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虽然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它又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和魔力,它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多的是一些情感的体验和智慧的生成。一节精彩的语文课会让学生激情澎湃,才思涌动,既能让其准确把握文本所传达的信息,也可以让他们在教师的导引下展开丰富的想象,对文本进行再创造。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似乎点醒了那些照本宣科、漠视学生情感需求的教师,让更多的人去思考,在语文课堂上如何激起学生思想的火花?
一、精当设疑:激起心灵冲击的火花
一个苹果和另一个苹果交换,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而一种思想和另一种思想的交换,得到的将是两种思想。语文教学要善于设疑,引发讨论,促人思辨。针对教材中出现的那些有争议之处进行设疑,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求索,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如讲《祝福》一文时,我抓住了这样一点进行设疑:祥林嫂在淘米时,被两个男人拖进船去。为何写淘箩“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这是不是鲁迅的一处败笔?按当时的情况,祥林嫂大约二十七八岁,“手脚都壮大”,“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凭着她的身体素质和危急情况下所能产生的力量,即使挣不脱两个男人的控制,但至少也能搏斗一番,何以淘箩“平平正正”?这与她后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地擒住她也拜不成天地”,以至头撞香案的出格反抗是否符合逻辑?这样设置的“疑问”,引起了学生深深的思索和激烈的争辩。
再如教学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引导学生了解林冲性格发展变化的过程以及文中“风雪”描写的作用之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你通过课文的交代,描绘一下林冲的外在形象,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是长相、身材还是穿戴?学生在阅读全文后较为一致地认为是穿戴写得比较具体。我又问:在穿戴中作者多次强调的东西是什么?学生明确:花枪、尖刀和酒葫芦。我又问:这三样东西是怎样来的?作者多次写它们的用意何在?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踊跃发言,最后认识到酒葫芦与林冲囚徒生活、安于现状的思想的关系;刀与枪和林冲复仇心情、反抗思想的关系。
二、诱发联想:开启学生的想象之门
阅读文本是一个多层面的开放性的结构,它的本身有许多的“空白”和“未定点”,这也是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标志。中国古代文论中讲“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言有尽而意无穷”,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中国古代诗人孜孜以求的那种“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即所谓“无言之美”,实质上都是指的这种文学语言的“空白”。在教学中,诗歌的“象外之象”、散文的“景外之景”,需要学生去“扩写”,戏剧丰富的“潜台词”需要学生去“补写”,小说的“悬念”需要学生去“续写”。教师就必须设法开启学生的想象之门,激发其审美创造力,用联想思维去延伸拓展,进而“填补”这些阅读心理上的“空白”。
例如教学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一段文字: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先写鲁迅先生对革命者柔石无微不至的关怀,连天冷了他有无被褥,捎去的洋铁碗是否收到的琐事都想到了,而其他想到的事虽未明说但也可想而知。接着笔锋一转写听到柔石牺牲而且是“中了十弹“的消息,情感顿时由记挂、关心转向极度的愤怒和哀悼。这时的悲和愤两股烈焰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甚至“无话可说”。最后由感叹句“原来如此”加上一个省略句,就再没有、也说不出其他话了。这里的空白由情感所致,虽没有把话说尽,但那种哀悼战友惨遭毒手的悲凉心境,那种痛恨敌人卑劣凶残的神色,甚至那种“横眉冷对”的斗争精神,都清清楚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以无声胜有声,其人格力量远远胜过把话说尽。
