参加一个“幼小衔接”的座谈会时很认真地做了笔记:语文课56个汉语拼音中要掌握47个;800~1000个识字量,会读报;古诗词光背没用,老师随便点一个字要读得出。据说,这是能上一所好小学的“敲门砖”,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  随着小学招生的临近,类似的情形屡见不鲜。据了解,有的社会力量办学机构打着“幼小衔接”的旗号,开设专门针对幼儿升小学的“突击班”;有的幼儿园将“幼小衔接”简单地理解为
有资料显示,目前有半数以上教师认为心理压力很大。如何缓解和释放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在充满阳光的环境中去感受工作的快乐和生活的美好呢?受《阳光心态》一书的启发,我们设立了“阳光俱乐部”,为教师搭建了一个工作之余的减压平台。使他们拥有一个心灵家园。  每学期初,我们会让每个教师提议一个希望设立的俱乐部,园部根据教师的建议及教师总人数等实际情况设立若干个“阳光俱乐部”。如驴友俱乐部、羽毛球俱乐部
编者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的颁布,使学前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如此喜人的形勢下,我们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学前教育政策及课程方面的研究,一直十分关注学前教育的质量问题。在2012年开年之际,本刊对虞永平教授进行了专访。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一篇题为“快乐——送孩子最好的礼物”的文章,引起了我的共鸣。怎样让孩子快乐,这的确是幼儿园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我们在每一件小事中,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爱护孩子、尊重孩子、关心孩子,才能让孩子快乐起来。  一天带班时,我的低血糖病犯了,搭班教师给了我几块糖,不小心被玉玉看到了,“老师,您吃的是什么?”因为怕违反幼儿园制度,影响不好,我搪塞说:“老师吃的是药呀。”“我
在本次“读懂幼儿游戏”研讨活动中,当我们团队结束45分钟的建构游戏观察,围坐在一起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感时,组长抛出了第一个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团队一片沉默。片刻之后,大家的回答是:“今天的游戏好像缺乏戏剧性,不太有看头。”“孩子没搭什么东西,搭来搭去就在搭房子。”“用的都是积木,建构区中另外的材料比如罐子没怎么用。”……总之,“平淡无趣”是大家对本次建构游戏的最初感受。  组长听了大家的回答,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都提出要在生活情境中培养幼儿对生活中的符号和文字的兴趣。“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教师”,而幼儿生活在文字环绕的现代文明社会,丰富的文字环境是促进幼儿“前识字”核心经验发展的潜在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那么,什么是“前识字”环境?教师在创设丰富、有效的“前识字”环境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我们在思考和探索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前识字”环境是由丰富的、
原方案的活动主题是“有趣的贴纸”,但给人的感觉是“趣”味不足。建议通过以下四个环节来组织活动:  第一环节:比一比。感知贴纸特性。可以提供不同的纸与贴纸进行比较,引导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撕一撕等,感知贴纸漂亮、光滑、有黏性等特性。  第二环节:说一说。了解贴纸用途。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说说在哪里看到过贴纸,有什么用处,以分享贴纸用途的相关经验。  第三环节:玩一玩。体验贴纸的有趣。可以提供各
编者按:2014年7月5日,教育部公布了首届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共有417项成果获奖。广西师范大学侯莉敏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历时10年完成的“融入民族文化的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创新与实践”项目荣获一等奖(学前教育共有5项成果获一等奖)。该研究项目通过对多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挖掘和整理,开发出了以主题活动为载体的课程内容,构建了适合不同区域幼儿园、不同幼儿发展需要,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幼儿园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