再如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中,写鲁四老爷的书房布置是极讲究的:书房壁上“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平和’”。那么,作者为什么不连带把另一联内容也写出来呢?联语内容的空白应是作者有意之举。作者为突出这句联语,特意隐去了这副对联的上联“品节深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平和”是鲁四老爷这种所谓“理学家”所奉行的道德标语,而颇有讽刺意味的是鲁四老爷偏偏在对待祥林嫂的态度上表现出的“事不通理不达心不和气不平”:他无数次叱责祥林嫂是一个谬种!这副只能用来自欺欺人、做遮羞幌子的对联无法掩盖鲁四虚伪冷酷的嘴脸。浸淫满身的根深蒂固的礼教思想如同他那副无法舍弃的对联一样,它的阴影时时笼罩在鲁镇的上空。活在这样环境中的“祥林嫂”们是注定要往死路上走的!教学时,以此诱发学生联想并进行“补白”训练,便能更好体味鲁迅先生的良苦用心。
三、情境感知:促使感动体验的生成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情感的情境性。语文课非常强调语文的“感觉”,在课堂上,为了达到某个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用音乐、图画、名言警句等营造教学气氛。一般来说,文学作品与阅读主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审美距离,作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进入文本情境的体验,他在接受新的文学作品时会不自觉地再现曾有过的情境体验,唤起自己对新的文学体验生成的一种向往和期待。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该选择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审美起点来创设美的氛围和情境。比如在导入时,选择那些适应学生已有经验的乐曲等媒质,或提供新鲜的刺激以诱惑学生进入新境界,让他们在情境中慢慢涉足新文本的世界,并进入作者的文字世界以及内心世界。学生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领略文本中的美,通过自己主动的认知体验,完成对文章的意义建构,乃至品味整个教学的意蕴美。
例如教学《我与地坛》时先在课前播放大提琴曲子《游子》、《天鹅之死》,以创设一种凄婉、哀怨的气氛,给学生一种凄凉的感觉。导语时运用对比、引用、反问等修辞方法,将天坛与地坛环境对比、灿烂年岁与残疾的对比、死与活的对比、绝望与成功的对比聚集在一起,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课文产生惊奇和想象力,形成急切想了解史铁生的人生历程的审美心理。教师指导解读地坛公园景象描写一段文字,重点点拨其中描写细微之物的两句话,让学生从教师对生命的体验阐释中感悟生命的真谛,从教学内容所构成的理性美和艺术美中获得了生命体验和人生体验。在《我与地坛》第二部分中作者以残疾之躯感念母爱,教学时要求学生以悔恨、歉意、恳切的语气选读文句,感受最能打动自己的情感细节,品悟作者在文中饱含的真挚之情,将学生的情感体验由原本的形象体验升华到审美体验水平。在读书声中寻觅感觉,在酸痛中找到感动和体验。学生从史铁生身上学会了对母爱的表达,从整个教学中获得了对母爱的深切体验。
四、个性语言:追求心领神会的效应
语文教学本质上是一种语言性沟通或语言性活动。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沟通”“合作”与“对话”的根本,是达成教学预设、生成崭新课堂、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审美趣味的手段。纵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如果教学语言苍白拗口也容易让学生昏昏欲睡,央视《百家讲坛》中有些人物为何能如此深入人心,这当然与主讲者优美生动的表述能力有关。如易中天先生突破了语言的常规,有时加上一些“无厘头”的东西,正说、曲说、趣说、妙说,从而引人入胜;还有于丹老师的流畅简练也让人容易陶醉其中。这种异彩纷呈的语言风格启发我们在教学中要善借他山之石,独创自己的教学语言风格,或亲切或幽默,或凝练或深刻,或优美或流畅。
例如为了让学生理解《项链》的主题,在学生讨论之后,我是这样点拨:“一夜风光,项链即锁链;十年苦楚,偶然亦必然。”只三言两语就使学生豁然开朗。再如在分析《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时,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深刻领悟此时作者的心绪,可引导说:“在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我们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烦恼,那么大家是如何排遣的呢?”同学们七嘴八舌抢着回答,有的说“睡觉”,有的说“大哭一场”,还有的说“听歌”、“奔跑”、“找人聊天”等等,教师可马上追问:“这是我们大家排遣烦恼的方式,朱自清先生用你们这些方式好吗?”同学们哗然,又纷纷摇头。此时教师便可声情并茂地总结:“一位文质彬彬的中年人、大学教授大哭、奔跑似乎都不合适,此时的朱自清是孤独的,没有朋友可以倾诉,同学们选择了适合这个时代和你们年龄的方式来排遣忧愁烦恼,而朱自清先生选择了中国文人传统的排遣方式,那就是寄情山水,出去走走,看看荷塘美景,来让自己暂时忘掉烦心事,偷得片刻宁静。”此刻,学生们变得异常平静,似乎走入了朱自清先生的内心世界。这就是个性化语言的魅力在课堂上的展现吧。
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艺术,当然不止以上四种,需要指出,作为具体教学方法,它们在实践运用中绝不是彼此独立、截然分开的。从阅读学角度而言,它们之间的界限也并不是不可跨越的鸿沟,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彼此渗透、相互交融、优化组合、合理运用,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艺术的光彩。
一、精当设疑:激起心灵冲击的火花
一个苹果和另一个苹果交换,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而一种思想和另一种思想的交换,得到的将是两种思想。语文教学要善于设疑,引发讨论,促人思辨。针对教材中出现的那些有争议之处进行设疑,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求索,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如讲《祝福》一文时,我抓住了这样一点进行设疑:祥林嫂在淘米时,被两个男人拖进船去。为何写淘箩“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这是不是鲁迅的一处败笔?按当时的情况,祥林嫂大约二十七八岁,“手脚都壮大”,“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凭着她的身体素质和危急情况下所能产生的力量,即使挣不脱两个男人的控制,但至少也能搏斗一番,何以淘箩“平平正正”?这与她后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地擒住她也拜不成天地”,以至头撞香案的出格反抗是否符合逻辑?这样设置的“疑问”,引起了学生深深的思索和激烈的争辩。
再如教学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引导学生了解林冲性格发展变化的过程以及文中“风雪”描写的作用之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你通过课文的交代,描绘一下林冲的外在形象,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是长相、身材还是穿戴?学生在阅读全文后较为一致地认为是穿戴写得比较具体。我又问:在穿戴中作者多次强调的东西是什么?学生明确:花枪、尖刀和酒葫芦。我又问:这三样东西是怎样来的?作者多次写它们的用意何在?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踊跃发言,最后认识到酒葫芦与林冲囚徒生活、安于现状的思想的关系;刀与枪和林冲复仇心情、反抗思想的关系。
二、诱发联想:开启学生的想象之门
阅读文本是一个多层面的开放性的结构,它的本身有许多的“空白”和“未定点”,这也是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标志。中国古代文论中讲“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言有尽而意无穷”,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中国古代诗人孜孜以求的那种“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即所谓“无言之美”,实质上都是指的这种文学语言的“空白”。在教学中,诗歌的“象外之象”、散文的“景外之景”,需要学生去“扩写”,戏剧丰富的“潜台词”需要学生去“补写”,小说的“悬念”需要学生去“续写”。教师就必须设法开启学生的想象之门,激发其审美创造力,用联想思维去延伸拓展,进而“填补”这些阅读心理上的“空白”。
例如教学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一段文字: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先写鲁迅先生对革命者柔石无微不至的关怀,连天冷了他有无被褥,捎去的洋铁碗是否收到的琐事都想到了,而其他想到的事虽未明说但也可想而知。接着笔锋一转写听到柔石牺牲而且是“中了十弹“的消息,情感顿时由记挂、关心转向极度的愤怒和哀悼。这时的悲和愤两股烈焰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甚至“无话可说”。最后由感叹句“原来如此”加上一个省略句,就再没有、也说不出其他话了。这里的空白由情感所致,虽没有把话说尽,但那种哀悼战友惨遭毒手的悲凉心境,那种痛恨敌人卑劣凶残的神色,甚至那种“横眉冷对”的斗争精神,都清清楚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以无声胜有声,其人格力量远远胜过把话说尽。
再如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中,写鲁四老爷的书房布置是极讲究的:书房壁上“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平和’”。那么,作者为什么不连带把另一联内容也写出来呢?联语内容的空白应是作者有意之举。作者为突出这句联语,特意隐去了这副对联的上联“品节深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平和”是鲁四老爷这种所谓“理学家”所奉行的道德标语,而颇有讽刺意味的是鲁四老爷偏偏在对待祥林嫂的态度上表现出的“事不通理不达心不和气不平”:他无数次叱责祥林嫂是一个谬种!这副只能用来自欺欺人、做遮羞幌子的对联无法掩盖鲁四虚伪冷酷的嘴脸。浸淫满身的根深蒂固的礼教思想如同他那副无法舍弃的对联一样,它的阴影时时笼罩在鲁镇的上空。活在这样环境中的“祥林嫂”们是注定要往死路上走的!教学时,以此诱发学生联想并进行“补白”训练,便能更好体味鲁迅先生的良苦用心。
三、情境感知:促使感动体验的生成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情感的情境性。语文课非常强调语文的“感觉”,在课堂上,为了达到某个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用音乐、图画、名言警句等营造教学气氛。一般来说,文学作品与阅读主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审美距离,作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进入文本情境的体验,他在接受新的文学作品时会不自觉地再现曾有过的情境体验,唤起自己对新的文学体验生成的一种向往和期待。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该选择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审美起点来创设美的氛围和情境。比如在导入时,选择那些适应学生已有经验的乐曲等媒质,或提供新鲜的刺激以诱惑学生进入新境界,让他们在情境中慢慢涉足新文本的世界,并进入作者的文字世界以及内心世界。学生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领略文本中的美,通过自己主动的认知体验,完成对文章的意义建构,乃至品味整个教学的意蕴美。
例如教学《我与地坛》时先在课前播放大提琴曲子《游子》、《天鹅之死》,以创设一种凄婉、哀怨的气氛,给学生一种凄凉的感觉。导语时运用对比、引用、反问等修辞方法,将天坛与地坛环境对比、灿烂年岁与残疾的对比、死与活的对比、绝望与成功的对比聚集在一起,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课文产生惊奇和想象力,形成急切想了解史铁生的人生历程的审美心理。教师指导解读地坛公园景象描写一段文字,重点点拨其中描写细微之物的两句话,让学生从教师对生命的体验阐释中感悟生命的真谛,从教学内容所构成的理性美和艺术美中获得了生命体验和人生体验。在《我与地坛》第二部分中作者以残疾之躯感念母爱,教学时要求学生以悔恨、歉意、恳切的语气选读文句,感受最能打动自己的情感细节,品悟作者在文中饱含的真挚之情,将学生的情感体验由原本的形象体验升华到审美体验水平。在读书声中寻觅感觉,在酸痛中找到感动和体验。学生从史铁生身上学会了对母爱的表达,从整个教学中获得了对母爱的深切体验。
四、个性语言:追求心领神会的效应
语文教学本质上是一种语言性沟通或语言性活动。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沟通”“合作”与“对话”的根本,是达成教学预设、生成崭新课堂、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审美趣味的手段。纵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如果教学语言苍白拗口也容易让学生昏昏欲睡,央视《百家讲坛》中有些人物为何能如此深入人心,这当然与主讲者优美生动的表述能力有关。如易中天先生突破了语言的常规,有时加上一些“无厘头”的东西,正说、曲说、趣说、妙说,从而引人入胜;还有于丹老师的流畅简练也让人容易陶醉其中。这种异彩纷呈的语言风格启发我们在教学中要善借他山之石,独创自己的教学语言风格,或亲切或幽默,或凝练或深刻,或优美或流畅。
例如为了让学生理解《项链》的主题,在学生讨论之后,我是这样点拨:“一夜风光,项链即锁链;十年苦楚,偶然亦必然。”只三言两语就使学生豁然开朗。再如在分析《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时,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深刻领悟此时作者的心绪,可引导说:“在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我们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烦恼,那么大家是如何排遣的呢?”同学们七嘴八舌抢着回答,有的说“睡觉”,有的说“大哭一场”,还有的说“听歌”、“奔跑”、“找人聊天”等等,教师可马上追问:“这是我们大家排遣烦恼的方式,朱自清先生用你们这些方式好吗?”同学们哗然,又纷纷摇头。此时教师便可声情并茂地总结:“一位文质彬彬的中年人、大学教授大哭、奔跑似乎都不合适,此时的朱自清是孤独的,没有朋友可以倾诉,同学们选择了适合这个时代和你们年龄的方式来排遣忧愁烦恼,而朱自清先生选择了中国文人传统的排遣方式,那就是寄情山水,出去走走,看看荷塘美景,来让自己暂时忘掉烦心事,偷得片刻宁静。”此刻,学生们变得异常平静,似乎走入了朱自清先生的内心世界。这就是个性化语言的魅力在课堂上的展现吧。
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艺术,当然不止以上四种,需要指出,作为具体教学方法,它们在实践运用中绝不是彼此独立、截然分开的。从阅读学角度而言,它们之间的界限也并不是不可跨越的鸿沟,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彼此渗透、相互交融、优化组合、合理运用,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艺术的光彩。